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篇
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

《汉书》《艺文志》说;《隋书》《经籍志》说。《唐书》《经籍志》始无小序;《新唐书》《艺文志》始退鬼神传入小说。明胡应麟分小说为六类;清《四库书目》分小说为三类。《四库书目》又退古史入小说。书目之变例。

常惠收藏鲁迅《中国小说史大略》油印本封面(北京鲁迅博物馆藏)

小说之名,昔者见于庄周之云“饰小说以干县令”(《庄子》《外物》),然案其实际,乃谓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与后来所谓小说者固不同。桓谭言“小说家合残丛 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李善注《文选》三十一引《新论》)始若与后之小说近似,然《庄子》云尧问孔子,《淮南子》云共工争帝地维绝,当时亦多以为“短书不可用”,则此小说者,仍谓寓言异记,不本经传,背于儒术者矣。后世众说,弥复纷纭,今不具论,而征之史:缘自来论断艺文,本亦史官之职也。

秦既燔灭文章以愚黔首,汉兴,则大收篇籍,置写官,成哀二帝,复先后使刘向及其子歆校书秘府,歆乃总群书而奏其《七略》。《七略》今亡,班固作《汉书》,删其要为《艺文志》,其三曰《诸子略》,所录凡十家,而谓“可观者九家”,小说则不与,然尚存于末,得十五家。 班固于志自有注,其有某曰云云者,唐颜师古注也。

《伊尹说》二十七篇。(其语浅薄,似依托也。)

《鬻子说》十九篇。(后世所加。)

《周考》七十六篇。(考周事也。)

《青史子》五十七篇。(古史官记事也。)

考小说之名,最古是见于庄子所说的“饰小说以干县令”。“县”是高,言高名;“令”是美,言美誉。但这是指他所谓琐屑之言,不关道术的而说,和后来所谓的小说并不同。因为如孔子,杨子,墨子各家的学说,从庄子看来,都可以谓之小说;反之,别家对庄子,也可称他的著作为小说。至于《汉书》《艺文志》上说:“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这才近似现在的所谓小说了,但也不过古时稗官采集一般小民所谈的小话,借以考察国之民情,风俗而已;并无现在所谓小说之价值。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一讲《从神话到神仙传》

《师旷》六篇。(见《春秋》,其言浅薄本与此同,似因托之。)

《务成子》十一篇。(称尧问,非古语。)

《宋子》十八篇。(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

《天乙》三篇。(天乙谓汤,其言非殷时 ,皆依托也。)

《黄帝说》四十篇。(迂诞依托。)

《封禅方说》十八篇。(武帝时。)

《待诏臣饶心术》二十五篇。(武帝时。师古曰,刘向《别录》云:“饶,齐人也,不知其姓,武帝时待诏,作书,名曰《心术》。”)

《待诏臣安成未央术》一篇。(应劭曰,道家也,好养生事,为未央之术。)

《臣寿周纪》七篇。(项国圉人,宣帝时。)

《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河南人,武帝时以方士侍郎,号黄车使者。应劭曰:其说以《周书》为本。师古曰,《史记》云:“虞初,洛阳人。”即张衡《西京赋》“小说九百,本自虞初”者也。)

《百家》百三十九卷。

右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右所录十五家,梁时已仅存《青史子》一卷,至隋亦佚;惟据班固注,则诸书大抵或托古人,或记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者近史而悠缪者也。

《汉书·艺文志》书影(南宋庆元间建安黄善夫刻、刘元起刊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唐贞观中,长孙无忌等修《隋书》,《经籍志》撰自魏征,祖述晋荀勖《中经簿》而稍改变,为经史子集四部,小说故隶于子。其所著录,《燕丹子》而外无晋以前书,别益以记谈笑应对,叙艺术器物游乐者,而所论列则仍袭《汉书》《艺文志》(后略称《汉志》):

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传》载舆人之颂,《诗》美询于刍荛,古者圣人在上,史为书,瞽为诗,工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而庶人谤;孟春,徇木铎以求歌谣,巡省,观人诗以知风俗,过则正之,失则改之,道听途说,靡不毕纪,周官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道方慝以诏避忌 ,而职方氏掌道四方之政事与其上下之志,诵四方之传道而观其衣物是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石晋时,刘昫等因韦述旧史作《唐书》《经籍志》(后略称《唐志》)则以毋煚等所修之《古今书录》为本,而意主简略,删其小序发明,史官之论述由是不可见。所录小说,与《隋书》《经籍志》(后略称《隋志》)亦无甚异,惟删其亡书,而增张华《博物志》十卷,此在《隋志》,本属杂家,至是乃入小说。

宋皇祐中,曾公亮等被命删定旧史,撰志者欧阳修,其《艺文志》(后略称《新唐志》)小说类中,则大增晋至隋时著作,自张华《列异传》戴祚《甄异传》至吴筠《续齐谐记》等志神怪者十五家一百五十卷 ,王延秀《感应传》至侯君素《旌异记》等明因果者九家七十卷,诸书前志本有,皆在史部杂传类,与耆旧高隐孝子良吏列女等传同列,至是始退为小说,而史部遂无鬼神传;又增益唐人著作,如李恕《诫子拾遗》等之垂教诫,刘孝孙《事始》等之数典故,李涪《刊误》等之纠讹谬,陆羽《茶经》等之叙服用,并入此类,例乃愈棼,元修《宋史》,亦无变革,仅增芜杂而已。

《隋书·经籍志》书影(明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二十八)以小说繁夥,派别滋多,于是综核大凡,分为六类:

一曰志怪:《搜神》,《述异》,《宣室》,《酉阳》之类是也;

一曰传奇:《飞燕》,《太真》,《崔莺》,《霍玉》之类是也;

一曰杂录:《世说》,《语林》,《琐言》,《因话》之类是也;

一曰丛谈:《容斋》,《梦溪》,《东谷》,《道山》之类是也;

一曰辩订:《鼠璞》,《鸡肋》,《资暇》,《辩疑》之类是也;

一曰箴规:《家训》,《世范》,《劝善》,《省心》之类是也。

清乾隆中,敕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纪昀总其事,于小说别为三派,而所论列则袭旧志。

……迹其流别,凡有三派:其一叙述杂事,其一记录异闻,其一缀缉琐语也。唐宋而后,作者弥繁,中间诬谩失真,妖妄荧听者,固为不少,然寓劝戒,广见闻,资考证者,亦错出其中。班固称“小说家流盖出于稗官”,如淳注谓“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然则博采旁搜,是亦古制,固不必以冗杂废矣。今甄录其近雅驯者,以广见闻,惟猥鄙荒诞,徒乱耳目者,则黜不载焉。

《西京杂记》六卷。《世说新语》三卷。……

右小说家类杂事之属……

《山海经》十八卷。《穆天子传》六卷。《神异经》一卷。……

《搜神记》二十卷。……《续齐谐记》一卷。……

右小说家类异闻之属……

《博物志》十卷。《述异记》二卷。《酉阳杂俎》二十卷,《续集》十卷。……

《少室山房笔丛》书影(明万历间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右小说家类琐语之属……

右三派者,校以胡应麟之所分,实止两类,前一即杂录,后二即志怪,第析叙事有条贯者为异闻,钞录细碎者为琐语而已。传奇不著录;丛谈辩订箴规三类则多改隶于杂家,小说范围,至是乃稍整洁矣。然《山海经》《穆天子传》又自是始退为小说,案语云,“《穆天子传》旧皆入起居注类,……实则恍忽无征,又非《逸周书》之比,……以为信史而录之,则史体杂,史例破矣。今退置于小说家,义求其当,无庸以变古为嫌也。”于是小说之志怪类中又杂入本非依托之史,而史部遂不容多含传说之书。

至于宋之平话,元明之演义,自来盛行民间,其书故当甚夥,而史志皆不录。 惟明王圻作《续文献通考》,高儒作《百川书志》,皆收《三国志演义》及《水浒传》,清初钱曾作《也是园书目》,亦有通俗小说《三国志》等三种,宋人词话《灯花婆婆》等十六种。然《三国》,《水浒》,嘉靖中有都察院刻本,世人视若官书,故得见收,后之书目,寻即不载,钱曾则专事收藏,偏重版本,缘为旧刊,始以入录,非于艺文有真知,遂离叛于曩例也。史家成见,自汉迄今盖略同:目录亦史之支流,固难有超其分际者矣。

注释:

①《中国小说史略》“油印本”作:“史家对于小说之论录 小说史大略一”,“铅印本”无此篇,自“初版本”作:“第一篇 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

②《致增田涉》(1933年6月25日):残丛。《新论》有各种刊本,也有颠倒为“丛残”的罢。《小说史略》是从某类书引用来的,还是照旧为好。

③《汉文学史纲要》第九篇《武帝时文术之盛》:小说家言,时亦兴盛。洛阳人虞初,以方士侍郎,号黄车使者,作《周说》九百四十三篇。齐人饶,不知其姓,为待诏,作《心术》二十五篇。又有《封禅方说》十八篇,不知何人作,然今俱亡。

④《中国小说史略》“油印本”之“史家对于小说之论录 小说史大略一”作:汉孝武建臧书之策,置写官,诏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向卒,哀帝复使其子歆卒父业。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七略》今亡,班固作《汉书》,删其要为《艺文志》。《汉书》《艺文志》所录小说,有十五家:

自“初版本”改。

⑤《中国小说史略》原文作: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标点有误。

⑥《中国小说史略》原文误作:其言者殷时。

⑦《中国小说史略》“油印本”之“史家对于小说之论录 小说史大略一”作: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如淳曰:“稗,音锻家排九章,细米为稗,街谈巷说,甚细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之。今世亦谓偶语为稗。”师古曰:“稗音稊稗之稗,不与锻排同也,稗官小官。汉名臣奏,唐林请省置吏,公卿大夫,至都官、稗官,各减什三是也。”)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自“初版本”改。

⑧《〈古小说钩沉〉序》:小说者,班固以为“出于稗官”,“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是则稗官职志,将同古“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矣。顾其条最诸子,判列十家,复以为“可观者九”,而小说不与;所录十五家,今又散失。惟《大戴礼》引有青史氏之记,《庄子》举宋钘之言,孤文断句,更不能推见其旨。去古既远,流裔弥繁,然论者尚墨守故言,此其持萌芽以度柯叶乎!余少喜披览古说,或见讹敚,则取证类书,偶会逸文,辄亦写出。虽丛残多失次第,而涯略故在。大共 语支言,史官末学,神鬼精物,数术波流;真人福地,神仙之中驷,幽验冥征,释氏之下乘。人间小书,致远恐泥,而洪笔晚起,此其权舆。况乃录自里巷,为国人所白心;出于造作,则思士之结想。心行曼衍,自生此品,其在文林,有如舜华,足以丽尔文明,点缀幽独,盖不第为广视听之具而止。然论者尚墨守故言。惜此旧籍,弥益零落,又虑后此闲暇者 ,题赻爰更比辑,并校定昔人集本,合得如干种,名曰《古小说钩沉》。归魂故书,即以自求说释,而为谈大道者言,乃曰:稗官职志,将同古“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矣。

⑨《中国小说史略》“油印本”之“史家对于小说之论录 小说史大略一”作:

《汉书》所录十五家,至梁仅存《青史子》一卷。及隋,《青史子》亦佚尽。唐修《隋书》,小说之著录于《经籍志》者,《燕丹子》而外,无晋以前书,而所论列仍袭班固之说。

《燕丹子》一卷。(丹,燕王喜太子,梁有《青史子》一卷。又《宋玉子》一卷,《录》一卷,楚大夫宋玉撰。《群英论》一卷,郭颁撰。《语林》十卷,东晋处士裴启撰,亡。)《杂语》五卷。《郭子》三卷。(东晋中郎郭澄之撰。)《杂对语》三卷。《要用语对》四卷。《文对》三卷。《琐语》一卷。(梁金紫光禄大夫顾协撰。)《笑林》三卷。(后汉给事中邯郸淳撰。)《笑苑》四卷。《解颐》二卷。(杨松玢撰。)《世说》八卷。(宋临川王刘义庆撰。)《世说》十卷。(刘孝标注,梁有《俗说》一卷,亡。)《小说》十卷。(梁武帝勅安右长史殷芸撰梁目三十卷。)《小说》五卷。《迩说》一卷。(梁南台治书伏倕撰。)《辩林》二十卷。(萧贲撰。)《辩林》二卷。(席希秀撰。)《琼林》七卷。(周兽门学士阴颢撰。)《古今艺术》二十卷。《杂书钞》十三卷。《座右方》八卷。(庾元威撰。)《座右法》一卷。《鲁史欹器图》一卷。(仪同刘徽注。)《器准图》三卷。(后魏丞相士曹行参军信都芳撰。)《水饰》一卷。

右二十五部,合一百五十五卷。

自“初版本”改。

⑩《中国小说史略》“油印本”之“史家对于小说之论录 小说史大略一”作:道方慝以诏避忌,以知地俗。自“初版本”改。

⑪《中国小说史略》“油印本”之“史家对于小说之论录 小说史大略一”作:

宋刘昫等修《唐书》,其《经籍志》,以唐之《古今书录》为本,与《隋书》《经籍志》无甚异。

《鬻子》一卷。(鬻熊撰。)《燕丹子》一卷。(燕太子撰。)《笑林》三卷。(邯郸淳撰。)

《博物志》十卷。(张华撰。)《郭子》三卷。(郭澄之撰贾泉注。)《世说》八卷。(刘义庆撰。)

《续世说》十卷。(刘孝标撰。)《小说》十卷。(刘义庆撰)《小说》十卷。(殷芸撰。)

《释俗语》八卷。(刘齐撰。)《辩林》二十卷。(萧贲撰。)《辩林》二卷。(席希秀撰。)《酒孝经》一卷。(刘炫定撰。)

《座右方》三卷。(庾元威撰。)《启颜录》十卷。(侯白撰。)

自“初版本”改。

⑫《中国小说史略》“初版本”作:十五家一百十五卷。自“合订本”以下均作:十五家一百五十卷,误。当作:十五家一百十五卷。

⑬《中国小说史略》“油印本”之“史家对于小说之论录 小说史大略一”作:

欧阳修等修《唐书》《艺文志》中小说一类,六朝人之著作大增。此诸小说者,《隋书》及刘昫《唐书》多在史部杂传类,至是乃以虚妄而黜之。

《燕丹子》一卷。(燕太子。)邯郸淳《笑林》三卷。裴子野《类林》三卷。张华《博物志》十卷。(《隋志》在子部杂家。)又《列异传》一卷。(《隋志》,《旧唐志》作,魏文帝撰,在杂传。)贾泉注《郭子》三卷。(郭澄之。)刘义庆《世说》八卷,又《小说》十卷。刘孝标《续世说》十卷。殷芸《小说》十卷。刘齐《释俗语》八卷。萧贲《辩林》二十卷。刘炫《酒孝经》一卷。庾元威《座右方》三卷。侯白《启颜录》十卷。《杂语》五卷。戴祚《甄异传》三卷。袁王寿《古异传》三卷。祖冲之《述异记》十卷。刘质《近异录》二卷。干宝《搜神记》三十卷。刘之遴《神录》五卷。梁元帝《妍神记》十卷。祖台之《志怪》四卷。孔氏《志怪》四卷。荀氏《灵鬼志》三卷。(以上十部,《隋志》,《旧唐志》并在史部杂传。)谢氏《鬼神列传》二卷。(《旧唐志》在杂传。)刘义庆《幽明录》三十卷。东阳无疑《齐谐记》七卷。吴筠《续齐谐记》一卷。(以上三部《隋志》《旧唐志》皆在史部杂传。)

王延秀《感应传》八卷。陆果《系应验记》一卷。(以上二部《隋志》在子部杂家,《旧唐志》在史部杂传。)王琰《冥祥记》十卷。王曼颖《续冥祥记》十一卷。(以上二部《隋志》,《旧唐志》并在史部杂传。)刘沫《因果记》十卷。(《旧唐志》在杂传。)颜之推《冤魂志》三卷。(《隋志》,《旧唐志》俱在杂传。)又《集灵记》十卷。《征应集》二卷。(此二部《旧唐志》在杂传。)侯君素《旌异记》十五卷。(《隋志》,《旧唐志》俱在史部杂传。下略)

自“初版本”改。

⑭《中国小说史略》“油印本”之“史家对于小说之论录 小说史大略一”作:

清乾隆中,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分小说为三派。

(上略)迹其流别,凡有三派:其一、叙述杂事;其一、记录异闻;其一、缀缉琐语也。唐宋而后,作者弥繁,中间诬谩失真,妖妄荧听者,固为不少,然寓劝戒,广见闻,资考证者,亦错出其中。(中略)今甄录其近雅驯者,以广见闻,惟猥鄙荒诞,徒乱耳目者,则黜不载焉。

《西京杂记》六卷。《世说新语》三卷。(后略)

右小说家类杂事之属。

《山海经》十八卷。(晋郭璞注。)

《穆天子传》六卷。(晋郭璞注。)

《神异经》一卷。(旧本题汉东方朔撰。)

《海内十洲记》一卷。(同上。)

《汉武故事》一卷。(旧本题汉班固撰。)

《汉武帝内传》一卷。(同上。)

《汉武洞冥记》四卷。(旧本题后汉郭宪撰。)

《拾遗记》十卷。(秦王嘉撰。)

《搜神记》二十卷。(旧本题晋干宝撰。)(中略)

《还冤志》三卷。(隋颜之推撰。)(后略)

右小说家类异闻之属。

《博物志》十卷。(旧本题晋张华撰。)

《述异记》二卷。(旧本题梁任昉撰。)(后略)

右小说家类琐语之属。

自“初版本”改。

⑮《中国小说史略》“油印本”之“史家对于小说之论录 小说史大略一”作:

《山海经》旧皆隶史部地理。《穆天子传》隶起居注。至是又以神怪恍忽而黜之,其说云:

书中(指《山海经》)序述山水,多参以神怪。(中略)按以耳目所及,百不一真,诸家并以为地理书之冠,(中略)实则小说之最古者尔。

《穆天子传》旧皆入《起居注》类,徒以编年纪月,叙西游之事,体近乎《起居注》耳。实则恍忽无征,又非《逸周书》之比,以为古书而存之可也,以为信史而录之,则史体杂,史例破矣。今退置于小说家,义求其当,无庸以变古为嫌也。

自“初版本”改。

⑯《中国小说史略》“油印本”之“史家对于小说之论录 小说史大略一”作:至于唐之传奇体记传,宋以来之诨词小说,史志皆不取,盖俱以猥鄙荒诞而见黜也。

自“初版本”改。 7id8O6MLdx0/BDJqhL5Pj6XQRDIyZ5ZvA+52smrUit4Aywwe1dkGRvTQcqUhiAV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