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一

在我写《说说秦俑那些事——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记事》的时候,考古普及读物还难以被认定为专业研究成果。虽然那本小书最终在时任三秦出版社副总编辑的李郁先生的鼎力相助下出版,并入选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出的“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但回想其过程,不被认可的孤独以及心灵深处隐匿的羞愧感,一度令我脸红、心跳加速,表情很不自然。

其实专业研究成果和科普读物的差别,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前者是学术派研究的理论新成果,后者需写得通俗易懂以便于推广新成果。更直白一点说,前者是给专家们看的,后者是给普通老百姓看的。很显然,给普通老百姓看也很重要。因为人民创造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人民来参与。

但应该是习惯了专业文体的写作方式,我讲故事的能力可真不行。作为《说说秦俑那些事——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记事》一书的第一位试读者,我女儿申珅曾给出的反馈意见是“根本不知所云”,“你讲的知识无趣、不好玩,又不是我的刚需”。

这些年来每当我准备分享一些考古知识的时候,耳畔都会响起“无趣”“不知所云”这样的声音。这本书的销量也证明她的反馈很有道理,书的可读性严重影响了发行,印量只有3000册还严重滞销。但与不被承认是“科研成果”不同,这样的结果激发了我的好胜心、好奇心,看清了自己的短板和努力的方向。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做好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工作,把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更好地发挥以史育人的作用。对考古工作者来说,文物的活力在于融入生活、回归社会、服务人民。办一场讲座,出一本普及读物,策划一场展览,走近人民的“大众考古”正是发挥以史育人作用的重要方式。

融入大局,滋养社会。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践行国家号召,我想认真对待科普读物的创作,拥有一点创新精神,即使不被认可为“研究成果”又如何?至少分享的过程已足以使我喜悦。渐渐地我在不同平台以各种形式发布考古普及作品时,有了底气,有了动力。

写一部科普读物,讲一些中国故事,践行一点使命,我觉得我可以再试试。

来吧,再努力一次。这次我邀请了申珅来加持,她比我更擅长讲故事。再试试,还是从兵马俑考古开始。现在人们对大秦帝国的热度、对历史文化的着迷、对科普读物的需求都与几年前不同,而我又有一种喜欢分享幸运的性格。也因为在那里,我变老,她长大,那个地方有我们的共同记忆。

我俩携手尝试去呈现历史如何有趣、考古发现如何好玩;尝试如何以兵马俑为引线,带领公众了解真实的大秦帝国,让蜂拥而至的观众至少在参观兵马俑时“不踩坑”。原本以为“再试试”宛如炒剩饭,最后却发现别有洞天。各个章节中的新发现、新亮点,让我觉得这本书还颇有“科研成果”的色彩呢。

许卫红 iO04SQg9/LLvSh1BhlWy6EO5X7tszw9JnMAjykyoMSYZAYQdVWhzMAIbMEuOoB9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