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讲礼是维持社会秩序的一副车轮。武力征伐、高压统治的同时,个人的吃喝拉撒、生老病死,国家兴亡、政体运行,都需要从思想意识方面对行为予以规范,于是礼无处不在。仪式感把本来单调普通的事情变得不一样,对此人们便有了敬畏心。讲礼的有效方式主要包括举行充满神圣感的祭祀活动。
礼俗要求对死的那些事一律按照生前模式办,因此早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前,秦俑家族颇有“人丁兴旺”的势头。从春秋时代凤翔雍城的小石人,长武上孟村和铜川枣庙、咸阳高陵的小泥人,到战国晚期咸阳塔尔坡的小骑士,河南泌阳和湖北云梦睡虎地的小木偶
,以及西安南郊杜县和秦始皇陵陶俑,随着秦国势力壮大,石头刻一个,木头雕一个,泥巴捏一个,家族成员越来越多,个头越来越大,分布地域越来越广。普遍使用俑类随葬品,考古称之为“人群指征性”,就像北方人爱吃面,南方人无米不欢,秦人喜欢弄点俑陪祖宗下葬。如果需要论资排辈,始皇陵陶俑乖乖地落座后排。
▲ 战国中期秦俑
宝鸡市凤翔区出土,陶质左:高9.2厘米。俑昂首站立,面容清楚,左臂自然下垂于腹前,右手置于左臂之上。俑下部残缺,似与其他部件相衔接
右:高6.5厘米。俑盘腿而坐,面容清楚,双手置于胸前,手残缺,头发向后自然下垂,分为两缕
各地墓葬出现的秦俑,地位自然没有秦始皇陵的显贵。它们服务于小贵族,甚至普通平民,模样质朴,但也都施加彩绘,衣服包边画出的菱形花纹,当是模拟了当时机织绸缎。女仆服侍主人一定秀色可餐,性格温和,那就身体修长,塑出腰线;即使到了地下,主人身边也需要出谋划策的高参、干活的劳役、驾车的把式,那就再塑造一些男俑。他们有的身穿短袍,身体粗壮;有的两手隐袖,长袍拖地。总之,已经开始注意男女性别、职业等特征,向秦始皇陵陶俑的写实风格靠拢。
西安市南郊陶俑出土于秦代小型墓葬。162座战国晚期到秦代墓葬的主人,生前定居于杜县,是秦始皇的子民
。杜县是秦国向东发展的主要根据地,自从春秋时期被秦国纳入版图,到了秦代更是内史管辖的大县。
一座秦末小墓出土了陶质人俑6件、马俑1件。人俑有男有女。一件男俑头戴圆形软帽,顶部再加冠,是御手的形象,和湖北云梦之地的木俑、秦始皇陵二号车铜俑,既是“同行”,也算得上是“同龄”,同为秦代遗物。御手俑呈跽坐姿势,双目前视,专心驾车。骑士俑两腿撇开,右臂做牵引缰绳的样子,身体略微前倾。头戴圆形红色小帽,上衣交领斜襟,衣襟右掩长袍,腰束革带。帽子紧紧扣住头发,护住耳朵,系在下巴底下,风吹不掉,是骑马人的标配。袍子下摆向四周撩起来。这样的一撩,造型有了动感,加上前倾的身体,正是骑马出行的状态。
长袍衣襟右掩的款式史称“左衽”,它的存在有两种含义:夷狄和死人。骑士俑的衣襟形式和御手俑不一样,意义自然只能是前者,代表着骑马人的族属非华夏族同类,属夷狄。
在渭河以北的咸阳塬,有数以千计的秦人墓葬,曾先后于不同墓地中出土了骑马俑。骑士和马的造型、规格完全一致,显系同一批次产品。骑士们也穿着左衽的服装,衽边塑造有厚实的效果,又绘彩,不由得让人联想起藏袍。
在陕西西安市北部高陵区曾经出土百余件秦俑,时代为战国中期至战国晚期早段,即秦始皇六世祖到四世祖的献公、孝公、惠文王时期
。26座墓葬中出土的陶质人俑和动物俑,散发出更多的人间烟火气。
这批陶俑共189件,与俑组合的乐器有8件;陶塑动物77件,与陶塑动物相关的车马器43件(组)。前者包括扁鼓、手鼓及鼓座等,后者主要为车轮和车毂。
动物俑有低温烧制的陶牛48件。这只头前伸,张着大嘴喘着粗气,仿佛才随主人外出归来;那只吐着舌头,前足着地,后足蹬地,似在引重前行。总之是肥臀宽脊,一副温顺、勤恳的样子,不愧是老秦川牛的典范。陶牛配陶车,墓主财力强的配四组;财力弱的至少配一组。当时中产阶级占社会绝大多数,因此发掘中二组或三组配置最常见。这样形成车、人、牛的搭配,考古学称之为“ 器物组合 ”。
器物组合
几种特定型式的器物,经常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住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构成器物特定组合关系,它代表了使用者共同的偏好,其中种类、数量、规模上的差别,是考古研究判断使用者性别、社会角色、经济状况的依据。
▲ 战国晚期秦俑
咸阳市周陵镇秦墓出土。陶质,两组同出,绘彩,大小形制略同。造型原始古朴,稚拙粗率,骑士裸骑于马背,说明当时鞍鞯尚未发明
牛车的作用有二,一是运输载物;二是供人乘坐,用以代步。引牛驾车的俑类目前只见于秦墓,加上一些鸟、狗、马,又往往和粮仓模型同出,成全了社会动乱时期秦人对富足生活的物质追求。物质和精神双管齐下才是真小康,于是高陵秦墓中安排了裸体人物俑、歌舞伎乐俑以及侍者俑等一大群成员。
裸体人物俑12件,造型有点雷人。陶俑体格健硕,肌肉感十足,属于角抵的力士,往往两两一组,输家盘腿席地而坐,赢家一边弓着身,提防着反扑,一边扭头盯着对方,似乎嘴里还在挑逗着:“站起来,不服气再来一局。”这类陶俑发展下去,应该就是秦始皇陵的百戏俑了。
▲ A型裸体俑
1.医疗M9:38 2.医疗M9:39 3.医疗M54:4 4.医疗M54:44
167件塑衣式俑,大部分穿曳地长袍,衣长及地不露足。袍袖有宽有窄,发式偏髻、椎髻、挽发也有变化。有的造型明显是奏乐舞蹈状,或舞袖,或举臂,或抱乐器,或做环抱状,都通体施彩。2件骑马俑双腿跨开骑于马背上,双臂握拳前伸做持缰绳状。上身穿短襦,胸部以上及双臂、襦下双腿涂红,似象征袒胸赤膊光腿。这类陶俑发展下去,应该有一部分是汉代以后墓葬中常见的仪仗俑。
从1974年兵马俑集群横空出世,到1999年百戏俑荟萃惊人,人们经常会有两种感觉:一、秦始皇劳民伤财,集天下人力物力为自己陪葬;二、秦俑突然出现在秦帝国时期,这个时代太伟大了。现在我们知道了秦俑有个大家族,秦始皇的行为无可指摘。
沿着秦俑家族开枝散叶的脉络,可以看到其制作方法家族遗传性很强。比如木俑,利用榫卯结构分部组装,运用刻、削、刮、挖、凿等手段细加雕琢;泥俑和陶俑用软泥成形,用粘结法或者榫卯法拼接,用刻划、戳刺、刀削手法强化细部特征。从泥俑转为陶俑,经过低温成品一碰即碎,最终达到1000多度高温的卓越品质。
不同地区陶俑的细节差异
齐国的陶俑形体都不大,一般高度不及10厘米。只塑造出人体的粗略轮廓,墨勾眉目,唇或点涂朱色。有模拟奴婢伎乐师的偶人。男俑可辨形貌的有武士俑,多披甲持物。
韩国的陶俑形体也很小,乐舞俑塑制粗拙。俑体遗有刀刻痕,并曾涂朱色,足下平齐有一孔。
南方楚地所作俑,艺术风格最特殊。材质多用木制,出现了近于圆雕、形体比例较为准确的作品。另外,更利用丝织品来装扮木俑,与汉俑有密切的传承关系。模拟的人物主要是奴婢乐舞师和武士。楚地“信巫鬼,重淫祀”,楚墓木俑中还有形貌奇异威猛的镇墓俑。
▲ 战国楚俑
湖北省荆州市出土。木质,高45.7厘米,跪姿
再往前追溯一下,现今出土的春秋战国俑多如是类,绝大多数发现于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及南方长江中游地区,涉及原三晋(韩、魏、赵)、齐国和楚国的统治范围,各具特色。秦俑大家族在全国范围内只是小家族,发现资料不多,塑工拙稚,初具形态而已。
曾经孟尝君想投奔秦国,有人对他讲了一则寓言故事。说自己路过淄水,听到桃木人和泥巴人的一段对话。桃木人说:“您本是河西岸的泥巴,人们把您捏成人形,如果到了八月份,天降大雨,淄水暴涨,那您就会被冲坏了。”泥巴人说:“不对。我本来就是河西岸的泥巴,冲坏了仍旧回到西岸泥巴堆里去。而您本来是东方的桃梗,人们把您雕刻成人形,如果下大雨,淄水猛涨,把您直冲而下,您将漂流到什么地方去呢?”孟尝君听罢,取消了到秦国的打算。一旦迈出这一步,他这个秦国的外来户也就无处可退了。这则寓言说明齐鲁地区有“木雕”和“陶塑”这两种类型的偶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湖南省益阳楚墓还有一种木雕身躯,陶塑首、手、足的混合材质俑
,这等实例虽为罕见,不过也让我们由此洞察到了楚人的创新精神。再想想,创新精神也正是这个时期整个社会的大趋势。
创新精神,加上传统的“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一批批包括秦俑在内的古代雕塑作品被留存了下来。它们因本土的礼仪观念而产生、存在并流传,那么具体创作的艺术灵感又是如何被激发出来的呢?
有学者曾认为,兵马俑艺术“来源于西方的交往,来源于亚历山大的智慧和光彩耀人的希腊艺术”,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卢卡斯(Lukas Nickel)也提出了相近的认识。的确,和青铜艺术相比较,陶俑雕塑艺术在先秦并不发达。
▲ 战国楚俑
湖北省荆州市出土。木质,高36.7厘米,站姿,双手抱握于腹前,宽衣带绘红彩
▲ 战国楚俑俑头
安徽省六安市出土。陶质,俑身为木质,通高12.5厘米~14.8厘米,宽9厘米~10.7厘米。出土时头与身体已经全部分离。俑头有大小之分。形制基本相同,神态相似。头顶与脑后有孔,颈部中空。表面以黑漆绘出头发、眼眉、胡须等,唇部略有朱色
已故的秦始皇陵研究考古学家段清波先生认为,时代和艺术风格与秦兵马俑相似的大型陶俑雕塑在其他文明中,如波斯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的传统中还没有发现过。唯一和兵马俑艺术风格相近的是阿富汗出土的彩绘陶俑,时间为公元前100年。他认为战国秦俑的艺术形象可能受
斯基泰文化
的影响,而秦兵马俑的艺术可能另有渊源
。
阿富汗出土的彩绘陶俑,俑头高23厘米,戴毡帽,着高领上衣,五官及胡须毕现,面部遍施红彩;头部与身躯装配的方式和兵马俑一样,均为分别制作好后再将俑头插进身躯内,但制作时代比秦俑家族晚。这一发现也只是为探索兵马俑的艺术来源提供了思路,但没有完全解决问题。
斯基泰文化
北方游牧民族创造的一种文化类型。该民族在《史记》《汉书》中被称为“塞种”“尖帽塞人”或“萨迦人”,属于南俄草原上印欧语系东伊朗语族的一部分。
观众进入兵马俑一号坑展厅,来不及做好心理准备,陶俑群“唰”地扑过来,真人大小、栩栩如生,猛然间传导了一股气势。它让人慌乱,使人震撼,心怦怦地在跳,血脉偾张,荷尔蒙高涨。厉害啊,大秦帝国!于是,观众就会自然而然地觉得这个建筑也定属精品工程。
待移步右行进入二号坑展厅,光线突然暗淡,遗址区空旷、寂寥,一堆堆陶俑残片横七竖八地倒地不起,人们的满腔热血像遭遇寒潮霜冻。该看点什么呢?建筑顶层遗存的棚木跃入眼帘,6000多平方米铺了整整一层,随着木质腐朽、变形、坍塌以致完全土化,外壳随势虬曲,隔梁上凸起,过洞内凹下,此起彼伏,根根分明,场面也是十分壮观。
棚木、枋木、立柱、地栿是俑坑建筑主体,它们构成立体框架,形成了柱梁结构,数量超过数万立方米。一号坑第三次发掘200平方米的范围,一根根清点木材,有棚木155根、枋木19根、立柱49根。其中棚木现存最长300厘米、最大直径50厘米;枋木现存最长490厘米、最大直径25厘米;立柱有长方形或正方形7根,圆形或椭圆形39根,半圆形3根,最大者直径39厘米。
▲ 兵马俑二号坑建筑棚木俯视
1994年至1997年,二号坑开展了第一阶段正式发掘,对建筑棚木层以上部分进行了揭露,基本搞清了地层堆积情况、建筑结构、营建方式以及损毁时间等问题。目前第二阶段发掘正在进行中
现在我们目所能及的只有黑木炭和暗红色朽迹。它们直接显示了俑坑被损毁的过程和时间。大面积黑灰对应着普遍被烧;普遍被烧说明通风较好;通风好排除了有机质腐朽过程中产生沼气而发生自燃的可能。
烧木留性,炭属于一种多孔固体燃料,烧木所为又不是完全燃烧,还保留着木的特性,可以发出热能供人们取暖御寒。我曾随手掰过木炭,听见“嘎巴”的清脆断裂声,老杨回忆说:“最初发掘时,木炭都倒了,村上人撮回家烧炕呢。”
木炭烧烤食物,木香、肉香弥漫在小巷,充满烟火气。木炭还用于冶炼金属,比如商代“后母戊”青铜方鼎、西周“宅兹中国”铭文的何尊、秦“二十六年”铜诏版……青铜重器闪亮留世,木炭功不可没。
说起木炭,一句唐诗大家耳熟能详——“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终南山下唐代卖炭老翁的一车炭,千余斤,只换到半匹红纱和一丈绫。老翁烧炭首先得有炭窑,就地挖出燃烧室、炭化室、烟道腔和排烟孔,沿四周铺泥土封出窑盖。其次,烧制时燃烧室点火,烟孔冒出青烟得将所有孔口堵塞进行闷窑,达到不完全燃烧状态,再经过几天冷却方可出炭。一番辛苦之后,只得到一堆没有用处的织物。这样的付出和收获对比,让诗人愤懑。岁月何曾有过静好?秦代修陵、建宫殿、筑长城,民不聊生,唐代享国289年,花舞大唐春的盛景也只是片段,这就是历史时光里的平常景象。
兵马俑坑建筑无意中成了炭窑。村民撮木炭烧炕,断裂发出“嘎巴”声,说明木材燃烧时尚存有机质,还没有腐朽,说明俑坑建筑竣工与被烧的间隔很短。根据木材残留表象逐步推理,环环相扣再回到表象事实,因果完美闭合。
祸兮福之所倚,木炭代表了一场人为造成的浩劫,却因此保存了木材的特质信息:年轮和纤维。每类树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纤维切面,形态各异,指向性强,为考古学者判断兵马俑坑建筑使用的木材种类提供了依据。植物考古学家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木炭横切面像网状的织物,弦切面像人的血管,符合松科铁杉属和云杉属树木的特征。
杉属树木巍然挺拔,干高通直,节少,材质轻柔,适合作建筑材料,更适合远途运输。
修建秦始皇陵,倾帝国所有财力、物力,北山开山采石,蜀、荆两地运来木料。铁杉属和云杉属树种现产于秦岭以南地区,这片地区纳入秦国版图已经到了战国晚期秦昭王时代。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立都咸阳,半个世纪之后,公元前304年昭王发动灭楚战争。到了始皇陵园修建,从蜀、荆两地调拨些木料自是顺顺当当。
▲ 云杉弦切面
▲ 云杉径切面
▲ 云杉横切面
▲ 铁杉弦切面
▲ 铁杉径切面
▲ 铁杉横切面
凡事难两全。杉属材质轻,方便了长途运输,却易燃。树干可割取树脂即松香,根、枝丫及叶均可提取芳香油。这类木材降低了俑坑建筑的耐火等级,大火一烧,树脂突然膨大“啪啪”作响引发爆炸,随着火花四溅,片刻即火光冲天,建筑坍塌随之而来。这又造成了空气流通不畅,具有了与炭窑一样的气闭环境,保留住了树木的一些本性,比如清清楚楚的年轮。要是没有这场火,木材必是早已全部腐朽只剩下木渣。
乍一看年轮就是同心圆,一年长一圈,有春材、秋材之分。秋天树木生长缓慢,年轮间距稠密,春天则刚好相反。清点主干根部年轮数可以了解树龄;对比年轮稠密变化,又可推测自然降水的丰歉,了解气候变化。相比于高倍显微镜下完成的树种纤维分析,清点年轮的手段很原始,只要有耐心谁都可以去做。
“看,就像这样一圈一圈慢慢地
撵,甭着急。”我手里拿一根大头针,数几圈,用针尖钉住位置,给年轻人做示范。
岁月不饶人,20年前在三号坑发掘时眼明手快,我现在显然已经不能胜任做这些费眼的活。年轻人叽叽喳喳地数完,最后如释重负地提交结果。“数得人头昏眼花,看着带圈的东西就想吐。”听着抱怨,我岔开话题,把她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木材的外形上。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会认为,兵马俑坑建筑选材应该非常严格,每一根木头都经过精挑细选,再多次加工才用。实际上,顶部横铺的棚木却有一些并未完全去掉枝杈,“满身带刺”。起支撑作用的立柱,沿墙间隔分布,形状很不规则,有的侧边经过锯割加工,截面呈长方形或正方形,多数为整根木的自然截面,每根木材的粗细不一,最粗者直径达40厘米,最细者直径约19厘米,相差超一倍。
大老远地从蜀、荆地区运来的木头不加修整就直接使用,这很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可能是我们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了。蜀、荆地区的木材如果用于修筑宫殿和陵园地面建筑,自然要砍、斫、刮得整整齐齐,至少去掉外皮,保证粗细一致。陪葬坑并无现实性使用价值,好不好看终究要埋在地下,黄土一盖遮百丑,细节上劳神费力没必要。
尽管被烧成了炭灰或腐朽为渣,木材之间经常能看到互相连接的榫卯。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的主要连接方式,两块木构件,留出凹进部分的那块是榫,留出凸出部分的那块为卯,凹凸结合,榫卯相搭,木构件严密扣合,不需要钉子便实现了延长或者转折。
俑坑建筑木材间的榫卯形式比较原始,结构不复杂,发掘难度不大。有发掘经验的师傅说清理这种迹象是“碎事”,心里轻松无压力,技术无难点。毛刷扫去细土,注意观察炭灰纹理,原本顺向的纤维齐刷刷地少了一半,那就是有榫卯结构了。“好了,拍照哦!”几分钟搞定。不难想象,如此简单的单榫、单卯,其承重力非常有限。
盖房子肯定想尽量结实、牢固。为了弥补不足,秦代工匠拿着料单领到了扒钉,“哐哐哐”地钉在两条木料之间。扒钉两端内折,尖头,形式原始、朴素,只求结实、耐重。这让我想到了秦国宫殿建筑的金属部件。
▲ 兵马俑二号坑棚木上的扒钉
铁质,发现于二号坑棚木层,两端尖头分别深入木材中,起固定作用
早在春秋时期,秦国建筑已经广泛使用金属部件了。今宝鸡凤翔区姚家岗为秦故都雍城所在
,1973年有几位村民分食马肉,席地一坐后却隐约觉得身下有尖锐异物硌得慌,刨开黄土发现一堆顶端带齿的青铜物件,后来考古工作者就地再发掘,大大小小竟然出土了共计64件。根据外形和内部残存的朽渣,古建专家们认为,这些物件即汉代所谓的“金釭”。截面大方形的,当属宫殿壁柱、壁带之类所加;小型转角的,内径四五厘米见方,应是门窗构件;截面梯形的,为四面铜版所构成的箍套,具有衔接木杆件的构造功能。
▲ 青铜建筑构件安装位置示意图
1973年至1974年,雍城遗址先后出土三批春秋时期秦国宫殿青铜建筑构件64件,总重224千克。这些青铜建筑构件用于宫殿建筑枋、梁的交接处,起加固和装饰作用,对后来中国特有的雕梁画栋的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双齿方筒形建筑构件
青铜质,中空。方筒的四面中有两面满饰蟠螭纹,两端各有三枚锯齿的板面。另两面各为“目”字或“日”字长方形格
建筑学家们曾猜想我国木构架建筑的连接方式,从最早的绑扎到后来的榫卯,之间应该有个过渡,秦雍城故都发现金釭证实了猜想。到了西汉,金釭广泛使用在长安城内宫殿建筑上,例如昭阳舍,汉成帝宠妃赵合德的居所,一段段金釭间悬挂玉石、明珠、翠羽,构成了一道亮丽风景线。
中国古代建筑使用铜构件,时代更早见于商代。1989年郑州市小双桥村村民修建打麦场,意外地发现了商代兽面纹青铜建筑饰件,整体俯视呈“凹”形,正面近正方形,上下两边均向内折;左右两侧面近平行四边形,中间有竖长方形孔。因为出土地附近发现有大型夯土建筑基址,所以推断它既是宫殿木梁前段的装饰,也是加固木梁的构件
,与金釭用途相似。
以前我对这段文献这样理解:齐景公在都城西修建了一个弯曲的水池,水池的深度能没过车轴头,水池上面修建一座两丈多高的宫室,梁上画龙蛇,柱上绘鸟兽。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有了金釭实物,“雕”“画”两字除了表面意思之外,还可以再扩充一些,并不局限于建筑画彩。
商王、秦公、秦始皇,中国古代建筑木结构之间使用的金属部件实际作用一样,扒钉显然属于其中低档次的一类。
那么,兵马俑坑建筑是精品工程吗?
▲ 商代兽面纹青铜建筑构件
郑州市小双桥遗址出土。其年代可追溯到商代早期,是目前已知青铜质类器物使用于建筑物上的最早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