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膜壳蟹总科 Hymenosomatoidea

膜壳蟹科 Hymenosomatidae

头胸甲圆形或梨形,薄而扁平,钙化不明显,不具钩状毛,分区可辨或不可辨;前侧缘完整,其与后侧缘界限不清;额显著,向前突出;眼裸露于眼窝外,眼窝不显著或不完整;第 3 颚足座节发达,第 3 颚足须位于长节外角;雄性螯足粗壮;步足细长;雄性G2 短于G1;雄性生殖孔位于末对步足底节上,雌性雌孔位于胸部腹甲上。

全世界已知 30 属 137 种,中国记录 7 属 14 种。

膜壳蟹亚科 Hymenosomatinae
突额薄板蟹 Elamena rostrata Ng, Chen et Fang, 1999

体型: 雌 CW:7.1 mm,CL:7.9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近三角形,表面略凹而平,全身光滑无毛,缺少分区和隆线;额突出为 1枚三角形额叶;侧缘没有齿或突起,但后侧缘和后缘波浪状;螯足细瘦、修长,表面光滑,掌部长,两指短于掌部,两指内缘具小齿;步足细长,其中第 2 对最长,指节弯曲,指尖钩状,其后具 2 枚锯齿。

颜色: 身体背面深褐色,步足和螯足均为淡黄绿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碎贝壳底的海草上。

垂直分布: 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福建、海南

易见度: ★☆☆☆☆

语源: 属名源于拉丁语 ex+lamella ,意为外部薄的。种本名源于拉丁语 rostrata ,形容本种额区尖突。

① ② 海南海口

凹背新尖额蟹 Neorhynchoplax introversa (Kemp, 1917)

体型: 雄 CW:5.52 mm,CL:5.5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近梨形,表面略凹而平,分区被光滑隆线分割;额突出,分 3 个近等大的齿;前侧缘中部具 1 微弱突起;雄性螯大于雌性,具短毛,掌部壮大,两指内缘具小齿;步足细长,第 2 对最长,指节弯曲,后缘具 6 ~ 8 枚锯齿;雄性腹部第 3 至第 5 及第 6 至第 7 节愈合。

颜色: 全身暗黄色,半透明,表面杂有少许黑色斑点,常附着藻类和泥污于身上。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河口及具盐度变化的通海河流中;栖息于水草间或腐殖质丰富的底泥、石块下,全身黏附粉尘用于伪装。

垂直分布: 不受潮汐影响的河流;河口低潮带至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海南、湖北。

易见度: ★★★☆☆

语源: 属名源于 neo + Rhynchoplax (尖额蟹属),直译为新尖额蟹。种本名源于拉丁语 introvert ,形容本种头胸甲表面略凹陷。

备注: 凹背新尖额蟹模式产地为江苏太湖,《中国海洋蟹类》记录分布为江苏和浙江的河口。近年来在上海淀山湖、杭州钱塘江、广州珠江口及海南等地的河口以及长江干流武汉段和嘉鱼段都记录了类似的种类,因形态原因本书将其暂时归入该种;珠江口产个体常用商品名为“泰国淡水蜘蛛蟹”,推测该种浮游期幼体或许可以在纯淡水中发育。

① ② 广东江门

① ② ③ 湖北武汉 / 徐一扬

中华新尖额蟹 Neorhynchoplax sinensis (Shen, 1932)

体型: 雄 CW:3.54 mm,CL:3.75 mm;雌 CW:3.2 mm,CL:3.25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卵圆形,周缘隆起,具有细毛,背面中央低陷,分区明显,以隆线为界,分区明显;额分为 2 齿,边缘具毛,中央的稍突出;外眼窝齿较小;侧缘在中点稍后处具1枚指向前侧方的小锐齿;颚足合拢后具有较大空隙;螯足近对称,雄螯大于雌螯,各节具有短毛,掌部内外侧均隆起,两指内缘各具 4 ~ 5 齿;步足瘦长,第 2 对最长,约为头胸甲宽 3 倍,第 3 步足稍短于第 1 步足,末对步足最短,步足指节腹缘无齿。

颜色: 全身淡黄色半透明,毛发常粘附黄色的泥污。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河口内湾的石块下。

垂直分布: 中潮带至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山东(山东半岛南岸)、海南。

易见度: ★★★★★

语源: 种本名源于模式产地中国。

① ② ④ 海南海口

篦额尖额蟹 Rhynchoplax messor Stimpson, 1858

体型: 雄 CW:3.9 mm,CL:5 mm;雌 CW:3.4 mm,CL:4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近梨形,表面光滑,隆起;额突出,分 3 叶,中叶窄长,篦形,向上方弯,末端具长毛,2 侧叶短小,锐齿状;外眼窝齿小而锐;前侧缘具 2 齿,前齿低平,后齿尖突;雄性螯足大于雌性,长节及腕节具少数具毛的瘤状突起,掌部短于两指,内侧面密具绒毛,一直延伸至两指内侧面基部,两指内缘具小齿;步足细长,第 1 对最长,长节、腕节及前节前缘具小突起和短毛,指节弯曲呈镰刀状,后缘具锯齿。

颜色: 全身黄褐色,头胸甲肝区及鳃区具 1 对淡红色或白色斑纹,后鳃区具一半透明至淡黄色斑纹;螯足及步足黄褐色,具环纹。

生活习性: 见于退潮后的潮池中,附着于小珊瑚藻( Corallina pilulifera )、绢丝藻( Callithamnion corymbosum )、蹄形叉珊藻( Jania ungulate )或多管藻( Polysiphonia spp.)上。常附着少量藻类于身上。

垂直分布: 低潮带至潮下带。

地理分布: 山东、浙江、福建;日本。

易见度: ★☆☆☆☆

语源: 属名源于希腊语 rhynchos + plax ,意为有尖鼻子(额突出)的螃蟹。种本名源于拉丁语 messor ,意为收获,中文名形容本种额的中齿大,似篦形。

① ③ 山东青岛 / 雌蟹② ④ 山东青岛 / 雄蟹 I7OiGqMw3nGupQ+AUIVh8Asp0qus7MyZS4DuMFcriH4o1Y1STFgv0fix+q70Gp8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