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赏别人,是一件令人心情愉悦的事情,既肯定了对方的努力和成就,又能够快速拉近双方的关系。但是赞赏过度,就会变成刻意取悦别人,这样不仅会让自己和被赞美的人尴尬,还会让自己被嘲笑。
赵娜是一位很优秀的舞蹈老师,拥有一家舞蹈工作室,其学员众多。为了更好地联系和指导学员,赵娜与每位学员都成了微信好友。
平时,赵娜喜欢在微信朋友圈发一些动态,学员们偶尔会点赞或评论,大家都觉得这样既不会过分打扰对方,又能适当增进联系,挺好。
然而,就在最近这些日子,学员们发现了一件特别好玩的事情。每当赵娜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状态后,就有一个学员点赞留言。假如赵娜发了一张表演的照片,这个学员就会评论:“老师,您真是一代舞神!”假如赵娜发了一些日常生活的照片,如出门旅游的照片,她又评论:“看起来真是太美了,真想跟老师一起出游。”
尽管赵娜并没有回复她的评论或者给她的朋友圈状态点赞,她还是坚持了很久,给人的感觉是她跟老师的关系挺不错。然而,这种刻意讨好的行为并没有为她带来好处,反而引起了其他学员的不适和嘲笑。
有些时候,一些人总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赞赏他人,甚至将各种优美的词汇强加在他人身上。当一个人把取悦别人视为成功的捷径时,他通常很难成功。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他还有可能暴露自己的不足和功利心,引起他人的反感。
因此,在跟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不要刻意讨好他人,就算是赞美他人,也要遵循适度原则,且要保持真诚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除了不要带有目的性地去取悦他人,我们更要避免那种老好人式的讨好他人的行为。很多人都羡慕“老好人”有一个好人缘,然而很多时候,那些“老好人”并不快乐。对他人友善本身是一件好事,但当友善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造成内耗。
是怎样定义“老好人”的呢?“老好人”指那些经常帮助别人,对别人的请求全部答应,过度热心助人的人;处处为别人着想,想尽办法为别人解忧,特别善解人意的人;遇到矛盾冲突主动退让,对别人的意见一味说好,非常与人为善的人;别人有了困难就会伸出援手,就算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也义无反顾的人……
美国心理学家巴巴内尔认为,过度友善并不是一种值得赞美的性格,而是一种病态心理,他将其称为“看管人性格紊乱”“友善病”或者“取悦病”。他在其著作《揭开友善的面具》一书中写道:“极端无私是一种掩盖一系列心理和情感问题的性格特征。”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同样也不存在极端无私奉献的人。一个人过度友善只是因为他们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希望借助不断地帮助他人来得到认可和肯定。他们表面友善无私,内心深处却充满孤立、空虚、痛苦、焦虑等负面情绪。
在具体交往中,过度取悦他人不仅会给他人带来负担,也会暴露内心不够强大的事实,故而才会希望借助外界对自己的接纳和肯定来提高自己的价值,为自己增强信心。但显然这样做是错误的。
因为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讨好者的位置,那他将很容易陷入取悦他人的病态,并渐渐地将他人的意志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迷失自我。长期对人过度友善,忽略自己的感受,会让自己陷入身心双方面内耗的境地,付出巨大的代价。
英国心理学家阿布斯说过:“如果一个人太顺从,不能为自己挺身而出,没有自己的声音,那他很容易受人欺负。”因为一旦讨好的对象表现出一点儿不满,他就有可能陷入恐慌情绪。
所以,在跟人相处的时候,学会正确处理彼此的关系特别重要。尤其是千万不要做“老好人”。阿布斯告诉我们:“如果想改变这种长期以来的行为习惯,那就需要‘痛苦地努力’,需要了解自己,认知自己的恐惧和担忧。”
想要克服过度取悦的心理,我们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
首先,我们要大胆地学会为自己说话,学会正视自己的不足。比如,当你想要做某件事情又缺乏勇气时,你可以这样给自己打气,“我想……”“我要……”,并且想象这件事情成功之后能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和喜悦感,这样你就会越来越有勇气做自我,越来越自信。
其次,不要和别人攀比。很多人都会下意识地去跟人攀比,一旦对方取得的成就超过自己,就会心生焦虑,从而在负面情绪的驱使下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比如刻意取悦对方,以期得到帮助,希望自己将来也能像对方一样获得成功,甚至超越对方。可见这种讨好心理的动机就很不阳光。
假如你也想像别人那样在某方面获得成功,正确的做法是先给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再为自己制定合适的目标,之后按照目标坚定、努力地去做,直到成功达到目标。我们要明白,我们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无须和他人比较,更无须讨好他人,我们只要掌握好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好好做自己,好好努力,就可以了。
最后,平等和尊重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当一个人的能力越来越强大之后,他就会发现讨好他人只会带来情绪的内耗,自己的情绪应该掌握在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