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保持清醒,创作有时代精神的建筑

马泷的名字已经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BIAD)关联了三十年。1993年大学毕业的他入职这家大型民用建筑设计机构至今,马泷在其间度过了而立、不惑、知天命的三个重要人生阶段。天道酬勤抑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马泷在这三个人生阶段都有自己的里程碑。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30岁的马泷跟随时任总建筑师的马国馨院士,成为奥申委建筑部的核心成员之一,并高质量地完成了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的设计工作;2011年,40岁的他,带领团队完成深圳机场T3航站楼、珠海歌剧院、钓鱼台芳华苑等几个重要建筑,并任国企改制后第一任四院院长;2020年八年任期届满马泷卸任院长,蓦然回首,“半百”之年再出发,组建AMA工作室全身心投入于中国建筑的原创设计和高完成度的建筑作品实现,并荣膺BIAD总建筑师。马泷数十年来一直保持着充沛的精力,良好、高效的工作状态,以及独立和批判的视角,保持清醒和往前走。

马泷自身体会中,最要关心的是我们当下社会里人和建筑的关系。“聚焦到当下中国,我觉得这个意义可能会深远一点儿。其实我们现在人跟建筑的关系相对来说是比较紧张的,这种紧张的关系可能来自改革开放以后一个高速发展阶段里产生的大量建筑。这个时期的建筑它必然有一个过渡性,因为当时每天每月都在提出新的要求,新的增长的模式或者是以前的模式就改变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建筑刚盖了二十年就拆,引来很多质疑和吐槽。会被拆,当然有品质的问题,因为当时资金有限,做的建筑比较简单粗糙一些。但更多的是理念问题,人和建筑处在一个‘不正常’的关系里。这是我们要反思的。反思之后,我们可以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地去做城市更新,很有价值。我们经过两三轮这类更新,中国现代城市的建筑才可能固化下来,相对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同时,我经常跟我的建筑师说,给每个建筑留点宽容度,允许它通过时代在不断地变化,这是我们这个时代非常重要的东西,因为它没有固化。”

深圳海洋艺术中心,2021年-2025年。

马泷认为人和建筑的关系,是一个不断地在变化互动,但又是息息相关的关系。“现在很多业主第一句话都是以人为本,但是我们真正去实践的时候,就得把底线的东西做到足够好,不管时代怎么变,人的基本需求是不变的,剩下的就给它一个宽容的空间。这个就是当下时代人和建筑最重要的关系。”

马泷给大家通常是超级体量建筑创造者的印象。其实他在大建筑之外,也有涉足小建筑项目。2023年完成的恭王府博物馆一个100平方米左右的咖啡馆,是马泷在有限的建筑条件里,巧妙地承古溯今,借鉴宋以前江南四合院采光方法,在原本属于建筑缺点的、跟文保围墙只有一米左右距离的墙上大胆开了很有设计感的三个洞,镶上玻璃,成功将劣势变成了优势。改造后,人能坐在墙洞里喝咖啡,可以看到恭王府很有历史感的围墙,自己又身处一个古典的空间里,有意思又有意境。

马泷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中国建筑的未来需要回头寻找。这个回头,是从中国的自有文化根脉中寻找中国建筑的方向。“我们当时宣扬的现代主义出了什么问题?我们是不是过于忽略了中国文化中建筑的价值和空间关系。回头去看看,把自己的一些东西捡回来,再去做这个东西。”

2011年,马泷在带领团队做深圳机场T3航站楼和珠海歌剧院项目的同时,受邀做了钓鱼台芳华苑的设计。马泷在详细调研了芳华苑厚重的历史等积淀之后,经过沟通和酝酿决定做一个跟中国文化相关的建筑,而不是把一个“洋东西”放在那里。马泷用最新的现代工艺,最终通过芳华苑传递出了一个传统的意境。“这个意境不是使用很抽象的符号,而是尊重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心里头对历史尺度的感受,有脉络并有秩序。”在芳华苑之后,马泷以同样的设计理念,做了一些东方意境的建筑作品,广受好评,由此也形成了一套这类建筑的设计方式。“日本的安藤忠雄和隈研吾等建筑师,他们的建筑作品在东方文化跟现代结合方面很有一套,但那一套骨子里是有很深的日本文化内核。跟我们要做的中国建筑不是一个概念。所以,通过不断地去研究和深化这个课题,我发现这个才是中国建筑师的根本”。

珠海歌剧院,2010年-2017年。 qMkiCsvtF01epo6Xyis0zsBCaV7aNWr1vN/c5jBa53QuJLJPfjJpRJYvDUOIhHg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