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想谈谈观察宗教的角度和立场

第一,如果把宗教作为社会现象来观察,宗教可谓是一种制度。如同组织机构一样,包含着本山、下院、檀徒、信徒等。通过这种组织结构可以看出,宗教反映出了一种社会关系。同时,宗教也是构成整个社会生活的一分子。近来宗教法案问题重重。宗教立法,正是因为宗教被看作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有立法的必要性。此外,浴佛节等被认定为佛教的节日,也是因为表现了宗教的社会活动性。

第二,我们可以从仪式的角度观察宗教。众所周知,没有仪轨的宗教不能称为宗教。任何宗教都有着各自的仪式,如经文的念诵方法、服饰装束,大大小小的仪轨和礼仪、祭祀等。没有仪式的宗教宛若没有肉体的心脏,没有躯体的灵魂。禅宗讲“本来无一物”。有人质疑:本来无一物的宗教,为什么还需要如此繁杂的仪式?宗教中的仪式不可或缺。如果缺少了仪式,宗教将如同幽灵一般,无法展现它的生命力。

此外,寺院的建筑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仪式。将佛教的建筑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及其他宗教加以比较后马上可以从建筑的外形中看出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内在差异。宗教建筑这一外壳下包裹着不同宗教的真实情感生活,所以各个宗教之间的差异自然会清晰地显现在外观上。这有利于我们认知宗教的特殊性,我个人对这一点非常感兴趣。

第三,可以从理性角度观察宗教。对于人类,理性和感性是人性的根本,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到宗教中。所以,宗教和理性是不可分离的整体。但是,社会活动不等于宗教,仪式也不是宗教的唯一组成部分。所以,理性无法构成宗教。理性和宗教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正是因为这层关系,宗教多多少少都会借助一些哲学的力量。

第四,宗教可以从道德的角度去观察。关于宗教和道德谁更具根本性?道德和宗教以谁为主,谁是从属等,一直都存在着诸多争论。从根本上讲,宗教不是道德,也不会建立在道德被破坏的废墟上。就像善人不一定是伟大的宗教家,伟大的宗教家所生活的时代不一定被当做善人。宗教有着道德之外的一面。在中世纪,基督教徒们面对各种道德层面上的非难,曾毅然起身反抗。佛教在某一时期也曾以某种形式,通过对人的杀害来获得宗教徒某种精神上的满足。今天看来,当时的观念是十分错误的。但这些观念却从另一个角度有力地证明了:宗教有着道德之外的一面。

以上是观察宗教的四个角度。无论我们如何巧妙地、科学地将四个因素整合在一起,都不意味着宗教的成立。因为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它才是构成宗教的最重要因素,我称之为“宗教体验”。如果缺少了“宗教体验”,上述的四个要素无论整合得多么完美,都无法形成宗教。所以,使宗教成为可能的是每个人的“宗教体验”。在今天,我们最应该思考的重点就是个人的“宗教体验”。 k10zmv6z/lr8HoYqDlABCp6fYWDLjl+jymmrPoKPalDyEpdNpa4hnSrZqBN7K3X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