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常用特定穴部

头面部

天门

【位置】 从两眉中点(印堂)起,直上至前发际(神庭穴),成一直线。

【操作】 用两拇指侧面从印堂上推至神庭穴,两手交替直推20下左右。此推法名“开天门”。

【作用】 祛风散寒,醒脑明目。

【主治】 外感,内伤,眼疾诸病症。

坎宫

【位置】 眉棱骨上,即眉头至眉梢上缘成一横线,左右两穴。

【操作】 用两拇指指面从印堂穴处沿着眉棱骨向眉梢分推20~30下。此推法名“推坎宫”,又名“头部分阴阳”。

【作用】 祛风散寒,醒脑明目。

【主治】 外感内伤,眼疾诸病症。

太阳

【位置】 两眉梢外侧一横指之凹陷中,左右两穴。

【操作】 推太阳:用两拇指桡侧分别在左右两太阳穴处向后直推20下左右。

运太阳:用双手拇指指端,按压于太阳穴,向耳方向揉中加按(每揉3下加按1下),计揉30下。

【作用】 推太阳:祛风散寒,醒脑明目。运太阳:发汗解表,止汗。

【主治】 推太阳:外感,内伤,眼疾诸病症。运太阳:感冒发热、头痛、热厥。

耳后高骨

【位置】 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下陷中。

【操作】 用两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

【作用】 祛风散寒,止咳化痰。

【主治】 惊风,咳嗽,吐痰。

风池

【位置】 后发际大筋外侧与耳垂平行凹陷中。

【操作】 用两中指指端按揉,每按1下加揉3下,计揉30下。

【作用】 祛风解表,通窍明目。

【主治】 感冒发热,头痛,鼻塞,眼病等。

天柱

【位置】 颈发际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操作】 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指面自上向下直推20~100下。

【作用】 祛风散寒,定惊。

【主治】 项强,惊风,发热。可用汤匙边自上而下刮至局部皮肤呈红色,治暑热发痧等症。

百会

【位置】 两耳尖直上连线的中点,头顶正中点。

【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亦可用灸法。

【作用】 醒脑升阳,镇静安神。

【主治】 头痛,惊痫,久泻,脱肛等。惊风用按揉法,虚脱用灸法。

印堂

【位置】 两眉头连线的中点。

【操作】 用拇指甲掐揉。

【作用】 醒脑提神,祛风通窍。

【主治】 昏厥,头痛,感冒,抽搐。

人中

【位置】 在鼻下、唇上沟中央。

【操作】 用拇指甲掐按。

【作用】 开窍醒神。

【主治】 昏厥,惊风抽搐,牙关紧闭。此法使用时要注意不要掐破皮,若破皮,应注意防止感染。

胸腹部

天突

【位置】 胸骨切迹上缘凹陷中,胸骨上窝中央。

【操作】 用中指指端按揉10~20下。

【作用】 化痰平喘,顺气止呕。

【主治】 咳嗽气喘,咳痰不爽,呕吐等。

中脘

【位置】 脐上4寸,胸骨下端至脐连线的中点。

【操作】 揉中脘:以拇指或中指指面揉转30~150下,逆时针方向揉为补中法。

推中脘:用食、中指指面自剑突推至中脘50~150下。

【作用】 消食导滞,健脾和胃,宽中开胃。

【主治】 胃痛,胀满,积滞,消化不良,呕吐,腹泻。

膻中

【位置】 胸骨中线,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操作】 以拇指或中指指面按而揉之数十下;揉后再用两手拇指横开左右分推数十下;继用食、中、无名指由上往下直推数十下;接着用食、中指分开由锁骨下第一肋间起压每个肋间,压至乳下肋间(第五肋间)止,连压3~5遍。此推法名“推胸法”。

【作用】 理气宽胸,止咳化痰,降逆止呕。

【主治】 胸闷,咳嗽,痰喘,呕逆。

肚脐

【位置】 肚脐正中。

【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指面揉转30~150下。

【作用】 温阳运脾化湿,固脱涩肠。

【主治】 腹泻,肠鸣,腹痛,食积腹胀,脱肛。

丹田

【位置】 脐下3寸处。

【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指面揉转30~300下。

【作用】 扶正升阳,温调气血,利湿。

【主治】 脱肛,疝气,遗尿,少腹痛,癃闭。本穴主要用于遗尿、癃闭。

肩背腰骶部

大椎

【位置】 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掐揉20~50下。

【作用】 退热。

【主治】 高热。

肺俞

【位置】 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操作】 推揉肺俞:用拇指或中指指面揉10~30下,再分别在两肩胛内缘从上向下呈“介”字形推30~100下。推揉擦肺俞:推揉肺俞后用盐粉或姜汁擦之,以皮肤发红为度。

【作用】 宣肺止咳,化痰退热。

【主治】 咳嗽,痰鸣,气喘,发热。本穴主要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脊柱骨

【位置】 大椎至骶椎成一直线。

【操作】 用食、中指指面自大椎直推至骶椎20~80下,此法名“推脊”。

【作用】 清热。

【主治】 发热。

捏脊法

【位置】 脊柱两旁,由肺俞到肾俞之间。

【操作】 用两手拇指和食、中二指对捏,由肾俞处往上捏至肺俞,捏5~8遍,此法又名“翻皮”。

【作用】 健脾和胃。

【主治】 消化不良,呕吐,泄泻。

肩井

【位置】 在冈上窝中央,大椎穴与肩髃穴的中点。

【操作】 用拇指指端按揉5~10下,或用拇指与食指、中指对拿。

【作用】 祛风通络,发汗解表。

【主治】 感冒,咳嗽,气喘,惊厥,肩背部疼痛。临床上常把拿肩井作为推拿治疗各种疾病的结束手法。

七节

【位置】 自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

【操作】 推上七节法: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指面自下向上直推数十下。推下七节法:自上向下直推数十下。

【作用】 向上推温阳止泻,向下推泻热通便。

【主治】 泄泻,脱肛,便秘。七节推法方向不同,作用有别,临证时应根据病情施用相应推法。

创新

【位置】 在第一胸椎棘突旁开两横指处(小儿四指并拢,平中指第一横纹宽度,取此宽度一半作为标准度量),左右各一穴。

【操作】 用两拇指或中指指面揉之,左右各揉数十下。

【作用】 止咳平喘。

【主治】 咳嗽,哮喘。

龟尾

【位置】 在尾椎骨端。

【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揉百十下。

【作用】 止泻,固脱,通便。

【主治】 泄泻,痢疾,脱肛,便秘。

定喘

【位置】 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操作】 用两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20~30下。

【作用】 止咳平喘。

【主治】 咳嗽,哮喘,肩项痛等。常用于外感内伤之咳嗽,临床常与揉肺俞、风门等穴合用。

上肢部

阴阳

【位置】 总筋两旁,小指侧为阴,拇指侧为阳。

【操作】 用两手拇指指面从总筋处向左右两边分推20~30下,称为“分阴阳”。

【作用】 调整阴阳。

【主治】 寒热往来,腹胀,呕吐,泄泻,痢疾。

总筋

【位置】 手腕掌侧横纹中点。

【操作】 用拇指甲掐或用拇指指端按揉之,此穴操作时手法宜快且稍用力。

【作用】 泻热散结。

【主治】 发热,吐泻,惊风抽搐,夜啼,实火牙痛等一切实热证。

脾经

【位置】 拇指螺纹面。

【操作】 补脾经:用拇指指面贴在小儿拇指螺纹面上旋推30~500下。

清脾经:由小儿拇指螺纹面向指根方向直推30~500下。

【作用】 健脾胃,补气血,清胃热等。

【主治】 消化不良,泄泻,呕吐,疳积等。

肝经

【位置】 食指螺纹面。

【操作】 补肝经:用拇指指面贴在小儿食指纹螺纹面上旋推30~500下,一般不用补法。

清肝经:由小儿食指螺纹面向指根方向直推30~500下。

【作用】 平肝息风,开郁除烦。

【主治】 急惊风,慢惊风,烦躁不宁,目赤。

心经

【位置】 中指螺纹面。

【操作】 补心经:用拇指指面贴在小儿中指螺纹面上旋推30~500下;清心经:由小儿中指螺纹面向指根方向直推30~500下。

【作用】 清心经:退热除烦,解痉止搐;补心经:补益气血。

【主治】 高热神昏,烦躁不宁,目赤,惊搐,小便赤涩,口舌生疮,气血虚弱证。

肺经

【位置】 无名指螺纹面。

【操作】 补肺经:用拇指指面贴在小儿无名指螺纹面上旋推30~500下。

清肺经:由小儿无名指螺纹面向指根方向直推30~500下。

【作用】 补肺经:补益肺气。清肺经:宣肺化痰,解表退热,利咽止咳。

【主治】 肺虚,肺热,咳嗽,气喘,咽喉肿痛。

肾经

【位置】 小指螺纹面。

【操作】 补肾经:用拇指指面在小指螺纹面上旋推30~500下。

清肾经:由小儿小指螺纹面向指根方向直推30~500下。

【作用】 补肾经:补肾温阳,养阴润肺。清肾经:清利下焦湿热,一般不用清法。

【主治】 先天不足,遗尿,尿频,虚喘,咳嗽,小便赤涩不利,癃闭。

内劳宫

【位置】 掌心中,握拳时中指指端所指处。

【操作】 用中指指端揉或拇指甲掐而揉之,10~50下。

【作用】 清热除烦。

【主治】 一切实热证。

大肠

【位置】 食指桡侧边。

【操作】 用拇指偏锋由食指尖桡侧推向虎口30~200下。

【作用】 清利大肠湿热。

【主治】 内热便秘,泄泻,痢疾。

小天心

【位置】 在内劳宫与总筋之间正中处。

【操作】 捣小天心:用中指指端捣20~30下。

掐小天心:拇指甲掐而揉之,每掐1下揉3下,20~30下。

揉小天心: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20~30下。

掐运小天心:用拇指甲自小天心掐运至大陵或自大陵掐至小天心,20~30下。

【作用】 安神止搐,清热除烦。

运肾入脾 运脾入肾

【位置】 由拇指根至小指根沿腕前掌部的一条弧线。

【操作】 运肾入脾:用拇指螺纹面由小指根经小天心运至拇指根,30~200下,此推法又名运水入土。运脾入肾:用拇指螺纹面由拇指根经小天心运至小指根,30~200下,此推法又名运土入水。

【作用】 运肾入脾:健脾助运,润燥通便。运脾入肾:清脾胃湿热,利水止泻。

【主治】 脾胃虚弱,食谷不化,食欲不振,疳积,便秘,腹泻,呕吐,口渴,小便赤涩。运土入水主要用于新病,如因湿热内蕴所致之病症;运水入土多用于脾胃虚弱所致之病症。

板门

【位置】 从虎口经鱼际直到总筋之间的一条线即是此穴部。

【操作】 揉按之,止咳。板门推向横纹:用拇指指面由虎口经鱼际向总筋直推20~30下,再加揉按之,治腹泻。横纹推向板门:用拇指指面由总筋处直推至虎口20~30下,再加揉按之,止呕吐。

【作用】 止咳平喘,止呕止泻。

【主治】 咳嗽,气喘,呕吐,腹泻。

后溪

【位置】 小指根节外侧处。

【操作】 用拇指偏锋自小指尺侧向小鱼际尺侧直推,推30~150下。

【作用】 清热利尿。

【主治】 膀胱实热,小便涩痛。

四横纹

【位置】 在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二节横纹处。本穴即四缝穴。

【操作】 掐揉四横纹:用拇指甲掐之,掐后加揉,5~10下。

掐捻四横纹:用拇指甲掐之,掐后加捻,5~10下。

【作用】 行气导滞,清热除烦。

【主治】 消化不良,疳积,腹痛,腹胀,烦热。

合谷

【位置】 拇、食两指之间凹陷中,手背第二掌骨之中点,稍偏食指处。

【操作】 用拇指、食指二指对称拿捏3~5下,或用拇指指端按揉,30~50下。

【作用】 发汗解表,开窍醒神。

【主治】 风寒感冒,牙痛,急惊昏厥。

老龙

【位置】 中指背面离指甲1分之正中心。

【操作】 用拇指甲掐之。

【作用】 开窍醒神。

【主治】 昏厥,惊风。若掐不知痛,或哭不出声,或吐舌者难治。

外劳宫

【位置】 在掌背正中间与内劳宫相对处。

【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指面揉按此穴数十下。

【作用】 发汗解表,温阳散寒。

【主治】 外感头痛,受寒腹痛、腹泻,寒热往来。

两扇门

【位置】 在手背,中指根两旁陷中。

【操作】 用食、中指二指夹掐后加揉之。

【作用】 发汗,退热,止搐。

【主治】 发热,急惊风,口眼喎斜,身热无汗。

阳池

【位置】 在手背腕横纹陷中。

【操作】 用拇指甲掐之,掐后揉按数十下。

【作用】 止头痛,利尿通便。

【主治】 一切头痛,尿赤,便秘。

一窝风

【位置】 在手背腕横纹上,与小天心相对。

【操作】 按揉一窝风:用拇指或中指指面按揉十数下。

掐揉一窝风:用拇指甲掐之,掐后加揉,5~10下。

【作用】 发散风寒,温中行气。

【主治】 感冒无汗,腹痛,痒痛。

三关

【位置】 前臂外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操作】 男:三关推上,自前臂阳池推至曲池。

女:三关推下,自前臂曲池推至阳池。

【作用】 发汗解表,温阳散寒。

【主治】 风寒感冒,发热,恶寒无汗,疹出不透等。

六腑

【位置】 前臂内侧曲泽至大陵成一直线。

【操作】 男:六腑推下,自前臂曲泽推至大陵。

女:六腑推上,自前臂大陵推至曲泽。

【作用】 清热凉血,解热毒。

【主治】 高热、汗出等实证。此法性凉能止汗,清里热。临床上推六腑常与推三关合用,能起到互相制约的作用,防止过凉过热。

水底捞明月

【位置】 小儿掌心,即内劳宫穴的周围。

【操作】 医者左手持小儿左手四指,使其掌心向上,接着医者用右手中指在内劳宫周围旋运之,并结合吹气,边吹气边旋运推之(以不超过十八口气为限,每口气旋运推1~3圈)。

操作说明: 此法性凉,热邪不重时使用。敏感者、受寒发热夹杂热邪者5~9口气;低热不退者、不敏感者10~15口气;低热不退迁延日久者15~18口气。

【作用】 清心火,退实热。

【主治】 心热、热邪所致的一切实热证,单纯受寒所致发热非此穴所宜。

天河水

【位置】 前臂内侧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成一直线。

【操作】 用食、中二指指面自腕推向肘,每轻推一次结合吹气一口(以不超过十八口气为限,每口气直推1~2次)。

操作说明: 此法较上法更为寒凉,热邪较重时使用。敏感者、受寒发热夹杂较重热邪者5~9口气;中热不退者、不敏感者10~15口气;中热不退迁延日久者15~18口气。

【作用】 清热解表,泻火除烦。

【主治】 热邪较重时所致的热性病症。单纯受寒所致的发热非此穴所宜。此法清热而不伤阴分。

打马过天河

【位置】 前臂内侧正中,总筋至洪池(曲泽)成一直线。

【操作】 用食、中二指蘸凉水,由总筋处起,食、中二指交互拍打如弹琴状,拍打至曲泽穴处,每拍打一番结合吹气一口(以不超过十八口气为限,每口气拍打1~2遍)。

操作说明: 此法大寒,热邪不重者一般不宜使用。推治大热、高热昏迷等重症时必须采用此种手法结合推疗,才能起到显著疗效。敏感者、高热未昏迷者5~9口气;不敏感者、高热不退且未昏迷者10~15口气;高热不退迁延日久者、或伴随昏迷者15~18口气。

【作用】 清热之功大于清天河水。

【主治】 热邪所致的实热、高热。受寒所致的高热非此穴所宜。

下肢部

足三里

【位置】 外侧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操作】 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揉按20~80下。

【作用】 健脾胃,强身体。

【主治】 腹胀,腹痛,泄泻,呕吐,消化不良,下肢痿软。

委中

【位置】 腘窝中央横纹的中点。

【操作】 用拇指甲掐按,或用中指指端揉按。

【作用】 醒神,开窍,解痉。

【主治】 惊风跌仆,昏迷,角弓反张。

承山

【位置】 小腿肚上,分肉之间陷中。

【操作】 用拇指指面揉数十下,或用中指指端揉按。

【作用】 止痉通络。

【主治】 惊风抽搐,腿脚转筋,下肢痿软。

昆仑

【位置】 外踝后缘和跟腱内侧之间凹陷中。

【操作】 掐昆仑:用拇指掐揉,每掐1下加揉3下,计揉20下。

揉按昆仑:用拇指按揉,每按1下加揉3下,计揉20下。

拿昆仑:用拇指与食、中二指对拿,计20下。

【作用】 解痉,醒神。

【主治】 昏迷不醒,抽搐不止。

仆参

【位置】 在昆仑穴直下半寸处。

【操作】 用拇指甲掐数下。

【作用】 开窍醒神。

【主治】 昏迷不醒。

丰隆

【位置】 足三里下3寸,下巨虚穴旁开半寸处。

【操作】 用中指指端揉按数十下。

【作用】 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 咳嗽,痰鸣,气喘。

涌泉

【位置】 在足底前1/3与后2/3交界处人字陷中。

【操作】 用拇指指端揉转加按,或用拇指指面轻擦。

【作用】 止呕,止泻,清热除烦。

【主治】 吐泻,久热不退,烦躁不安。 xJPoXgPs3sXspjK+b5UHY0e6QjH1C/TZ5qUnqxRNfqOhqB6uhF47ukxhg5Cj6Sg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