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寻找问题的根源
——为什么孩子们的争吵会让家长感到困扰?

今天早上,吉尼亚想要托比的东西,但是托比不愿意。

因此,吉尼亚靠近托比,抱住他说:

“亲爱的托比,可爱的托比,求求你了,给我吧!”

托比仍然不同意:“不,我就不给。”

吉尼亚再次靠过来,生气地咬了托比一口,并对他说:

“你这个坏家伙,你太讨厌了,我恨你!”结果,托比就妥协了。 [1]

——简·邓恩,《凡妮莎和维尔吉尼娅》

—◆ ◆ ◆—

教育孩子,意味着也要教会他们好好吵架

毫无疑问,对于家长来说,找到与孩子和谐相处的方法并不总是很容易。首先就是要保持距离:和自己的情绪保持距离,和自己的亲身经历保持距离,和孩子们保持距离。

每一位家长都倾注了无数心血在孩子身上,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也希望自己在各方面都能做到最好。但是在处理孩子们的争吵的问题上,他们却总是苦于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孩子们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压制之后,如今在家庭中的角色完全颠倒了过来。当代家长们所要面对的,是一种全新的亲子关系:从传统的家长专制型,转向了孩子至上型。家长们希望尽可能地避免自己的孩子受到伤害,同时也为自己疗伤。因此,他们努力做到善解人意、体贴入微、善于沟通。这些品质对于亲子关系至关重要,但也许是因为家长们过于关注,反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就好像一个特别爱护花草的园丁,为了照顾好花花草草,每个小时都要去浇水、施肥一样。

作为家长学校 [2] 的负责人,我和家长们开展了很多与该主题相关的课程 [3] ,目的就是要帮助这些新手爸妈找到和孩子们相处的合适距离,找到处理亲子关系的合适方法。因为没有合适的距离和方法,在家庭中就很难开展有效的教育和沟通,而且特别容易造成家庭教育中的混乱。

比如,“分床睡”问题: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孩子们不愿意自己单独去睡,导致家长的床被孩子们所侵占。我一直强调,如果孩子们到7岁时仍然睡在父母的床上,容易导致亲子角色产生混淆。因此,和孩子保持合适的距离很有必要。

同样的问题也适用于孩子们的争吵。面对争吵,家长无外乎有以下情绪:一方面担心孩子们互相伤害,另一方面又要体现出家长的作用,比如:能够预见某些危险并化解它们,同时帮助孩子们和谐友爱地相处。

在很多家庭中,妈妈通常是陪伴孩子时间最长的角色。那种甘愿牺牲自己、全身心教养孩子的妈妈,很可能无法承受孩子对自己的不认可,也无法接受孩子表现得那么无理、讨厌甚至是折磨人。这一矛盾强化了家长要赶快干预孩子们争吵的想法。他们花费大量时间来处理孩子们的争吵,好像孩子们之间的推打、争吵和辱骂,已经不仅仅是他们之间的冲突和争端了,而演变成了对可怜的爸爸妈妈的煎熬和折磨。这样一来,家长愈发觉得有必要赶紧出手,从而显示出自己的重要性。

—◆ ◆ ◆—

不做孩子的“自动提款机”

家长的不断干预还可能引发另一个问题:每当孩子们发生冲突,就迫不及待地向父母寻求帮助。

在一个实验游戏中,我们发现:孩子们特别擅长引起家长的关注,他们似乎和父母有心电感应,知道哪些事能够成功引起父母情绪和心理上的强烈波动。

伦敦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朱迪·邓恩专注于研究儿童之间(主要是兄弟姐妹之间)的社会交际能力。在《社交能力的诞生》一书中,她通过一系列实验,向我们展示了儿童社交的有趣数据:

孩子们在争吵中的表现不仅展现出他们有鉴别自己不喜欢的事物的能力,同时也意味着他们知道什么样的行为在家庭中是会受到批评和责备的。家长的价值观或建立的规则通常是兄弟姐妹之间引发争吵的主要原因。为了避免因争吵而受到惩罚,孩子们很快学会了向家长寻求帮助。争吵双方究竟谁会先去向家长求助,通常取决于是谁先发起了“武力攻击”或者先引发了冲突……简言之,这种先于家长干预而进行求助的行为并不需要太复杂的理解能力……但面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孩子们试图从家长那里获得帮助恰恰证明了他们有能力意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合适的。 [4]

从某个层面来看,这种关注亲子情感的新家庭模式,摆脱了传统家庭中父亲扮演整个家庭主人的角色,而母亲也总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的局面。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在新的家庭模式下,孩子们无休止地斗嘴、争吵,不停地需要来自家长的干预调解,让父母俨然变成了一台“自动取款机”。

长此以往,家长的干预将严重阻碍孩子自尊、自信的发展,还会影响孩子在人际交往中面对挫折和失败的能力。

因此,家长要学会暂时从争端中抽离出来。否则,他们很快就会超越自己的忍耐极限,并做出一些本能的反应,比如吼叫、打骂孩子,但这其实只是因为孩子们的争吵触动了家长藏在童年记忆深处的痛苦按键。

好好吵架法

准备步骤1:面对孩子们的争吵,家长先放下手中的事情,放下对孩子的担忧,进入一种情绪准备状态,这样才能更加理性地分析问题。

“我一直都不想像我的父母对待我那样去对待我自己的孩子,但是每次我都失败了。面对孩子,我常怀有深深的负罪感,我竟然让自己的痛苦经历在孩子身上重演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我想要给大家讲述一段我的亲身经历。

在一次家长培训课程上,我对一组家长进行了访谈,受访家长通过自我介绍的方式讲述他们的成长经历。其中有一位妈妈,带着自己3岁的儿子一起来上课。关于如何倾听孩子诉求的主题,她发表了长长的论述,同时还指出,自己的父母从来就不善于倾听她的需求,也不接受她的表现。话音未落,她3岁的儿子突然当着众人的面吵闹起来,这位妈妈想尽一切办法安抚儿子,但都没有效果。情急之下,她给了孩子两个耳光。此时的她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刚刚说过的话,也忘记了自己从小经历的痛苦,只好尴尬地带着孩子离开了。

—◆ ◆ ◆—

妈妈:孩子们之间争吵的主要受害者

罗莱达纳

我总是和比我大三岁的姐姐一起玩,我们总是吵架,每次都会演变成一场拳打脚踢。我小时候特别怕黑,姐姐也很清楚这一点。记得8岁时的一天,我正站在家里走廊的尽头,姐姐突然把灯关了,并发出奇怪的声音:“呜呜巴巴!”我害怕极了,拼命想要赶紧跑到客厅,她却故意关上门不让我进来。我气急了,使出浑身力气拍打房门,结果把玻璃打碎了,我也受了伤。爸爸妈妈十分生气,不问缘由就开始责骂我们,并取消了那一年的圣诞礼物作为惩罚。

这是一个已经成了妈妈的女孩对自己童年时和姐姐争吵经历的回忆。显而易见,在过去,孩子们的争吵也给父母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几乎所有父母都表示,孩子们之间的争吵会带来烦扰,会让他们变得紧张;而且他们要花时间和精力处理这些争吵;争吵有时还会带来危险。但正如上文所提到的,今时今日,家长的角色也正在经历着巨变:来自时代的、历史的、社会的因素,都影响着家长如何面对孩子们之间的争吵。当然,也许今天不会再有家长以取消礼物的方式来惩罚自己的孩子,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们之间的争吵仍然困扰着当代的家长。

孩子们无休无止的争吵,主要困扰的是妈妈。相对而言,爸爸在家的时间较短,所以面对孩子们争吵的情况相对少很多,也不会那么焦虑和生气,特别是看到孩子们互相挑衅、叫喊,你追我打时血压飙升的情况,要比妈妈们少得多。

孩子们之间的争吵会让家庭气氛变得紧张,特别是兄弟、姐妹之间无休无止地吵闹时,情况会更糟糕。

马拉 / 两个孩子的妈妈,大的9岁,小的5岁

我有两个特别爱吵架的儿子,拌嘴似乎就是他们日常的相处方式。这给我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我在处理他们的争吵时,完全没有什么有效的方法:从一开始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教、安抚,到发了疯似的吼叫,我都不认识自己了。运用何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完全取决于当天我的精力状态以及他们的争吵频率。比如说他们只吵了一次架,那么我可以很有耐心地去处理,但是如果是几个小时内的第十次吵架,我可就没那么有耐心了。此外,我的两个儿子都是行动派,两个人争吵的时候是真的会打起来。我实在受不了他们这样的相处模式,我太累了。我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所有精力都消耗在他们身上,让我一刻不得安宁,更不用说和丈夫过什么二人世界了。

孩子是世界上最会察言观色的生物,他们能准确地捕捉他人的情绪和情感,也能够强烈地感知到自己的争吵会让父母感到困扰。

卡拉告诉我,她的大儿子卢卡会时不时地警告妹妹:“好了,我们别吵了,妈妈生气了,就不给我们做晚餐了。”他会建议妹妹暂时“休战”,以免惹怒已经有点绝望的妈妈。

不难看出,妈妈是孩子们之间争吵的主要“受害者”。看着孩子们无休无止地争吵,妈妈会感觉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仿佛总是被一种噪声包围着,整个家庭的重心都被迫转移到孩子身上。

罗萨娜 / 一个6岁女孩和一个4岁男孩的妈妈

我每天下班回到家,总希望能和孩子们待在一起好好玩一会儿,做什么都行,哪怕只是一起做顿晚餐。但我总是不停地因为他们的争吵而分心。他们一吵起来,我就得想办法安抚这个或者那个。

罗萨娜是独生女,没有和兄弟或是姐妹争吵的经历。因此,当孩子们发生争吵时,她感到巨大的压力,不停地想要寻找片刻的安静,或是和丈夫独处的空间。但除非看到妈妈正处在情绪崩溃的边缘,孩子们通常情况下是不会让妈妈如愿以偿的。

萨拉的情况与罗萨娜完全不同,她不是独生女,而是三兄妹中的老三。但她在成为母亲之后,所面对的情况却和罗萨娜如出一辙。

萨拉 / 一个7岁男孩和一个3岁女孩的妈妈

哥哥总是先招惹妹妹。妹妹就来找我告状,让我帮助她。我想置身事外,但每当两个人开始厮打起来的时候,我就忍不住了。我觉得他们是故意这么做以引起我的关注,因为我不在家的时候,他们几乎不吵架。

这样一来,萨拉总是觉得自己有必要去干预孩子们的争吵。因为在她看来,哥哥真的有可能会伤到妹妹,所以她必须出手去保护弱小而又随时可能受到威胁的妹妹。萨拉甚至辞掉了工作,就为了能在家里好好照顾孩子们。

但她的付出和牺牲并没有带来她所期待的结果。家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她的丈夫甚至告诉她,当孩子们和爸爸在一起的时候,就像有魔法一样不再争吵了。

魔法肯定是不存在的。事实上,萨拉对于女儿有着一种复杂的情感,这要从女儿还很小的时候说起。在她还不满1岁的时候,医生就诊断说她对某些食物过敏,而这一症状会严重影响女儿的健康。从那时起,萨拉就仔细研究各种食谱,为女儿制作专门的饮食,并时刻陪在女儿身边。渐渐地,女儿成了一个需要不断呵护和保护的对象,因为她太脆弱了。

萨拉也认识到这一问题,女儿的食物过敏症导致她的精神高度紧张。每当看到女儿和哥哥发生口角,她就要出手保护女儿,虽然多数情况并不需要她的干预。虽然很可能是女儿先挑起争端,但萨拉就是控制不住要去责备哥哥。而且她也很清楚,女儿的食物过敏问题和兄妹之间的争吵并无直接联系,但她就是无法改变。

—◆ ◆ ◆—

痛苦按键:你的困扰和崩溃来自内心而非孩子

不得不承认,争吵中的孩子的确很令人心烦。尤其是正在洗澡的时候,准备上床睡觉的时候,要出门去学校的时候,要写作业的时候,或者正有急事的时候,争吵就开始了。“他说我……”“他把我……”“别吵了,去找妈妈!”……妈妈们很难在面对这些争吵的时候保持冷静,她们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帮助孩子们解决问题,或者是帮他们疗伤——总之做一些能够展示妈妈价值的事情。但这样做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妈妈们有种被掏空了的感觉:“我受够了,拜托你们停下来吧!我累了。”

面对孩子们的争吵,家长的情绪崩溃点取决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特别是童年的经历,而且每个人都各不相同。

孩子们的某些表现,有时会像电流一样自动触发一些行为反应,特别是当这些表现和我们记忆中的某些经历重合的时候。

正如法国心理学家及心理治疗师伊莎贝尔·菲利奥扎特所描述的:

我们必须承认,孩子和父母的需求往往是互相矛盾的。绝大多数父母喜欢干净整洁的房间,赞赏不吵不闹、讲文明、懂礼貌且能保持冷静的孩子。但与之相反,房间越不整洁,孩子们就越自得其乐,他们喜欢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噪声,特别喜欢在不用上学的节假日早早起床,等到了上学的日子,却又赖在床上不肯起来! [5]

伊莎贝尔·菲利奥扎特的话提醒我们,成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特别是在情绪方面,孩子和成人采用的是完全不同的代码。每一位家长的内心都有一个情绪按钮,如果争吵中的孩子触碰了这个按钮,就很有可能导致家长情绪失控,甚至崩溃。这就导致家长并不考虑孩子是否真的需要,或者说自己是不是真的能帮助到孩子,却总是要干预孩子们的争吵。

我把这个按钮称为“ 痛苦按键 [6] 。痛苦按键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与我们童年时的痛苦经历紧密相连。这些经历被封存在我们的记忆当中,它会让我们的心理和情绪异常紧张,即使过了很久依旧能给我们带来伤痛的感觉,而我们却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在特殊的情境下,这种痛苦会被激活,比如看到孩子们的争吵,会让我们联想到自己童年的经历。

这里所说的伤痛并不是指外力造成的肢体伤害。肢体上的疤痕会消失,而且并不会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太多的痕迹。而痛苦按键却可以依附于我们有意识的记忆,能够引发我们各种各样的情绪。痛苦按键被放置在我们内心的痛苦区域,我们可以讲述这些痛苦经历以证明它们的存在。痛苦按键代表很多情绪:被抛弃和不被接纳的感受、对鬼魂的害怕、嫉妒、得不到认可又或是在童年时期缺乏交流和沟通的感觉……这些情绪在特殊情境之下就会被唤醒。

这里有一个关于痛苦按键的例子,可以很好地证明,孩子们的争吵能唤醒家长在童年时不被接纳的痛苦回忆。

露琪亚娜

我是三个孩子的妈妈。我有两个兄弟,小时候他们总是不肯让我和他们一起玩。我试了很多次,但是他们总是说我太小了,他们玩的都是大孩子的游戏,不适合我。我找妈妈告状,但她对此毫不在意,要不然就告诉我别去惹事,或者让我自己去玩布娃娃。

这种不被接纳的感觉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恰恰是自己童年的亲身经历,使得她对于孩子们的争吵特别在意。因此,每当哥哥不带着弟弟妹妹玩时,露琪亚娜内心的警报就响了起来,她身不由己地要去干预,正是因为她想要通过调解孩子们的争吵来治疗自己内心的伤痛。

艾莱奥诺拉 / 一个8岁男孩和一个6岁女孩的妈妈

我们兄弟姐妹一共七个,我是最小的。小时候,每天晚上大家都要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但每次我都占不到位子,甚至连靠在沙发上都不可能。在沙发上占位子对于我来说就好像一场战斗一样,但我从没有获胜过。哥哥姐姐们对我拳打脚踢,把我从沙发上赶走。

因为我年龄最小,每次都输,所以我很难过,总是伤心流泪。为什么总是没有我的位子?爸爸妈妈从来不管我们,当我为此而伤心难过时,妈妈也从不会安慰我。

当艾莱奥诺拉成为妈妈后,每当看到自己的孩子们拳打脚踢争夺某个东西时,她就不自主地想到了自己小时候争抢沙发位子的痛苦经历。童年的经历在她心中留下了一个痛苦按键,只要被触碰,就会感到痛苦。对于艾莱奥诺拉来说,制止孩子们的争吵是唯一的止痛方法。

尤其在自己特别累、压力特别大的时候,家长很容易被激怒,从而变得焦虑和具有侵略性,或者引发其他不受控的情绪。这些情绪和他们过去的痛苦经历紧密相关,而这些过往的经历时至今日仍在影响着他们。 [7]

痛苦按键很好地解释了我们在面对孩子们的争吵(或者宽泛地说,任何一种形式的争吵)和冲突时,我们的反应其实是非常主观的。

痛苦按键让我们注意到,吵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 个人容忍度 。每个人的情绪容忍度都是不同的,一对父母的情绪容忍度也各不相同。孩子们的某些举动,在妈妈眼里是争吵,但在爸爸眼里可能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事情,甚至是正常的行为。

就像之前提到的萨拉的例子,她的丈夫就明确地告诉萨拉,孩子们和爸爸在一起的时候,根本不吵架。显然,萨拉的感受源于童年的亲身经历,而丈夫并没有她这样的感受,因此他觉得孩子们的行为是正常的。当然,也有可能他在童年也有类似的经历,但并没有留下痛苦的回忆。

但不容置疑的是,事情一旦超越了家长的忍耐极限,就会变得更糟。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的吼叫声、叫骂声此起彼伏,甚至很有可能要动手了:为了阻止孩子们叫喊,只得捂住他们的嘴巴,为了不让他们不停地打闹,只得按住他们的手。而这些行为,正是那些错误时刻的错误举动。

—◆ ◆ ◆—

新时代的家长:更关注孩子的幸福,而非控制孩子

新时代的家长都很新潮而且知识丰富,他们或多或少都懂一点心理学,他们经常看育儿类的电视节目,或者阅读家庭教育类书籍,家长们之间也会互相学习和交流。但他们常常有一种挫败感:为什么所做的一切都帮不到自己,反而事与愿违?

要知道,新时代的家长与之前的专制型家长相比,遇到的困难更多、更大。现代大多数家庭中不再存在那种专制的爸爸(仅仅只是一个眼神,他们就足够把孩子们吓得魂飞魄散。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家长们,虽然摆脱了童年时父母带给自己的压迫感,但是总会有一种对父母的情感缺失,心里空荡荡的,时常会感到寂寞和空虚)。不得不说,曾经的专制型父母在处理孩子们的争吵时,似乎显得更加得心应手。只需要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就足以让孩子们停止争吵、保持安静,化解他们的争端。有时候只需要简单的一句话,“再吵架的话,我就告诉爸爸!”,就足以缓和孩子们之间的战争。

今天的爸爸妈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幸福舒适地生活,实现自身的价值。在他们看来,童年就应该是幸福而又平静的。和谐的童年意味着孩子的诞生是被父母们所期待和期盼的,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孩子的到来对于家长来说往往是一种无奈之举。

因此,争吵的出现就像一个不折不扣的事故,毫无道理,就不应该存在。“他们怎么总是吵架?我们这么爱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他们就不能爱对方呢?”“有时候,我的孩子会说一些很可怕的话:‘要是世界上没有他就好了!’这是我女儿对她弟弟说的话。”这类过分的话,让家长们异常焦虑,他们开始担心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同时也坚定了与生俱来的那份信念——在孩子面前,家长必须显示出应有的作用,即使不能完全消除,至少也要减少他们之间的争吵。

这种现象主要源于一种观念,即大家觉得过去的孩子们总是争吵不休,主要是因为家长对孩子太凶,孩子没有得到应得的理解和关注。然而现实问题往往更加复杂、具体和显著。面对这些过于担心、过于情绪化、过于激动的家长们,孩子们好像感觉到有必要“挑战”一下自己的父母。因此,孩子们时刻想要引起家长的关注,因为他们很清楚,爸爸妈妈没有能力理解孩子们的相处之道。而另一方面,家长希望自己对于孩子来说是重要的角色,也不希望孩子经受自己小时候的那些痛苦经历。遗憾的是,孩子们似乎感受不到父母爱的感召,也理解不了父母对他们的精心照顾。

虽然孩子们的争吵并没有造成实质性的身体伤害,但是家长们总是担心:如果打架真的受伤了怎么办,又或者长大之后身上还留着伤疤怎么办?

家里充斥着嘈杂声,似乎更像是一个体育酒吧,而不是一个充满爱和温馨的地方。

—◆ ◆ ◆—

毫无效果的做法:对孩子喊叫、分开吵闹中的双方

父母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风格和方法,但面对孩子们的争吵,家长们通常都比较情绪化。

有的家长比较看重找出争吵的过错方。“是谁?”“是谁先开始的?”,通过提这些问题来找出谁有错而谁又有道理,从而决定如何惩罚或奖励。但是,总的来说,这种解决争吵的方法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吵架所引发的情绪问题,特别是对妈妈情绪的影响。

玛莉亚有两个儿子,一个8岁,一个6岁。爸爸因为工作的原因,在家的时间不多。两个孩子经常动手打架。时不时地一个下手太重,另外一个就哭了。有一次,弟弟因为没有看到自己最喜欢的动画片,一边哭一边找妈妈帮他主持公道。玛莉亚对这些感到精疲力尽,她已经厌倦了不停地安抚这一个又安慰那一个,于是她不耐烦地对小儿子喊道:“够了!别哭了!我没空管你的什么动画片!快闭嘴!不要打扰妈妈做事情……去去去,自己去玩。”

在任何一种人际交往中,大声喊叫都是一种情感脆弱的标志,代表着情绪的失控,以及对对手的恐惧、害怕和怯懦。

如果听到爸爸妈妈的喊叫,孩子首先会感受到危险,意识到大人的情绪有些失控。不仅如此,他们还会感受到自己的弱小无力。因为家长按照大人的行为准则要求孩子不要吵架、保持安静,这让孩子感到非常厌倦。因此,在家长和孩子之间会产生一种对立情绪,大家都不愿意换个角度来看问题,不愿意互相理解。

对于幼儿的教育,“喊叫”可能会有效地引起孩子的关注。但在其他情况下,大喊大叫和威胁只会让亲子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露琪亚 / 两个男孩的妈妈,一个8岁,一个5岁

我有三种解决孩子争吵的方法,用哪一种完全取决于我当时的情绪。

1. 我很紧张又很着急的时候(通常是早上在电梯里,或者是晚上很累的时候):我会暴跳如雷,吼叫着解决他们的争吵。25%的情况如此。

2. 我很平静的时候:我就让他们在那里争吵。如果他们向我寻求帮助,我还是会保持距离,因为这是他们的事情,我并不想过多干涉。但是如果弟弟哭了,我会来安慰他。45%的情况如此。

3. 我还算平静的时候:我还是让他们继续吵,但为了不让情况变糟糕,我会看情况进行调解。30%的情况如此。

哥哥和弟弟的争吵绝大多数是由弟弟引起的,他不停地用语言和肢体招惹哥哥,哥哥受不了就开始揍弟弟。而我通常都是大喊大叫责备哥哥,因为他动了手,但其实都是弟弟先动手的。我尝试把两个人分开,但过不了多久,弟弟就又过来继续招惹哥哥。哥哥对弟弟的忍耐程度越来越低,虽然他也有意识地想要和弟弟保持距离,但是在弟弟挑衅的时候,哥哥也做不到视而不见。

为了让兄弟俩保持距离,露琪亚忙得不可开交。采用这一策略来平息争吵的家庭不在少数。我认识的很多家长甚至不惜搬家,就为了让每个孩子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希望这样能够让孩子们不争吵或减少争吵。但这其实是一种既劳命又伤财的“战术”。正如露琪亚所说,让孩子们保持距离在减少争吵方面其实并没有太大效果。兄弟或者姐妹之间的那种与生俱来的亲情会召唤彼此,因此家长们的计划和策略都难以生效。

在童年时期,兄弟姐妹虽然年龄有差异,但都很自然地寻求与彼此持续的接触。对于经常去公园玩耍的小伙伴,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是一种人类通过近距离互相模仿,从而达到人际交往的自然属性,是人的生理属性。正如动物行为学家所说,小狗之间通过打闹的方式学习生存的技能,这正是它们的自然属性。

—◆ ◆ ◆—

家长5种常见的错误策略

面对孩子们的争吵,下面是一些家长经常采用的策略,它们被广泛使用,却收效甚微。这些方法主要有:说教法、扮可怜法、设置规则法、暂停法、提醒法。

排名在首位的是所谓的 说教法 :“你必须知道……”说教型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有能力认识和了解对与错,所以他们经常说这句话。

这种解决争吵的策略主要采用的是对话的方式,可能在孩子2岁的时候就开始了,比较普遍应用在4~6岁的儿童身上。采用这一策略的父母都坚信:只要好好给孩子们解释,他们就能够区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因此,这种类型的父母会说:“我昨天已经告诉你了,但是你为什么总是要抢弟弟的玩具呢?”又或是:“姐姐在学习,你不要打扰她。要知道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在此基础上,父母还会长篇大论地给孩子们讲道理。孩子们可以从字面上简单地理解这些话的内容,但是从情绪层面上,他们依旧难以控制自己。因此,当7岁的姐姐做作业时,3岁的弟弟仍然会去打扰姐姐。在9岁之前,人类的原始冲动更加强烈,能战胜所有来自父母的说教。

对于低龄儿童,说教几乎没有用。

从儿童认知心理、生理、情绪发展的角度来说,让孩子独立地学习和认知,才更加符合他们的需求。

另一种相当普遍的家长策略,就是所谓 扮可怜法 :“你看,你把弟弟弄哭了……”“你们再继续吵架,继续互相伤害,妈妈会很难过的。”“好了,你们都乖一点,互相拥抱一下,握握手好朋友。”当然还少不了经典的结尾:“你们是亲兄弟,要互相爱护!”

这些话是有其历史渊源的,通常情况下我们会从奶奶的嘴里听到。不可忽视的是,现代家庭也还是受到传统大家庭的思想观念的影响。

家长们所期盼的那种兄弟姐妹之间的和谐,完全建立在一种错误的认知基础上,他们认为好的人际关系不应该出现争吵。

只要有人际交往,就必然会有冲突。不吵不闹、每天都相亲相爱的兄弟姐妹几乎是不存在的。如果有,一定是隐藏了什么问题,因为这样的相处方式不符合孩子们在童年时相处的自然规则。

父母最常使用的第三种方法,就是 设置规则法 :只要爸爸在家,解决孩子们的争吵就是他的任务了。但爸爸的解决方式比较特别,几乎是“经理式”的。爸爸会滔滔不绝,从各个层面给孩子解释每一种争吵所适用的规则:“如果她揪你的头发,你要告诉她不可以动你的头发。所以,我们就立下这个规定——可以吵架,但是不许互相揪头发。”又或者是:“你可以拿哥哥的玩具,但只能玩一分钟就要还给哥哥。不然的话,哥哥有权利拿回自己的玩具,甚至是用抢的方式。”甚至于有些爸爸会提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规则:“就是因为弟弟小,所以他可以坐在妈妈旁边吃饭。但是也不能总是让着他,你们轮流吧,一人五分钟,这样你们就都可以开心地挨着妈妈了!”爸爸们还总是以极其具体的规则结束他的讲话:“当有人上厕所的时候,另外一个人就在门外耐心等待。”

设置一系列过于细致的规则,不仅会让孩子们迅速忘掉争吵的原因,也会让他们忘记规则,因此不可避免地在未来继续争吵。

第四种父母很喜欢使用的方法,就是 暂停法

标准的操作方式是让孩子单独坐在椅子上暂停一段时间,但有家长的陪伴。暂停的时间取决于孩子的年龄:3岁大概就是3分钟,5岁大概5分钟,以此类推。这个方法似乎起源于美国,但很快风靡全世界。采用这种方法的家长坚信让孩子们单独待在一个角落、一个房间或者坐在一把椅子上,可以帮助他们从争吵的氛围中抽离出来。这么做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们反思。

“你现在一个人待在这里,什么也不要干,好好想一想你刚做的事情,想清楚了再去玩。”“10分钟以后我再回来,你再告诉我你是不是冷静了,还有你明白了什么。”家长们经常对低龄儿童(有时也会对7~8岁的孩子)讲类似的话,但其实并没有什么效果。

这一方法同样源于对儿童成长规律的误解:家长认为通过一段“疗伤”时间,孩子们就可以认清事物的本质。其实,这是一种童年时期不可能具有的能力。这就类似于我们要求一个孩子拥有自省的能力,认清自己的某些行为举止会导致某种交际后果,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不可能的。

暂停法对于孩子来说,就只是一种来自家长的惩罚而已,并不会真正促使孩子做出改变。

最后一种家长常用的方法,我个人觉得还挺特别的,就是 提醒法

单纯就这个方法本身来说是没有问题的,在一定程度上它还很受孩子们喜爱,但问题在于,这个方法高估了孩子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这个方法需要父母在家里一些重点区域贴上警示条,告诉孩子们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当然也包含“不能争吵”在内。在浴室里,会有提示孩子们“洗澡时不要玩水”的纸条;在卧室里,会有提醒孩子们“不要吵架”的纸条或图画:“不要打架”“不要大喊大叫”“不要抢哥哥或姐姐正在玩的玩具”等。这种方法在最初的几天可能会短暂地显示出成效,但是它对孩子的自控力有很高的要求,而忽略了童年的行为倾向源于极其强烈的内在动机,或者说很大程度上是由情绪所影响。而这些情绪对于孩子来说是难以控制的。因此,即使孩子一开始承诺会遵守规则,也往往难以长久地坚持。

写在纸条上的规则,不太可能对孩子的争吵行为产生真正和持久的威慑作用。

以上列举这些没有效果的家长策略,正是为了让家长在面对孩子们的争吵时不再无可奈何,只用老办法来处理,而是能走出误区,摆脱困境,探索出一条新的、更有效的路。

好好吵架法

准备步骤2:带着问题去面对孩子们的争吵,而不是急于给出答案。

实战练习 你对哪种争吵原因更加敏感?

不同原因的争吵带给每位家长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区分争吵的原因,可以帮助家长在看到孩子们重复不断地争吵时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找到哪些是最容易惹怒自己、让自己受伤的争吵原因,认清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的情绪变得激动和紧张。

以下练习可以帮助你探索和发现自己在面对孩子争吵时的忍耐程度。你也可以跟你的丈夫或者妻子一起做这个练习,并分享练习结果。

观察孩子们的争吵。他们到底因为什么在争吵?

□ 因为玩具或者其他东西

□ 因为想要和爸爸或者妈妈玩

□ 因为想要使用某个东西

□ 因为有人必须要做某件事情

□ 因为有人想要当第一名

□ 因为有人想要待在某个地方

□ 因为想要和其他人玩

实战练习

以上哪些争吵原因会让你变得特别紧张和激动?

﹏﹏﹏﹏﹏﹏﹏﹏

﹏﹏﹏﹏﹏﹏﹏﹏

写下你的想法。

﹏﹏﹏﹏﹏﹏﹏﹏

﹏﹏﹏﹏﹏﹏﹏﹏

和你的丈夫或者妻子聊一聊这个问题,问问对方的意见。

﹏﹏﹏﹏﹏﹏﹏﹏

﹏﹏﹏﹏﹏﹏﹏﹏

[1] Jane Dunn, Vanessa e Virginia , Bompiani, Milano 2004, p. 28.

[2] 家长学校是心理和平与冲突管理中心所设立的一项教育计划,旨在通过专家的帮助,引导家长处理好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3] Daniele Novara, Silvia Calvi, L’essenziale per crescere. Educare senza il superfluo ,Mimesis, Milano 2012; Daniele Novara, Dalla parte dei genitori. Strumenti per vivere bene il proprio ruolo educativo , Franco Angeli, Milano 2009.

[4] Judy Dunn, La nascita della competenza sociale , Raffaello Cortina Editore, Milano 1990, pp. 53-54.

[5] Isabelle Filliozat, Le emozioni dei bambini , Piemme pocket, Casale Monferrato 2004, p. 51.

[6] Daniele Novara, La grammatica dei conflitti. L’arte maieutica di trasformare le contrarietà in risorse , Sonda, Casale Monferrato 2011, p. 71.

[7] Sybil Evans, Sherry Suib Cohen, Non t’arrabbiare , Tea, 9 Milano 2001. DkITMur3rDvK9rrN+IYvmVV2yp5/tDg77/dtnEZMqWpxV2REHvgYyW4bCOKul0z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