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为什么要研究幸福?

一个人不得不花上很多年,去学习如何变得幸福。

——玛丽·安妮·伊万斯

2015年7月,在一趟从伦敦飞往纽约的跨大西洋航班上,飞机发出单调的嗡鸣声,云层缓缓地移动,数千米以下是一片宁静的广阔水域,遥远却又似乎触手可及。这一切让我感到平静安宁,大脑也变得清醒起来。在这种冥想的状态下,一个问题突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为什么我们有文学、心理学、物理学、商学、历史学等众多研究领域,却没有研究幸福的领域?

是的,的确有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这也是我钻研了近二十年的领域,但那只是关于幸福的心理学。那么,能否有一门学科——或者更确切地说,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将心理学家对幸福的观点,与哲学家、经济学家、神学家、艺术家、生物学家以及其他各领域专家对美好生活所持的观点结合起来呢?

幸福应在我们的生活中处于核心地位几乎已成共识,但令人极为困惑的是,目前仍然缺乏对幸福的跨学科研究。我们都希望自己幸福,也希望我们关心的人幸福。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认为幸福是“所有事物中最令人向往的某种终极的、自给自足的东西……是人们一切行动的目的”。而在这位希腊智者之前,睿智的所罗门王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声称人生最高的目标是“喜乐和行善”。在11世纪,波斯神学家安萨里在《幸福炼金术》(The Alchemy of Happiness)一书中同样宣称,幸福是认识自我和信奉上帝的终极奖赏。

在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一年后,托马斯·杰弗逊参与起草了《独立宣言》。他在《独立宣言》中称:追求幸福是人类不可剥夺的权利,是不言而喻的真理。海伦·凯勒对此也进行了回应,她写道:“大多数人会把幸福视为人世间一切活动的正当目标。无论是哲学家、王子还是扫烟囱的人,都被追求幸福的愿望驱使着。一个人无论多么沉闷、卑鄙或聪明,都会觉得幸福是他无可争辩的权利。”

对幸福的关注并不局限于西方思想家。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经文之一,印度宗教圣典《唱赞奥义书》中就写到,幸福并不存在于世间有限的琐碎事物中,而是存在于无限之中。而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5世纪)的传道者和哲学家孔子的精神智慧集大成之作《论语》的开篇中就提到了“乐”与“悦”。一位禅修者也宣称:“无论一个人是否有宗教信仰,无论他的宗教信仰是什么,人生的真正目标都是幸福,人的每一个举动都是为了获得幸福。”

这些思想家和其他思想家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即认为幸福位于目标层次的最高点,也是其他目标通向的终点。不管是财富或智慧,还是荣誉或成就,相较于幸福而言都是次要的;无论是物质欲望还是社会欲望,都只是获取“人生终极财富”的手段。而其他任何形式的财富,无论是金钱还是声望,都只有在它们能产生或者交换幸福时才有价值。

不管幸福的确是最高目标,还是它只是我们众多重要的目标之一,致力于理解和探索幸福都是值得的。然而,直到2015年,世界上仍没有一个高等教育机构设立幸福学学位,只有一些积极心理学的学位课程和专门研究幸福哲学的课程以及一些采用非常局限的方法来培养幸福感的课程。与经济学等课程不同,没有一门有关幸福的学术课程会同时关注微观层面的幸福(个人和人际关系)和宏观层面的幸福(组织和国家),也没有一个关于幸福的学术课程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比如像严谨的医学院课程那样,将不同领域的研究融合起来,以阐明一个特定的主题。

幸福学领域缺失的原因之一是:很难就幸福学应该研究的内容达成共识。比如说,什么是幸福?定义幸福学结构的核心原则是什么?又是哪些主题和思想构成了其实质?任何包含“幸福”一词的主题,不管它所处的语境或是隐含的意义如何,都应该成为幸福学的一部分吗?或者说,任何与幸福相关的词语,比如“喜悦”“蓬勃”“乐趣”“意义”“愉悦”等,都应该纳入幸福学吗?而与美好生活完全或部分、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主题,哪些才应该被纳入到幸福学中呢?

以上这些,只是我想在本书中解决的部分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我试图就人生的终极财富来创立一个易于理解的跨学科研究领域。然而必须指出的是,我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所提出的构想,也就是幸福学的结构和内容,只是抛砖引玉,而不是定论。我想邀请大家一起,积极参与到一场关于美好生活的重要对话中来。这场对话应该成为这个迷人领域的一部分,也是大家获取更多幸福的一个途径。

***

自从2015年的那次跨大西洋飞行以来,我一直在学术界和其他领域坚持不懈地呼吁对幸福的研究。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我观点的人,他们都经常问我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广泛阅读有关幸福的书籍,去获得一张幸福学的证书,甚至是攻读这个领域的学位呢?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正是我对为什么要研究其他学科的回答。但研究其他学科时,答案要具体、直接得多,远非那么抽象晦涩。比如说,你问一个MBA(工商管理硕士)学生为什么要选择攻读商科学位,她可能会说:“为了成为更好的商业女性。”如果你进一步询问她为什么想成为一个更好的商业女性,她可能会回答:“为了赚更多的钱。”而如果你再追问几个为什么,最终,她会说:“为了让我自己(或我关心的人)更幸福。”

你可以用同样的提问方式去询问学习法学、天体物理学、教育学或人类学的学生,最后会得到相同的答案。只需要一个或几个为什么,答案最终将指向为了使自己或他人更幸福,或者是与之相关的一些概念,比如为了感觉良好或找到意义感。幸福作为人生的终极财富,位于目标层次中的最高点,是其他所有目标的终点,也是人们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追求其他目标的理由。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是现代西方哲学之父之一,用他的话来说,“人类刻苦勤勉的最终目标就是获得幸福,因此才有了艺术创作、科学发明、法律规定以及社会的变革”。

那么,为什么要研究幸福呢?这和研究其他领域或学科一样,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幸福,并帮助你关心的人也变得更幸福。对人们来说,如果学习商科、工程或社会学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那么研究幸福的原因则更加清晰明了。这是因为,相较于其他学科,研究幸福与追求人生最高目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既然我们已经更清晰地了解了为什么要研究幸福,那接下来,我们就要准备进入下一个问题——什么是幸福。我将在下一章中给出对幸福的定义,并在第三章和第四章中把这个定义分解为幸福的要素和准则。

正如我将在第五章中讨论的那样,引入这些要素和准则的原因之一,是为幸福学的相关课程、学位或书籍提供一个连贯统一的结构。而另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是让大家更好地去理解、追求和获取幸福。出于这两个原因,我将在整本书中把学术分析和自助建议、抽象概念和具体案例、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为大家阐述什么是人生的终极财富以及如何过上幸福的生活。 waoN4ojxZ0VfNK5GpuCihG2SnsDU7IKBSdlH+xe/rRfG5bfnLN19lUq+rQ8TX0G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