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张传玺先生纪念座谈会纪要

主持人:岳庆平 (张传玺先生研究生弟子、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原教授、中共中央统战部机关党委原常委)

各位嘉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今天是张传玺先生逝世周年纪念日,也是张传玺先生诞辰95周年纪念日。为了深切缅怀张传玺先生,继承和弘扬张传玺先生的高风亮节和学术成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及张先生的家人,还有我们研究生弟子们,共同倡议、发起、举办了这次张传玺先生纪念座谈会。因为当前属于新冠疫情防控时期,所以我们根据学校规定,将座谈会线下人数控制在40人以内。我们也开通了腾讯会议线上平台,线上参加座谈会者,大约有60人。邓小南教授和牛大勇教授将在线上发言。我们邀请的线下嘉宾,除了88岁的郝斌老校长因临时身体不适,孙庆伟副校长因临时有重要会议而请假外,其他被邀请的嘉宾今天都来了。

首先,请允许我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参加座谈会并坐在第一排的各位嘉宾。

北京大学校长郝平教授,是我们历史学系的系友,与我关系密切的学兄。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卜宪群教授,也是与我关系密切的学兄。

张传玺先生的长子张守清师兄。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王奇生教授,历史学系党委书记徐健教授。以下我介绍历史学系教授时按年龄排序:张希清教授,徐勇教授,邓小南教授(线上),牛大勇教授(线上),阎步克教授,陈苏镇教授,荣新江教授,郭润涛教授,罗新教授,董经胜教授,张帆教授,何晋教授,叶炜教授。

坐在第一排的还有我的三位师弟,按入校年份先后,分别是刘曙光师弟,张冠梓师弟,宋一夫师弟。坐在第一排的雷原是我在历史学系指导的第一位博士后,雷原身旁的张继海是我在历史学系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等会儿他们都要发言,发言前我再介绍他们的具体工作岗位。

今天很有意义的是,我们研究生弟子来了三代,我和师弟妹们属于第二代,我们的研究生属于第三代,我们的研究生的研究生属于第四代。赵斌是第四代研究生弟子的代表,今天他也要发言。

张传玺先生的家人也来了三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都有代表参加。我主要介绍一下第二代,除了已介绍的张守清师兄外,还有张丹青师姐,张海青师弟,张迎师妹及爱人陈斌先生。

限于时间,其他坐在后排的嘉宾我就不再一一介绍了,多数都是历史学系的年轻老师、张先生的家人和张先生的三代研究生弟子。现在按照座谈会议程,首先播放张先生生平视频,大约十分钟。

(视频播放完毕)

现在请北京大学校长郝平教授发言。

郝平:

尊敬的张先生的家人,尊敬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

今天是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张传玺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日子,也是张先生诞辰95周年纪念日。我们在这里,深切缅怀张先生,追忆张先生的高尚品德和学术成就,使其进一步发扬光大。刚才和大家一起观看了先生的生平视频,深受感动。

张先生“学贯古今,著作等身”。张先生的研究以秦汉史为重点,在中国土地制度史研究、中国契约史研究、中国铁器牛耕史研究三个领域融会贯通、成果丰硕。同时,他在中国历史地理、北京史、民族史等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

他主编的《中国通史讲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行量最大的中国通史书籍之一。张先生与袁行霈、严文明、楼宇烈先生共同主编的《中华文明史》,涵盖了文学、史学、哲学、考古、宗教、艺术等多个学科,成为北大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具标志性的著作之一,并翻译成多个语种出版发行,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张先生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尊师重道”的内涵。他师从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北京大学前副校长、历史学系前主任翦伯赞先生,是翦老学术事业的重要传承人。他不顾年老体弱,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整理研究翦老宝贵的史学遗著和手稿资料,先后整理出版了3册《翦伯赞史学论文选集》,10卷本、600万字的《翦伯赞全集》和《翦伯赞诗集》;并历时近20年,撰写了50余万字的《翦伯赞传》。一直到病重入院前,张先生还在为《翦伯赞画传》《学习翦老 传承翦老》两部著作笔耕不辍,案头摆放的还是这两部书的出版清样,为翦老学术研究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几十年来,每次见到张先生,总能感受到他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我和在座的许多老师都是1978年9月进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读本科的。入学后第一学期,就是孙淼先生和张传玺先生给我们讲授中国古代史课程,其中张传玺先生讲授秦汉魏晋南北朝历史。每次课后,先生身边都围着许多同学请教问题,他总是耐心解答。我毕业留校后,也一直和张先生保持联系并经常请教问题,总是得到先生悉心的指点和帮助。

2018年11月,在“翦伯赞诞辰120周年暨《中国史纲要》出版55周年纪念座谈会”上,我最后一次见到张先生,他是坐着轮椅前来参加这次座谈会的。未料想到仅两年多后,张先生就永远离开了我们。

今天我们召开座谈会缅怀张传玺先生,就是要学习和继承张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许多宝贵的学术成果和精神财富。当前,北大正处于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中,我们需要更多像张先生这样的“大先生”,推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及各项事业的发展;为北大历史学科建设、为我国历史文化研究作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主持人:岳庆平

衷心感谢郝校长发言,也衷心感谢郝校长应我邀请,今天百忙中抽空参加座谈会。张先生生前多次对我讲,郝校长是青岛人,张先生在青岛工作过多年,1978年又给郝校长所在的班级讲过中国通史。张先生对学生时期的郝校长就十分高看和厚爱。郝校长在历史学系毕业之后,长期在学校和教育部当领导,一直非常尊敬和关心张先生。同时在学习和工作中遇到问题,也经常去请教张先生。特别是郝校长尊敬和关心张先生的两件事,使我非常感动:一是2018年张先生坐着轮椅参加学校一个活动,郝校长看到张先生后,马上过来亲自接手推着轮椅,并恭敬地靠在张先生耳边,由衷祝福张先生健康长寿;二是2021年张先生病重,因为新冠疫情不能及时住进医院,郝校长得知有关情况,亲自过问张先生病情并安排先生住院。

现在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卜宪群教授发言。

卜宪群:发言题目“张传玺与他的翦伯赞研究”(根据现场发言,会后有较大充实修改,靳腾飞参与整理和修改)

张传玺,山东日照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1927年2月出生,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历史系,1957年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攻读博士,师从著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是翦老招收的第一批研究生,毕业后担任翦老助手。在翦老的指导教诲下,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尤其在秦汉史、土地制度、契约制度等领域造诣深厚,成果丰硕。除了历史研究和教学方面的成果外,张传玺对翦伯赞还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关于翦老的研究,学术界也多有著述,但内容相对零散单一。张传玺对翦老的研究,素材收集之丰富、涉猎范围之广泛、时间跨度之长久,在学术界无人出其右。数十年来,关于翦老的研究,张传玺发表了百余万字的研究成果,不仅向后人传承了这位史学大家的治学精神,也为翦伯赞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nT6bYa+3T3ap2LJQYS1zexBjDPJplxKjyGV98/FqyTVRltUDoXMzhohtvL5/Xvd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