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元逻辑与细微差别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矛盾。一方面,在很多情况下,两个明显矛盾的立场都有可能是正确的,这意味着我们并非处在一个非对即错、非黑即白的二元环境中。然而另一方面,数学是一门基于逻辑的学科,而且大多是二元逻辑,也就是一个命题非真即假。我是不是自相矛盾了?我希望你能理解,我想要表明这两种理论都是正确的,它们其实并不矛盾。关键之处在于,领会那种“彼此都有理”的感觉,它与我们用来构建数学基础的二元逻辑理论在不同的层面上运作。

作为数学基础的逻辑,或许是我承认数学答案有对错之分的根本所在。但这仅仅是指我们用来构建理论体系的基本逻辑,而非理论体系本身。基本逻辑源于逻辑蕴涵,其表现形式是“A蕴涵B”,其中A和B都是命题。这项逻辑蕴涵的意思是“当A为真时,B必然为真”。另一种表述“A蕴涵B”的方式是“如果A,则B”(或者更简单地说,“A为真,B也为真”)。

在某种意义上,像这样的陈述是二元的,但其中也有细微的差别。从一个命题非真即假的意义上说,它们都是严格意义上的二元逻辑。要么A迫使B为真,也就是该蕴涵为真;要么A不能迫使B为真,也就是该蕴涵为假。歧义仍然存在,比如A或许并非导致B为真的唯一因素,而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B。但是在数学逻辑中,这种情况仍然被认为蕴涵为假。这就是建立细微差别的意义:因为细微差别被吸收了。我们可以看看下面的表述:

如果你是人类,则你是哺乳动物。

从定义上说,这个命题绝对为真,因为根据生物学,人类是哺乳动物的一个分支。但是再看看这个表述:

如果你是白人,则你是富人。

并非所有的白人都很富有,但是有些白人的确富有。更重要的是,无论在英国还是美国,平均来看,白人的确比黑人更富有,或许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如此。我们或许会说,这种蕴涵关系有时为真,有时为假,或者平均来看为真,但这样的结论不被二元逻辑接受,基本逻辑理论把“有时为真”的结论视为蕴涵为假。这就是我主张的二元逻辑吸收细微差别的现象。

如果细微差别被吸收了,你可能会想它是不是被丢弃了。然而,一个重要的现象是,它并未被永久吸收。我们在数学领域进行的抽象化处理并非永久性的,而只是临时的举措,让我们以此深入理解某个现象。我们还会不断提炼我们的思想,即使使用二元逻辑,我们也可以不断探索更深层次的细微差别,并将其表述出来。例如:

在英国和美国,白人的收入中位数高于黑人的收入中位数。

但个人收入并非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我们还应该关注家庭收入或家庭财产总值。我们可以看看社会资源的分配情况,比如教育和医疗保健以及一些社会因素,如投票权、监禁和警察暴力。我们还可以抛开中位数,以百分位数为标准。类似的细微差别还有很多。

比如,我们还可以将细微差别纳入不同的背景环境,也就是说,我们或许可以在任何背景条件下对其进行正确或错误的二元判断,只是在描述具体的背景时加入一些细微差别。正如1+1不一定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但是在某个特定背景条件下它的答案是唯一的。同样,“所有人都是种族主义者”这个命题可真可假,取决于我们对“种族主义者”的定义,也取决于我们讨论这个话题是为了探究“种族主义者”的含义,还是为了(徒劳地)指责某人。

总之,我承认,在某种意义上,数学确实对正确与错误有着清晰无误的判别标准,因为它基于逻辑运作。逻辑朝着特定的方向运行,违背这些方向就是不正确的。然而,这与声称“1+1=2”并断言这是唯一正确的答案的行为并非同一对错类型。逻辑的对错更多是推导过程的正确与错误。例如,我们知道“A蕴涵B”为真,那么只要A为真,我们就可以正确地推导出B为真。但如果我们知道B为真,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推导出A为真,这是逻辑上的错误。日常生活中这类错误数不胜数。比如,我们知道非法居住在这个国家的人都是移民,因为他们必然来自国境之外的某个地方。但有人声称移民都是非法居住者,这就是一个错误的逻辑,这里不存在正确与错误的细微差别,因为逻辑本身就是错误的。从另一方面来看,有人害怕移民,他们可能反对移民政策,不喜欢与移民相处。我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相当无知、令人反感、带有偏见、心胸狭窄,而且往往很虚伪,但是他们的观点在逻辑上并没有错误。

所以我会说,数学并不是为了找到正确答案,而是要构建无懈可击的证明过程。 oDCUaApm4HmSbOALtfDfOdp8yk3H1TbbixXqNR08rfaJGOnrikYeSEG3XtOLkry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