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我国PEMFC发展简史

我国是世界上从事燃料电池研究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出于航天事业的需要,一些科研单位即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 [14] 。我国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都安排了相应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攻关项目,且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根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燃料电池技术被列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优先项目”,在“九五”计划末已经有20多家研究单位投入PEMFC的研制。我国首辆燃料电池汽车于1999年在清华大学试验成功。

在这之后的“十五”期间(2001—2005年),我国开始在燃料电池汽车技术领域组织大规模的研发工作,并在“863”重大专项中指出支持PEMFC的研发。2003年3月,“中国燃料电池公共汽车商业化”示范项目启动。2008年,以PEMFC为动力的燃料电池汽车在奥运会期间亮相于北京。“十五”期间,上海神力公司研发的燃料电池轿车发动机,以气态氢为燃料,净输出功率达50kW,能量转化率高于50%,而运行噪声仅为70dB。该公司所研发的燃料电池客车发动机,净输出功率为100kW,能量转化率为45%~52%,运行噪声为76dB。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和武汉东风汽车工程研究院合作,开发成功以30kW PEMFC为动力的19座中型客车,最高车速可达60.3km/h,爬坡度为16°,0→40km/h的加速时间为22.1s。

“十一五”(2006—2010年)和“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继续把燃料电池汽车列为重点支持项目。这期间是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从示范考核到产业化的启动阶段。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要在我国逐步形成燃料电池汽车的自主研发能力。2010年,全球最大的PEMFC示范发电站在华南理工大学建成,标志着我国PEMFC的各项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2年“中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成员包括同济大学、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奇瑞等多家汽车企业,目的是紧密产学研联合,促进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2014年,上汽荣威950 Ⅳ型燃料电池汽车出产,其搭载的动力蓄电池(镍钴锰酸锂电池)和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所组成的动力系统可保证车辆在40km/h等速工况下持续行驶430km。同年,北汽福田欧辉燃料电池客车和东风EQ5080燃料电池厢式运输车也相继问世。

进入“十三五”后,我国的目标是建立起完善的新能源汽车科技体系和产业链。2017年,在三部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科学技术部)联合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强调了燃料电池汽车的战略地位。与此同时,我国推出的最新补贴政策明确指出,燃料电池汽车补贴不退坡,补贴力度已经达到美国和日本的4倍。在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我国与国际先进PEMFC生产厂商的联系也进一步加强,2017年,加拿大Hydrogenics与巴拉德公司先后与我国企业签署合作协议。综合上述可知,我国对燃料电池汽车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目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燃料电池产业链逐步完整,各项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催化剂生产企业代表有贵研铂业、武汉喜马拉雅、上海唐峰、北方稀土等;质子交换膜厂家主要有山东东岳、雄韬股份、同济科技、浙江汉丞科技;气体扩散层企业有武汉绿动氢能、深圳通用氢能、中氢科技、上海河森电气、济平新能源、台湾碳能科技等;膜电极代表企业有雄韬股份、潍柴动力、武汉理工新能源、鸿基创能、新源动力、苏州擎动等;电堆生产企业有大洋电机、东方电气、雪人股份、雄韬股份、潍柴动力、上汽集团、上海神力科技、鸿基创能等;双极板企业包括氢璞创能、上海治臻、新源动力、上海神力科技、明天氢能科技、喜马拉雅光电等;燃料电池系统企业包含亿华通、宇通客车、潍柴动力、雄韬股份、大洋电机、上汽集团、全柴动力、中国动力、同济科技、科力远、英威腾、康盛股份、美锦能源、宗申动力、苏州弗尔赛、上燃动力、上汽集团、广东国鸿等;燃料电池汽车生产代表企业包含上汽集团、宇通客车、金龙汽车、福田汽车、厦门金旅、佛山飞驰、康盛股份、东风汽车、一汽集团、华菱星马、凯龙股份、美锦能源等;空压机企业代表有雪人股份、大洋电机、昊志机电、英威腾、航天11所、广顺、航天811所、重塑科技、爱德曼等;储氢瓶企业包括中材科技、京城股份、富瑞特装等;加氢站企业包括福田汽车、雄韬股份、同济科技、厚普股份、鸿达兴业、金通灵、京城股份、美锦能源、中泰股份、东华能源、金鸿能源、华昌化工等。以上这些企业逐步研发了具有自主产权的产品,构筑了国内完整的产业链结构,进一步推进了燃料电池的商业化进程。

总体来说,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的研发起步不晚,发展速度也不慢,但是产业基础薄弱 [15-16]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衣宝廉所说的“虽曾陷低迷,如今三分天下有其一”,燃料电池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发展前途是光明的。在PEMFC的基本理论研究方面,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并不大,在这一方面公开发表的论文也较多 [17-18] 。我国在燃料电池催化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9-20] ,尤其在膜电极材料研发方面 [21-22] 。但是还需要重视结构优化、结构集成、封装和可靠性等方面的研究,这是影响PEMFC实际应用并大规模产业化的关键因素,也是我国PEMFC从实验室真正走向市场的关键环节。 Pp5rnJpkOJ06rS1zmV/SrAk1Bfb5xS4uqHhSVeUSTWX/0H4EAgdfqF4Bz3ff6zQ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