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胸甲通常宽大于长,横方形、方形或梯形,表面光滑,分区不可辨;前侧缘拱起,含外眼窝眼在内具 1 ~ 4齿;眼柄短至长;第 3 颚足长节方形,可完成盖住口腔;螯足相对粗壮,指部通常窄小,长于掌部;步足细长;两性腹部 7 节;雄性G1 细长,直或略微弯曲,端部逐渐变细,G2 短小,为G1 长的 1/3,端部具 2 个不等的锐状或钝状突起;雄性生殖孔位于末对步足底与胸部腹甲之间,雌性雌孔位于胸部腹甲上。
全世界已知 15 属 32 种,中国记录 4 属 7 种。
体型: 雄 CW:30.28 mm,CL:25.44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近横方形,表面隆起,光滑;额分 2 叶;外眼窝齿呈钝三角形;前侧缘短于后侧缘,具 2 枚三角形齿,前齿钝,后齿尖锐,大个体在第 2 齿后具 1 齿痕;螯足壮大,不甚对称,光滑,腕节背面末部具 1 层绒毛,背面向内突出 1隆脊,两指内缘具大小不等的钝齿;步足细长,各节均具长刚毛,长节背、腹缘均具颗粒。
颜色: 全身灰白色,头胸甲前半部及螯足淡紫红色,并具不规则的暗红色斑,中胃区具 1 大暗红色斑,两侧上胃区具形状相似但较小的暗红色斑;步足底节、基节、座节及长前基半部白色,其余淡紫红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泥沙质浅水底。
垂直分布: 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浙江、福建、台湾、广东、香港、广西、海南;西太平洋。
易见度: ★★★★★
语源: 属名源于希腊语 eu + kratos ,意为强劲的、有力的。种本名以英国甲壳动物学家阿尔弗雷德·威廉·阿尔科克(Alfred William Alcock)的姓氏命名。
① ② 海南陵水
体型: 雄 CW:46 mm,CL:43 mm;雌 CW:32 mm,CL:25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近横方形,表面隆起,光滑;额分 2 叶;外眼窝齿呈钝三角形;前侧缘短于后侧缘,具 3 齿,中齿最突,末齿最小;螯足壮大,不甚对称,光滑,腕节背面端部具 1 丛绒毛;步足光滑,末对最短,各节均具短毛。
颜色: 头胸甲灰白色,中部淡紫色,杂有暗紫色小点,鳃区有时具 1 对稍大的暗紫色斑;螯足腕节外侧面、长节及螯节背缘具暗紫色小点,两指端半部白色;步足暗紫色,底节、基节、座节及长节基部 1/3、腕节及前节端部灰白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泥沙质浅水底。底拖网渔获常见,大潮低潮时偶见于低潮带。
垂直分布: 低潮带至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中国海域广布;印度-西太平洋。
易见度: ★★★★★
语源: 种本名源于拉丁语 crenate ,意为钝齿,形容本种头胸甲前侧缘钝齿状,中文名隆线指本种鳃区具隆脊。
① ② 山东青岛
体型: 雄 CW:57.1 mm,CL:44.2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近横方形,表面隆起,光滑;额分 2 叶;外眼窝齿呈钝三角形;前侧缘短于后侧缘,具 3 齿,中齿最突,末齿最小;螯足壮大,不甚对称,光滑;腕节内末角外侧具 1丛绒毛,两指内缘具钝齿;步足细长,光滑,末对步足前节短而宽。
颜色: 体色多变,全身灰白色或红褐色,头胸甲中部具 1 条带,条带前深色,其后浅色;螯足两指棕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泥沙质浅水底。
垂直分布: 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台湾、广东、广西、海南;西太平洋。
易见度: ★★★☆☆
语源: 种本名源于拉丁语 tri + punctate ,形容本种头胸甲上具 3个明显的斑点。
① ② 海南三亚
体型: 雄 CW:27.8 mm,CL:22.6 mm;雌 CW:19.7 mm,CL:15.6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近横方形,前半部隆起,光滑;额分 2 叶;前侧缘(除外眼窝齿外)具 3 枚三角形齿,第 1 齿钝,第 2 齿尖锐,第 3 齿最小;螯足壮大,不甚对称,光滑,长节背缘具结节,近末端具 1 壮齿,腕节肉末角具 1 三角形齿,外末角及前缘具毛,两指内缘具 2 ~ 3 个钝齿;步足细长,腕节、前节及指节边缘具毛。
颜色: 体色多变,全身棕褐色或黄褐色,杂有不规则暗色小点;螯足两指端部白色。稚蟹颜色稍浅。
生活习性: 栖息于泥沙质浅水底,善于打洞。大潮退潮后见于低潮带。
垂直分布: 低潮带至潮下带浅水。
地理分布: 福建、广东、香港、广西、海南;印度-西太平洋。
易见度: ★★★★★
语源: 属名源于希腊语 trissōs + plax ,指代本属前侧缘具 3 齿, plax 意为盘子或平板,多用于短尾蟹类属名后缀。种本名源于拉丁语 dentatus ,意为有齿的,由于本种为三齿背蟹属模式种,故中文名直称为三齿背蟹。
备注: 《中国海洋蟹类》中记载的隆脊强蟹 Eucrate costata 为本种的次定同物异名。本属与强蟹属的区别在于本属眼柄长于角膜,而后者眼柄短,等于或略短于角膜。
① ② ③ 福建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