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二

我的爸爸妈妈都是考古工作者。成长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我曾经不看他们写的论文,体会不到他们那些新发现、新成果有何酷炫。

为什么在专业著作或者论文之外,不能再把研究成果既不媚俗又生动有趣地表达出来,让更多人感到好玩、有趣呢?毕竟“隔行如隔山”,毕竟“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毕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在读研究生期间,我曾写了一篇小文《浅说通俗性考古读物的写作》,发表在《中国文物报》,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蛮认真的思考。

首先,仅从受欢迎的通俗性考古读物来说,我觉得一本书所提供的信息量应当适度。适度,不偏不倚,不多不少。如何拿捏好信息量的多少,这需要构建写作过程中读者和作者的互动关系。如果肯放下身段和读者沟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则一定会从他们那里获得极大的启发,如此作品可能实现由信息的单向性输入转变为双向性共赢。

非常点赞我的妈妈、尊敬的许卫红老师接受了我的观点,并开启了她的实践之旅。从2013年尝试写《说说秦俑那些事——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记事》,到2014年以网名“探方里的资深美人”试水微博,到2020年出版《考古有意思:秦始皇的兵与城》,到2023年入驻多个新媒体平台,她在分享考古知识、讲好中国故事的道路上越“玩”越嗨,欲罢不能。

显然,从业30多年,许老师已经形成了一些固化的写作模式,比如精准的数据、晦涩难懂的术语、不加桥段的呈现方式,还有一些“我不多说,你也应该能明白所云为何”的潜意识,因此她的分享常常会让我觉得知识点“散”“乱”“杂”,从而降低了阅读或者倾听的兴趣和耐心。非常有幸,我再一次成为她首选的试读人,更有幸受邀参与若干章节的策划和执笔,使我有了机会来实践曾经的一些设想。

虽然说从考古人的考古学变成大众共享的考古学,是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景象,也有很多包括许老师在内的学者改变了原来的表达方式,但是普及所面对的“大众”绝不意味着全社会所有人。那些将正常的考古发掘一律视为“盗宝”“挖墓”而表现得很“愤青”的人,对他们开展公众考古可能还是有些一厢情愿。因此,我期望这本书能被想了解兵马俑、想了解秦始皇、想了解秦国历史、想了解“百代皆因秦法”的一部分读者喜欢。

申珅 9zjeYuOSFIvPxii69EXogggvhzEIR6QxPtG1X7rSK6BGlZlVOH6xG2en7tQejO+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