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普通创业者搞航天的难度

2003年,杨峰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之后在加拿大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最初从事的是能源行业,与航天无关。”杨峰说,“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太空梦,可是十年前或者更早一点儿,当时所有的火箭发射、卫星制造都是国家任务,民营企业是不能参与进去的。这个事儿不仅仅是中国,在国际上来说,本来航天事业就是大国强国才能干的事儿,太烧钱,太需要技术门槛了。”2010年前后,杨峰了解到在欧美,已经有了一些公司在进行商业航天领域的探索和尝试。贝索斯、马斯克,都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当时杨峰就跟几个早期的同事在一起商量,“如果他们能把这种形态开创出来,我们也可以。”杨峰说,“后来我们筹备了几年,正好2014年,国家打开了对航天行业的管制,允许民营企业参与商业研制。虽然民营企业搞航天,那个时候很多人都觉得绝对不可能,尝试都不敢尝试。但我知道这是一个理论上可行的东西,是一种更优化的生产力,就跳进去试试了。”

在国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卫星研制、发射、运营等整个产业链之后,任何取得资质的公司都可以造卫星、申请发射去太空。杨峰第一次看到了梦想照进现实。

迈入2015年,杨峰开始积极筹备公司,到北京、深圳、杭州等地考察。2016年1月,天仪研究院在长沙高新区正式成立,同一年,就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卫星“潇湘一号”。这是中国第一颗由纯民营企业自主研发的科学实验卫星。此后,杨峰领导的天仪研究院也在商业卫星领域打开了新局面。

“巢湖一号”卫星发射。

杨峰回忆起,在创业初期,泼冷水的人并不少。“一开始大家都没有把我们放在眼里,说你们干得有意义吗?中国航天缺你们这点玩意儿吗?”杨峰心想,虽然对方讲话难听,但说得也是事实。“当时我们自己做出来的卫星和中国航天事业相比,实在算不得什么。但我说没关系,我们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路线。的确,我们没钱、又没最高精尖的技术,刚开始做出来的产品在一些航天专家看起来像大玩具,这些都是事实。但没关系,卫星行业里有太多还没覆盖到的市场,我们去一些以往覆盖不到的地方。”杨峰决定先从“国家队”根本看不上的市场领域做起,逐步、快速地迭代自己的能力,然后再获得更多市场,获得更多资金和各种项目支持。

创业之初,为了尽可能给客户降低购买门槛,杨峰用了许多土办法来降低卫星制造和发射成本。比如用卷尺做卫星天线,用棉被测试星箭分离结构,卫星和火箭的成功分离全靠一根鱼线等等。看到这些描述,人们可能会觉得好笑,但等看到天仪真实展示的应用情况,立时变得肃然起敬——这些土办法的确好用,天仪卫星竟然真的在太空展开了卷尺,并把它作为卫星天线成功投入使用。

火箭与卫星在箭星分离阶段所使用的星箭分离器,公司原本打算从市场买,要花60万元。杨峰决定自己研发。最初的实验设备只有一张弹簧床、一床棉被,经过几百次的验证后,团队用最原始的方法,研发出新的星箭分离器,成本只有市场价的十分之一。 /Iqnz1uPm5pNxSP67REsgwNaM1we6bMdI2eyDcKFcRTHcjX4huyQVLsW3FBw0oe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