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玉蟹总科 Leucosioidea

玉蟹科 Leucosiidae

头胸甲圆形、卵圆形、梨形或五角形,扁平或强烈凸起;眼窝及眼皆小;额窄,多少向前突出;第 1 触角斜折,第 2 触角小或退化;第 3 颚足长,外肢宽,完全盖住口腔;入鳃孔位于第 3 颚足基部;螯足近对称,粗壮或细长;步足窄小;两性腹部通常第 3 至第 5 或第 3 至第6 节愈合;雄性G1 长于G2,生殖孔位于末对步足底节;雌性腹腔深凹,形成育卵腔,雌孔位于胸部腹甲上。

全世界已知 79 属 507 种,中国记录 41 属 115 种。

坚壳蟹亚科 Ebaliinae
十一刺栗壳蟹 Arcania undecimspinosa De Haan, 1841

体型: 雄 CW:26.6 mm,CL:27.6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圆形,背面隆起,全身覆盖尖锐颗粒;额突出,分 2 锐齿;侧缘 4 齿,刺状,后两个稍大,后缘 3 刺,共计 11 刺;螯足细长,掌部细长,基部稍膨大;步足细弱,第 1 对步足最长;雄性腹部第 3 ~ 5 节愈合,雌性腹部第 4 ~ 5节愈合。

颜色: 头全身橙色,头胸甲沿额区至后缘具 2 条橙红色条纹,其外缘白色。稚蟹颜色略浅。

生活习性: 栖息于泥沙质海底。

垂直分布: 低潮带至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中国海域广布;印度-西太平洋。

易见度: ★★★★★

语源: 属名源于拉丁语 arcanus ,意为神秘的、隐藏的,中文名描述其球形而带密刺的外壳。种本名源于拉丁语 undecim + spinosus ,形容本种头胸甲边缘共具 11 个刺。

① 山东青岛 / 亚成体② ③ 山东青岛

圆十一刺栗壳蟹 Arcania novemspinosa (Lichtenstein, 1815)

九刺栗壳蟹(台)

体型: 雄 CW:24.7 mm,CL:25.1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圆形,背面具稀疏的尖颗粒,中部隆起,肝、鳃、肠区明显可辨;额突出,分 2 刺,端部稍钝;头胸甲边缘共计 11 刺,每侧前 3 枚较小,后 5 枚较大,后缘两端的刺宽钝;螯足长节扁柱形,颗粒稀少,末半部更少,腕节三角形,外缘颗粒粗,掌部颗粒细密,较光滑,两指长于掌部,内缘具细齿和较大的齿;步足各节均粗短,光滑。

颜色: 身体淡红色,腹面白色;螯足两指和步足端部白色。

生活习性: 生活在沙质浅水水底。

垂直分布: 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山东半岛南侧,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印度-西太平洋。

易见度: ★★★☆☆

语源: 种本名源于拉丁语 novem + spinosa ,意为 9 刺,但本种的头胸甲边缘具 11 刺,中文名为了与十一刺栗壳蟹相区分,故称圆十一刺栗壳蟹,推测发表者的可能忽视了第 2 对小刺。

备注: 本种与十一刺栗壳蟹 A. undecimspinosa 十分相似,但本种的额区具小刺和尖颗粒,而前者具泡状颗粒。

① ② 海南三亚

长螯希拳蟹 Hiplyra platycheir (De Haan, 1841)

体型: 雄 CW:19.5 mm,CL:21.2 mm [1] ;雌 CW:19 mm,CL:20 mm [1]

鉴别特征: 头胸甲圆形,表面光滑,肝区稍隆起,表面有明显颗粒;额平截,分为不明显的 3 齿;侧缘圆弧形,具细密颗粒;螯足扁长,长节基部具许多颗粒,其余各节较光滑,两指稍向下弯曲,不动指切缘具薄脊片,似刃状,可动指略与掌部等长,两指间具毛;步足细弱,表面光滑;雄性腹部第 2 至第5 节愈合,雌性腹部第 3 至第 6 节愈合。

颜色: 全身灰色;螯足指节内缘橙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泥沙质海底。

垂直分布: 低潮带至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福建、台湾、广东、香港、海南;印度-西太平洋。

易见度: ★☆☆☆☆

语源: 属名由拳蟹属( Philyra )字母打乱顺序后的生造词,无实际含义,中文名为音译。种本名源于希腊语 platy + cheir ,形容本种螯足两指较扁平,中文名形容本种较其他种类螯足细长。

① 广东深圳 / -5 m / 黄宇

筒状飞轮蟹 Ixa cylindrus (Fabricius, 1777)

体型: 雄 CW:32.4 mm,CL:12.6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横长卵形,背腹面均有颗粒,背面中部两侧各有 1 深沟,深沟前后均分支;额不突出,分 2 宽叶;前、后侧缘中间具 1 圆筒状大刺,尖端刺状,表面密布颗粒;螯足瘦长,掌部长,基部稍膨大;步足细弱,第 2 对步足最长;雄性腹部第 3 至第 5 节愈合,雌性腹部第 3 至第 6 节愈合。

颜色: 头胸甲灰白色至褐色,杂有黄色、白色或暗红色小点;螯足及步足灰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泥沙质海底。

垂直分布: 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台湾、广东、香港、广西、海南;印度-西太平洋。 易见度: ★★☆☆☆

语源: 属名源于希腊语 ixos ,意为槲寄生,形容外形类似槲寄生,中文名形容头胸甲类似轴承上的飞轮。种本名源于希腊语 kylidros ,形容本种头胸甲侧刺呈筒状。

① ② 海南陵水

双锥长臂蟹 Myra biconica Ihle, 1918

体型: 雄 CW:24.1 mm,CL:34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近长卵形,表面具稀疏颗粒,沿中轴线具1纵脊,颗粒比较集中;额中央具 1 浅而宽的“V”字形缺刻;侧缘具细密颗粒,后缘具 3 刺,中央刺尖长壮大,两侧的短锥形;螯足扁长,长节基部具许多颗粒,其余各节较光滑,两指稍向下弯曲,不动指切缘具细锯齿,可动指略与掌部等长;步足细弱,表面光滑;雄性腹部第 3 至第 6 节愈合,雌性腹部第4 至第 6 节愈合。

颜色: 全身灰白色至黄褐色,头胸甲背部具“V”字形暗紫色斑纹;螯足及步足大部灰白色,具暗紫色环纹或斑纹。

生活习性: 栖息于泥沙质海底。

垂直分布: 低潮带至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西太平洋。

易见度: ★★★★★

语源: 属名源于希腊语 mýrra ,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公主,中文名形容本属螯足细长。种本名源于拉丁语 bi + conic ,形容本种头胸甲后缘两侧各具 1 锥状突起。

① ② 广东深圳 / -5 m / 黄宇

迅速长臂蟹 Myra celeris Galil, 2001

体型: 雄 CW:29 mm,CL:38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近长卵形,表面和侧缘覆盖颗粒,分区不明显;额膨大并向上弯曲,中央具 1 浅而宽的“V”字形缺刻;侧缘具细密颗粒,后缘具 3 刺,中央刺尖长、壮大,两侧的短锥形;螯足扁长,雄性螯足显著大于雌性,长节 3/4 面积具许多颗粒,其余各节较光滑,两指稍向下弯曲,不动指切缘具细锯齿,两指长度约为掌部的一半;步足细弱,表面光滑;雄性腹部第 3 至第 6 节愈合,愈合节两侧突起为半圆形,雌性腹部第 4 至第 6 节愈合。

颜色: 全身灰白色至粉色,额区向后具 1 白色斑块,肝区白色,密布红色斑点;螯足整体红色,掌部基部和两指末端白色;步足白色,具红斑。

生活习性: 栖息于泥沙质海底。

垂直分布: 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浙江、福建、台湾、海南;西太平洋。

易见度: ★★☆☆☆

语源: 种本名源于拉丁语 celeris ,意为迅速的,以表示和遁行长臂蟹 M. fugax (Fabricius)关系密切。

备注: 本种是从遁行长臂蟹 M. fugax 拆分出来的种类,与后者最显著的区别是螯足掌部和两指的比例。《中国海洋蟹类》及《中国动物志 海洋低等蟹类》中记载的遁行长臂蟹均为本种。

① ② 海南陵水

特指长臂蟹 Myra eudactylus (Bell, 1855)

体型: 雄 CW:29.5 mm,CL:38.1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近长卵形,表面密覆细颗粒,在额区及肝区附近具短毛,中线具 1 颗粒隆脊,颊区边缘基部具 1 钝齿;额缘直,中间微凹,分 2 宽齿;后缘每边具 1 枚三角形齿,肠区向后突出 1 刺,末端向上翘;螯足粗壮,长节呈圆柱形,表面密覆细颗粒,腕节小,掌部较大,背缘长度等于高度,两指特别长,呈镰刀状,末端交叉,内缘具锐齿,两指外缘均具细锯齿;步足光滑,有光泽,第 1 对最长,末对最短;雄性腹部第 3 至第 6 节愈合,雌性腹部第 4 至第 6 节愈合。

颜色: 全身灰白色至红褐色,身体后部红褐色斑纹呈 3 个“V”字平行排布,有时分散为斑点;螯足及步足大部灰白色,螯足长节色稍深,步足长节至前节均具 1 条橙红色环纹。

生活习性: 栖息于泥沙质海底。

垂直分布: 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广西、海南;印度-西太平洋。

易见度: ★☆☆☆☆

语源: 种本名源于希腊语 eu + dactyl ,形容本种螯足两指特别长。

① ② 海南陵水

遁行长臂蟹 Myra fugax (Fabricius, 1798)

体型: 雄 CW:27.9 mm,CL:37.7 mm;雌 CW:28.1 mm,CL:34.7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近长卵形,密覆细颗粒,背中线具 1 纵行颗粒隆脊;额上翘,分为 2 窄齿,齿间背面低洼,周围有软毛;侧缘具明显的颗粒,前侧缘在螯足基部上方具 1 缺刻,肝区具1 条颗粒隆脊,和侧缘之间形成 1 光滑斜面;肠区背面突出 1长刺,指向后方,两侧各有 1 三角形刺;螯足粗壮,雄性螯足修长,长节呈圆柱形,基半部颗粒较末半部明显,腕节短,掌部瘦长,中部较细,基部较末部稍宽,指节短于掌部;步足瘦长,长节和腕节近圆柱形,末两节扁平,边缘具刚毛;雄性腹部第3 至第 6 节愈合,无颗粒突起,雌性腹部第 4 至第 6 节愈合。

颜色: 全身灰白色至红褐色,额区有 1 白色纵纹;螯足及步足大部灰白色,螯足长节色稍深,螯足掌部有时白色,中部具1条红褐色环纹,步足长节至前节均具 1 红褐色环纹。

生活习性: 栖息于泥沙质海底。

垂直分布: 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越南、所罗门群岛、斐济、印度、斯里兰卡。

易见度: ★★★★★

语源: 种本名源于拉丁语 fagio ,意为逃跑。

① ② 海南陵水

海南长臂蟹 Myra hainanica Chen et Türkay, 2001

体型: 雌 CW:37.4 mm,CL:33.8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近长卵形,背面颗粒少,背中线具 1 纵行颗粒隆脊,分区不明显,肝区边缘有珠状颗粒;额分为 2 叶,前缘两端略尖,中央缺刻明显;前侧缘在肝区后具 1 深凹;肠区背面突出 1 长刺,指向后方,两侧各有 1 矩形侧齿;螯足粗壮,各节表面具颗粒及刺状硬毛,长节呈圆柱形,密布颗粒,腕节短,掌部宽为长的 2 倍,指节短于掌部;步足表面具细颗粒及刺状硬毛;雄性腹部第 3 至第 6 节愈合,愈合节前部光滑,基部每边具 1 行颗粒突起,端部具 1 圆齿,雌性腹部第 4 至第6 节愈合。

颜色: 全身灰白色至红褐色,身体后部白色;螯足及步足大部白色,螯足长节色稍深,表面颗粒白色,掌部有时白色,中部具 1 红褐色环纹;步足长节至前节之间具红褐色环纹。

生活习性: 栖息于泥沙质海底。

垂直分布: 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广西、海南。

易见度: ★★☆☆☆

语源: 种本名源于模式产地海南。

① ② 海南三亚 / 雌蟹

精美五角蟹 Nursia lar (Fabricius, 1798)

体型: 雄 CW:11.2 mm,CL:7.8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五角形,具 6 条颗粒隆脊,肝区和前侧缘第 4 齿向内引入相互连接的隆脊,沿额区中央向后引入 1 行明显的隆脊,隆脊交会处颗粒密集;前侧缘中部微凹,分为 2 枚宽叶,基部具 1 枚尖三角形齿,后侧缘中部深凹,两端各具 1枚三角形齿;后缘宽,两端呈钝角突出;螯足细长,超过头胸甲长度 2 倍;步足侧扁;雄性腹部第 3 至第 6 节愈合,雌性腹部第 4 至第 6 节愈合。

颜色: 头胸甲黄褐色;螯足淡紫色,两指端部白色;步足淡黄色,具黄褐色环纹。

生活习性: 栖息于泥沙或碎贝壳质海底。

垂直分布: 低潮带至潮下带。

地理分布: 福建、台湾、广东、香港、广西、海南;日本、印度洋。

易见度: ★★☆☆☆

语源: 属名源于幸运女神Nortia的旧称,中文名形容本属头胸甲呈五角形。种本名源于希腊语 laros ,意为精美的。

① ② 福建厦门

烟色卵拳蟹 Ovilyra fuliginosa (Targioni Tozzetti, 1877)

体型: 雄 CW:19 mm,CL:17 mm;雌 CW:14 mm,CL:12 mm。

鉴别特征: 胸甲橄榄形或近卵形,长大于宽,表面光滑,背面稍隆起,而后中线具 1 条纵行细颗粒脊,肝区、胃区、心区及鳃区具明显颗粒,心、肠区两侧具细沟;额短,前缘中部突出;前侧缘在肝区具 1 斜面,边缘有粗颗粒,在斜面下缘基部有 1 大齿;第 3 颚足外肢末端宽卵圆形,表面具细颗粒,显著宽于内肢;螯足近相等,粗壮,雌性螯较雄性短,长节圆柱形,边缘及其附近有细颗粒,腕节小,内、外缘均具颗粒脊,掌部光滑,外缘直,内缘隆起,两指长于掌部,不动指近基部具1 大齿,边缘具小细齿;步足瘦小,光滑;雄性腹部第 3 至第 5 节愈合,在第 3 节两侧可见第 8 胸节,第 6 节近矩形,雌性腹部第 3 至第 6 节愈合。

颜色: 体色多变,头胸甲灰色至榄绿色;螯足及步足黄褐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泥沙质水底

垂直分布: 低潮带至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泰国湾、新加坡、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爪哇)。

易见度: ★★☆☆☆

语源: 属名源于拉丁语 ovat (卵形)+ ilyra (拳蟹属后缀),直译为卵拳蟹。种本名源于拉丁语 fulig ,意为烟色的。

备注: 《中国海洋生物名录》中记载的橄榄拳蟹 Philyra olivacea 为本种的同物异名。

① ② 浙江舟山 / 郭星乐

短小拟五角蟹 Paranursia abbreviata (Bell, 1855)

体型: 雄 CW:7.9 mm,CL:7.2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扁平,近五边形,宽大于长,边缘具颗粒,呈薄片波纹状,形成 7 个浅圆叶,每边前侧缘各 2 叶,前叶小后叶大,后侧缘及后缘各 1 叶;背面具 3 条颗粒隆脊;额分 3钝叶,中叶显著宽于侧叶;螯足对称,长节粗壮,边缘呈隆脊状,具粗颗粒;腕节粗短,边缘薄锐有颗粒脊;掌部膨大,背面中部具 1 纵行颗粒脊,指节短于掌部;步足第 2 对最长,末对最短,各节边缘薄锐,长节瘦长,具 4 条纵列颗粒脊,指节爪状;雄性腹部第 3 至第 5 节愈合,雌性腹部第 3 至第6 节愈合。

颜色: 头胸甲乳白色,杂有黄褐色斑点;螯足与头胸甲同色,掌部端部 2/3 乳白色;步足淡黄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泥沙质海底。

垂直分布: 低潮带至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印度洋。

易见度: ★★★★★

语源: 属名源于 para + Nursia (五角蟹属),直译为拟五角蟹。种本名源于拉丁语 abbreviatus ,意为缩短的。

① ② 福建厦门

白斑假拳蟹 Pseudophilyra albimaculata Chen et Sun, 2002

体型: 雌 CW:12.8 mm,CL:13.8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近圆形,长略大于宽,表面光滑具光泽;额稍隆起,分 3 齿,中齿突出于口前板,侧齿钝三角形,侧缘及后缘具珠状颗粒;前侧缘短于后侧缘,后侧缘向后收敛;螯足粗壮,对称,长节圆柱形,背面基部 2/3 具细颗粒,腕节小,隆起,表面光滑,掌节长方形,基半部中间隆起,可动指短于掌节,两指内缘基半部具 4 ~ 6 枚钝齿;步足略粗壮,其中第1对最长,依次渐短,腕节背缘具 1 光滑脊,前节略呈长方形,指节披针状;雄性腹部第 3 至第 6 节愈合,其中第 5、第 6 节间线明显,但不可活动,雌性腹部第 3 至第 6 节愈合。

颜色: 头胸甲白色,具黄褐色至红褐色斑纹;螯足长节基部2/3、腕节及掌节基半部黄褐色,两指基部 2/3 橙红色,端部白色;步足白色,具黄褐色环纹。

生活习性: 栖息于泥或泥沙质海底。

垂直分布: 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福建、广东。

易见度: ★☆☆☆☆

语源: 属名源于 pseudo + Philyra (拳蟹属),直译为假拳蟹。种本名源于拉丁语 albus + maculatus ,意为有白色斑点的。

① ② 福建泉州

墨吉假拳蟹 Pseudophilyra melita De Man, 1888

体型: 雌 CW:10 mm,CL:11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近圆形,长略大于宽,表面光滑具光泽,胃区、心区及鳃区具微细颗粒;额分 3 齿,中齿突出,侧齿钝;前侧缘呈波纹状,短于后侧缘,后侧缘向后收敛,与后缘间呈钝圆形;螯足对称,长节圆柱形,背面及边缘具纵行排列的细颗粒,腕节小,背面中部隆起,两侧稍扁平,两指短于掌部,内缘不具明显小齿,但近中部稍突出;步足细长,其中第 1 对最长,各节表面光滑无毛,前节扁平,指节披针状;雄性腹部第 3 至第 6 节愈合,其中第 5、第 6 节间线明显,但不可活动,雌性腹部第 3 至第 6 节愈合。

颜色: 头胸甲白色,具黄褐色至红褐色斑纹;螯足长节基部2/3、腕节及掌节基半部黄褐色,两指基部 2/3 橙红色,端部白色;步足白色,具黄褐色环纹。

生活习性: 栖息于泥或泥沙质海底。

垂直分布: 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海南;印度洋。

易见度: ★☆☆☆☆

语源: 种本名源于希腊神话中的海仙女Melita的名字,中文名源于模式产地墨吉群岛(Mergui Archipelago)。

① ② 海南陵水

豆形肝突蟹 Pyrhila pisum (De Haan, 1841)

豆形皮拳蟹(台)

体型: 雌 CW:17 mm,CL:19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圆形,长稍大于宽,背面中部隆起,胃区、心区及鳃区具颗粒群,背部末 1/3 较光滑;额短,前缘中部稍凹;螯足近相等,粗壮,长节背面基半部近中线有颗粒脊,近边缘密具细颗粒,掌部短于指节,背缘具 1 行颗粒脊;步足瘦小,光滑;雄性腹部第 2 至第 6 节愈合,雌性腹部第 3 至第 6 节愈合。

颜色: 体色多变,头胸甲灰色至榄绿色;螯足及步足黄褐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泥沙质海底。白天躲藏于泥沙中,夜间出来活动,经常出现在退潮后的浅洼处。作者在上海南汇湿地夜间观察,曾发现数百只豆形肝突蟹在一处凹陷的泥潭里活动,甚至会捕食刚刚蜕壳还处于软壳状态下的同类。

垂直分布: 中潮带至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中国海域广布;日本、朝鲜半岛。

易见度: ★★★★★

语源: 属名由拳蟹属( Philyra )字母打乱顺序后的生造词,无实际含义,中文名形容本属头胸甲肝区具隆起。种本名源于拉丁语 pisum ,意为豌豆,形容本种头胸甲形状像豆子。

① 天津 / 抱对② ③ 上海

隆线肝突蟹 Pyrhila carinata (Bell, 1855)

隆骨皮拳蟹(台)

体型: 雄 CW:29.4 mm,CL:28.6 mm;雌 CW:22 mm,CL:23.6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圆形,自额后至肠区中线具颗粒隆脊,胃区、心区及鳃区具颗粒群;螯足近相等,粗壮,长节前缘近中部向外扩大,基半部稍隆起,表面有细颗粒,掌部稍短于指节,内侧隆起,具粗颗粒,背、腹内缘各具 1 列颗粒脊;步足瘦小,光滑;雄性腹部第 2 至第 6 节愈合,雌性腹部第3 至第 6 节愈合。

颜色: 体色多变,全身灰色、黄褐色或棕褐色,头胸甲背面有时杂有深浅不一的斑纹或斑点。

生活习性: 栖息于泥沙质海底。相比豆形肝突蟹更喜欢具细沙粒的底质。

垂直分布: 中潮带至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中国海域广布;西太平洋。

易见度: ★★★★★

语源: 种本名源于拉丁语 carina ,意为龙首形,形容本种头胸甲额-肠区具 1 颗粒隆脊。

① 广西防城港② ③ 福建厦门

玉蟹亚科 Leucosiinae
鸭额玉蟹 Leucosia anatum (Herbst, 1783)

体型: 雌 CW:22.2 mm,CL:25.3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近圆形,中部突起,表面光滑;头胸甲侧面具显著的胸窦,胸窦较开阔,底部具 6-7 枚珠粒,前 4 枚较大;螯足近相等,粗壮,大部分光滑,长节基部中部具大珠粒,腕节光滑,掌部长方形,背、腹内缘各具 1 列细颗粒;雄性腹部第 3 至第 5 节愈合,雌性腹部第 3 至第 6 节愈合。

颜色: 头胸甲灰褐色,胃、心区两侧 3 枚融合的圆形状花纹;螯足与头胸甲同色,具橙红色环纹,长节珠粒白色,外缘橙红色,两指基部 2/3 橙红色;步足白色,具橙红色环纹。

生活习性: 栖息于泥沙质海底。

垂直分布: 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印度。

易见度: ★★★★★

语源: 属名源于希腊神话中的海仙女Leucothoe,中文名形容本属头胸甲似玉石。种本名源于拉丁语 anatis ,形容本种额向前突出似鸭嘴。

① 广东深圳 / -5 m / 黄宇 / 雌蟹腹面② ③ 广东深圳 / -5 m / 黄宇

红宝玉蟹 Leucosia rubripalma Galil, 2003

体型: 雄 CW:18.34 mm,CL:19.01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近圆形,中部突起,表面光滑;头胸甲侧面具显著的胸窦,胸窦较开阔,底部有明显的 5 枚珠粒,前 4枚较大;螯足近相等,粗壮,大部分光滑,长节基部和中部具珠粒,掌部椭圆,背、腹内缘各具 1 列细颗粒;雄性腹部第3 至第 5 节愈合,雌性腹部第 3 至第 6 节愈合。

颜色: 头胸甲灰褐色至红褐色,肝区暗红色,额区白色,肠区两侧具 1 对暗红色圆斑;螯足与头胸甲同色,长节珠粒乳白色,外缘橙红色,掌节及指节白色,掌部内侧面具 1 枚红斑;步足白色,具橙红色环纹。

生活习性: 栖息于泥沙质海底。

垂直分布: 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广东、海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

易见度: ★☆☆☆☆

语源: 种本名源于拉丁语 rubrica + palma ,形容本种螯足掌部内侧面具大红斑。

① 广东深圳 / -5 m / 黄宇② 海南三亚 / -8 m / 徐一唐

带纹化玉蟹 Seulocia vittata (Stimpson, 1858)

体型: 雌 CW:15.6 mm,CL:18.2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近圆形,中部突起,表面光滑;额前缘分3小齿,中齿大于侧齿;前侧缘具细颗粒,与后侧缘交界处呈钝角;头胸甲侧面具显著的胸窦,底部具 20 ~ 25 枚珠粒;螯足近相等,粗壮,大部分光滑,长节前、后缘具珠粒,腕节内缘具细颗粒,掌部长方形,背、腹内缘各具 1 列细颗粒;步足前 3 对长节较细长,边缘有颗粒,腕节小、隆起,前缘薄锐,前节呈长方形,边缘薄锐,指尖披针状;雄性腹部第 3 至第 5节愈合,雌性腹部第 3 至第 6 节愈合。

颜色: 头胸甲灰褐色,两侧具 4 对斜行红褐色条纹;螯足与步足白色,具橙红色环纹,螯足两指橙红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泥沙质海底。

垂直分布: 低潮带至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福建、台湾、广东、香港、广西、海南;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毛里求斯、印度。

易见度: ★★☆☆☆

语源: 属名源于玉蟹属( Leucosia )字母打乱顺序后的生造词,无实际含义,中文名“化”意指本属名源于玉蟹属的变化。种本名源于拉丁语 vittatus ,形容本种头胸甲上的红色条纹。

① ② 福建厦门

拟红斑坛形蟹 Urnalana parahaematostica Galil, 2005

体型: 雄 CW:11.2 mm,CL:11.9 mm;雌 CW:12.8 mm,CL:12.6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近斜方形,背面隆起,表面光滑,从额部中线向后至心区具 1 纵行隆脊;前侧缘稍凹陷,短于后侧缘,后侧缘表面有细颗粒及绒毛;胸窦具绒毛,下缘具 5 ~ 7 枚颗粒;螯足粗壮,近相等,长节边缘具珠状颗粒,背面近基部1/3 外侧具绒毛,掌部长大于宽,两指长于掌部,内缘具小齿;雄性腹部第 3 至第 5 节愈合,雌性腹部第 3 至第 6 节愈合。

颜色: 头胸甲灰褐色,全身具有红色斑点,身体背面较多;螯足与步足白色,具橙红色环纹和斑点。

生活习性: 栖息于泥沙质浅水底,生活水层较深,不常见。

垂直分布: 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浙江、福建、台湾;日本、韩国。

易见度: ★☆☆☆☆

语源: 属名源于拉丁语 urna+lana ,意为具毛的瓮,形容头胸甲呈坛形且具毛。种本名源于拉丁语 para+haematostict ,形容本种近似于红斑坛形蟹。

备注: 《中国动物志》中记载的红斑玉蟹 Leucosia haematostica (后改为坛形蟹属)实际包含了两个物种,即红斑坛形蟹 U. haematostica 与本种。红斑坛形蟹栖息于纬度较低的热带海区,而本种则适应暖温带海水,红斑坛形蟹和本种的外形较为接近,唯独雄性G1 末端中央的尖突明显长于端部,而本种则略长于端部。

① ② 福建石狮 0gnF+cvPetpvXm7WBQ3+Drbi9sT/7EsMTR89/pCt0QfIwR8bntZ4wDhHmZCIm4n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