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8
故作玄虚那点事

在考古现场,师傅如果说这层土已经“死了”“生了”,意思都是指不会再有人类活动遗存,要是说“好着呢”“活着呢”,大家都高兴,意思是还有人为翻动,得继续向深处发掘直至“生了”“死了”为止。

兵马俑坑发掘不能深至生土为止。不然坑内所有秦代遗存,可移动的比如陶俑、兵器都得提取,不可移动的比如车迹、朽木,都得铲除。没有挖到“生土层”,会不会下面遗漏什么东西?曾经有人猜继续挖下去还会发现关于秦始皇陵的更多秘密。

隔行如隔山,公众应该对考古工作者抱有最基本的信任。揭开俑坑底部铺地砖,考古工作者在历次发掘中都已经进行过大面积勘探和小范围试掘,确实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区域出现过人类活动的痕迹,但这些痕迹只是锸一类的工具挖土时所留,证明俑坑修建前期平整过地基。平整地基发生的时间当然比兵马俑放进来要早,直至现在盖房子也是要提前挖基槽,又有啥可大惊小怪呢?

熟土经过秦人的扰动,到底算不算文物?我无法回答,却又想起另外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有些导游听说兵马俑坑有“熟土”“生土”,却望文生义,理解成了炒菜做饭的生、熟。他们说这些土都经过炒制,以至于多年寸草不生,吃瓜群众立马惊叹:“我的天哪!”更有人耐不住好奇,偷摸去抠,像捡了一亿元人民币,坑边普普通通的熟土、生土神秘地被揣起来带走。闹得保卫部门经常求助考古队,希望提供土源夯补缺口。

因熟土之熟产生的玄虚,也给秦始皇陵夯打封土罩上了神秘色彩。好事者演绎说,秦始皇把北蟒山的土炒熟运到骊山,运土的民工像是滚动的履带排成两行,效率很高,场面壮观。还要支锅架火,旷野上有数不清的大铁锅和无数的工匠百姓,人挑肩扛,烟雾弥漫,像小山一样的封土不知道要耗费多少人力和物力。厌恶秦始皇的人会说:这人疯了,简直是烧钱。膜拜他的人会说:秦代国力雄厚,秦始皇做事总是大手笔,花钱豪横得很。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周易·系辞下》)

很久很久以前,古人都是给遗体覆盖厚厚的木柴,埋葬于旷野,不建封土堆,也不种树以标明其位置,服丧期也不做硬性规定,没有具体的日月数。后世对于“不封”的解释没有什么变化,还是不建坟丘,但对于“不树”却指不立碑、不搞地面纪念性建筑。

古代墓葬形制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商代大墓不封不树,却在墓穴上方建享堂。春秋战国时期冢墓出现,国君级大墓开始在墓穴上堆起高大的封土。秦国直到春秋中晚期仍然沿用享堂墓,如 凤翔秦景公大墓 ,发现了柱洞和建筑材料,说明墓穴上有建筑。

世之为丘垄也,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其设阙庭、为宫室、造宾阼也若都邑。(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孟冬纪安死》)

秦景公墓

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凤翔区南指挥村,依据出土石磬刻文推断墓主人为春秋时期的秦景公。1976年发掘,现建有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

推测大约从秦献公开始,秦王公陵墓采用冢墓。建坟造墓高大得像山,坟墓上种的树木茂密得像森林,墓地建造得像都邑一般。秦始皇的近世祖普遍使用高大封土,比如位于咸阳市严家沟、司家庄、周陵、北上召,西安市芷阳村、韩森寨等地的秦陵,都有覆斗形封土。

周陵包括南、北二陵,南陵封土外形为“覆斗状”,现高14米、底边长约100米、顶边长40余米。北陵南距南陵145.8米,封土外形为截锥体,现存高度17.5米,底边长60米左右;司家庄主陵一座,现存封土底部东西长80米、南北宽63米、高约15米;严家沟陵园内现存两座封土,南封土仅余高4米~5米的平台,底部范围东西长123米、南北宽约90米。北封土呈覆斗形,底部边长73米~79米、顶部边34米、高约15米…… 墓穴上堆出封丘,既可防止狐狸掘进,又可避免水害。

2000多年间,上至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下至匹夫草莽,都对秦始皇陵怀有无限兴趣,各种传闻真假难辨。比如秦始皇陵封土有多大?汉代人说高150米,底面周长为2107.8米;曹魏时期的人说高50余丈,周长5里余;晋代人说不对,太高了,实际只有10丈高;北魏人说我量过,高度16.45米;还是唐代人有气魄,高度直接飙升到了359.6米。到了近代,外国人也参与了这场争论,1906年日本人足立喜六测量后得到的结果是,高度约为76米,底面东西宽约488米,南北长约515米。种种说法层出不穷,争论不休。

经过2000多年的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秦始皇陵封土已比原来小得多了。1982年,陕西省地质局测绘大队对秦始皇陵进行了航测,推算现存高度51.5米。于是,玄虚又起,又有人传言,秦始皇终年50岁,每一岁筑一米。

公士以上至大夫,其官级一等,其墓树级一树。(战国·商鞅《商君书·境内》)

秦始皇陵封土仍然沿着冢墓的发展轨迹在走,没有出格。商鞅曾经设想在封丘周边植树,按照官级高低,每一级多一棵。下葬完成后,二世命人“树草木以象山”,也没有出格。

当初究竟植了什么草和树呢?没有明文记载。传说秦穆公时有人掘地得到一个怪物,形貌怪异,擅长挖洞,掘穿墓穴专门啃食尸体。想要杀死它,必须用柏树东南侧的树枝戳它的脑袋。从此以后秦国开始墓皆植柏。传说毕竟是传说,二世是不是这样做了,估计 植物考古学 也难以给出结论。水土流失,历代破坏,现存封土表层已经不是2000多年前种过树的那层土了。

对兵马俑、对整个秦始皇陵,未知内容很多,玄虚令真相扑朔迷离。比如关于整个陵园修建期长的情况,早年间普遍认为,陵墓修建时间是从年仅13岁的秦始皇登基后开始,历经其执政的37年和秦二世时期的近2年,前后共计近40年。而揭开谜团的唯一方法,当然只有开展全面的考古工作。

植物考古学

研究与考古学文化相关的古代植物遗存的学科。在考古发掘中有可能被发现和获取的古代植物遗存共有四类,即植物遗骸、植硅石、孢粉和淀粉颗。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和研究,探索与人类文化活动相关的植物遗存,如食物生产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人类利用其他植物的活动等以及复原古代生态环境。

考古发现表明,墓穴营造应在秦统一之后,园区建设应是一个短期行为的结果。一些覆盖在修陵人尸骨上的瓦书,标记了死者姓名和籍贯,这些修陵人有秦国本地的,更有来自山西、河南、山东、江苏、湖北等地的。而齐国在秦统一六国的当年才最后被灭,齐国工匠能来到这里一定是统一之后的事情。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全额赞助出版的图书。书中说万年一瞬间,而人活着不过百年,拿百年思维去维护万年动态,那是不自量力。如果建造高大封土这样的厚葬是为了向世人炫富,尚可理解,但用这些安葬死者却不妥。从古至今,朝代不断更迭,世事变迁,实在难料,没有谁的坟墓可以确保不被盗掘。既然厚葬之后的百年、千年间会被挖掘,从死人角度看又何必如此大费周章!

遥望秦始皇陵高大的封土堆,我想起了河南南阳“不见冢”。“不见冢”是一个地名,名为“不见冢”,实际却被发现有一座超大型墓地 。整个墓地布局规整、等级较高,是南阳发现的最重要的东周时期高级贵族墓地之一,时代大约在战国早、中期。

主墓总长约66米,深约18米。墓室四周有阶梯状台阶。主墓西侧的车马坑形制庞大,规制媲美洛阳的“ 天子驾六 ”。主墓南北两侧各发现有地面建筑基础,部分专家认为是“享堂”。已发掘89座陪葬墓,有的带有车马坑。发掘出土鼎、壶、敦、剑、戈、矛、弩机等青铜器、陶器及玉环等文物1000余件。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是一对陶俑和依然锋利的青铜剑、箭镞、戈等具有战国时期典型特征的器物,尤其是一件青铜器上有一个铭文“州”(“周”的通假字)。

天子驾六

天子用车是六匹马驾一辆双轮车,随同的副车是四匹。始见于周礼。即: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是乘舆使用的礼仪规定。周礼条款繁多,详细规定了不同等级的贵族享受不同的待遇,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但“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不见冢”墓地主墓的墓主人身份十分显赫,相当于“王”级,有周王室后裔王子朝、楚国封君鄂君启、楚国大将屈匄等各种猜测。说到王子朝,他是周景王庶长子,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死后,周王室在继位问题上发生内讧,王子朝虽占据王城洛阳数年,但因属庶出,并不能继承王位,嫡次子王子匄避居泽邑;公元前516年秋冬之际,晋顷公出兵支持王子匄复位,即周敬王,中原诸侯国纷纷响应,王子朝遂携周室典籍投奔楚国。此事被记录入《左传》和《史记》等书中。

不论是“不见冢”还是秦始皇陵,玄虚背后一定有实相。

秦王政九年(前238年)之后,吕不韦阻止不了秦嬴政修陵的疯狂,因为这个时期已经迈入帝国时代,李斯丞相一手操办了高大如山的封土、深至三泉的地宫、大量的陪葬坑、陵园以及地面上的建筑。经历了从王国到帝国的变化之后,以地缘为基础,四海归一,中央集权,并将流传万世,秦始皇陵需要展示帝国文明。 vrfkwAJFU+o2XEc3HA+JqrPzWMc9fz6LWk+0tDqG4Y4xGvk927UGsUU863+6Xz4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