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物华天宝 光复如初

赵珩/文

《以手抵心:故宫文物修复师的故事》一书即将出版了,作者要我为此写点文字。阅读书稿后有两点感触,一是惶恐,二是感动。所谓惶恐,是我对此完全外行,谈不出深入的见解;而感动,则是为这些世代相传的工匠精神、兢兢业业的无我恪守而为之肃然起敬。

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除朝议政事和帝后起居外,还藏有大量的文玩器物、典籍书画。可谓天禄琳琅,浩如烟海,皆是物华天宝,稀世之珍。随着世事更迭,年代久远,都难免有不同程度的损毁和破坏。于是,文物的修复就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据史料记载,自隋唐两宋以来,宫廷就设有图书文玩的维护与修复的机构,如唐代的文思院、宋代的书画裱背(后称裱褙)待招(手艺匠人)等。清代的造办处,更有分工明确的门类。直到清王朝结束,造办处的修复工匠也多为故宫博物院接收,成为故宫博物院不可或缺的一个部门。当然,也有一部分工匠流入社会,如玉池山房和琉璃厂肆、小器作等,使得许多技艺传入社会。

故宫的修复技艺传承有序,许多工匠是世代相承,不但有自身的传承,同时也兼容并蓄,广泛吸收和借鉴各地的工艺技巧。例如装裱一项,不但以北派为基础,同时也融入了苏帮和扬帮的技艺。在木作工艺上,也是因材施技,博采众长。钟表的修复,则更是需要了解西方的机械技术和工艺原理。

本书共分八个不同的门类,即钟表、铜器、木器、书画、陶瓷、漆器、镶嵌和复制采编。在这些门类中,既有代表性传人的学艺经历,也有在他们的带领下新一代传人的成长过程。筚路蓝缕,求索精进,几代人的艰难追求,恪尽相守,才使得修复工艺代代相传。

今天,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历史文物光彩夺目,凝结着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最高成就,当我们能得以观瞻瑰宝如初的物件时,背后无不渗透着伟大的工匠精神,既有原创者的智慧,同时也有着修复者的劳动。

这本书所记录的,也仅仅是故宫文物修复队伍中的很少一部分,师徒相从,口传心授,乃至于他们的生活经历的一鳞半爪,远远不及其万一。最近几十年,故宫的修复队伍正在不断增加,人员素质也在不断提高,教学与实践的方式也发生着变化和进步。他们是故宫文物的守望者,也是文物的维护者。我们在观瞻文物时看不到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的熠熠光彩却与那些文物同在。

工匠精神,代代相守,抑或就是这本读物的初衷吧。

2024年元月 EfgEbwjP8Fmvay/7zXVVlGeKbmxTYAJZyDmmCjQEgElsPi38cApoVsx/UdpfQxH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