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谈天篇第三十一

【题解】

本篇名为谈天,但实际上所讨论的不止如此。天到底是气还是实体,地到底有多宽广,是此篇主要讨论的两个问题。

王充在本篇中秉持着疾虚妄的观念,批判、问难了儒书以及诸子学说中关于天地性质与大小的虚妄之言,并结合实际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推理得出了天是实体,地十分广大,并不限于中国这个范围的结论。

儒书言:“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 ,怒而触不周之山 ,使天柱折 ,地维绝 。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断鳌足以立四极 。天不足西北 ,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 。”此久远之文,世间是之言也 。文雅之人 ,怪而无以非 ,若非而无以夺 ,又恐其实然 ,不敢正议。以天道人事论之 ,殆虚言也

【注释】

①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天子不胜:共工与颛顼争帝一事,另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列子·汤问》。共工,传说中的上古诸侯,又称“共工氏”“康回”“孔壬”。

②触:撞。不周之山:即不周山,上古传说中的山名,位于昆仑山西北。

③天柱:传说中支撑天的柱子。

④地维:古代神话中系在大地四角用以维系大地的绳子。维,系物的大绳子。绝:断。

⑤女娲(wā):传说中的上古女帝王。销炼:熔炼。

⑥鳌(áo):传说中海中的大龟。立:支撑,树立。四极:古代神话传说中四方的擎天柱。极,边缘,边界。

⑦不足:残缺。

⑧注:流入。

⑨是:承认,肯定。

⑩文雅:有学问,有知识。

⑪非:责备,反对。

⑫若:或者。夺:驳倒,消除。

⑬实然:确实这样。

⑭天道:自然的道理。

⑮殆:大概。

【译文】

儒者的书上说:“共工与颛顼争做天子却没有成功,因此愤怒地用头去撞不周山,结果使支撑天的柱子折断了,维系大地四角的绳子断绝了。于是女娲就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掉鳌的腿来支撑天的四边。由于天的西北角因此残缺,所以日月就往那里移动;大地的东南方也因此残缺,所以众多的江河都向那里流去。”这是很久远的文字记载,是人们都十分认同的说法。有学问的人感到奇怪却难以指出此种说法的不对,或者认为不对却无法予以驳斥,又恐怕它确实如此,因此不敢正面加以议论。其实用自然的道理和人类社会的事实来论述,这一说法恐怕是没有根据的。

与人争为天子,不胜,怒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有力如此,天下无敌。以此之力,与三军战 ,则士卒蝼蚁也,兵革毫芒也 ,安得不胜之恨 ,怒触不周之山乎?且坚重莫如山,以万人之力,共推小山,不能动也。如不周之山 ,大山也,使是天柱乎 ?折之固难。使非柱乎 ?触不周山而使天柱折,是亦复难 。信 ,颛顼与之争,举天下之兵,悉海内之众 ,不能当也 ,何不胜之有?

【注释】

①三军:此处泛指为一国的军队。

②兵革:兵器和甲胄。兵,兵器。革,甲胄。毫芒:毫毛麦芒,形容极其细微。

③安:怎么,如何。恨:怨恨。

④如:像。

⑤使:假使,如果。

⑥使非柱乎:上文言“使是天柱乎”,疑本句“柱”字前脱一“天”字。

⑦复:又,还是。

⑧信:果真,确实。

⑨悉:尽其所有。

⑩当:匹敌,对等。

【译文】

跟别人争着做天子却没有取胜,愤怒得用头去撞不周山,使得支撑天的柱子折断了,维系大地四角的绳子断绝了,有如此大的力量,在天下就没有敌手了。凭借这样的力量,与三军交战,那么敌方的士兵就像蝼蚁一样,武器甲胄就像是毫毛麦芒一样不堪一击,这怎么还会有战败的怨恨,而发怒去撞不周山呢?况且要论坚固厚重没有比得过山的,用一万个人的力量,共同去推一座小山,也是无法推动的。像不周山,是一座大山,假使它是支撑天的柱子呢?要折断它确实困难。假使它不是支撑天的柱子呢?头撞不周山使得支撑天的柱子折断,也是很困难的。如果共工真的能够头撞不周山而使得“天柱折,地维绝”,那么与他争做天子的颛顼,就是动员天下所有的军队,用尽四海之内的人力,也是难以与共工匹敌的,共工怎么会打不赢呢?

且夫天者 ,气邪?体也 ?如气乎,与云烟无异 ,安得柱而折之?女娲以石补之,是体也。如审然 ,天乃玉石之类也。石之质重,千里一柱,不能胜也 。如五岳之巅 ,不能上极天乃为柱 。如触不周 ,上极天乎?不周为共工所折,当此之时,天毁坏也。如审毁坏,何用举之 ?“断鳌之足,以立四极”,说者曰 :“鳌,古之大兽也,四足长大,故断其足,以立四极。”夫不周,山也;鳌,兽也。夫天本以山为柱,共工折之,代以兽足,骨有腐朽,何能立之久?且鳌足可以柱天,体必长大,不容于天地,女娲虽圣,何能杀之?如能杀之,杀之何用?足可以柱天,则皮革如铁石,刀、剑、矛、戟不能刺之 ,强弩利矢不能胜射也

【注释】

①且夫:发语词,通常用在进一步发表议论的句首。

②也:疑当作“邪”字。邪,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③与云烟无异:底本无“与”,递修本“云”前有“与”字,据补。

④审:果真,确实。

⑤胜:胜任。

⑥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霍山(后改为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古代认为天下之山它们最为高大,故并称为五岳。岳,高大的山。巅:山顶。

⑦乃:而。

⑧触:疑为衍字。

⑨何用:用何,用什么。

⑩说:解说,解释。

⑪戟(jǐ):古代一种长杆兵器。

⑫弩(nǔ):弓的一种。矢:箭。

【译文】

而且所谓的天,是气呢?还是实体呢?如果天是气,那么就跟云烟没有什么区别,怎么会有支撑它的柱子而且还被折断了呢?女娲熔炼五色石补天,那么天就是实体了。如果确实是这样,天就是玉石之类。石头的质地重,即使每一千里支撑一根柱子,也不能够承受得起天的重量。像五岳的山顶都不能够高达天上而成为支撑天的柱子,不周山能够高达天上吗?不周山被共工折断,在这个时候,天就崩塌了。如果天确实崩塌了,那么用什么去支撑它呢?所谓的“砍下鳌的腿来支撑起天的四边”,相信这件事的人解释说:“鳌,是上古时代的大兽,四条腿又长又粗,所以砍断它的腿可以支撑起天的四边。”不周山是山,鳌是兽。天本来是用山来作为天柱的,共工折断了天柱,女娲用鳌的腿来作为替代,兽骨会腐朽,怎么能支撑得长久呢?而且鳌的腿既然可以用来作为柱子来撑住天,它的体型必定很长很大,不可能容纳于天地之间,女娲虽然神明,怎么能够杀得死它呢?如果真的能杀死它,那么是用什么东西杀的呢?鳌腿可以作为柱子来撑住天,那么它的皮就应该像铁、石一样坚硬,刀、剑、矛、戟不能刺穿它,强弓利箭也无法射穿它。

察当今天去地甚高 ,古天与今无异。当共工缺天之时 ,天非坠于地也。女娲,人也,人虽长,无及天者。夫其补天之时,何登缘阶据而得治之 ?岂古之天,若屋庑之形 ,去人不远,故共工得败之 ,女娲得补之乎?如审然者,女娲多前 ,齿为人者 ,人皇最先 。人皇之时,天如盖乎

【注释】

①去:离。

②缺:毁坏。

③登缘:登攀。阶据:依靠。阶,凭借。

④若:如同,像。屋庑(wǔ):指屋顶。庑,泛指房屋。

⑤败:毁坏。

⑥多:疑作“已”字,形近而误。已,通“以”。汉代“以”字多写为“㠯”。

⑦齿:始。

⑧人皇:古代传说中的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之一。

⑨盖:车盖。

【译文】

观察现今的天离地很高,远古时期的天与当今的天没有什么区别。当共工毁坏天的时候,天并没有坠落到地上。女娲是人,人长得再高,也够不到天。那么她补天的时候,是攀登着何物,依靠之而得以补天的呢?难道古时候的天像屋顶一样,离人很近,所以共工可以毁坏它,女娲可以修补它吗?如果真是这样,女娲之前,开始作为人的,以人皇为最先。人皇的时候,难道天像车盖一样吗?

说《易》者曰 :“元气未分 ,浑沌为一 。”儒书又言:“溟涬濛澒 ,气未分之类也。及其分离,清者为天,浊者为地。”如说《易》之家、儒书之言 ,天地始分 ,形体尚小,相去近也 。近则或枕于不周之山 ,共工得折之,女娲得补之也。

【注释】

①《易》:《周易》,儒家经典之一。

②元气:即气。王充认为气是构成人和万物的物质元素,是天地星宿在不断运动中自然而然地施放出来的。

③浑沌:清浊不分。

④溟涬(mǐng xìng):自然之气混混茫茫的样子。濛澒(méng hòng):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

⑤如:按照。

⑥始:开头,开始。

⑦相去:相距。

⑧或:也许。

【译文】

解释《周易》的人说:“元气还未分开的时候,是浑然一体的。”儒者的书上说:“混混沌沌模糊不清是气还未分离的状态。等到气分离开来,清气化为天,浊气化为地。”按照解释《周易》的人的观点以及儒者之书上所说的,天地刚分离时,形体还小,相互间的距离很近。因为天地间的距离很近,所以天也许就枕在不周山上,所以共工能够通过折断不周山而毁坏它,女娲也能够补好它。

含气之类 ,无有不长 。天地,含气之自然也,从始立以来 ,年岁甚多,则天地相去,广狭远近,不可复计。儒书之言,殆有所见。然其言触不周山而折天柱,绝地维,消炼五石补苍天 ,断鳌之足以立四极,犹为虚也 。何则?山虽动 ,共工之力不能折也。岂天地始分之时,山小而人反大乎?何以能触而折之?以五色石补天,尚可谓五石若药石治病之状 ,至其断鳌之足以立四极,难论言也。从女娲以来久矣,四极之立自若 ,鳌之足乎?

【注释】

①含气之类:这里指包括天地在内的自然万物。

②长:增长,成长。

③始立:开始产生。

④消:通“销”,熔化。下文言“断鳌之足以立四极”,本句“补”前疑脱一“以”字。

⑤犹:也,还。

⑥虽:疑作“难”字。繁体“雖”“難”形近而误。

⑦药石:治病用的药品和石针,泛指药物。

⑧自若:一如既往,不变常态。

【译文】

包含元气的万物,没有不增长的。天地,是包含有元气的自然体,从开始形成以来,年代已经很久远了,那么天与地之间距离的远近,也就无法再计算了。儒者之书所说的话,也许是有它的见解的。但是它说共工头撞不周山而折断了支撑天的柱子,弄断了维系大地的绳子,女娲熔炼五色石来补苍天,砍掉鳌的腿来撑住天的四边,这就是假话了。为什么呢?因为山是难以动摇的,以共工的力量不可能撞断它。难道天地刚刚分离的时候,山小而人反倒大吗?要不怎么能撞断它呢?女娲用五色石补苍天,尚且可以说五色石就像药石治病一样可以把天补上,至于她砍断鳌的腿来撑住天的四边,这就很难说了。从女娲以来时间已经很久了,天的四极还是和以前一样,难道它们是鳌的腿在支撑着吗?

邹衍之书 ,言天下有九州 ,《禹贡》之上所谓九州也 ;《禹贡》九州,所谓一州也,若《禹贡》以上者九焉 。《禹贡》九州,方今天下九州也,在东南隅 ,名曰赤县神州。复更有八州 ,每一州者四海环之,名曰裨海 。九州之外,更有瀛海 。此言诡异 ,闻者惊骇,然亦不能实,然否相随 ,观读讽述以谈 。故虚实之事,并传世间 ,真伪不别也。世人惑焉,是以难论

【注释】

①邹衍(约前306—前240):战国末期齐国人,稷下学宫学者,阴阳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提出“五德终始说”与“大九州说”。著作有《邹子》《邹子终始》,皆已亡佚。事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②天下:此处指中国。九州: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邹衍提出“大九州说”,认为中国所处之地只是世界上八十一州之一,名为“赤县神州”。每九州组成一个单位,其外有小海环绕,称为“大九州”。九个“大九州”另有大海环绕,再往外便是天地的边际。

③《禹贡》之上所谓九州也:《禹贡》中将中国分为兖、冀、荆、豫、扬、青、徐、梁、雍九个州。《禹贡》,《尚书》中的一篇。

④若:如同,像是。

⑤隅(yú):角落。

⑥复:还。更:另外。

⑦裨(pí)海:小海。

⑧瀛(yíng)海:大海。

⑨诡异:稀奇古怪。

⑩然否:是与非。

⑪讽述:传诵。

⑫并:同时,一齐。

⑬难(nàn)论:诘难,辩论。难,责难,问难。

【译文】

邹衍的书中,说天下有九州,就像《尚书·禹贡》中所说的九州一样;《禹贡》所说的九州,实际上只是邹衍所说的“大九州”中的一个州,像《禹贡》上所记载的九州,天下一共存在有九个。《禹贡》所记载的九州,就是现今中国所在的九州,位于大地的东南角,叫赤县神州。另外还有八个州,每一个州都被海四面环绕着,这海叫“裨海”。九个州之外,又有“瀛海”环绕。这一说法怪异奇特,听说过的人都感到震惊,但是又不能证实,是与非相伴随,只是阅读转述来加以谈论。所以虚虚实实的事情,都同时在社会上流传,真假难辨。世人对此感到迷惑,因此需要对这些说法加以责难与评论。

案邹子之知不过禹 。禹之治洪水,以益为佐。禹主治水,益之记物 。极天之广 ,穷地之长 ,辨四海之外 ,竟四山之表 ,三十五国之地 ,鸟兽草木、金石水土,莫不毕载 ,不言复有九州。淮南王刘安,召术士伍被、左吴之辈 ,充满宫殿,作道术之书 ,论天下之事。《地形》之篇 ,道异类之物 ,外国之怪,列三十五国之异,不言更有九州。邹子行地不若禹、益,闻见不过被、吴,才非圣人,事非天授,安得此言?案禹之《山经》、淮南之《地形》,以察邹子之书 ,虚妄之言也。

【注释】

①知:知识,见闻。

②益之记物:《别通篇》言“益主记异物”,疑本句“之”当作“主”字。主,负责,主持。记,记载。物,各种事物。

③极:穷,尽。

④穷:尽。

⑤辨:通“遍”。

⑥竟:穷尽。四山:四方的山。表:外。

⑦三十五国:指《山海经》所记载的除中国以外的国家(今本《山海经》所记为三十九国)。

⑧毕:全部。载:记载。

⑨辈:类。

⑩道术之书:此处指《淮南子》。

⑪《地形》:指《淮南子·地形训》。

⑫道:说,讲述。

⑬察:详究,核对。

【译文】

考察邹衍的见识不会超过禹。禹治理洪水的时候,曾用伯益作为辅佐。禹主持治理洪水,伯益负责记载各种事物。极尽天地最辽远的地方,遍及四海之外,穷尽四山之表,三十五国的地域,鸟兽草木、金石水土,没有不全部记载下来的,但是不曾说过九州。淮南王刘安招致术士伍被、左吴之类的人,人数多到充满宫殿,让他们作《淮南子》来谈论道术以及天下之事。《淮南子·地形训》一篇记载了不同种类的事物和外国的怪异之事,列出三十五国的差异,也没有提出九州的说法。邹衍走过的地方不如禹和伯益多,见闻不会超过伍被、左吴,论才智也不是圣人,这一说法也不是上天传授给他的,怎么能提出这种说法?考察禹的《山海经·山经》与淮南王的《淮南子·地形训》,用它们来分析邹衍的书,可以证明它们都是些没有根据的说法。

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 ,其高三千五百余里 ,日月所于辟隐为光明也 ,其上有玉泉、华池 。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 ,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 ?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 ,至《禹本纪》《山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 。”夫弗敢言者,谓之虚也。昆仑之高,玉泉、华池,世所共闻,张骞亲行无其实。案《禹贡》,九州山川,怪奇之物、金玉之珍,莫不悉载,不言昆仑山上有玉泉、华池。案太史公之言,《山经》《禹纪》,虚妄之言。

【注释】

①《禹本纪》:古书名,现已失传。河:黄河。昆仑:昆仑山。在今新疆、西藏间。

②三千五百余里:《史记·大宛列传》作“二千五百余里”。

③于:《史记·大宛列传》作“相”。辟:躲避,避开。

④玉泉、华池:《史记·大宛列传》作“醴泉、瑶池”。按王念孙《读书杂志·三之六》,《史记》本作“华池”,“瑶池”系元以后改之。

⑤张骞(qiān,约前164—前114):西汉时汉中成固(今陕西成固)人。于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与元狩四年(前119)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交通,加强了西域与中原的交流与发展,因功被封为博望侯。事见《史记·大宛列传》《汉书·张骞李广利传》。大夏:汉代时西域国名,在今阿富汗北部。

⑥恶(wū):何,哪里。睹:见。

⑦《尚书》:此处指《尚书·禹贡》。

⑧余:我。

【译文】

太史公司马迁说:“《禹本纪》说黄河源出于昆仑山,昆仑山高两千五百多里,是太阳和月亮相互避开隐藏其所发出光亮的地方,在山顶上有玉泉、华池。如今从张骞出使大夏之后,探寻到黄河的源头,哪里看见过《禹本纪》所记载的昆仑山呢?所以说对于九州山川的记载,只有《尚书·禹贡》较为接近实际的情况,至于《禹本纪》《山经》所记载的奇怪的事物,我是不敢论说的。”所谓的不敢论说,就是认为它虚妄无据。昆仑山的高,还有玉泉、华池,是世人都听说过的,至于张骞亲自到过记载中昆仑山所在的地方,却没有如记载一般的事物。考察《尚书·禹贡》,九州的山川,怪异奇特的事物,金玉一类的珍宝,都记载了,但没有说昆仑山上有玉泉、华池。根据司马迁的说法,《山经》《禹本纪》都是虚妄无据的记载。

凡事难知,是非难测。极为天中 ,方今天下,在极之南,则天极北,必高多民 。《禹贡》“东渐于海 ,西被于流沙” ,此则天地之极际也 。日刺径千里 ,今从东海之上会稽鄞、鄮 ,则察日之初出径二尺,尚远之验也 。远则东方之地尚多。东方之地尚多,则天极之北,天地广长,不复訾矣 。夫如是,邹衍之言未可非,《禹纪》《山海》《淮南·地形》未可信也 。邹衍曰:“方今天下,在地东南,名赤县神州。”天极为天中,如方今天下,在地东南,视极当在西北。今正在北 ,方今天下在极南也。以极言之,不在东南,邹衍之言非也。如在东南,近日所出,日如出时,其光宜大。今从东海上察日 ,及从流沙之地视日,小大同也。相去万里,小大不变,方今天下,得地之广 ,少矣

【注释】

①极:天极,此处指天的北极。

②高:疑作“尚”,形近而误。意为天极之南有中国,则极北亦必尚多人民。

③渐:入,到。

④被:及,至。流沙:古代指我国西北部的沙漠地区。

⑤极际:最边沿的地方,边际。

⑥刺径:直径。

⑦会稽:郡名。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鄞(yín):县名。属会稽郡,东汉时县治在今浙江奉化东。鄮(mào):县名。属会稽郡,在今浙江宁波鄞州区鄮山北。

⑧验:证明。

⑨不复:不能。訾(zī):通“赀”,钱财。这里指衡量、估量。

⑩《山海》:疑为《山经》之误,上文有“禹之《山经》”“《山经》《禹纪》”并其证(黄晖说)。

⑪今正在北:据文意,疑“今”后脱一“极”字。

⑫察:看。

⑬广:宽度,面积。

⑭少:小。

【译文】

凡事难以识别,是非难以测定。天极是天的正中,现在的中国位于天极的南面,那么天极的背面,一定还存在着很多的人。《尚书·禹贡》记载“东面到海,西面至流沙”,是说那里就是天地的最边缘了。太阳的直径有一千里,现在从东海边上会稽郡的鄞县和鄮县来看,则观察到太阳初升时的直径只有二尺,这就是距离太阳还很远的证明。距离太阳还很远,那么东方的地域还很辽阔。东方的地域还很辽阔,那么天极的北面,天地的广阔,就更难以估量了。照这样来说,邹衍所说的话就无可指责了,《禹本纪》《山海经·山经》《淮南子·地形训》都不可信了。邹衍说:“如今中国所在的地方,位于大地的东南角,名为赤县神州。”天极是天的正中,如果当今的中国处在大地的东南方,观察天极所在的位置就应该在西北方。如今天极正好处在北面,当今的中国就处在天极的南面。以天极来说,当今的中国不在大地的东南面,所以邹衍所说的是错误的。如果中国处在大地的东南方,那么就靠近于太阳升起的地方,等到太阳升起的时候,它发出的光芒就应该更亮。如今从东海上观察太阳,和从沙漠地区观察太阳,大小都一样。两地相距万里,所看见的太阳大小不变,可见现今中国占有的土地面积,是非常小的。

雒阳 ,九州之中也 ,从雒阳北顾 ,极正在北。东海之上,去雒阳三千里,视极亦在北。推此以度 ,从流沙之地视极,亦必复在北焉 。东海、流沙,九州东西之际也,相去万里,视极犹在北者 ,地小居狭,未能辟离极也 。日南之郡 ,去雒且万里 。徙民还者 ,问之,言日中之时,所居之地,未能在日南也。度之复南万里 ,日在日之南 ,是则去雒阳二万里,乃为日南也。

【注释】

①雒阳:即洛阳,东汉都城。因建于洛水之北而得名,旧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

②中:中心,正中。

③顾:看,望。

④度(duó):推论,推测。

⑤亦:也。复:还是。

⑥犹:还,仍。

⑦辟离:远离。辟,宽广,开阔。

⑧日南:郡名。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设置,治所在西卷县(今越南广治省广治西北广治河与甘露河合流处)。

⑨且:将近。

⑩徙:迁移。还:归来。

⑪复南:再往南。复,再。

⑫日在日之南:前一个“日”,据文意,疑当作“地”字。

【译文】

洛阳位于九州大地的中心,从洛阳向北观望,天极正处于北面。东海之上,距离洛阳三千里,观察天极也在北面。按此推测,从流沙看天极,它也必然还是在北面。东海与流沙,是中国东西两边的边界,相距万里,观察天极都还是处在北面,这是因为地方狭小,未能远离天极的缘故。日南郡,距离洛阳将近一万里。有迁徙到那里然后回来的人,问他们,都说太阳在正午的时候,他们所居住的地方,也不在太阳的南面。以此推测,要再向南一万里,那个地方才在太阳的南面,也就是说距离洛阳两万里的地方,才是太阳的南面。

今从雒地察日之去远近 ,非与极同也,极为远也。今欲北行三万里,未能至极下也 。假令之至 ,是则名为距极下也 。以至日南五万里 ,极北亦五万里也。极北亦五万里,极东西亦皆五万里焉。东西十万 ,南北十万,相承百万里 。邹衍之言:“天地之间,有若天下者九。”案周时九州 ,东西五千里,南北亦五千里。五五二十五,一州者二万五千里。天下若此九之,乘二万五千里,二十二万五千里。如邹衍之书,若谓之多,计度验实 ,反为少焉。

【注释】

①去:距离。

②极下:天极的下面。

③假:如果。

④距:到,至。

⑤以至日南五万里:王充假定洛阳距离日南(太阳的南边)之地为两万里,洛阳向北走三万里到达天极之下,所以说天极之下距离日南之地为五万里。

⑥东西十万:据文意,疑本句“万”字后疑脱一“里”字。下句相同。

⑦相承百万里:南北十万里与东西十万里相乘,面积应当是一百万万平方里。相承,相乘。承,通“乘”。

⑧周时九州:周朝时中国的面积。

⑨验实:核实。

【译文】

如今从洛阳观察与太阳距离的远近,与在洛阳观察天极的远近,二者的距离并不相同,天极要更远一些。现在即使想往北走三万里,也不能到达天极的下方。如果走到了,那就叫做到了天极之下的地方。天极之下距离位于太阳南面的地方有五万里,则天极之下的北面也有五万里。天极之下的北面有五万里,那么天极之下的东面与西面也都有五万里。这样东面到西面有十万里,南面到北面有十万里,相乘就是一百亿平方里。邹衍说的:“天地之间,有像中国这样大小的州有九个。”考周代的九州,东西宽是五千里,南北长也是五千里。五五二十五,也就是一个州有两万五千平方里。天下像这样的州有九个,九乘两万五千平方里,是两亿两千五百万平方里。像邹衍书上的记载,如果认为它是说多了,按照计算的结果来核实,反倒应该认为他是说少了。

儒者曰:“天,气也,故其去人不远。人有是非,阴为德害 ,天辄知之 ,又辄应之,近人之效也 。”如实论之,天,体,非气也。人生于天,何嫌天无气 ?犹有体在上,与人相远。秘传或言 :天之离天下,六万余里。数家计之 ,三百六十五度一周天 。下有周度,高有里数。如天审气,气如云烟,安得里度?又以二十八宿效之 ,二十八宿为日月舍 ,犹地有邮亭为长吏廨矣 。邮亭著地,亦如星舍著天也 。案附书者 ,天有形体,所据不虚。犹此考之 ,则无恍惚 ,明矣。

【注释】

①阴:暗中,暗地里。德:善行。害:恶行。

②辄:就。

③效:证明,验证。

④何嫌:怎么能够怀疑。嫌,怀疑。

⑤秘传:指纬书,是汉代儒生用神学解释儒家经典的一种书。

⑥数家:精通天文历算的人。

⑦三百六十五度:我国古代学者认为太阳是围绕着地球转的,并根据太阳每年环绕地球运行一周的时间是三百六十五天多,于是把一周天分割为三百六十五等分多,每一等分叫一度,共有三百六十五度多。一周天:天球的一周。

⑧二十八宿:我国古代学者把沿黄道与赤道分布的一部分恒星划成二十八个星座,叫二十八宿。

⑨舍:古人认为二十八宿是日、月、行星运行时停留、休息的地方,每一个星宿叫一舍。

⑩邮亭:古代官吏出巡或传送文件停歇的地方,又称“驿”。长吏:地方长官的总称。廨(xiè):官吏居住办事的房舍。

⑪著:附着。

⑫附书者:上文有“秘传”,疑本句“附”当作“传”字。“傳”因形近误写为“傅”,后转写为“附”。

⑬犹:通“由”。

⑭恍惚:恍恍惚惚,不易捉摸。

【译文】

儒生说:“天是气,所以它离人不远。人有是非对错,暗中做了好事或者是坏事,天就会知道,又会做出相应的报应,这就是天离人近的证明。”如实而论,天是物质实体,不是气。但人是天禀受气而产生的,又怎么能怀疑天没有气呢?可见还有一个实体的天在它释放的气之上,与人相离很远。纬书有的说:天距离地,有六万多里。按天文历算家的计算,三百六十五度是天球的一周。天的转动可以用周度来量,天的高度可以用里数来计算。如果天确实是气,气就像云烟,怎么能够用里度来计算呢?再用二十八宿来证明,二十八宿是日、月停留的地方,就像地上有邮亭作为地方官吏停宿的地方一样。邮亭附于地,就像是星舍附着在天上一样。考察纬书上所写的,天有形体,所凭借的依据不假。由此推究,天并非是恍惚不可捉摸的,这是很明显的了。 s4IPYtMgNngZ/oivH2iE/VnbG4mqJOuk5xmj+L4sQ16wLDlmKAWq9c1ua77dAF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