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
兵马俑坑的考古岁月

2000多年来,历代的文献中,关于秦始皇陵的记述资料较多,但关于兵马俑坑未发现任何只言片语。兵马俑规模宏大,从公元前210年到1974年,只要在此动土就很容易见到,而实际上,2000多年来,人们的确也曾见过30多次了。

一座东汉初年的夫妇合葬墓,两个左右并列的木棺放在俑坑底部的砖铺地上,建造墓穴时,人们曾挖到了4匹陶马的前半身和4件骑兵陶俑;一眼距今约百年的古井,打井人曾挖到了拉车的陶马;一座清代墓穴,建造过程中,人们曾挖到了陶俑;一个民国时期的大坑,面积为20余平方米,里面填埋有大量陶俑、陶马的躯体;许多近现代墓的圆丘坟包中夹杂兵马俑残片。老乡说在这里埋葬先人,最怕挖出怪物(陶俑),因为这事被认为不吉利,一旦遇到也不能声张,“悄悄地,别言传”,把怪物打碎,或埋于墓穴的一角,或丢在乱土中。

“遇到”和“认出来”是两码事。2000多年来,由于不知道兵马俑是珍贵的文物,没人重视过它们。即使是宋元时期的金石学家,也不曾认识到这些陶俑的价值,因而每次都与它们擦肩而过。总之,兵马俑被“认出来”的时间延迟到了1974年3月西杨村农民抗旱打井的时候。

收到西杨村农民打井出现古董的消息之后,1974年7月到10月底,陕西省文管会组建了第一支兵马俑坑考古队。队员们住在村民家中,条件自是非常艰苦。袁仲一老师是团队中最早的成员之一,每每回忆当时的工作场景,他都会忍俊不禁。为了某事打赌,没菜的餐桌上输家眼睁睁地看着一瓶油泼辣子被一口气扫光;夜晚挑灯看书,突然身边酣睡的伙伴吼出激扬秦腔,被吓得一激灵。他说着艰苦,表达着欢乐。

能参加兵马俑发掘,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很幸运。一天天,一年年,考古勘探的洛阳铲从地下提取出2000多年前的土样,它们有时是一枚铜箭头,有时是一块陶片,有时是经过烈火焚烧的红土和黑色的木炭。我猜洛阳铲带出这样的东西,考古队员们一定都有点凡尔赛。

袁先生回忆道:“探呀,探呀,总找不到坑边,这可坏了,嘿嘿!”

遗址范围还在扩大,前景美好,未来可期。尽快结束野外工作、早点回家的愿望成为泡影。全世界的帝王没谁有这样的魄力,使用如此之大规模的陪葬坑;没谁有这样的创意,将数量如此之多、造型宛如真人的俑群带入地下。随之而来的是“所有人都感到了压力,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兵马俑陪葬坑共计3座,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其中埋藏的俑群可以浓缩出3个字概括:大、多、精。这3个字所代表的地位在世界制陶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大,人俑平均身高1.8米,马俑平均身高1.7米,身长约2米;多,数以千计的兵马组成各类方阵,队列纵横有序、浩浩荡荡,群体美营造出的视觉冲击力,只有用“震撼”两字来形容;精,栩栩如生,写实主义落实到各个细节,与陶俑四目相对的瞬间会产生错觉,不知道用“它”和“他”哪个更合适。

从面积、发现时间、陶俑数量来看,一号坑都是老大。据推算,一号坑有陶制兵马俑6000多件。俑坑最东端的长廊上站立着三排武士,穿战袍,持兵器,是前锋;俑坑的南、北两侧和西端,各有一排武士面外而立,是侧翼和后卫,可以防止敌人从两侧和后方袭击;俑坑的中部,是木车和步兵组成的38路纵队,是军阵的主力。前锋、后卫、左右翼及主力,组合成车步联合方阵。方阵是军队屯聚的常见形式,锋锐、本固,坚如磐石。

二号坑预计出土陶马470余匹,各类武士俑900余件,木车80余辆,以及大量的金属兵器。最东端有弩兵,有立姿和跪姿两种造型。南半部64乘木车列于8条过洞内。中部是由19辆木车、264名步兵和8骑骑兵组成的混合编队。北半部共有骑兵108骑,四马一组,骑士立于马的左前方,代表着铁骑取代车战,成为新军种。车兵、步兵、骑兵组成的联军编队作战,类似如今的海陆空混编作战。袁仲一老师说这属于兵书中讲到的大营套小营阵形。

三号坑只有68件陶俑、1辆木车,分为南厢房、车马房、北厢房3个单元。64件陶俑身穿甲衣,分布在两侧厢房,面对面地横队排列,中留通道,似为军中仪仗兼卫队。北厢房的平面形状似汉字的“且(ju)”,可能会令人联想到古代生殖崇拜的神物“祖”;车马房凸出,正对门道,似有出行寓意,一辆车配置4件俑,显示了与一、二号坑一车配3件俑的不同;南厢房的平面形状似汉字“土”,土载育万物,可能会令人联想到“社”,联想到古代中国的立国之本、立政之基,又发现了腐朽的织物帷帐和鹿骨残段,很容易引导出第三个联想:这里是举行占卜、祷战仪式的场所。

▲ 兵马俑一号坑平面示意图

一号坑平面呈长方形,长230米,宽62米,四周各有5个门道,坑东、西两端有长廊,南、北两侧各有一边廊,中间为9 条东西向过洞,过洞之间以生土梁相隔。这个坑以步兵为主,另有木质指挥车,组成了矩形军阵。军阵主体面向东,在南、北、西边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担任护翼和后卫;东面三排武士为前锋。该坑经过3 次正式发掘

▲ 兵马俑一号坑

▲ 兵马俑二号坑布局及试掘位置示意图

▲ 兵马俑三号坑平面示意图

三号坑位于一号坑西端北侧,与二号坑东西相对,南距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120米,面积约为520平方米,整体呈凹字形,由南北厢房和车马房组成,车马房中有驷马木车1辆、军吏俑4件、陶马4匹。俑坑未遭火焚,陶俑身上的彩绘残存较多,但俑头大量缺失

古代凡出兵,程序一般有这么5个环节:祭祀、占卜、致师、献捷、饮至。出征之前先要禀告天地祖先,以求神灵保佑;接着要预测战争胜负,规划作战方案,选择最佳时机;还得战前动员,鼓舞士气,讲清出征的伟大意义;完事得统计战果,向上级报功,献出缴获的俘虏与物资;最后就是摆庆功宴,论功行赏,大家一起不醉不归。

5个环节中,占卜直接关系到整个战争的胜负。占卜师多是些科学家、数学家、历史学家与原始巫师的复合体,他们不仅要有神秘的超前预知力,还要有理性的分析判断力,更要有极高的威望与煽动力。

关于占卜,《左传》记录了一次和秦国相关的事。春秋时期秦穆公与晋惠公交恶,两国间有一场关键的战事,即韩原之战。战前秦国占卜师占卦,卦象属“吉”,但要经历“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的过程。晋国方面也占卜,占卜师是郭偃,卦象说仗要想打赢,只能用庆郑这个人为车右,用其他任何一个人都不吉利。战争打起来了,面对连连战败的局面,秦穆公吃了定心丸,死扛。可晋惠公听说要用庆郑为车右,两个眼睛瞪得如铜铃一般:什么?要用这个专门和我作梗的家伙才能打胜仗?寡人偏不信。战事一波三折,最终秦穆公虎口脱险,晋惠公束手就擒,可见“天意不可违”。

考古工作者没有占卜师一般的超能力。对于兵马俑,当打井的铁锨为世人撩开神秘面纱的一角以后,如何完整地揭露出这一先民创造的伟大奇迹,如重担压到了考古工作者的肩上。工作确实苦,就像一枚硬币有两面,苦的另一面是乐。他们来到骊山脚下,很快初战告捷,通过勘探、试掘,以最快的速度确定出遗址的范围、数量,以此为基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于1979年国庆节对外开放。

第一代考古工作者没有预想到这次出征“闹”出了大事。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兵马俑已成为世界知名的中国招牌。孤灯清卷,第二代、第三代工作者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以史为骨,以考古发现为据,让那支沉睡了2000多年的秦军终于复活于人间。而后,由表象至内核一层层揭开迷雾,认出兵马俑的价值,通过地下的景象还原了秦帝国的历史实相。

考古工作者与兵马俑零距离接触,天天徜徉在历史的长河、艺术的海洋中,虽然赚不了大钱,但精神上绝对富足。有时人们会将参与打井的村民誉为这次伟大考古发现的幸运儿甚至是功臣,但机缘巧合“遇到”与经过不懈努力将其“认出来”,创造的价值和贡献不能相提并论。 XWqqXnLnCW37prHVpTHR9hqdaA5sFjPtHg8ayXSUjKSJ25nXiTi4ZJCioKKukjA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