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真正的归属感不需要你改变自己

***

感受到与他人的连接,是人的本能需求。我们不仅需要与他人连接,还需要与想法、物品和环境连接,我们需要感受到自己归属于某种事物——通过有意义的深谈、公共汽车站的闲聊,或者通过读书、看电视。这就是我们沉迷手机的部分原因:手机为人们提供了与他人保持连接的便捷途径,能够让人释放大量多巴胺(一种让我们“感觉良好”的激素)。

然而,如果我们与外界唯一的连接方式是电子设备,我们就有可能陷入抑郁,因为我们需要更积极的连接方式,让我们与另一个人之间产生相互影响。如果缺乏这样的连接,我们的心理健康将会受到损害。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连接非常重要,我们都希望有人能带给我们良好的感觉,需要有人认同我们对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在别人眼中看到更好的自己。生活中的人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见自己。别人对我们的反应,就是检验和平衡我们心理健康的方法之一。

但要注意的是,过度连接也有危险。要解释这一点,有个很形象的比喻:好比我们有许多挂钩,如果没有主动伸出挂钩,其他人就无法“挂”上来,与我们产生连接,我们也无法与任何人连接,那我们就会感到被孤立,觉得孤独。但如果我们伸出所有的挂钩,毫无选择地连接上所有人、所有事,那么个体的连接就失去了意义,我们要不断地应对一个又一个人,从一个想法跳转到另一个想法,努力地想抓住其中有意义的那个。当你能轻易地连接所有事物时,你会发现最终你和任何事物都没有连接。我们在生活中都遇到过这样的人,他们精力分散,你很难跟上他们的节奏,也很难和他们好好相处,因为你总觉得他们没有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你身上。这就是所谓的狂躁状态,有时狂躁是有益的,对有些人来说,它能激发创造力,但从长远来看,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

像许多事物一样,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如果我们只用几个挂钩——注意,不是全部,是其中几个——去钩住我们关心的人和感兴趣的事物,我们就可以集中精力深入地了解他们/它们,比如利用业余时间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或者和新认识的好友敞开心扉交流,花一些时间了解他们的价值观,看看是否和我们的价值观一致。我们最终选择留在身边的,应该是那些带给我们积极感觉的人。当我们遇到挑战时,他们会坚定地站在我们这一边,让我们受到鼓舞,而不是感觉更糟。

在任何大的群体(比如学校、工作场所、社会团体或大家庭)中,都会自然而然形成子群体,这无所谓好坏,只是人类社会的正常行为。我们与一个人或几个人接近,就意味着形成了一个子群体,在某个子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以让我们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每个子群体都有自己的互动方式,我们会在群体中效仿他人,以确定我们 什么人,同时也会与群体之外的人保持不同,以确定我们 不是 什么人。

这就是为什么成为群体的一分子如此重要。我们如果发现自己被群体排斥,就会感到很痛苦。有位女士写信给我,她正被归属感的问题困扰,生完孩子后,她的社交圈似乎变得越来越窄,生活中只有丈夫和孩子。

我今年32岁,刚刚做了妈妈,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宝宝,我很爱他。现在我正在休产假,丈夫对我很好,也很爱我们的孩子。

我们有一些好朋友,但他们都是我丈夫的朋友。我偶尔会在妈妈群里聊天,但我不知道怎么和那些妈妈成为朋友。我希望在这个群体里能交到新朋友,但是我感觉她们自成一个小团体,彼此激烈竞争,就像在学校时一样。和那些妈妈比,我很寒酸,买不起高档婴儿用品,也舍不得报名各种活动和课程。她们还曾经约着去一个妈妈家里烧烤,那次我也去了,到了那里我发现是一座豪宅,这让我感觉更自卑了,因为我现在住的房子是租的,而且很小。

读大学的时候,我把精力都放在了学业上,很少与人交往。那时的我习惯了独来独往,可是现在我当了妈妈,我担心如果我不尽快融入妈妈群,会影响到我的孩子,我怕他也像我一样交不到朋友,将来没有小伙伴一起约玩。我多想给他创造更多快乐的机会呀。

在我看来,这位女士是可以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因为她已经拥有两段最好的关系——和她的孩子、丈夫。她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人经常会出现的问题:发现自己很难与人建立连接,就开始找借口。别人邀请她去家里聚餐,她感觉很自卑,于是把这种自然形成的子群体视为“小团体”或“圈子”,认为她们在刻意地互相竞争,想要一分高下。通过分析别人的行为而不是自己的行为,她为自己无法改善人际关系找到了借口。我们不能控制别人的行为,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首先思考一下我们在这个困境中扮演的角色,如果没有在群体中找到归属感,我们该如何改变这种局面?我们究竟做了些什么,让我们觉得自己太过优秀或是太过卑微,以至于无法融入?

每个人都需要找到归属感,

归属于一个家庭、一个项目、

一个社区,或者归属于另一个人。

归属感是渴望与他人建立连接的需求,

是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确定感。

如果你觉得很难融入一个群体,

那是因为你总是试图表现出

自己并不具备的特质。

坦白讲,我觉得这位女士其实根本不想结交新朋友,她很满意自己已经拥有的人际关系,但她焦虑的点在于,她想为了孩子而不是自己去交朋友。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有一定数量的朋友,有些人只需要和少数几个人相处就够了,这位女士就是典型的例子。

如果不是为了获得幸福和亲近感与人建立连接,那怎么可能结成真正的同盟呢?我们需要鼓起勇气,敞开心扉,向别人袒露自己的弱点,并在别人脆弱的时候给予关心和支持。并不是要和别人完全一样,才能真正理解别人,同时也被别人理解。我们不必有相同的感受,相同的身份,甚至相同的观点,但我们要敢于示弱,分享自己对世界的体验,对事物的感受、反应和想法。我们也需要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他人的影响,这样才能更深入地共情他人,理解他人,同时也被他人理解。

归属感是先属于你自己,表达真实的自我,讲述你的故事,永远不要为了别人而扭曲自我。真正的归属感不需要你改变自己,不需要伪装成你认为自己应该成为的人,也不用成为你认为别人希望你成为的人,你只需要做真正的自己。如果你总是担心自己让别人失望,觉得自己应该这样说,不应该那样做,那只是为了满足别人的好恶,是适应别人,是勉强融入,而无法让你获得真正的归属感。

总是焦虑自己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会阻碍我们与他人建立连接,摆脱这种感觉的方法是,对你所遇到的人产生兴趣,这意味着把注意力从对自我的关注转移到对他人的好奇上。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很容易为别人开心,而不是被他们消耗。

增进连接的方法之一就是只专注于当下的对话,在对话中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定要在对话前做好所有准备。这意味着不要提前过滤你的想法,你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别人“我想了解你”,或者在你不确定别人的反应的情况下,试着表达自己的一些“惊世骇俗”的想法。如果你想知道这段关系究竟是怎样的,那就直接去弄清楚,不要在心里反复琢磨、猜测、自说自话。如果你不确定别人是否能接受你,那就做真实的自己,大胆分享。这是人际交往的万能法则吗?当然不是,这是有风险的,但是你值得冒这个风险。如果我们只是在想象中与别人建立关系,猜测别人会如何回应自己,那就无法建立真正的关系。给我写信的女士谈到妈妈群是个小团体,视她们为竞争对手,觉得自己不如她们有钱,这说明她并没有真正和妈妈们建立关系,她只是想融入她们却又发现自己与她们差别太大,这并不是连接的方式。

如果你已经在别人面前展示了真实的自己,却发现仍然无法归属于一个群体,也许你可以试着去寻找真正的同类人群。刚从小镇搬到伦敦的时候,我也曾感到茫然无措,我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因为没有找到和我投契的朋友。如今我在伦敦生活得舒适自如,加入了很多社团,也交到了很多要好的朋友。搬到一个新的地方,首先要多交朋友,这样你就有更多的机会遇到真正与你志同道合的人。也许你现在还没有找到同类,那是因为你还不确定真正的自我是怎样的,还没有真正做自己。 LkFg9h/zw4xNlE1/4+Yl3+idukSYU4kujU6yotb01k+HNelOs93K/TLVcmHsubf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