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编辑说明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书的杰出代表,它成书于距今两千多年的春秋时期,作者是著名的军事家孙武。

孙武,春秋时齐国人,后经伍子胥推荐,任吴王的军事将领。据《史记》载:“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史记正义》引魏武帝注云:“(孙武)事于吴王阖闾,为吴将,作《兵法》十三篇。”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作为一部系统的军事理论著作,它用极为精简的文字阐述了战争中的战略、战术,揭示了一系列带普遍性的军事规律,提出诸多精辟的用兵法则,蕴含朴素的辩证法思维,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从古至今,对《孙子兵法》作注者众多。

叶玉麟(1876—1958),字浦孙(又作浦荪),号灵贶居士,安徽桐城人,师从同籍儒学家马其昶。其生前著有《白话译解孙子兵法》《白话译解老子道德经》《白话译解庄子》等诸多著作,另有《灵贶轩文钞》存世。

《白话译解孙子兵法》出版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叶玉麟的注解专业晓畅、明白易读,在当时受到读者广泛欢迎,可惜后来湮没无闻。

本书中《孙子兵法》以1943年广益书局出版的《白话译解孙子兵法》为底本,重新整理。为方便读者阅读,明显错讹之处径改,力图做到无误。

《三十六计》又叫《三十六策》,也是一部人们耳熟能详的兵书,它蕴含着深刻的战争谋略和战争智慧。

《三十六计》的成书过程如何,是何人所著,已经不得而知了。人们根据其内容推测可能成书于明末清初。元、明以来,小说、戏剧流行,三十六计的计名便取自这些小说、戏曲中的俗语或成语。例如第一计“瞒天过海”出自明代《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

三十六计分成六套战计,依次排列,分别是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每套计下包含六条小计,从而形成三十六条计策。每条计策都使用《易经》上的话来解释,体现了刚柔、奇正、进退等思想,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维。

本书中《三十六计》保留了总说、计名、解语和跋(因篇幅所限,略去了按语)。为方便读者阅读,配有注释和译文。

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ZVczeA+bqpW7HxaBI/jIEBvVb/lcNSJzx8u1Jh3fdHveKIDgz3rsh5WBtPqs2Z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