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佛教到底是什么?

下面谈谈佛教是什么?佛教由哪些因素构成?为什么禅宗可以称为佛教?为什么真宗也可以属于佛教?

禅宗中没有四谛、十二因缘。真宗认为念诵南无阿弥陀佛便可往生。这些主张在原始佛教经典中是没有答案的。

佛教到底是什么?禅宗回答说:“狗子也有佛性”。真宗会说:“弥陀本愿便是佛教。”如果这些说法在原始佛教的教义中得不到认可,禅宗和真宗又为什么被称为佛教呢?究竟什么才是佛教?

◇佛陀的人格有不可思议的力量

构成佛教的要素有三个,也可以说是四个。第一是佛陀的人格,这是构成佛教的重要因子。佛陀的人格异常宏大,他伟大的人格对自然界及人类的人格有着重要影响。因为佛陀具有伟大的人格,所以佛教的生存和发展,在今天依旧是以佛陀为中心的。宗教——无论任何宗教,都以人格为核心。无论是原理,还是原则,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以人格为中心。

从哪里可以看出佛陀人格的伟大呢?《阿弥陀经》中有答案。在这部经中,佛陀的尊颜被描述为“光颜巍巍”,就是容颜散发着光芒,威仪庄严如山峰一般。描述佛陀的身体是:“身体比常人健硕,焕发着种种尊贵的金光。”这可理解为是信徒用虔诚的信仰心为佛陀贴上的金箔,也可客观地认为就是佛陀在放着光明。即使上述现象存在,如果你没有亲身经历过活生生的、不可动摇的心灵体验,你的心中就无法形成佛教的伽蓝。若想在心中建设佛教伽蓝,不可或缺的是佛陀伟大的人格。这是人格的光芒。当释迦牟尼这一历史人物放射出人格的光芒时,佛陀就成为了佛教的核心。

传说有位佛弟子在路上行走,我记得应该是舍利弗。在印度现在也有很多哲学家和求道者,但在佛陀那个年代人数更多。求道者和哲学家们看到佛弟子神态从容淡定,不禁上前问道:“你的表情如此宁静祥和,是怎么做到的?”舍利弗回答:“听了释迦,也就是乔达摩讲法后,心便安宁了。心灵安宁后,法德滋润了我的身体。”求道者们闻听后纷纷去皈依了佛陀。众多信徒纷纷皈依和仰止的释迦牟尼佛,有着什么样的容貌呢?他的容貌是万德庄严,焕发着庄严、神圣的光辉,有着不容侵犯的威仪。这威严不会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平易近人。就像有着宽广胸怀的父亲,心中充满了慈悲。如果佛陀只是发出神圣光明、显现出无比威严,心中没有慈悲的话,他的教诲无论是多么正确的真理或理论,都不够圆满。

我们评价一种理论时,虽然嘴上说着“原来如此”“确实有道理”,但内心深处却不一定完全相信。只是让人感觉到“原来如此”的理论缺乏力量和生命力。我们不仅相信话语的真实性和逻辑性,关键是更相信隐藏在说话人真实语言后面的人格。在真实的话语和理论的基础上再加上人格,会让听者在言语之外感受到一种压力,产生出必须要相信的意识。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所有宗教在教诲之上添加教主人格的原因。宗教的教诲无论多么真实,都是不圆满的,其中一定要有尊贵的人格。布道不单纯是靠法,主要是靠人。传法时若加上高尚的人格,就不是二加二等于四,会产生二加二等于五的效果。这是信仰产生出来的奇迹,更是“人格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的具体体现。有时,人格具有超越真理的力量。纵然有些理论上的矛盾和不合理,只要加上人格因素,听者便会欣然接受并认可。

我们就是这样不究竟,就是这样地信仰着佛教。佛教的“无我、十二因缘”等,大可不必像某些学者解释得那么晦涩难懂。增添了真理之外的力量后,即便言语出现些偏差,说法的人只要是具足摄受力,令人感受到威严,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深信不疑。在弘扬宗教的过程中,人格是必不可少的。

亲鸾圣人曾讲过:“我只相信法然上人。无论是下地狱,还是去极乐世界,只要是法然上人去的地方,我就会追随而去。即使是地狱,只要师傅在就不会孤单,只要师傅在就无所畏惧。”将人作为绝对他力去依止的背景,就是源于佛陀的人格力量。只有在宗教的背景下,这一说法才能成立。佛教的信仰,离开了释迦牟尼的人格是不可想象的。佛陀的人格一定是信仰的最核心内容。禅宗的一些僧人常说:道和人是不同的。这说明他们还未真正理解什么是道。如果禅是一种哲学体系则另当别论,当禅是宗教时,就更要以人格的力量为背景。

◇佛陀一生最重要的事情是成道和涅槃

下面谈谈佛陀的经验(体验、实践),这个问题很重要。有人说:这不应与人格分开。人格是连续的经验所形成的,专门谈经验是多余的。这种看法我不敢苟同。我们感受到的人格力量是个整体,经验是在面对生活中的具体事情时产生的意识。佛陀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一是成道,二是涅槃。

佛教的一些宗派并不重视佛成道日。在禅宗却意义重大,特别将每年的十二月八日规定为佛成道日。从历史角度看,不能肯定十二月八日就是佛成道日。实际上只是将一个史实定在了十二月八日而已。这么定也未尝不可。也许真正的佛成道日是十一月三日,但源于一些历史的原因定在了十二月八日,并这样传承了下来。因此,今天的十二月八日就成了佛成道日。佛陀圆寂的二月十五日是涅槃会。佛教徒对这两大事件极为重视。因为开山祖师的一生对继承本派法脉的人们有着巨大的影响。佛陀的一生也是如此。谁都会有死去的那一天。佛陀也好,凡夫的我们也好,都有一天要死去,这无需再费口舌。但每人死亡的性质却有所不同。将佛陀的涅槃和耶稣的死亡加以比较,就会清楚地知晓其意义所在。据记载,耶稣一生中真正传教的时间只有三年。这三年中,处于壮年的基督猛烈地传教,结果却被钉在了十字架上。相反,佛陀在成道后的四十九年间,据传是“一字不说”。如果佛陀真是“一字不说”,八十年的生涯将会多么平静、无虑、从容无为啊!

佛陀如此平和的生涯,缘于他的涅槃有着特殊的意义。佛陀涅槃时由于是在传道途中,当时能够召集到的只能是住在附近的弟子们。也许只有一两个人,或许只有阿难一个人。总之,只是集结了当时在附近传道的弟子,所以人数应该不多。

涅槃时佛陀的表情十分安详,向众生示现了缘尽而终的相。有些书中还写道:“佛陀本可长生不死,为向众生昭示无常,方才进入了涅槃。”圆寂前佛陀谆谆开示:“我死后,你们要将‘法’视同自我,遵循佛法并将法传承下去。”这一场面,给在场的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佛陀的涅槃像或涅槃画。

佛陀诞生的日子,被称为佛诞日、浴佛节。这一天正值阳春三月,如今,城市里的佛诞日前后,日本各地都要举办“赏花节”,这一天已经成为盛大的民俗节日。

有人认为,佛诞生时说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是后人根据佛教的故事编造的。纪念佛陀诞生,就是纪念伟大人格的出现,并通过纪念活动,在大地上留下深深的印记。没有比佛陀涅槃更让人痛苦的了。与其将佛陀涅槃看作“是生灭法”,不如说涅槃象征着“将该做的事做完后”祥和、安稳的心境。

◇不要一味僵化地固守“佛的教诲”

成道,不同于上述的人格和体验,与佛教的第三个因子——佛陀的教诲有着重要的关联。所以,我要在这里讲一讲。

一般说来,佛教就是佛说的话。要读懂佛陀教诲,需要有准确的角度。佛的教诲中蕴含着深奥的真理。如果在今天仍旧教条地、原封不动地套用佛陀当时的原话,我认为应该打个大问号。记录下来的佛陀教诲反映了佛陀在世时人们思想的智慧,这样的智慧不可能超越时代的高度。佛陀的人格千秋万代都不会动摇,如果佛在今天说法,一定会与时俱进,具有全新的时代特色。

这样说很容易被误解,我想表达的是:在当今,佛法蕴含的真理会与当代人的思想意识融合得更加巧妙,理论的应用也会有与时俱进的发展。与佛陀在世时相比,我们今天对佛经的理解和分析会更加细致和准确,理论研究也有了相当的进步。

两千五百年前的教诲,是佛陀在成道的基础上,针对当时人们的智慧所说。佛教始终是以佛陀开悟为背景的。佛的教诲是经验和道理的相互交融,并不单指说法。拘泥于字面意思理解佛教就会犯大错误。佛的教诲对不了解佛教的人来说,是与己无关的。对喜欢研究佛教的人,却有着无限乐趣。

提出一个话题供大家参考。佛一生所著的藏经中有许多矛盾和冲突。中国的佛教史说到底,就是煞费苦心地去调和这些矛盾和冲突。日本佛教也不例外。从事新时代学问研究的人可能不会这样做。传统思维的人依旧将佛的一代藏经分为五时八教,其中有《法华经》《无量寿经》《华严经》等。经书中的思想,在性质上有着不好协调的内容。

这些问题应如何协调呢?佛陀是我们的救世主。如此伟大的佛陀,在其教诲中出现了种种矛盾是很棘手的。当一卷经书中的思想与其他经书的内容矛盾时,仅靠我们自身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因为这是经典间的矛盾。这就如同对症下药,病症不同药也不同。说法也是如此。佛陀针对孩子、大人、女人的具体情况契理契机对症开示。况且,佛陀成道后四十九年间说过很多法:《华严经》就是佛陀成道后处于三昧状态时所说;《法华经》是在《华严经》之后;涅槃是最后的说法,《阿含经》则是初期所讲。

一些学者按五时八教分类,一些学者则按讲经对象——即经典是针对哪类人做的开示——进行分类。可谓不辞辛苦。可以说,中国的佛教徒一直在为此呕心沥血。

用当代批判的历史态度审视就会发现,简直是不可思议。在今天的经书中,竟然不知道哪些是佛陀所说。这是我提出“定义佛教和认真研究构成佛教的元素”的理由。经文开始的部分常常出现“如是我闻”的表现形式,这一形式并非就是历史的真实。因此,很有必要在此探讨第四个因子,即构成佛教的第四个元素。

◇佛教的生命力来自何处?

佛的人格、体验、佛的教诲尚无法构成佛教,还需要后佛陀时代中佛教徒的实际生活体验,这是构成佛教的第四个因子。这样佛教才真正有了生命力。如果佛教仅是有佛的人格、经验、教诲,可能已经变为化石。没有生命力的佛教,无法生存、发展,更谈不上活在信徒心中。

佛教至今已传承了两千五百年,续佛慧命的根本就是佛教自身的生命力。这生命力来自何处呢?来自拥有虔诚信仰的佛教徒。他们用宗教体验和心灵的领悟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着信仰体系,使佛教得以生存、发展。佛教的第四因子是真正推动佛教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

考虑第四因子时,不能对佛的教诲生搬硬套。佛陀为病人开出的药方只有一种,要将其变为适合自己病症的药方后服用。这样的解释可能会便于理解。一直以来,传统的解释都以佛为中心,认为佛根据每个人的病情,开出了很多药方。在今天,我却解释为佛只开出了一个药方,需要将药方调整为适合自己病症后服用。在调整的过程中,每一位佛教徒都要将自身的力量融入其中。

人们一直认为,将佛的人格和教诲放入自己空虚的内心便可。今天,我要提出相反的想法:有信仰的佛教徒要用佛的经验和教诲去印证和对照自己的信仰,从而摸索出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每一个佛教徒都能创造出适合自己的修行方式。同时,还要将创造出的成果回馈到佛法的海洋。这一点很重要。

佛陀创建了原始佛教。佛教自身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世世代代的佛教徒不断地将自己的创造加入其中,在继承和保持佛教传统的同时,为佛教这座大厦添砖加瓦。人的能力有大小,贡献自然也有多有少。印度有龙树菩萨、天亲菩萨等伟大的贤达;在中国有达摩、智者大师以及善导等,他们为佛教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日本有亲鸾圣人、法然上人、日莲圣人,还有禅宗近年出现的白隐和尚等。他们在佛法的传承和弘扬上起到了清其浊、通其流、旺其势的重要作用。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同样为佛教的继承和发展贡献着微小力量。人类需要伟大的人物,但小人物同样有其存在的意义。表面上小人物们只是跟在大人物身后,似乎没什么作用。如果没有小人物,大人物必将失去风采、一事无成。是凡夫俗子们成就了大人物的丰功伟业。小人物不为人瞩目,却能将无数微小的力量凝聚起来,默默无闻地推动着伟大的佛教事业前进。小人物力量虽小,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哪怕是默默无闻的佛教徒,只要他们存在,一定会从中产生出大人物。佛教的大伽蓝就是建立在普通信徒的基础之上。我们将这些普通人称为大众、民众。称呼不重要,关键是如果构成佛教基础的普通信众不多、范围不广,领军的大人物也无法发挥作用。一般信徒是产生大人物的基础。佛教的大河中不仅融汇了佛陀的教诲和体验,还有着众多信徒的生活体验。绝不是大人物贡献就大,普通信徒贡献就小。普通信徒为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以造山为例,大人物一个人能干几百、几千人的活,而一般人只能添一两铲的土。虽然少却不是什么都没做,毕竟尽了一铲土的力。这样去考虑和看待大、小人物的作用,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佛教一直在不断发展。看不到佛教这一鲜活的生命力,佛教就会死去。我的结论是,“我们从佛教的发展中摄取养分、滋养身心。然后将修行的收获重新回报佛教,促进佛教发展”。 JEB9jTv9QJ3MC6LdvI20p74agxvBLMaBhVkoKDGhBLf87/WUvdWyYPOpWBckrSY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