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关东诸侯起兵后的部署态势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正月,关东诸侯举行会盟讨伐董卓。“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 这些诸侯主要分作三个集团,各据一方,来与董卓对抗。如陈寿所言:“是时(袁)绍屯河内,(张)邈、(刘)岱、(桥)瑁、(袁)遗屯酸枣,(袁)术屯南阳。” 下面分别予以叙述:

(一)河内袁绍、王匡集团

如前所述,袁绍和袁术起兵时“众各数万”,下面进行一些分析。河内位于豫北平原,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有“十八城,户十五万九千七百七十,口八十万一千五百五十八” 。其郡境在洛阳北边,隔黄河相望,有著名的渡口河阳(孟津)与平阴津、小平津等联络往来。河内郡与京城所在的河南郡同属于司隶校尉辖区。参加讨伐董卓行动的河内太守王匡是泰山郡(治奉高,今山东泰安市范镇)人,手下除了河内本地兵马,还有他从家乡带来的亲信部队“泰山兵”,王匡让他们镇守重要的河阳渡口,对董卓盘踞的洛阳造成威胁 。王匡的河内郡兵与“泰山兵”合计会有三四万人 。盟主袁绍自称车骑将军,手下有他带来的勃海郡兵马,与王匡驻扎在河内郡治怀县。勃海为大郡,有“八城,户十三万二千三百八十九,口百一十万六千五百” 。可以动员的军队很多,应该超过王匡。但是袁绍的军队要离开勃海本郡到河内屯驻,囿于粮饷运输补给的困难,估计人数有限,若按保守的判断恐怕也就是一两万人。参加这一集团并扮演重要角色的是冀州牧韩馥,“于时冀州民人殷盛,兵粮优足。” 韩馥以粮草供应袁绍的部队,这是袁军惟一的物资来源。所以韩馥的部下耿武、闵纯对他说:“冀州虽鄙,带甲百万,谷支十年。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 谋士逢纪也劝袁绍伺机占领冀州,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说:“将军举大事而仰人资给,不据一州,无以自全。” 另外,王匡的“泰山兵”后来被董卓消灭,韩馥派遣了一支万余人的精兵到河阳来协助袁绍和王匡作战。《九州春秋》曰:“(韩)馥遣都督从事赵浮、程奂将强弩万张屯河阳。”后来听说袁绍要夺取冀州,赵浮等“自孟津驰东下。时(袁)绍尚在朝歌清水口,浮等从后来,船数百艘,众万余人,整兵鼓夜过绍营,绍甚恶之” 。总的估算,袁绍、王匡在河内的部队大约有五六万人,由于和京师洛阳只有黄河一水之隔,是距离董卓集团最近的敌对势力。不过,袁绍畏惧董卓的凉州兵马作战强劲,始终未敢主动发起进攻。“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

(二)酸枣诸侯联军

酸枣故城在今河南延津县西,这是关东诸侯人数最多的一支军队。其召集者为陈留太守张邈,他是最先举起反卓义旗的。中平六年(189)岁末,曹操与张邈联络。“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 己吾县治今河南宁陵县西南。张邈本传亦载:“董卓之乱,太祖(曹操)与邈首举义兵。” 张邈治下的陈留是兖州第一大郡,有“十七城,户十七万七千五百二十九,口八十六万九千四百三十三” 。陈留郡位于豫东平原,交通便利,人口繁盛,因而实力强劲。所以陈宫曾对张邈说:“今天下分崩,雄桀并起。君拥十万之众,当四战之地,抚剑顾眄,亦足以为人豪。” 另外,张邈之弟张超时任广陵太守,也是富庶之地。臧洪曾对张超说:“明府历世受恩,兄弟并据大郡。今王室将危,贼臣虎视,此诚义士效命之秋也。今郡境尚全,吏人殷富,若动桴鼓,可得二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唱义,不亦宜乎!”李贤注曰:“谓超为广陵,兄邈为陈留也。” 张超听从了臧洪的建议,和他同到陈留与张邈商议,决定起兵反卓,并派臧洪去联络附近各路诸侯,请他们到陈留郡的酸枣县聚会立盟,讨伐董卓。“乃使诣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遂皆相善。邈既先有谋约,会超至,定议,乃与诸牧守大会酸枣。设坛场,将盟。” 盟会结束后,“豫州刺史孔伷屯颍川,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邈弟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与曹操俱屯酸枣。” 随即掀起了关东地区反对董卓暴政的举义高潮。

酸枣诸侯联军以兖州、豫州各郡的部队为主,因此又被称作“兖豫之师”,在关东诸侯中势力最为繁盛,有十余万人,但是战斗力很差。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其一,联军的几位领导者虽是当时名士,但只是擅长坐而论道,并不懂得军事。郑太即对董卓说:“张孟卓东平长者,坐不窥堂。孔公绪清谈高论,嘘枯吹生。并无军旅之才,执锐之干,临锋决敌,非公之俦。”

其二,这些诸侯普遍缺乏舍生忘死的胆魄与斗志。由于董卓挟持献帝,代表朝廷,又握有重兵,举义反卓之事成败尚未可知,所以参加酸枣盟会的诸侯心怀忐忑,谁也不愿意领先主盟。张邈“乃与诸牧守大会酸枣。设坛场,将盟,既而更相辞让,莫敢先登,咸共推(臧)洪” 。众多州牧郡守都不肯出头,一致推举广陵郡功曹臧洪这个属吏出来带领大家盟誓,简直成了笑话,这充分表露了他们的畏惧心理。最后,与会的诸侯共同推举不在现场的袁绍为盟主,其原因除了袁绍出身高贵、“四世三公”之外,还有自己说不出口的理由,就是谁也不愿挑头来担任“祸首”,因为如果举义失败,盟主是要承担重大罪责的。

其三,为了保存各自的军事实力,酸枣会盟的各路诸侯对进兵洛阳讨伐董卓之事都不积极。“太祖(曹操)到酸枣,诸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 如郑太所言,关东诸侯“恃众怙力,将各棊峙,以观成败,不肯同心共胆,与齐进退” 。只有人微言轻、实力弱小的曹操态度坚决,在劝说不成的情况下,独自率领部下数千人西征,结果寡不敌众,“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 被迫狼狈而还。

(三)南阳袁术、孙坚集团

南阳郡治宛城(今河南南阳市),属于荆州,在京师洛阳之南,其地域广阔,经济发达,户口繁多。南阳太守张咨于中平六年(189)十一月赴任,并未积极参加反卓斗争。初平元年(190)正月,关东诸侯纷纷举义,消息传到南方后,当时荆州的长沙太守孙坚响应号召,率领部下军队北征。“荆州刺史王叡素遇坚无礼。坚过杀之。比至南阳,众数万人。” 孙坚所部至少有两三万人,这样一支大军进入南阳郡境,太守张咨仍然态度暧昧,对孙坚的进军并不表示支持。“初(孙)坚至南阳,咨既不给军粮,又不肯见坚。坚欲进兵,恐有后患。” 于是诱骗张咨来到军营,双方饮酒之际,突然长沙郡主簿前来奏事,“白(孙)坚:‘前移南阳,而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南阳)主簿推问意故。’(张)咨大惧欲去,兵陈四周不得出。” 在逮捕张咨主簿审问之后,“(长沙)主簿复入白(孙)坚:‘南阳太守稽停义兵,使贼不时讨,请收出按军法从事。’便牵(张)咨于军门斩之。郡中震栗,无求不获。” 使孙坚的军队得到了物资供应。

袁术从洛阳逃亡后藏匿在南阳,他原先官拜后将军,金印紫绶,在起兵的关东诸侯中地位最高,这次正好乘机占据了南阳。“会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袁)术得据其郡。” 当时袁术屯兵鲁阳(今河南鲁山县),与孙坚相见,结成同盟。孙坚“引兵从术” ,奉袁术为主。由于孙坚没有军职,袁术又以后将军的名义“表坚假中郎将” 。关于孙坚依附袁术,王夫之认为就像刘备投靠公孙瓒那样,原因主要是想借助袁氏门阀世族的声望。“袁氏四世五公之名,烜赫宇内,孙坚崛起,不能不藉焉。彼公孙瓒之区区,徒拥众枭张耳,昭烈且为之下,而况(袁)术乎?”又说孙坚“贼未讨,功未成,以长沙疏远之守,为客将于中原,始繇(袁)术以立大勋” 。这只是一种权宜之计。

这时朝廷刚委任的荆州刺史刘表也来到鲁阳,被袁术阻拦而无法赴任。于是他们达成了一项交换协议,先由刘表向朝廷举荐袁术为南阳郡行政长官,袁术再上表保举孙坚任职。“刘表上(袁)术为南阳太守,术又表(孙)坚领豫州刺史,使率荆、豫之卒。” 然后袁术准许刘表过境赴荆州上任,“乃单马入宜城。” 孙坚继续领兵北进到河南郡梁县之阳人(今河南汝州市西,北汝河以北),他的军队后勤供应由袁术补给,但后来有人离间他们的关系,对袁术说:“(孙)坚若得洛(阳),不可复制,此为除狼而得虎也。” 袁术因此产生怀疑,不再调发军粮。孙坚连夜赶回鲁阳,面见袁术说:“所以出身不顾,上为国家讨贼,下慰将军家门之私仇。(孙)坚与(董)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将军受谮润之言,还相嫌疑!” 这番话打动了袁术,“即调发军粮,(孙)坚还屯。” 袁术占据了广阔富庶的南阳郡,有“三十七城,户五十二万八千五百五十一,口二百四十三万九千六百一十八” 。兵员、粮草供应充足,军队至少有五六万人。孙坚又是一位得力的战将,手下亦有数万将士(两三万人),因而是董卓的劲敌。

总的来说,关东诸侯起兵后合计义军至少有二十余万人(其中袁绍、王匡集团约五六万人,酸枣诸侯联军十余万人,袁术、孙坚部队约七八万人),超出董卓在京师的兵力一倍有余,对洛阳构成了北、东、南三面半包围的部署态势(参阅图二)。但是由于大部分州郡长官的胆怯,只有曹操的数千人和孙坚的数万兵马对董卓实行了进攻,而多数军队并没有投入作战,只是在犹豫观望。王夫之说:“起兵诛(董)卓之时,(曹)操与孙坚戮力以与卓争生死,而(袁)绍晏坐于河内。” 所以实际上并未对董卓构成非常严重的威胁。

图二 关东诸侯讨伐董卓进军示意图 0xwQBLJfq49sxFw6b4MxlbKjGDBmNSr1jSzls1IVsZr7Zszbnwnj3g6dZzfj49k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