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 湘西刘开运小儿推拿诊治特点

运用推拿治疗小儿疾病,必须进行四诊和辨证,湘西刘开运小儿推拿对此尤为重视。由于小儿的生理、病理与成人有较大的差异。故应紧紧抓住其特征,再结合整体分析,才能为正确地推治提供依据。

(一)四诊

四诊是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儿科疾病的诊断同其他科疾病一样,也要通过四诊来进行,由于小儿对自己的痛苦和病情不能自述或叙述欠准确,医者须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耐心细致的检查、询问,掌握足够的病情材料,从整体观念出发,加以分析、综合,这样才能得出比较准确的诊断。

望诊

望诊是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指纹、舌象等外部的异常变化,经过分析、判断,得出疾病的所在和属性的方法。望诊在诊断小儿疾病的过程中极为重要。望诊时应态度和蔼,防止患儿惊恐啼哭,使患儿尽量自然,这样有利于观察病情,所获得的资料准确度高。

1. 观察神与色

(1)观神

精神的好差,能反映正气的盛衰,正气充实则精神不惫,两眼灵活有神,语音洪亮,神思不乱,病情虽重也易治愈。反之,正气衰弱则精神萎靡,两眼无神,语音低微,神思不定,呼吸急促,虽然临诊时病势不重,但须防生变,不可麻痹大意。

(2)察色

观察患儿的面色和面部诸穴的颜色是察色的主要内容。观察面色的润泽和枯槁,以及面部诸穴的颜色变化,可以推测疾病的所在和病情的轻重。

①面部病色主病

面青:主风、主痛。多为肝病。面青唇青,多为腹部寒痛。

面黄:主湿、主虚。多为脾病。面色晦黄不华,为脾胃湿滞,黄而兼白为脾虚、吐泻或为疳积之候。

面红:主热、主火。多为心病。面红为里热或为气郁痰火之征。淡红为表热,面赤唇燥,为心脾实热。

面白:主寒、主虚。多为肺病。面色无华为寒邪客肺。苍白唇淡为虚寒,惨白为脱阳之象。

面黑:为寒甚、痛甚。多为肾病。亦见于病重病危或中毒。

②诸穴病色主病

额部或太阳穴部:如见青筋暴露,为消化不良已成疳积之征。

上眼睑:青而浮肿为虚寒兼湿;若见红筋显现是风热滞留于肠胃。

两颊:色深赤不华,是为肝肺实热之候;如见面白颊红不鲜,属阴虚内热之征。

山根:青为惊为痛,蓝为喘为咳。蓝中现红纹系患内热泄泻,若见赤乌之色一团,多为赤白痢疾。

年寿:现红纹,乃属热郁久留于肠胃。

鼻准:若见深黄色,定是久患大便秘结。

唇环:如黑色隐现,多因风邪滞留于肺胃,提示病情已发展到危重阶段。

2. 望苗窍

(1)望目

“目为肝之窍”,实乃五脏精华之所在,一身神气荟萃之所。故察目除可候肝脏病变外,亦可候其他脏腑之病变。若见目赤,多为热为火;目睛发黄,多为湿阻;若见青色,多主肝风;如蓝色显现,则为肝火之征;多泪为风热,直视主风痰厥逆;斜视或窜视为惊风将发之候;目瞪少转或白膜遮睛,多是疳积重症;目昏不识人,瞳孔散大或缩小已无反应者,是元阳离绝之征象;目倦神疲,睡时露睛为气虚液脱之重症。

(2)望鼻

“鼻为肺之窍”。临证若见鼻孔干燥,呼吸急为肺部实热;鼻翼扇动为肺火炽盛;鼻塞、喷嚏、流涕者常因风寒之邪侵犯;鼻流浊涕常见外感风热之证。

(3)望耳

“耳为肾之窍”。耳红多为风热,耳青多主惊风,色白乃为血虚甚,色黑干枯是为危重证候。

(4)望舌

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现将小儿疾病中常见的病态舌质与舌苔列述于下。

①舌质:正常舌色为淡红,若见鲜红为热邪由表入里或为阴虚火旺;舌尖红为心火上炎,鲜红并起芒刺多为心火亢盛;舌边红为肝胆火旺,若见绛色(深红),多为热邪已入营分,如是紫红为三焦热极;舌绛干燥是津液枯涸之象,臃肿肥厚为水湿内蕴之征。

②舌苔:正常舌苔为薄白舌苔,干湿适中,不燥不滑,若见白苔为外感表证,但在小儿多见热邪由表入里。黄苔为热甚,黄腻为湿热,黄燥带黑为热极。舌面无苔称光苔,多属阴虚,剥舌(也叫剥脱苔,舌苔中间缺少一块或多块),多属阴虚兼有湿热。

(5)验指纹

验指纹是诊断小儿疾病的一种特殊方法,与诊寸口脉有相似的临床意义,湘西刘开运小儿推拿临床必用,临证时常代替切脉。

指纹是指食指掌侧前缘至虎口显露的一条脉络,按指节分为三部:食指虎口的第一节横纹叫风关,第二节横纹叫气关,近指尖横纹叫命关。正常小儿指纹多是隐隐不现的,藏于风关之内。若机体有了病变,指纹就会随病变显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形态。故观察指纹的各种变化对诊断疾病有一定参考价值。口诀为“红紫辨寒热,青惊黑主瘀,淡滞定虚实,长短定轻重,浮沉主表里”。

①部位:经过风关为病轻,超过气关为病重,越过命关为病危。指纹脉络直透三关者(即透关射甲),为病情险恶之象。

②颜色:鲜红为外感表证,深红为肠胃湿热,紫红多为里热,浅红较浊则为里寒。色青主惊主痛;色蓝属喘属咳;红纹蓝边是痢疾,若见黑色是病危。

③浮沉:浮而易见者多为病在表,沉者多为病在里。

④淡滞:纹淡为虚证,纹滞为实证,滞而不流利多为食积或成疳,滞而鲜红多见表实之证。

验指纹时,应将以上四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才能反映病邪的性质、正气的盛衰、病位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并可有助于推断疾病的预后。但还需结合其他诊法所获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闻诊

小儿闻诊包括听小儿啼哭声和呼吸、语言、咳嗽的声音及辨闻气味等。

1. 啼哭声

啼哭时作时止,示患儿有疼痛之苦;哭声嘶哑,呼吸不利为咽喉部有病;哭声绵长无力是气虚;入夜啼哭为惊骇或里热引起;啼哭无声为痰阻肺窍或正气将绝之候。

2. 语声

语声清晰响亮为正常,若粗浊不清,为痰中有湿痰阻滞;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是体虚之象。

3. 呼吸声

若见呼吸浅而不匀或呼吸紊乱者,是危险征象;呼吸迫促,气息粗钝是肺热;浅而无力为肺气虚寒;呼吸如拽锯声多为湿痰阻塞。

4. 咳嗽声

咳嗽声重而浊多为外感风寒引起;干咳无痰为燥邪伤肺;咳嗽无力是肺虚;咳嗽声哑有呛多是咽喉有病;阵咳伴呕吐,日久不愈者为顿咳(百日咳)。

5. 闻气味

闻气味主要是闻口气、呕吐物和大小便之味。口中腥臭异味是胃中实热或宿食停滞;嗳气呕吐腐败之物是伤食。大便臭而难闻是肠胃积热,清而无味、不成形为肠中聚寒。小便奇臭是下焦湿热。

问诊

问诊主要是通过询问家属或其他陪诊者,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其内容有:一问寒热与出汗,二问大便与小便,三问饮水与食欲,四问精神与睡眠。

1. 问寒热与出汗

四肢困倦,喜暖恶寒是寒证;吮乳口热,面红喜冷多是热证。表证无汗,多属外感寒邪;表证有汗,多属外感风邪。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更有甚者是自汗,多因气虚卫阳不固所致;入睡汗出,醒后汗止,谓之盗汗,多为阴虚而致。

2. 问大便与小便

小便色清而长为寒;量少而黄为热;小便如米汤样是湿热。大便次多量少而腥臭者为热证;水泻带绿色多属寒证;水泻带黄色或蛋花样便多为热证。便前啼哭是腹痛;里急后重是痢疾。

3. 问饮水与食欲

口渴多饮,唇燥咽红,喜冷饮是热证;口渴不思饮多为寒证;渴不多饮属湿热。欲思多食,食入不绝者为腹中有虫。

4. 问精神与睡眠

多睡是神倦,日间安静,夜间入睡烦躁不安或惊风是里热或肝风;终日愁面哭脸,精神萎靡是疳积;食不安,夜不眠多为伤食引起。

切诊

小儿切诊包括切脉、按腹、触四肢、摸颅囟等方面。

1. 切脉

小儿脉象3岁以下一息六至为常脉。由于小儿上肢短小,切脉时常用拇指或中指,一指按寸、关、尺三部,即所谓“一指定三关”。小儿病态脉象一般只以浮、沉、迟、数辨别之。若一息超过七至而浮者多属表实,浮而迟者为表虚,沉迟为里寒,沉数为里热。

2. 按腹

按腹是以冷、热、软、硬和拒按、喜按来辨寒热与虚实。脐腹冷软而喜按者属肠风内寒;腹部灼热而满者为肠胃热滞;患儿拒按是实邪积热;腹部膨胀如鼓属气胀,有青筋隐现多为疳证。

3. 触四肢

四肢冷为脾虚,掌冷背热为表热,掌热背冷为里热,中指独冷是麻疹初起。

4. 摸颅囟

一岁半以上前囟门未合者为发育不良;囟门膨隆是里热肝风上冲,火热上升;囟门凹陷者是先天亏损、阳气虚弱的表现。

(二)辨证

辨证就是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将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表现加以总结和辨别,来判断疾病的部位、性质和虚实,推断病情的变化。临证时只有辨证,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疾病,也才能为正确的推治手法服务。用于小儿推拿的辨证方法,主要有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

八纲辨证

八纲,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八纲辨证,就是通过对四诊所取得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进而用以上八类证候归纳说明病变的部位、性质及疾病的虚实等情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疾病的证候尽管极其复杂,但其类别,不是属于阴证,就是属于阳证;病位的深浅,不属于表证,便属于里证;疾病的性质,不属于寒证,便属于热证;邪正的盛衰,邪气盛为实证,正气衰为虚证。掌握八纲辨证,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就能将错综复杂的证候加以概括,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八纲辨证可作为一切辨证的总纲。

1. 阴阳辨证

阴阳是概括疾病证候类别和性质的总纲,可以统括其余六个方面。即表、实、热证属阳,里、虚、寒证属阴。

2. 表里辨证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轻重的方法。病邪侵犯人体,往往首先侵犯肌表、经络,病证首先反映在肌表、经络者属表证;病邪入里,或由内而生,使脏腑、气血等受病所表现的病证属里证。小儿抵御病邪的能力比成人差,故小儿疾病很易由表入里,而以里证多见。

(1)表证特点:恶寒、发热、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肢痛、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指纹不显或见鲜红,脉浮等。

(2)里证特点:壮热或潮热、烦躁、口渴、腹痛、便秘或泄泻、呕吐、胸闷、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厚,唇干赤,指纹紫色,脉沉等。

以上是表证和里证的特点,临诊时病证复杂,还需与寒、热、虚、实结合起来辨证。

3. 寒热辨证

寒热辨证是辨别疾病属性的一种辨证方法。凡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生内寒,往往导致机能衰退,产生的证候为寒证;凡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生内热,往往导致机能亢盛,产生的证候属热证。

(1)寒证特点:畏寒、口不渴或不能饮、喜食热食、手足发冷、面色苍白、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指纹浅红带青色,脉沉迟等。

(2)热证特点:发热、口渴、喜冷饮、潮热烦躁、面红目赤、小便赤、大便干,舌质深红、舌苔干黄,指纹紫红色,脉数等。

以上为寒证与热证的特点,临诊时必须与表里、虚实、脏腑辨证结合起来进行辨证。

4. 虚实辨证

虚实辨证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一种辨证方法。虚者正气虚,即体质虚弱,生理机能低下或衰退;实者邪气实,即外邪盛而病者体质强壮,生理机能亦旺盛。

(1)实证特点:新病急起,高热、谵语、角弓反张、躁动不安、面红目赤、大便秘结、腹胀腹痛而拒按、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指纹深紫,脉洪大有力等。

(2)虚证特点:久病不愈,潮热、盗汗、面色苍白无华、两颊带红、倦怠乏力、腹胀腹痛而喜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而频数,舌淡苔白或为光舌,津液干涸,指纹淡红或色青,脉沉迟、细数无力等。

临证时单纯的虚证或实证比较容易鉴别。但有些病例有虚中夹实或实中夹虚的表现。推拿治疗原则是实者清之(即泻),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清补兼施。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以脏腑患病的证候为依据而进行辨证的一种方法。临诊时采用脏腑分证归经施治是小儿推拿疗法的治疗基础。

1. 脾病辨证

脾与胃相表里,开窍于口唇。脾主水谷运化,具有消化吸收、输送营养水分、主肌肉生长、统援血液等生理功能,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小儿脾病的证候,主要体现在水谷代谢功能的紊乱和脾与胃的关系失常两方面,常见证候如下:

(1)脾虚(脾气虚或脾阳虚):症见面色萎黄,肌肉消瘦,气短乏力,倦怠嗜睡,食减不化,肢冷便稀溏,或久泻不止,甚则浮肿,洞泄,舌质淡红,指纹浅红或隐而不显,脉虚缓。

(2)脾胃实热:症见高热气急,面红唇干赤,烦渴狂饮,舌质红、苔黄燥,指纹深红(紫),脉数急。

(3)乳食积滞:症见面色晦黄,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嗳腐臭,腹胀痛而拒按,大便酸臭或夹有未消化之物,或有低热,舌苔厚腻,指纹淡红,脉细数。

(4)脾为湿困:症见面目身黄,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身体困重,小便黄赤,大便溏薄,或有低热,唇红,舌苔厚腻,指纹红,脉滑数。

2. 肝病辨证

肝与胆相表里,开窍于目,肝主疏泄,藏血,主筋,其性刚强喜条达,并能调节人的精神情志。小儿肝病证候主要表现为以上生理功能的改变和肝与胆的关系失常等方面,常见证候如下:

(1)肝火上炎:症见面红灼热,头晕头痛,两胁肋痛,口干口苦,呕吐黄苦水,心烦善怒,啼哭不安,目赤肿痛,耳鸣耳聋,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尖、边红,指纹青紫,脉弦数。

(2)肝风内动:症见头目昏眩,筋肉牵掣或麻木不仁,四肢痉挛抽搐,角弓反张,甚则出现半侧或全身肢体瘫痪,指纹青色,脉数。

3. 心病辨证

心与小肠相表里,开窍于舌。心主血脉,主人的精神思维活动,故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心。小儿心病的证候主要体现在以上生理功能的改变和心与小肠关系失常等方面,常见证候如下:

(1)心火上炎:症见心悸不寐,烦热目赤,口舌糜烂疼痛,或高热神昏,面红气急,眼闭或直视不转,小便黄赤,口干唇燥,舌质红,指纹深紫,脉数急。

(2)痰火蒙心:症见高热,昏迷不省人事,或如醉如痴,哭笑如常,舌苔黄腻或白腻,指纹紫蓝,脉滑数。

(3)心气虚:症见心悸气短,乏力,嗜睡,自汗,舌淡白,指纹淡红,脉虚细而弱。若为心阳虚,还可见畏寒肢冷等。

(4)心血虚:症见面色苍白无华,体倦无力,舌质淡红无苔,脉细。若心阴虚兼有内热,还可见面色潮红,五心烦热,盗汗,舌质光红,指纹淡红,脉细数。

4. 肺病辨证

肺与大肠相表里,开窍于鼻,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肺合皮毛,五脏之中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所以外邪入侵首先犯肺。小儿的肺病证候多体现在以上生理功能的改变和肺与大肠的关系失调等方面,常见证候如下:

(1)阴虚肺燥:症见咳嗽痰少或痰带血丝,低热,午后颧红,睡眠不安,盗汗,口干,舌质红,指纹淡红或紫蓝,脉细数。

(2)痰浊壅肺:症见咳嗽气急,气喘,痰多,痰液黏稠,喉中痰鸣,胸胁胀满疼痛,咳喘不能平卧,舌苔黄腻,指纹紫蓝,脉滑。

(3)风寒束肺:症见畏风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白清稀,舌苔薄白,指纹鲜红,脉浮紧。

(4)风热闭肺:症见发热咳嗽,气急痰鸣,鼻翼扇动,甚则胸高气促,颜面苍白,口唇发绀,神气闷乱,舌质红,苔黄燥,指纹深红,脉数急。

5. 肾病辨证

肾与膀胱相表里,开窍于耳及二阴,肾主骨生髓,肾藏精,为生殖发育之源,其功能极为重要,故称“肾为先天之本”,实为生命之根,小儿肾病证候,虽然也体现在其生理功能的改变和肾与膀胱的关系失常等方面,但以虚证多见,故推治时,以补法为主,这是区别于他脏的主要方面。常见证候如下:

(1)肾阴虚:症见面色淡白无华,头晕眼花,咽干,耳鸣耳聋,腰酸腿软,饮多溲多,舌质红少苔,脉虚细;若颧红唇红,骨蒸劳热,五心烦热,虚烦不寐,小便赤,大便秘,指纹淡红,脉细数,则为阴虚内热。

(2)肾阳虚:症见面色白或黝黑,畏寒肢冷,腰酸腿软,尿频而清,甚则失禁,夜尿增多,遗尿,舌质胖淡,舌苔白,指纹淡红,脉沉弱(细)。

(3)肾虚水泛:症见周身浮肿,下肢尤甚,按之如泥窝下陷后慢慢复原,腰腹胀满,尿少,若水泛为痰则咳逆上气、痰多稀薄,气短,动则喘息,舌质胖嫩,舌苔白,脉沉细或沉滑。

(三)治则

治则即治疗的基本法则,用以指导医者怎样在辨证的基础上选用穴位(穴部)和运用手法。

归经施治的治则

归经施治是根据各类疾病的不同症状、不同病因,将一系列疾病的症状归属到某一经脉进行治疗或用相表里的经脉进行治疗。临证时,一般采用脏腑辨证分证归经。但还需辨其寒热虚实,而后采用补、清、泻、和、温、消、汗、下等治疗法则,列出处方,进行治疗。

为了正确地运用归经施治的治则,现将各类疾病的主要症状分归经脉叙述如下:

咳嗽、流涕、气喘、痰鸣、发热等,归属肺经。

呕吐、腹痛、腹泻、食谷不化、痢疾、便秘等,归属脾经。

心悸、怔忡、贫血、蛇舌(吐舌)、高热昏迷、直视等,归属心经。

抽搐、烦躁、气逆、胁痛、弄舌、口苦等,归属肝经。

腰痛、下肢痿软、小便赤涩、尿频尿急、遗尿、盗汗等,归属肾经。

由于肺与大肠、脾与胃、心与小肠、肝与胆、肾与膀胱互为表里,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运用归经施治治则推治时,亦常用表里兼治之法或论经施治。

五经的相助与相制

五经相助与相制的治则是根据五经相生与相克的关系而确立的,并以此作为推治的取穴依据,是五行学说在小儿推拿方面的具体运用。五经制助的关系,是推治中主补、主泻,或兼补兼泻的依据,可指导医者根据这些关系对疾病治标或治本,从而达到良好的推治效果。

1. 五经相助与相制的关系

(1)脾助肺,肺助肾,肾助肝,肝助心,心助脾。

(2)脾制肾,肾制心,心制肺,肺制肝,肝制脾。

2. 五经病证补泻注意事项

虽然五经系五脏,五脏病证可用推五经方法治疗,但是五脏各有生理功能和生理特点,故在运用五经制助法则对五脏病证进行补泻时,必须考虑五脏各自的生理特性,以防造成差错。

(1)五脏中脾、肺二脏的虚证,可用补三抑一法,心、肝两脏的虚证不一定要用,因为此二脏是阴中之阳脏,肝易动风,心易动火,故要灵活掌握。肾的虚证,可用补肾、补肺、补脾法。

(2)“脾为后天之本”,故脾经宜补不宜清,如用清法后,要加补法,以防损伤脾胃。

(3)肝经只宜用清法,用补法须注意妄动肝风。

(4)心经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若用补法后要加清法调和。

急救的治则

急救是用于危重疾病的暂时性治疗措施,只能治其标,其本的治疗,还须参照如前所述治则施行,对推拿法治疗不能取效或疗效欠佳的,应施用或配合其他疗法。

1. 昏迷不醒

开窍醒神为其治则,可取刺激性强的穴位,如人中、中冲、老龙、肩井、申脉、仆参等。

2. 惊风抽搐不止

镇惊止搐是其治则,可取穴昆仑、太溪、仆参、申脉、委中、老龙、肩井等。

运用推拿法治疗小儿疾病不能墨守成规,要注意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因时因地因人因病制宜。只有在诊断正确的前提下,才能确立具体的治疗法则。治疗时还须慎重取穴、适当补泻、手法到功,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切忌滥用经络穴位、操之过急或过缓、大肆补泻,超限突围,不但无益,反而有损。 UNMHKRXTtROPhIAm/9L72m0NAnGn1d6NkVDeqC0sTk4jMHaiKVd9fGXA118XUx6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