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妆容与妆品

各个历史时期关于发式、妆容的审美风尚也是不相同的,这种妆容审美的不同对妆具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妆具种类、材质的更新上,如修眉之镊的出现。眉毛一直是面部化妆的重点,汉代眉妆就有“八字眉”“蛾眉”“远山眉”“长眉”“阔眉”等,唐代仕女尤其重视眉妆,此时有著名的“十眉图”,《妆楼记·十眉图》载:“明皇幸蜀,令画工作十眉图,横云、斜月,皆其名。”唐代之前,镊子在墓葬中较少发现,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五子奁中有一件,此镊由镊柄和镊片组成,镊片可拆卸,从功能上看,此镊镊片缺乏弹性,镊片之间缝隙较大 (图1-2-1) 。唐代的镊子造型则与现代相似,如1991年陕西长安县(即今西安市长安区)风雷仪表厂出土的唐代铜镊 (图1-2-2) ,一端为镊,另一端为耳挖,镊柄与镊片为一体,镊片开合弹性较大,能准确夹取多余的眉毛并将其拔除。铜、铁镊子也是唐墓中的常见之物,可知其在唐代的普及与当时人们对眉妆造型的需求有着一定的关系。

图1-2-1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角质镊

图1-2-2 1991年陕西长安县风雷仪表厂出土的唐代铜镊

又如唐宋盛行插梳之风,金、银、玉材质的梳子也在此时大量增加,这类梳子往往对梳背精心制作,雕纹刻镂,突出其华美富丽的装饰效果。如江苏扬州出土的唐代金梳 (图1-2-3) 、陕西何家村出土的唐代金梳背 (图1-2-4) ,前者梳背采用镂刻工艺饰蔓草飞天纹,后者采用炸珠、焊接等工艺饰卷草纹。宋代的例子则可见江西彭泽北宋易氏夫人墓出土的银梳 (图5-1-49) ,梳背以錾刻工艺饰花卉双狮戏球纹。宋代以后,插梳之风日渐式微,金、银、玉类的梳子遂不再流行,且梳背的装饰也多为素面。再如清代出现的点唇棒,亦是由于此时唇妆的特殊需求而产生的。清代的唇妆除了传统的樱桃小口式,又出现了一种比较特别的妆式,即将上嘴唇涂满,而下嘴唇只在中间点上一点,这种唇式尤其流行于宫廷女子中,点唇棒便十分适合此种唇妆的上妆,下唇只需用唇棒沾染胭脂或唇膏,用圆头一点便可成型。

图1-2-3 江苏扬州出土的唐代金梳

图1-2-4 陕西何家村出土的唐代金梳背

妆品质地、性状的变化对妆具的设计也产生着影响。首先可以看瓶、壶、罐类的妆品盛放器,这类器物在唐代之前很少见。秦汉盛放妆品的圆形、椭圆形子奁多为直腹直口的器型。周代盛放妆品的多为铜贯耳小罐、提链小罐,如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出土的“梁姬罐” (图1-2-5) ,此罐据李零先生分析为盛脂粉的小铜罐,作为可提持、携带之物,从其口部的大小、器腹的广度及深度看,是不适宜盛放液体类物品的。这点应与当时护肤、洗发、润发等妆品的质地多为粉类、凝脂类及膏类相关。

古人一般称化妆品为粉黛脂泽,《韩非子·显学》:“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粉”“黛”“脂”的性状很好解释,均非液体,而“泽”一般是指润发之物。唐颜师古注汉史游《急就篇》中“膏泽”条曰:“膏泽者,杂聚取众芳以膏煎之,乃用涂发,使润泽也。”可知“泽”可为膏状,类似现在的发蜡。而唐代时润发之物则又有“郁金油”等,唐冯贽《云仙杂记》中载:“周光禄诸妓,掠鬓用郁金油,傅面用龙消粉。”唐代的敛口“油合”存放的便为这种油类妆品,如《中国陶瓷全集5:隋唐》收录的唐代油盒 (图1-2-6) ,圆形,广腹小口,盖顶有圆形钮,下有矮圈足。

到了宋代,头油、面油的使用就更为常见,宋本《碎金》“梳洗”一项里记载化妆用品的种类有燕脂、坯粉、蚌粉、韶粉、面油、漆油之类 。《事林广记》中记载宋代护发之物有“蔷薇油”“木犀油”“洁鬓威仙油”“惜发神梳散”等,这些护发用品大部分都为油状,因此宋代有专门盛放梳头油的小罐“油缸”,这种“油缸”多为小型的荷叶盖罐,盖下连接有挖油的小勺。如浙江湖州三天门宋墓出土的荷叶盖罐 (图1-2-7) ,盖面錾刻叶脉纹,叶蒂状盖钮穿入盖内,连接小勺,盖下焊有银圈,与罐口套合。说到“蔷薇油”,就不得不说“蔷薇水”。五代时从西域引进的“蔷薇水”不仅有香体、香衣、沐发之用,还可用于礼佛、调和妆粉等,盛放在精美的琉璃瓶中的蔷薇水一经引入就受到了王公贵族的追捧,由此也促进了本土琉璃容器的生产。

图1-2-5 周代“梁姬罐”

图1-2-6 唐代油盒

图1-2-7 浙江湖州三天门宋墓出土的银荷叶盖罐结构图

再如研磨眉黛之黛砚。唐代之前,画眉多用石黛,使用时需将其在黛砚上研成粉末,再兑水使用,黛砚也是秦汉墓葬常见的出土之物。唐代时画眉之黛的品种开始增多,除了传统的石黛外,还有铜黛、螺子黛等。铜黛是一种铜锈状的化学物质,螺子黛从西域传入,在当时为稀有的外来之物,多提供给宫里的贵妇们使用。《隋遗录》载:“螺子黛出波斯国,每颗直十金。”“螺子黛”究竟如何制成,今不得而知,多数学者认为其以靛青、石灰水等经化学处理而成,使用时应可以直接加水调和,省掉了研磨的环节。到了宋代,又有了本土制作的画眉材料“画眉集香圆”,根据《事林广记》记载,这种画眉材料是先将注有麻油的灯盏半浸在水里,然后点燃灯芯,再用一个小碗倒扣在灯盏上,这样,灯芯燃烧形成的油烟便凝聚在倒扣的碗内壁上,随时将这些油烟扫下,收集到一定的量,再提前三天,将龙脑、麝香泡在麻油里面,使麻油浸得香气,然后把收集到的灯烟与此香油调和均匀,形成黑色的油膏,再将油膏搓成圆球状,便得到“画眉集香圆”。这种油膏状的画眉材料应不需要研磨便可使用,使用时可将其放入小碟中,兑入少量的水化开后,便可用笔蘸取描画。

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一中认为,宋代妆具之齐整者,为妆盒一件,其内放置粉盒、胭脂盒、油缸、水盂、妆盘、刷、抿、梳篦及铜镜。此处的妆盘作调和脂黛之用,为小碟形,亦可称“妆碟”。从出土实物看,宋代的黛砚亦很少见,但是银妆碟、瓷妆碟却较为常见,这种现象应与当时画眉材料无需研磨相关。以灯油烟、麻油制成的眉黛,明代依旧在使用,明孟称舜《娇红记·分烬》中写到申生向娇红讨要制成软膏状的画眉妆品,便属“画眉集香圆”一类,娇红用手指挖出一半黛膏,分装于另器,指尖因此沾染了黛污,然后将其擦拭于申生的衣服之上 。由这段剧情可以发现,这种膏状的画眉材料,应是也可以制成团块状放于小盒内,使用时可用棒、匕之类的工具将其挖出一点,放于小碟内,用湿过水的笔尖蘸取描绘。《明刻历代百美图》中所绘吴绛仙正临镜描眉,面前的桌子上放着小碟、梳子、发刷、粉盒、提盒等物,小碟之中应就是兑水化开后的眉黛 (图1-2-8) 。虽然有了方便好用的人工眉黛,但是天然的石黛一直没有被摒弃,黛砚也是明清时候常见之物,《明刻历代百美图》中正在对镜描眉的莹娘,镜子旁边放着的便为一方小黛砚 (图1-2-9)。 直至民国初年,西方杆状眉笔输入,黛砚方退出历史舞台。

图1-2-8 《明刻历代百美图》之吴绛仙

图1-2-9 《明刻历代百美图》之莹娘 8BCCs/Z5pFjZgO2n1NFSpm9lqPYu1fhSr6hoT/AYPPsZvNMHyBQ9TSsD+o+QH2O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