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长期以来呈现以医院为主导、以疾病治疗为中心、条块分割等特点,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缺乏联通共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合作不够、协同性不强,甚至存在不良竞争。公立医院广泛存在追求床位规模、竞相购置大型设备、忽视医院内部机制建设等粗放式发展问题,部分公立医院单体规模过大,挤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社会办医院的发展空间,影响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效率的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碎片化不仅难以满足居民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对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高质量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加大了医保基金的运行风险,也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碎片化既是健康结果和医疗质量提升的主要阻碍,也是卫生费用过快增长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全球卫生费用过快增长和卫生服务体系“碎片化”的突出问题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WHO)结合部分国家的最新改革动向,于2016年召开的第69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发布了《“以人为中心”的整合型卫生服务框架》,指导各成员国根据自身国情建立和完善“以人为中心”的整合型卫生服务体系。2017年11月,波士顿咨询公司和世界经济论坛共同发布《医疗价值:为医疗体系转型奠定基础》报告,提出发展中国家亟待通过实践价值导向型医疗,实现在可控医疗成本下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医疗效果的目标。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迈入关注健康和倡导价值的新时代。为了评估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阶段性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三方五家”)于2016年7月发布《深化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基于价值的优质服务提供体系》报告,建议我国的卫生服务提供体系从关注疾病转变为关注价值和健康。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和健康大会上指出,要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推动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服务模式,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2018年3月,国家医疗保障局的成立,一方面促进了基本医保制度间的有效衔接,提升基金互济性,推进医保基金的集约利用和统筹使用,加强医保在全国范围内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整合定价、采购、支付和基金监管等职能,突出医保在“三医联动”中的引领性作用,增强医保战略性购买能力和谈判能力,发挥医保对医疗服务行为和费用的调控、引导、监督、控制作用。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建立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机制,医保支付是保障群众获得优质医药服务、提高基金使用效率的关键机制。以上为价值医疗的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制度基础。
构建基于价值的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已逐渐成为国际卫生领域发展的新趋势、新共识,也为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借鉴,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