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董卓进京前后的军事实力

董卓是凉州陇西郡临洮县(今甘肃岷县)人,年轻时“以健侠知名。为州兵马掾,常徼守塞下” 。他身体健壮,武艺高强;“膂力过人,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为羌胡所畏。” 在汉桓帝末年,董卓“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 。两汉西北的天水、陇西、安定、北地、西河、上郡等地靠近边陲,民俗尚武,“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 所谓“良家子”,是指出身从事农牧业的家庭,“医、商贾、百工不得豫也。” 其中武艺出众者有机会被选拔到朝廷去做羽林军、期门军的郎官,以后作战立功就能够提拔为将领。“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

董卓此后走的就是这样一条仕途,《英雄记》曰:“卓数讨羌胡,前后百余战。” 他屡立功勋,历任军司马、郎中、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后来“征拜并州刺史、河东太守” ,成为镇守一方的大员。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爆发后,董卓被委任为东中郎将,但因作战失败而被撤职。当年冬天,凉州羌胡拥戴边章、韩遂等反叛,“共杀金城太守陈懿,攻烧州郡。明年春,将数万骑入寇三辅,侵逼园陵,托诛宦官为名。” 《后汉书·董卓传》载朝廷再次起用他为中郎将,辅助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平叛,但战事不利,“嵩以无功免归,而边章、韩遂等大盛。”东汉政府又任命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率领十余万大军出征,董卓升任破虏将军,在张温部下作战。“乃与右扶风鲍鸿等并兵俱攻,大破之,斩首数千级。(边)章、(韩)遂败走榆中。”张温随即又“使(董)卓将兵三万讨先零羌,卓于望垣北为羌胡所围,粮食乏绝,进退逼急” 。董卓临危不惧,伪装在返回道路的河流中立堰捕鱼,“使水渟满数十里,默从堰下过其军而决堰。比羌、胡闻知追逐,水已深,不得渡。时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董)卓独全众而还,屯住扶风。” 董卓由于战功显著拜前将军,封斄乡侯。前将军是很高的官职,蔡质《汉仪》曰:“车骑、卫将军、左、右、前、后(将军),皆金(印)紫(绶),位次上卿。典京师兵卫,四夷屯警。” 此外,董卓性情粗豪,很会收买人心,他在击破汉阳叛羌的战斗中立功,朝廷赐缣九千匹。董卓曰:“为者则己,有者则士。” 即立功者虽然是自己,但战斗是全体将士打的,奖赏应该和士兵共有。“乃悉分与吏兵,无所留。” 因此在身边拉拢了一批亲信死党,如部将牛辅、李傕、郭汜、樊稠、张济、李蒙、王方、胡轸、杨定、段煨、徐荣等,能够忠心为董卓效力。“以上所列董卓11个主要将领中可以肯定籍贯是凉州者共有9人,也就是说董卓军队的将领绝大多数都是凉州人,而且大多数又是董卓的旧部曲。”

中平五年(188),凉州反叛势力王国围攻陈仓(治今陕西宝鸡市东),朝廷“复拜(皇甫)嵩为左将军,督前将军董卓,各率二万人拒之” 。结果大获全胜,“斩首万余级,(王)国走而死。” 皇甫嵩的部队因为胜利而得到扩充,后来有“精兵三万” ,若是加上非精锐部队,全部武装至少得有四五万。董卓的军队收容了大量投降的“羌胡”,数量可能会增加得更多,其具体数目不详。后来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看出董卓有谋反的迹象,建议出兵剿灭他,却遭到皇甫嵩的拒绝。今人方诗铭认为:“老谋深算的皇甫嵩却终于不敢动手,说明其时董卓的武装力量不但已经和皇甫嵩相等,而且很可能超过了皇甫嵩。” 如果按照方氏的估计,董卓的兵力会有五六万人,而且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的战斗力。皇甫郦曾对皇甫嵩讲:“本朝失政,天下倒悬,能安危定倾者,唯大人与董卓耳。” 说明皇甫嵩与董卓各自拥有一支对东汉政局影响举足轻重的队伍。《资治通鉴》则记载皇甫郦的话说:“天下兵柄,在大人与董卓耳。今怨隙已结,势不俱存。” 对此讲述得更为明确。今人夏曾佑也指出:“因东汉经羌胡之乱,天下精兵猛士,恒聚于凉州。其后羌胡之祸,虽赖以熄灭,而重兵所在,遂成乱阶。”

董卓兵力的扩充以及他的专横跋扈,已经引起了朝廷的警惕,因此企图把他调入京师架空起来,以解除他的兵权。“中平五年,征卓为少府,敕以营吏士属左将军皇甫嵩,诣行在所。” 但是董卓深知乱世之秋军队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所以拒不从命,推托理由是朝廷欠发部队的军饷,所以属下兵丁不让自己离任。《后汉书·董卓传》载其上书曰:“所将湟中义从及秦胡兵皆诣臣曰:‘牢直不毕,禀赐断绝,妻子饥冻。’牵挽臣车,使不得行。羌胡敝肠狗态,臣不能禁止,辄将顺安慰。增异复上。”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朝廷对他也没有什么办法,只是“颇以为虑”。等到中平六年(189)四月,灵帝病重不起,再次下诏,“玺书拜(董)卓为并州牧,令以兵属皇甫嵩。”董卓重施故技,答应赴并州上任,却不肯交出兵权。上书曰:“臣既无老谋,又无壮事,天恩误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北州,效力边垂。” 请求将属下兵马带到并州,灵帝又下诏斥责他,董卓却不作理会,仍然带领本部兵马去上任。“帝以让(董)卓。卓亦不奉诏,驻兵河东以观时变。” 这样他的军队距离京城洛阳又靠近了一些,企图等待时机以攫取政治利益。

汉灵帝驾崩之后,朝内的宫廷斗争愈发激烈。外戚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商议,准备诛杀以张让为首的宦官集团,但是临朝听政的何太后却不同意。何进暗地调集董卓等地方军队进京,想借此来逼迫何太后就范。董卓终于等到了领兵进驻京城的绝好机会,他刻不容缓,马上起身。“卓得召,即时就道。” 何进同时征调了多支地方武装到京师附近,以壮大声势。“又使府掾太山王匡东发其郡强弩,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城皋,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

何进的这些举措,尤其是调董卓领兵进京,遭到了一些臣属的反对。如主簿陈琳入谏曰:“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此犹鼓洪炉燎毛发耳。夫违经合道,天人所顺,而反委释利器,更征外助。大兵聚会,强者为雄,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只为乱阶。” 侍御史郑太(或作郑泰)对何进说:“董卓强忍寡义,志欲无厌。若借之朝政,授以大事,将恣凶欲,必危朝廷。明公以亲德之重,据阿衡之权,秉意独断,诛除有罪,诚不宜假卓以为资援也。且事留变生,殷鉴不远。” 何进虽然没有听从他们的意见,但是听说董卓领兵到达洛阳西边的渑池(今河南三门峡市渑池县)后,却有些犹豫了。何进派遣谏议大夫种劭带上诏书前去阻止,没想到董卓根本不听,反而让部队继续前进。“大将军何进将诛宦官,召并州牧董卓,至渑池,而进意更狐疑,遣(种)劭宣诏止之。卓不受,遂前至河南。” 胡三省注释道:“河南,周之王城,去雒阳不远。” 种劭以慰劳为名,坚持让董卓退兵。“卓疑有变,使其军士以兵胁(种)劭。劭怒,称诏大呼叱之,军士皆披,遂前质责卓。卓辞屈,乃还军夕阳亭。”李贤注:“夕阳亭在河南城西。” 董卓仍然逗留在洛阳附近。

随后京城形势骤变,八月戊辰,宦官张让、段珪等诱杀了大将军何进,何进的部将袁术、吴匡等率兵攻烧洛阳南宫青琐门,打进南宫和北宫。八月辛未,张让等宦官挟持少帝与陈留王逃出京城,被尚书卢植领兵追击,将宦官全部消灭,奉迎少帝与陈留王回到洛阳。董卓乘动乱之际带兵进京,他的先头部队人数较少,“步骑不过三千,自嫌兵少,不为远近所服。” 于是过四五日后在夜间暗地将部队调出迎敌,次日清晨再大张旗鼓地开进来,致使洛阳人众都以为是又来了援兵。“寻而何进及弟苗先所领部曲皆归于卓,卓又使吕布杀执金吾丁原而并其众,卓兵士大盛。” 后来他在河东的主力军队也开到了洛阳,凭借强大的武装,董卓逼迫朝廷任命他接替刘弘做了三公中的司空,从此把持朝政,废掉少帝刘辩,另立献帝刘协,并将何太后迁入冷宫,又暗地毒死了她,成为在朝内专权暴虐、颐指气使的头号权臣。

图一 东汉末年洛阳周边形势图

董卓此时手下共有多少兵马,这里可以做一番统计。他原先在河东的凉州军队估计为五六万人,应有少量兵马留驻当地,带到洛阳的军队可能有四五万人。董卓吞并了执金吾(原为武猛都尉)丁原的数千人 ,还有大将军何进与车骑将军何苗的部曲大约八千人 ,京师洛阳的南北军共约七千人 ,灵帝中平五年设立的“西园八校尉”共约六千余人 ;光禄勋及属下率领的郎官总数不详,仅有虎贲中郎将所率一千五百人、羽林中郎将所率百二十八人,羽林左监率羽林左骑九百人的记载 ,推测总数也不过数千人。此外,汉灵帝在去世的前一年、即中平五年(188)曾经调集天下各郡国的部队到洛阳检阅,“于是乃诏(何)进大发四方兵,讲武于平乐观下……列步兵、骑士数万人,结营为陈。” 检阅结束后,“诏使(何)进悉领兵屯于(平乐)观下。” 这数万人具体情况不详,如果都能安置在平乐观下,人数也不会很多,可能只有两三万人,他们原来也是归属何进指挥的,现在则成了董卓的部下。这样估算起来,原来洛阳当地的驻军大约有五六万人,加上董卓的四五万人,总数约为九万至十一万人左右,这只是个很粗略的数字,其中董卓自己的部队战斗力最强,约占二分之一。

有学者认为董卓执掌朝政后,他在洛阳附近的凉州兵马仍然仅有起初带进京师的三千人 。笔者认为这恐怕不是事实,从史籍记载来看,董卓在京师附近拥有很强的凉州兵及羌胡军队,他的亲信诸将如李傕、胡轸、徐荣、董越、牛辅等也都在他的身边听从调遣。大臣郑太劝阻他从天下州郡调兵进京时列举了许多理由,其中有两条:一是“且天下强勇,百姓所畏者,有并、凉之人,及匈奴、屠各、湟中义从、西羌八种,而明公拥之,以为爪牙,譬驱虎兕以赴犬羊” 。二是“又明公将帅,皆中表腹心,周旋日久,恩信淳著,忠诚可任,智谋可恃。以胶固之众,当解合之势,犹以烈风扫彼枯叶” 。说明董卓的主力凉州军队和心腹部将都在身边,即洛阳附近,绝对不止三千人。 Nhx1TcFFl4i8f0oUGn1wGLaZBcEN8rL5nYPoYvWytYbmqWRsk6L/7W2KAbe4SrE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