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若没有情感,宗教就无法发挥作用

单有理性无法形成宗教。宗教中除理性外,还要加入感性元素。经文中说:“情为足,知为眼。不可有眼无足,亦不可有足无眼。”父母疼爱孩子,若情感多于理性,则会对孩子一味溺爱,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对父母的爱,尤其是母爱中的盲目性,要用理性去矫正。总之,宗教若没有情感就无法发挥作用。绝不能一个人开悟后就钻到山里不出来了。必须要到世间去弘法,要弘法就离不开情感。做生意也是一样。实际上,商海中并不仅仅是金钱关系,并非赚钱就好。问问生意人就可以知道,在商海中打拼,没有人情味和情义是做不成生意的。做学问也是这样。如果只有学术理论,不考虑人的情感,生活将会多么枯燥乏味啊!净化人类灵魂的宗教,更不能没有情感。与巴利语佛教相比,梵语佛教之所以昌隆,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有情感。梵语佛教就是大乘佛教,因为主张悲智双运,所以称为大乘佛教。

进一步讲,如果没有大乘佛教——这一悲智圆满的宗教出现,佛教不可能传承到今天。如上一讲所说,佛陀在尼连河畔的菩提树下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后,正要进入涅槃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梵天出来对佛陀说道:“你已成道可以进入涅槃,这对你个人可能会有好处,但世界却依旧黑暗。要用光明照亮整个世界!通过思考所悟出的尊贵真理,并非世人皆不能懂,还是有人能够理解的。他们需要你的救度,请不要涅槃。”佛陀听后应允道,“那么好吧!……”于是不舍众生再来世间。

从这一点来看佛陀的行为,会发现其中有人类的本能作用。人绝不是独立存在的,自我里已经包含有他人的存在。所以,纯粹独立的想法是不成立的。在谈我时就已包含了他人和社会。佛教范畴的社会,包括人类、动物、植物等有情及无情的全部,是无边无垠的宏大社会。佛教将社会称为法界,法界是社会的背景。自我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如果离开法界,自我就会失去生命,不复存在。如果一定要强调自我的作用,也因为是法界在背后推动,如同在幕后用绳子操控着我们。

佛陀在到达大悟的境界时,只悟到了自我的能力。接着立即意识到,这不应是自己独享的能力,必须要回报社会。听从梵天的劝说到世间弘法的说法,是戏剧化了的表现形式。从文学角度讲,没有情节的故事是枯燥的。所以借用了叙事的文学体裁。

人类必须要走进社会发挥作用。如果佛陀最初的正觉是智,第二个正觉一定是悲。是悲心在起作用。开始是智,其后是悲。智是父亲,悲是母亲。悲心的升起让佛教具有了形态。我们还应在智、悲的前面各加一个“大”字,即大悲、大智。没有大智大悲,佛教就无法发挥真正的作用。

原始佛教、巴利佛教,只关注佛陀理性的一面。虽说巴利语系佛教也意识到了梵天劝说佛陀的意义却没有加以足够的注意。所以,原始佛教在悲、同情、社会性等方面没有什么发展。事实上,巴利语系佛教的僧人对情感是有一定认识的。虽然认识的不充分,心中却有着真实的感受。 tutzD0iJ2n4lApEBUJtlopd8YYfid324MpJeVqZOdODUUyzMKytTfLfy+tpxpqL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