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最优化治疗的缺失

所谓医疗价值中的最优化治疗,就是依靠证据、经验和常识,使患者获得最优化的治疗效果,包括预后的改善和生命质量的提升。它的缺失如何体现?下面我给大家展示两个案例。

案例1

70岁男性,医生,深度体检前能打整场篮球,生活愉快幸福。深度体检做了冠状动脉CT,右冠状动脉近端慢性完全闭塞,造影有丰富的侧支循环。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都无发生过心肌梗死的证据,左心室收缩功能很好(左心室射血分数67%)。虽本人是医生,但专业是影像学,隔行如隔山,经心内科建议,同意接受支架手术。手术做了3个多小时,未成功,心内科建议3个月后进行二次手术。此番折腾后,不仅不敢打篮球了,而且也不敢快走了。

案例2

52岁男性,企业家,体检发现左前降支狭窄80%,回旋支狭窄70%。专科医生建议住院做两个支架,否则随时可能发生心肌梗死和猝死(夸大支架作用,把支架当成预防心肌梗死和猝死的“神器”,完全违背常识与证据)。患者经多方咨询了解到问题的真相,决定拒绝支架手术,而认真服药,坚持运动,戒烟限酒,减少应酬,成功参加沙漠徒步和马拉松大赛。

从上述案例来看,案例1的医疗价值是缺失的,术后的患者与术前相比判若两人,术后生活质量大幅下降,身心俱损,痛苦不堪。案例2的结果是医疗价值的体现。患者改变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上合理用药与认真做好心脏康复,既节约了医保,也使自身更健康、更生机勃勃,生活更加愉悦。

在这两个案例的对比中,还有一个值得深思的地方:在案例1中,医院增加了不少收入。在案例2中,医院却因为患者未住院且未进行支架的置入而获得相对较少的收入。

从社会的层面来讲,这一现象或许是因为医疗价值衡量的偏颇所导致的。 医疗的价值不能用金钱、毛收入衡量,我们不能用多做多得激励过度医疗! 让患者摆脱病痛,实现最优化治疗才是医疗价值的体现。

这一问题从医生的角度来讲,也有着医学目的迷失的原因。近年来,社会上流行着一种认识:学医,当医生,就是等人得病,然后给人治病。因而引发了一种怪象:医生坐堂行医,老百姓只有等到身体不适时才想到去医院。医患双方的等待行为使健康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再加上近年来医疗体制中的趋利性诱导,医院和科室都在攀比收入,导致了过度医疗等问题,也进一步加剧了医学目的的迷失。

世界卫生组织早就发出过警示:“错误的医学目的必然会导致医学知识和技术的不恰当使用。”当今的医学问题出在目的上,而不是手段和方法上。时时考虑患者利益,一切为了人民健康,这才是医学的真正目的,也是医生的价值所在。医生治病固然重要,但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更责无旁贷。医学是充满人文内涵的学科,医生的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有同情心,每天面对饱受疾病折磨的患者,假如没有强烈的同情心,医生就不可能认真地关爱和救治患者;二是要有责任感,古语有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社会上有很多种职业,但只有医生这个职业是可以和良相相提并论的,就是因为它体现了社会责任感。

只有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为首要目的的医学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医学,才是公平公正的医学。回顾过去的二三十年,以心血管专业为例,大家把主要的人力、物力、精力都用在了攀比支架数目和搭桥数目上,却忽视了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美国心脏协会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心血管疾病好比一条泛滥成灾的河流,患者就是落水者。心血管专科医生为了挽救这些落水者,拼命研究打捞落水者的先进器具,同时不分昼夜地苦练打捞本领。结果却事与愿违,多数落水者没等打捞上来就死了,即便幸运地被打捞上岸,也是奄奄一息,更糟糕的是落水者越来越多。不知道大家是否想到一个浅显的道理:为什么不到上游去植树造林、筑堤修坝,预防洪河泛滥?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该把研究重点放在上游预防上,而不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研究支架、搭桥等方面。

当我们推广某种药物或者治疗方式时,要看它能不能让患者活得更久、活得更好。 D8xgRFbGTMP4/0MVLbIEH3kBmQIw/XXghm+yoVuXkE1DmahL0WDHpBaWuAxibvJ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