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蜘蛛蟹总科 Majoidea

卧蜘蛛蟹科 Epialtidae

头胸甲通常长大于宽,近圆形或梨形,中部强烈凸起;额具 1 或 2 个刺;眼柄短,通常不可活动,眼窝退化,不完整,通常不能包住角膜,有时具眶后刺;第 3 颚足长节与座节宽近相等,略短于座节;螯足粗壮,近对称,掌节多少膨胀;通常第 1 对步足长于其余 3 对,指节钩状或近钩状;两性腹部 7 节;雄性G1 粗,略微弯曲,G2 短于G1;雄性生殖孔位于步足底节,雌性雌孔位于胸部腹甲。

全世界已知 85 属 466 种,中国记录 28 属 76 种。

卧蜘蛛蟹亚科 Epialtinae
单角蟹 Menaethius monoceros (Latreille, 1825)

单刺单角蟹(台)

体型: 雄 CW:14.5 mm,CL:21.1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三角形,表面扁平,胃区、心区及肠区隆起,其中胃区具 3 疣突,心区和肠区各具 1 疣突;雄性额部向前伸出,呈角刺形,雌性较短,表面密具卷曲的刚毛;肝区边缘具 2 齿状突起,前齿较后齿大,鳃区侧缘具 2 齿,后齿较前齿大;雄性螯足壮大,长节背缘具带毛的疣突,可动指内缘基部具 1 钝齿;步足第 1 对最长。

颜色: 体色多变,全身藻绿色或褐色;常附着藻类于身上。

生活习性: 栖息于珊瑚礁或岩礁碎石底的海藻上,喜欢将环境中的海藻挂于身上用于伪装。

垂直分布: 中潮带至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福建、台湾、广东、香港、海南;印度-西太平洋。

易见度: ★★★★★

语源: 属名语源不详。种本名源于希腊语 monos + kéras ,形容本种额向前伸出像一只角。

①海南儋州 / 雌蟹② 海南三亚③ ④ 海南文昌

中型矶蟹 Pugettia intermedia Sakai, 1938

体型: 雄 CW:27.7 mm,CL:34.9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梨形,长大于宽,表面具细微绒毛和稀疏长毛(小个体毛极多);额突出为 2 枚中等长度的刺,背缘基半部具 2 列浓密的钩状毛;前眼窝刺长,端部指向侧前方;背眼缘向外延伸,边缘内凹;眼窝孔小;后眼窝叶小,三角形,显著突出于头胸甲,短于前眼窝刺,和肝区前齿之间具“U”字形深缺刻,和肝区前齿不连接;肝突外缘内凹,肝叶大,宽,端部尖,指向前侧方;螯足近对称,长节三棱状,腹外侧的棱具3 ~ 4 个不明显叶状齿,背缘的棱具 3 个窄的叶状刺(1 个位于基部),腕节膨胀,背面具 1 条模糊的隆脊,常分裂为 2个突起,外侧面具 1 低矮斜脊,中部较平直,轻度凹陷,雄性大个体两指闭合时空隙大(亚成体空隙小,齿列排布更靠基部),可动指内缘端部 2/3 具齿,基部 1/3 无齿;步足细长,具浓密的细毛和钩状毛,指节腹面具 2 行不规则的稀疏棘刺,第 1 步足的长节背缘端部具 1 突起,腕节具凹陷。

颜色: 体色多变,全身灰白色、褐绿色或深绿色;步足具环纹。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藻丰富的岩礁或沙石底,喜欢将环境中的海藻挂于身上用于伪装,通常在额区的频率高。

垂直分布: 中潮带至潮下带。

地理分布: 中国海域广布;日本、朝鲜半岛。

易见度: ★★★☆☆

语源: 属名源于模式种细足矶蟹 P. gracilis 的模式产地美国普吉特湾(Puget Sound),中文名形容本属喜欢栖息于岩礁处。种本名源于拉丁语 intermediate ,意为中型的。

备注: 本种与其他种最显著区别是步足上具长而显著的长毛。

① ② 广东南澳

长足矶蟹 Pugettia longipes Ohtsuchi, Komatsu et Li, 2020

体型: 雄 CW:20.2 mm,CL:26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梨形,长大于宽,表面具细微绒毛和稀疏长毛;额突出为 2 枚中等长度的刺,背缘基半部具 2 列浓密的钩状毛;前眼窝刺长,端部指向侧前方;背眼缘向外延伸,边缘内凹;眼窝孔小;后眼窝叶小,圆钝,起伏轻微,和肝区前齿之间具“V”字形深缺刻,和肝区前齿不连接;肝突外缘较平直,肝叶较小,宽,端部尖,指向前侧方;螯足近对称,长节三棱状,腹外侧的棱具 3 ~ 4 个不明显叶状齿,背缘的棱具 2 个叶状刺,腕节膨胀,背面具 1 条隆脊,外侧面具 1 斜脊,中部具 1 瘤状突出,雄性大个体两指闭合时空隙小;步足细长,具稀疏的钩状毛和细密的短绒毛,指节腹面具 2 行密集的棘刺,第 1 步足的长节背缘端部具 1 突起,腕节轻度凹陷或不凹陷。

颜色: 体色多变,全身灰白色、褐色或深褐色;额部常挂着海藻。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藻丰富的岩礁或沙石底,喜欢将环境中的海藻挂于身上用于伪装。

垂直分布: 中潮带至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山东半岛。

易见度: ★★★★★

语源: 种本名源于拉丁语 longus + pes ,意为长足。

备注: 本种常被错误鉴定为四齿矶蟹 P. quadridens 。两者主要区别在于本种螯足两指闭合后空隙很小,而四齿矶蟹两指闭合后有很大空隙。

① ② ③ ④ 山东青岛

四齿矶蟹 Pugettia quadridens (De Haan, 1837)

体型: 雄 CW:26.2 mm,CL:32.6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梨形,长大于宽,表面肉眼可见光滑,放大后可见小而扁平的毛;额突出为 2 短刺,背缘基半部具 2 列浓密的钩状毛;前眼窝刺长,端部指向侧前方;背眼缘向外延伸,边缘内凹;眼窝孔小;后眼窝叶小,三角形,显著短于前眼窝刺;肝叶大,宽,三角形,端部钝,指向前方;螯足近对称,腕节膨胀,背面具不显著的脊,外侧面具 1 斜脊,中部具1宽凹陷,两指闭合时空隙大,可动指内缘端部 2/3 具齿,基部 1/3 具 2 个大而独立的齿,不动指内缘具数个钝齿;步足细长,指节腹面具 2 行棘刺。

颜色: 体色多变,全身藻绿色或紫褐色;额部常挂着海藻。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藻丰富的岩礁或沙石底,喜欢将环境中的海藻挂于身上用于伪装。

垂直分布: 中潮带至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福建、广东;日本、朝鲜半岛。

易见度: ★★★★★

语源: 种本名源于拉丁语 quadr + dens ,意为 4 齿。

备注: Ohtsuchi等(2020)依据日本岩手县大槌湾的标本描述了新种凶猛矶蟹 P. ferox ,并根据标本记录认为四齿矶蟹更偏向南分布,而凶猛矶蟹更偏向北部,但两者在日本本岛诸多地方同域分布。受限于研究样本,这篇研究中四齿矶蟹在中国的分布点只给出了福建,而包括辽东湾、渤海湾、山东半岛及江苏一带的标本被定为凶猛矶蟹。由于矶蟹在生长过程中外部形态变化较大,需要详细检视标本才能更准确地鉴定种类。因此,本书暂时以Ohtsuchi等人的研究为基础,并结合实际的标本收集记录,将四齿矶蟹的分布区域暂时限定为福建及广东,其分布范围有待更多的标本采集与检视。

① ② 广东深圳 / -3 m / 黄宇

锥扁异蟹 Xenocarcinus conicus (A. Milne-Edwards, 1865)

体型: 雄 CW:4.4 mm,CL:14.2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长卵形,长大于宽,表面多少扁平,分区不明显,中胃区及鳃区轻微隆起,不具疣突,心区扁平,两侧各具 1 突起;额角长,喙状,端部二分,多少扁平,表面具毛;眼窝圆,浅,眼大;螯足长,长节前缘具 3 刺,后缘近末端具1 刺,两指并拢无空隙;第 1 对步足长于头胸甲长,长节背缘具 4 齿,腕节背缘中部具 1 钝齿,指节弯曲,内缘具 11 锐齿,其余 3 对步足长节具 3 个不显著的齿,指节内缘具 8 齿。

颜色: 全身乳白色,头胸甲背面从额开始至后部具 4 纵列棕黑色条纹;螯足及步足具棕黑色环纹,有时棕黑色面积增大。

生活习性: 栖息于黑珊瑚枝条上。

垂直分布: 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海南;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班达群岛、卡伊群岛)、红海、西印度洋。

易见度: ★★☆☆☆

语源: 属名源于希腊语 xenos + karkinos ,意为陌生的螃蟹,中文名或许是形容本属身体扁,形态或习性奇异。种本名源于希腊语 kōnikos ,意为圆锥形的。

① ② ③ 海南三亚 / -10 m / 徐一唐

豆眼蟹亚科 Pisinae
沟痕绒球蟹 Doclea canalifera Stimpson, 1857

体型: 雄 CW:48.5 mm,CL:53.7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近圆形,稚蟹菱形,表面隆起,密具短绒毛,胃区中部具 1 列纵行 4 个突起,最末 1 个呈刺形,心区具 1 刺,随个体增大而变钝,肝区及鳃区隆起,具颗粒状突起;额分 2 短刺;颊区沿口框具 1 深沟,边缘密具绒毛;前侧缘具 2 刺,幼体 3 刺,末刺粗长,后缘也具 1 刺;螯足瘦小,大个体掌部和两指裸露,两指内缘具细齿;步足粗壮,圆柱形,除指节尖端外密具短绒毛。

颜色: 全身灰褐色至深褐色;螯足掌节与指节白色;步足指节粉红色。稚蟹体色多变。

生活习性: 栖息于泥沙底,喜欢将环境中的海绵等异物挂于身上用于伪装。

垂直分布: 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福建、台湾、香港、广西、海南;日本、越南、新加坡、印度。

易见度: ★★☆☆☆

语源: 推测属名源于古罗马城市Doclea,中文名形容头胸甲似绒球。种本名源于拉丁语 canalis ,形容本种颊区具 1 深沟状构造。

① ② ③ 海南陵水

里氏绒球蟹 Doclea rissoni Leach, 1815

体型: 雄 CW:17.7 mm,CL:19.4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近圆形,稚蟹菱形,表面隆起,密具短绒毛,胃、心及肠区各具 1 显著突起;额窄,向前突出分 2 齿;前侧缘具 3 刺,末刺大而锐;螯足粗大,小个体较瘦小,掌部及两指内外侧面具长刚毛;步足圆柱形,除指节及前节外密具短绒毛。

颜色: 全身灰褐色至深褐色;螯足灰白色,长节、腕节及掌节具暗色环纹;步足灰白色,具暗色环纹,前 2 对步足前节及指节粉红色。稚蟹体色多变。

生活习性: 栖息于泥沙底,喜欢将环境中的海绵等异物挂于身上用于伪装。

垂直分布: 低潮带至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福建、台湾、广东、香港、广西、海南;印度-西太平洋。

易见度: ★★★★★

语源: 种本名以欧洲博物学家朱塞佩·安东尼奥·里索(Giuseppe Antonio Risso)的姓氏命名。

备注: 《中国海洋蟹类》中记载的细肢绒球蟹 D. gracilipes 及中华绒球蟹 D. sinensis 均为本种的同物异名。绒球蟹未成熟个体与成体间形态上存在较大差异,有些种类即便是雄性G1 在未成熟个体上也略有差异,需要仔细检视标本。

① ②福建厦门 / 雄性稚蟹③ 福建厦门 / 雄性亚成体

奥氏樱蛛蟹 Hoplophrys oatesii Henderson, 1893

体型: 雄 CW:8.8 mm,CL:9.0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近梨形,长略大于宽,全身光滑裸露,散生刺突;额缘弯折向下,额区刺长,指向侧前方;触角基节拉长,具尖齿状突起,背面观可见;背眼缘不扩展,前眼窝刺长,端部指向侧前方,末端小刺不膨大,尖端分为 2 个结节;眼柄伸出,在角膜背面具 1 枚小刺;胃区和心区隆起,鳃区具2 枚粗壮的齿,1 枚突出于侧面;胃区中央前后排布具 2 枚壮刺,心区隆起为 2 个小结节,肠区具 2 枚指向后方的钝结节;螯足近相等,不甚粗壮,长节至腕节背缘具不规则的小齿,不动指下部具长毛;步足粗壮,各节表面具不规则刺状突起;雄性腹部 7 节,雌性腹部第 3 至第 6 节愈合。

颜色: 全身灰白色至浅黄色,身上的棘突和色斑多为淡粉色,部分个体全身粉红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棘穗软珊瑚( Dendronephthya )上。

垂直分布: 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台湾、海南;印度-西太平洋。

易见度: ★★☆☆☆

语源: 属名源于希腊语 hopl + ophrys ,意为武装的眉毛,中文名形容本属似樱花。种本名以标本采集者奥茨(E. W. Oates)先生的姓氏命名。

① 海南陵水 / -10m / 徐一唐

导师互敬蟹 Hyastenus ducator Lee et Ng, 2020

体型: 雄 CW:36.5 mm,CL:61.1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梨形,全身密覆绒毛,去毛后光滑,胃区具 6 个突起,包括中胃区的一大一小 2 个突起及前胃区 4 个突起,肝区具 1 个小突起,上胃区具 1 个突起,鳃区具 3 个纵向排列的突起,其中上鳃区 1 个,中鳃区 2 个,侧鳃区具 1 枚短刺;额突出为 2 长角,末端分离;螯足粗壮,近对称,长节背、腹缘具瘤结,腕节短,具 4 ~ 6 枚瘤节,两指约与掌部背缘等长,可动指基部具 1 小齿突;步足细长,除指节外均密覆刚毛。

颜色: 全身灰白色或红褐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浅海及潮下带的水坑中,喜欢将环境中的海藻和海绵挂于身上用于伪装,前额两角之间通常覆盖有海绵。

垂直分布: 低潮带至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日本、韩国。

易见度: ★★★★★

语源: 属名源于 Hyas (互爱蟹属)+ tenuis ,意为本属比互爱蟹属体型瘦窄,中文名为音译。种本名源于拉丁语 ducator ,意为领袖,用以怀念我国著名甲壳动物学家刘瑞玉先生。

备注: 本种即慈母互敬蟹 H. pleione 的误定。慈母互敬蟹目前仅知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马纳尔湾及阿拉伯海(印度洋)。

① ② 山东青岛

希氏互敬蟹 Hyastenus hilgendorfi De Man, 1887

体型: 雄 CW:9 mm,CL:20.3 mm;雌 CW:7.6 mm,CL:16.6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梨形,表面密布绒毛,去除毛发后具很多凹陷和刻点,胃区、心区及鳃区隆起,互被浅沟所分隔;额区具极长的两角;侧缘具 3 ~ 6 齿,鳃区表面具少量突起,后侧缘具 1 枚壮刺;胃区中部突出为 1 结节,心区和肠区稍隆起,肠区具 1 个低矮结节;螯足粗壮;步足细长,指节似镰刀状,边缘具小刺。

颜色: 体色多变,全身灰白色、黄褐色或红褐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浅海柳珊瑚上,体表常附着海绵和水螅体。

垂直分布: 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海南;印度-西太平洋。

易见度: ★★☆☆☆

语源: 种本名以德国动物学家弗兰兹·马丁·希尔根多夫(Franz Martin Hilgendorf)的姓氏命名。

① ②③ 海南三亚 / -8 m / 徐一唐

长足长踦蟹 Phalangipus longipes (Linnaeus, 1758)

体型: 雄 CW:14.2 mm,CL:16.7 mm;雌 CW:15.4 mm,CL:19.5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近圆形,前胃区具 3 个突起及 1 对平钝的颗粒,中、后胃区各具 1 个锥形突起,心区及肠区的刺较锐,肝区具 2 个突起,鳃区具 4 个突起,颊区具 1 枚壮刺;额大而突出,三角形,末端分 2 齿;前侧缘具 3 刺;螯足长,近对称,表面光滑,可动指内缘基部具 1 个钝齿,末半部具细锯齿;步足细长,表面光滑。

颜色: 全身黄褐色;步足具环纹。

生活习性: 栖息于泥质浅水,行动迟缓。

垂直分布: 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台湾、海南;印度-西太平洋。

易见度: ★★★★★

语源: 属名源自希腊语 phalangion + pus ,意为蜘蛛状的脚,形容步足长。种本名源于拉丁语 longus + pes ,意为长足。

① ② 海南三亚 / -8 m / 徐一唐 SPmFa9SN/z4FFqbgtwHgTFslJ3VmOIVB3ZJ4AZWHMJfHuHxSvA8dIVK8ofq8al1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