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胸甲宽大于长,横方形或横卵形,分区可辨;前侧缘强烈拱起,呈颗粒状,不具明显的叶或齿,与后侧缘界限不明;额稍凸,被一浅凹分为 2 叶;眼窝小,眼柄粗壮,与眼窝融合,角膜明显,部分着色;第 3 颚足短,闭合时可完全覆盖口腔;雄性螯足粗壮,不对称,异形,基-座节具 2 或 3 枚小刺,长节腹缘具 1 行小刺,腕节背面内角具长锐刺,掌部外侧面近光滑;步足长,底节前缘具2 ~ 4 行小刺,基-座节具 2 或 3 枚小刺,第 5 步足指节下弯;两性腹部 7 节;雄性腹部细长,第 4 ~ 6 节长宽近相等,第 1、第 3 节等宽,G1 略直,G2 约为G1 长度的 1/3;雄性生殖孔位于末对步足底与胸部腹甲之间,雌性雌孔位于胸部腹甲上。
全世界已知 2 属 4 种,中国记录 1 属 1 种。
体型: 雄 CW:21.5 mm,CL:16.8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圆方形或半圆形,扁平,表面密具麻点,密覆短绒毛,前半部隆起,后半部分低平;额窄,约为头胸甲最大宽度的 1/4,中央由一浅缺刻分为 2 叶,边缘具锐颗粒;眼窝小,背面仅可见到部分眼柄,眼柄不能活动;前侧缘弧形,短于后侧缘,具细碎颗粒,后侧缘末半部几乎平行,基半部向内收敛,后缘中部内凹;螯足不对称,坐节内缘具小齿,长节背、腹内缘各具 1 列小齿,腕节内末角具 1 壮齿,外缘末部具有颗粒,大螯掌部膨肿,光滑,不具颗粒,有稀疏短毛,两指内缘基半部具大钝齿,小螯掌部不太膨肿,两指内缘具小锯齿和小钝齿;第 3 步足最长,末对步足最短,各步足长节边缘具有锯齿,第 2、第 3 步足腕节至前节也具有锯齿,末对步足前节宽扁,指节长于前节,弯向外方;雄性第 7、第 8 胸节之间具有狭窄的骨化阴茎,腹部第 2 节窄于前后节。
颜色: 全身白色,角膜黑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泥质或泥沙质海底。受惊扰后常将螯足及末对步足抬起,呈假死状。
垂直分布: 潮下带浅水至深水。
地理分布: 福建、台湾、广东、香港;泰国湾、越南、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
易见度: ★★★☆☆
语源: 属名源于拉丁语 scalop + plax ,意为挖掘。种本名源于拉丁语 spin + pes ,意为带刺的足。
备注: 本种最大记录水深可达近百米,多数标本通过拖网采获于水深 20 ~ 30 m处。受环境变化或外界刺激,易发生自断肢现象。虽然不属于常见种类,但为丰富科一级的多样性,本书特别将其列入。
① 广东南澳 / 退化的眼睛② ③ 广东南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