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酋妇蟹总科 Eriphioidea

团扇蟹科 Oziidae

头胸甲宽大于长,横卵形或扇形,分区可辨;额宽,具 4 个小突起;眼柄短;第 3 颚足长节近方形,完全盖住口腔;螯足不对称,大螯可动指近基部具 1 向后弯曲的齿,小螯指部细长;步足正常,具毛;两性腹部 7 节;雄性G1 粗壮,G2 窄,长于G1;雄性生殖孔位于末对步足底节上,雌性雌孔位于胸部腹甲上。

全世界已知 7 属 43 种,中国记录 5 属 11 种。

酒色艳团扇蟹 Baptozius vinosus (H. Milne Edwards, 1834)

体型: 雌 CW:63.2 mm,CL:42.7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横卵形,前中部稍隆起,表面有很多细密颗粒;额中央被一倒“Y”字形浅沟分为 2 叶,宽约为头胸甲宽的 2/5;前侧缘(除外眼窝齿外)具 4 齿,前 2 齿圆钝,后2齿尖锐,前侧缘短于后侧缘;螯足不对称,长节短,腕节背缘具颗粒,内末角具 1 锐刺,掌部侧扁,背面及内、外侧面上半部具颗粒,两指稍短于掌部,内缘具钝齿;步足粗壮,长节较光滑,腕节、前节及指节具绒毛。

颜色: 全身暗紫色或紫褐色,颊区具 1 对白色半圆形条纹;眼橙红色;螯足两指橙红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河口红树林的洞中,夜间出来活动。

垂直分布: 高潮带至中潮带。

地理分布: 海南;印度-西太平洋。

易见度: ★☆☆☆☆

语源: 属名源于拉丁语 bapto + Ozius (团扇蟹属),意为染了色的团扇蟹。种本名源于拉丁语 vinum ,意为酒色。

① ② 海南三亚 / 雌蟹

粗粒石扇蟹 Epixanthus corrosus A. Milne-Edwards, 1873

体型: 雄 CW:17.19 mm,CL:9.96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横卵形,前中部稍隆起,表面有很多细密颗粒及有皱纹,额区和侧缘很密集;额分 2 叶,稍向下弯曲,每叶被弧形凹陷再分为 2 叶,宽约为头胸甲宽的 1/3;前侧缘(除外眼窝齿外)分为 4 宽叶;螯足不对称,腕节及掌部背面与外侧面具凹陷及腐蚀纹,大螯可动指内缘具 2 ~ 3 钝齿,不动指内缘具 4 齿,小螯瘦长,可动指内缘具 4 齿,不动指内缘具 2 齿;步足瘦长,仅指节具短刚毛。

颜色: 全身黄褐色;螯足两指棕褐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岩礁缝隙或碎石下,夜间退潮后出来活动。

垂直分布: 高潮带至中潮带。

地理分布: 台湾、海南;西太平洋、红海。

易见度: ★☆☆☆☆

语源: 属名源自 epi + Xanthus (扇蟹属),意为在扇蟹之上,形容两者关系较近,中文名形容本属喜欢栖息于碎石下。种本名源于希腊语 kolossos ,为位于希腊罗得岛上的太阳神铜像的名字,中文名形容本种头胸甲具许多粗糙颗粒。

① ② 海南三亚

平额石扇蟹 Epixanthus frontalis (H. Milne Edwards, 1834)

体型: 雄 CW:22 mm,CL:13 mm;雌 CW:28.1 mm,CL:17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横卵形,扁平,沿额缘和前侧缘具细颗粒,大部分区域光滑;额被一浅凹分为 2 叶,每叶被弧形凹陷再分为 2 叶,宽约为头胸甲宽的 1/3,背面观为横切形;前侧缘(除外眼窝齿外)分为 4 宽叶,其中第 4 叶最小,呈锐齿状;螯足不对称,表面光滑,腕节内末角具 2 齿,大螯两指内缘具钝齿,小螯两指瘦长;步足细长,扁平,前节末端及指节具短毛。

颜色: 体色多变,全身灰白色、黄色、黄褐色至黑褐色;螯足两指黄褐色或棕褐色。

生活习性: 白天躲在岩礁缝隙或石块下,夜间退潮后出来活动。

垂直分布: 高潮带至中潮带。

地理分布: 台湾、广东、香港、广西、海南;印度-西太平洋。

易见度: ★★★★★

语源: 种本名源于拉丁语 frontalis ,意为前额,中文名形容本种额较为平直。

① ③ 海南三亚② 广东深圳

① ② 海南三亚③ 广东惠州

环纹金沙蟹 Lydia annulipes (H. Milne Edwards, 1834)

体型: 雄 CW:27.9 mm,CL:17.7 mm;雌 CW:32.3 mm,CL:21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横卵形,背部隆起,表面光滑,前半部具深沟,后半部较平滑;额被一浅凹分为 4 钝叶,宽小于头胸甲宽的一半;前侧缘(除外眼窝齿外)分 5 叶,末叶最小;螯足不对称,长节短小,腕节肿胀,外侧面光滑,掌部背面具细皱襞,大螯可动指基部具 1 枚大钝齿,不动指内缘具钝齿,小螯两指内缘具三角形齿;步足光滑,仅指节具短毛。

颜色: 全身金黄色,具紫色条纹;螯足两指白色。稚蟹暗黄色,紫色条纹扩大成斑块。

生活习性: 栖息于岩礁缝隙中,夜间退潮后出来活动。

垂直分布: 高潮带至中潮带。

地理分布: 台湾、海南;印度-西太平洋。

易见度: ★★★★★

语源: 属名源于希腊语 ludía ,意为美丽的,中文名形容其头胸甲的颜色。种本名源于拉丁语 annulus + pes ,意为有环纹的足。

① ② 海南三亚③ 海南文昌

红点团扇蟹 Ozius guttatus H. Milne Edwards, 1834

体型: 雄 CW:66.9 mm,CL:44.3 mm;雌 CW:78.5 mm,CL:51.5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横卵形,表面光滑,鳃区不具隆脊;额具4钝齿;前侧缘(除外眼窝齿外)分 4 浅叶,前 3 叶宽而平钝,后侧缘稍凹;螯足不对称,长节粗短,被头胸甲遮盖,大螯腕节内侧圆钝,不具齿,掌部粗大,不动指内缘具 3 枚大钝齿,可动指内缘不具齿突,小螯腕节内末角锐齿状,掌部纤细,可动指内缘不具齿突,不动指内缘具小齿突;步足细长,腕节末端、前节及指节具短毛。

颜色: 全身黄褐色,密布褐色小点;螯足两指棕红色。

生活习性: 白天躲在岩礁缝隙中,夜间退潮后出来活动。

垂直分布: 高潮带至中潮带。

地理分布: 台湾、海南;印度-西太平洋。

易见度: ★★☆☆☆

语源: 属名语源不详,中文名形容本属头胸甲形状似团扇。种本名源于拉丁语 guttae ,形容本种头胸甲上具斑点。

① ② 海南三亚

皱纹团扇蟹 Ozius rugulosus Stimpson, 1858

体型: 雄 CW:35.74 mm,CL:23.12 mm;雌 CW:32.07 mm,CL:19.95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横卵形,前部表面具密集小颗粒和麻点,后半部近光滑;2M区分界清楚,肝区及鳃区表面各具2条横脊;额具 4 钝齿;前侧缘(除外眼窝齿外)分 5 叶,前 2 叶宽而低平,之后 2 叶钝齿形,最后 1 叶很小;螯足不对称,大螯腕节及掌部肿胀,表面有皱襞;步足长,具黑短毛。

颜色: 全身棕褐色;螯足两指黑色。稚蟹黄褐色。

生活习性: 白天躲在岩礁缝隙中,夜间退潮后出来活动。

垂直分布: 高潮带至中潮带。

地理分布: 台湾、海南;印度-西太平洋。

易见度: ★★★★★

语源: 种本名源于拉丁语 rugulosus ,形容本种头胸甲上具皱纹。

① 海南三亚 / 稚蟹② ③ 海南三亚

疣突团扇蟹 Ozius tuberculosus H. Milne Edwards, 1934

疣粒团扇蟹(台)

体型: 雄 CW:45.68 mm,CL:32.43 mm;雌 CW:43.4 mm,CL:30.1 mm。

鉴别特征: 头胸甲横卵形,表面密布珠状颗粒及短刚毛,前部分区沟明显;额前缘平直,具 4 个突起;前侧缘(除外眼窝齿外)具 5 齿,末齿最小,各齿边缘具颗粒;螯足不对称,腕节及掌节外侧面具大的珠状突起,大螯可动指内缘基部具 1 粗壮钝齿及数个小钝齿,不可动指内缘具 3 个明显钝齿,小螯纤瘦;步足长,各节表面具细颗粒,指节密覆短毛。

颜色: 全身紫褐色,杂有灰白色疣突,心区具 3 个淡黄色斑纹;螯足两指褐色。

生活习性: 白天躲在岩礁缝隙中,夜间退潮后出来活动。

垂直分布: 高潮带至中潮带。

地理分布: 台湾、海南;日本、新喀里多尼亚、印度洋。

易见度: ★★★☆☆

语源: 种本名源于拉丁语 tuberculum ,形容本种头胸甲上具很多疣状突起。

① 海南文昌 / 稚蟹② ③ 海南文昌 Qk/mPMmVZAQLJTReb0RvHA7Yx4gxRlKxyCJG5HlGUF8FMgHG7BXAqDqYASuQvPt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