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1
书写秦嬴政

要想看懂兵马俑,必须先从史书中了解一下它们的主人——秦嬴政。

秦嬴政出生于公元前259年,卒于公元前210年,终年49岁。嬴是姓。姓是一种族号,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氏是姓的分支,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的情况,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姓氏是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嬴姓源于其老祖 柏翳 ,拜舜帝所赐。但是柏翳一支只是嬴姓之一,按照清代学者段玉裁的解释,同姓的族群包括秦、徐、江、黄、郯、莒。柏翳嬴姓一支历经夏、商、西周传至造父,因战功被周穆王赐封于赵城,即今山西境,据说在洪洞县赵城镇。由此柏翳嬴姓衍生了赵氏,合称嬴姓赵氏。赵氏有庶支同族,居住地在陕西、甘肃一带,首领非子擅长养马,被周孝王于秦地封为附庸,赐秦氏,成为嬴姓秦氏。从柏翳再向前推,可溯至神话人物——少昊、黄帝。

柏翳

舜时人,即大费,也称伯益,古代嬴姓的祖先。《史记·秦本纪》:“……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据此秦人以鸟为图腾,柏翳之“翳”应指一种鸟而非眼疾。

黄帝,传说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姓姬。少昊,黄帝的长子,一说为嬴姓,和太昊伏羲一样同为传说中的东夷族祖先和首领,因修太昊之法,故被称为“少昊”。

考古是科学,讲究的是实证,考古工作者并不将神话人物对应到考古研究之中,只承认存在神话传说的历史时代,并根据考古发现,以最早发现的地点命名确定出的不同文化类型,如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考古实证表明,在大汶口文化晚期,鲁中南一带“炅(昊)”族兴起,他们盛行太阳崇拜、鸟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山川崇拜,以“日火”组合、“日火山”组合、“日火+羽冠”组合的图像作为族徽,来标识族群身份,后来分化出少昊氏与太昊氏(伏羲氏)两个支族。少昊氏在大汶口文化晚期主要分布于鲁中南和鲁东南一带,大汶口文化末期迁入鲁东南地区,并在龙山文化早中期走向繁荣和强盛,龙山文化晚期少昊氏再迁鲁中南,并分裂成皋陶和柏翳(伯益)等分支

顺着伯益再继续向下对秦嬴政刨根问底,细扒下来,所谓“赳赳老秦”原来属于西迁移民。我们每个人向上推三代问祖籍,谁家又不是移民呢?姬、嬴、秦,一个族群的开枝散叶正如中华民族滚雪球般壮大的过程。

▲ 大汶口文化刻符文大口尊

表面刻有“日火山”图像,现藏于莒州博物馆

因父是质子,嬴政出生于赵国首都邯郸。那个时代诸侯国君的儿子到他国做质子很常见,并没有什么难堪,和儿子在本国是否讨喜、是否受父王宠爱无关。只要两国关系好,质子的待遇很不错,行动自由,还可以在国外攒点人脉,积累政治资本,有利于日后政治地位的稳固。

如果不是子楚为了王位抛下妻儿私自回国,嬴政在邯郸还属于幸福少年那拨儿的。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父子分离的痛苦,为嬴政争取到了在政界起飞的平台。子楚回国后登上王位,于是乎嬴政得以在13岁名正言顺地成为新秦王,想想还是很划算的。

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将为之。”(西汉·刘向《说苑》卷十四)

也许很多人以为古代皇帝治国都是一言堂,群臣只有按旨行事,其实这是误解。但凡关乎国家大利害的决定,都需组织廷臣集体商议,即廷议。意见不一致时,应摘要奏闻皇帝做裁决或者遵从多数人的意见,颇有点民主集中制的意味。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召开了帝国第一次廷议大会,他说道:“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传位让贤,而夏、商、周三王采取世袭,大家讨论一下哪种做法对?我将效法它。”

这段记载生动有趣。本来秦始皇想玩个沽名钓誉的花活,要借博士们的嘴,说出除了他本人之外,实在找不出可以接管天下的贤良,那样他就可以落下一个想禅贤的好名声。70位博士都看透了秦始皇的心思,所以没人开口讲话。后来,鲍白令之博士忍不住了,站出来揭穿了秦始皇的鬼把戏。

鲍白令之说:“天下公有,禅贤就对;天下私有,世袭就对。五帝是以天下为公的,三王是以天下为私的。……陛下走的是桀、纣的道路,却想像五帝那样禅贤,陛下能做到才怪。”此话一出,秦始皇像被剥去外衣,自然心中十分不畅快。但当鲍白令之列举出大量事实之后,他却只能默不作声,无言以对,接着面露羞惭之色,最后解嘲道:“令之这番话是让众人羞辱我。”于是秦始皇顺水推舟,从此再也不提禅让天下了。这次廷议会上,秦始皇确实很虚伪,但又很讲道理,相当有雅量,并不是一副暴君的做派。

很快又一次廷议会召开,重点研讨了建立新型国家的制度和政策,形成了帝国“001号公告”。公告称自“廿六年”开始,国家进入天下统一的新时代。进入新时代的帝国纪年“廿六年”,依旧序按顺排,并不是归零从元年开始。

▲ 秦“二十六年”铜诏版

秦都咸阳城遗址出土。文字为:“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嫌)疑者,皆明壹之。”铭文中的“廿六年”是指秦始皇执政秦国的第二十六年(即前221年),也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第一年

年号纪年始自汉代的武帝刘彻,之前都是以王或君的在位时间编序。与年号纪年方式相同,同一位王或君在位期间可以改元,例如秦嬴驷19岁即位称惠文公,纪年为元年,至公元前325年秦惠公十四年,改“公”称“王”,成为秦国第一任王,纪年为更元元年(前325年),开始重新编年。汉代以后使用年号编年,改元的情况更加普遍、任性。新皇帝登基要改,纪念某件大事要改,为了取吉祥之义也得改,同一位皇帝执政屡屡改年的现象非常普遍。比如汉武帝改了11次,唐高宗改过14次,最有趣的是武则天,病愈康复改元“久视”,72岁登嵩山、封神岳,改元“万岁登封”,前前后后共计使用年号18个。

从秦王到秦始皇,嬴政头衔换了,尽管皇帝元年前无古人,纪年方式没用“皇帝元年”。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进入帝国时代的另一件大事是新议称号。取“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的“皇”,取“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的功绩实属“五帝所不及”的“帝”,将政权塔尖上的人物职位改称为“皇帝”。

如果断章取义,也许真是在断章取义——毕竟有廷议会的一些文献记录为证——我们会认为秦王政自认神话时代的三皇五帝、商周时代的王、春秋战国时代的君,都不足以显示尊崇,才新议称号为“皇帝”。但通观这件事的整个过程、君臣对话内容,与显示尊崇意图有关、敲明叫响、赤裸裸的言辞并没有出现。

让我们复盘一下事件经过吧。首先,嬴政发表了一通指责。韩、赵、魏、楚都背信弃义,出尔反尔,秦不得不反击灭之;燕王昏乱,这本来是他国之事,可以不予置喙,但是太子丹竟然“阴令荆轲”搞刺杀,秦不得不给点颜色;至于齐王,也是不义在先,绝秦使,欲为乱。其次,又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很自谦。

接着说了改名号的原因是“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改名号只是取得成功、进入下一段的节点标识。虽然这是主人公遮遮掩掩的托词,略显虚伪,但也正是这种托词、虚伪,让人咂摸出一丝卑微、低调的意味。

马上他又补充道:“‘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真没劲,废除了,不如‘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方式简单,希望美好。这一席话透出低调甚至是怕遭受非议的忧虑。

出于指责、标识、希望之意,不仅没有明目张胆的豪气,反而拉大旗作虎皮、畏畏缩缩、遮遮掩掩,甚至忧虑地纠结。如果连贯纪年仅仅视为一种计数方法,本身也许并无多少意义,倘若将它恢复到原有的历史位置上,纪年坚持保留与王国时代的连续性,问题就稍显复杂了。有意为之不是不可能。再与称号更改并列起来看,秦始皇的性格复杂得令人难以捉摸。

劝君少骂秦始皇 ,是伟人毛泽东的一句诗文。一个人性格好坏并不意味着人品好坏。秦始皇的性格难以说是“好”还是“坏”,但从古到今把他的人品定为“坏”的居多,暴政、好大喜功、涂炭生灵、天下苦秦,连累得长相也被指摘。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引尉缭的这段话,前部分是说外貌,后部分是人品点评。据此郭沫若分析说:“秦始皇有生理缺陷。塌鼻梁、鸡胸,有气管炎,是个软骨病患者。”这种分析的真实性有多大?如果按照相书来对应一番,蜂准是高鼻梁、鼻头大;长目是眼睛细长,如果能看到自己的耳朵属最好的吉相;豺声与“狼顾”相并,“狼顾”是像狼一样低头走路,预示此人的心机特别重,阴毒异常;挚鸟膺有点类似挺胸,像独立山顶的兀鹰一样。尉缭是秦王政的臣子,居国尉高职,不管是从外形还是人品评价,绝对不可能说出有损主子形象的话语。

他到底长啥样呢?有人说是满脸沧桑、胡子拉碴的陕西大叔,有人说是颜值高、气质佳的型男,谁知道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中年嬴政必然有胡子;身为贵胄,气宇轩昂也属正常。

其母赵姬曾是大商人吕不韦的爱妾,善歌舞,没点姿色说不过去。父亲子楚年少时被送至赵国邯郸拘为质子,长期流落在他乡,后来投机入父皇宠姬华阳夫人门下,长相太猥琐也说不过去。再据说嬴政的生父是吕不韦,真假不论,吕不韦的长相如果有特别对不起观众之处,史书中总能找到蛛丝马迹,然而并没有。从遗传学角度看,所谓生理缺陷之说大抵属于郭沫若个人的好恶之言。

尉缭对嬴政人品的评价,也许是渲染气氛,吓唬听众罢了。本来就是伴君如伴虎,又遇到本来就有虎狼之心的君,慎之慎之,如临深渊。换位思考一下,哪位硬汉子不是一副硬心肠?婆婆妈妈,该杀不杀也不一定真好。

我读尉缭的一番话,和对议皇帝新称呼的记载,有同样的感触:低调且颇有城府。怯怯懦懦地待人接物,能屈能伸,蛮谦卑随和的样子;肚子里长牙,吞并八荒该出手就出手,更名号以称成功干净利索,绝不拖泥带水。

从王到帝,嬴政的一生是努力工作、认真履职的一生。敢为人先的特点十分抢眼,比如以真人、真马大小制作陶俑陪葬骊山。

▲ 兵马俑一号坑军阵局部(摄影:赵震)

每年12月末,铅灰色的陶俑在阳光下瞬间变得流光溢彩,如获新生,这支沉默的军队“不动如山,动则如火掠林”。为此,赵震会从下午两点到太阳西落一直蹲守在坑中 kurM1pg/NEqWxYZtsYAIR7oc3DdKXcvP3vg2YIpnj2BkhyugwNSIzKoGru8P/+4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