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黑龙江垦区创办的第一本文学期刊《北大荒》

1958年春天,十万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使这片古老的土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正在建设的大型机械化国营农场群,呼唤着自己足以反映荒原巨变和具有献身精神的北大荒人形象的文学创作。《北大荒》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编辑部设在密山北大营原日本关东军留下的一座破楼里。这期创刊号的稿件就是在这里编的。当时的编辑力量是很强的。林予原总政文化部创作员,转业前就写过反映云南边防生活的长篇小说《寨上烽烟》。符钟涛原是《解放军文艺》编辑,擅长散文和短篇创作,转业那年也出版了短篇集《静静的港湾》。杨昉是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冯德英的《苦菜花》是由他担任责任编辑,有着丰富的编辑经验。于是,便在小楼一间小屋里开始筹备工作。筹备工作的第一件事是为创刊号组稿。林予当时怀里揣着一摞盖着印章的组稿信,先到八五九农场采访,此后坐船来到新成立的合江农垦局及所属农场,昼夜兼程,组织一大批稿件。

当时,美术编辑只有张作良一个人,后来又调来了晁楣,一起研究创刊号设计。经过大家的紧张工作,1958年11月27日,由铁道兵农垦局政治部创办的这本《北大荒》终于创刊了。创刊号上,由原农垦部办公厅主任彭达彰撰写发刊词,题为《让美丽富饶的北大荒放出共产主义文艺的光芒》。辟有“向荒原进军的人们”“跃进的花朵”“在工业战线上”“歌唱我们的生活”“乌苏里江边的中苏友谊”“反对美帝侵略台湾”等栏目。重点作品有钟涛的散文《荒野里响起的号角》、林予的小说《江畔的花朵》,杨昉的独幕剧《路》,范国栋的朗诵诗《我们是顶天立地的好汉》等。创刊号96页,16开本,近13万字。封面上印着一幅醒目的套色木刻,是晁楣、张作良创作的《到北大荒去》。

由于是黑龙江农垦系统的第一份文学期刊,创刊号出版后颇受读者欢迎,后来又调来了转业军官虞伯贤、林青、张懃、王忠瑜、罗炽静、王观泉、王其力等。

1958年冬天,牡丹江农垦局由密山迁往虎林县,编辑部也随之来到虎林。当时,虎林县城很小,容纳不下作为中央农垦部直属垦区的大批机关人马,住房很紧张,编辑部就临时在虎林大街上找了一间门市房子。听说过去是一家药铺。茅草的屋顶长出尺把长的蒿草和一片厚厚的枯死了的青苔。进门处放着一个大铁炉,炉筒拐了两个弯从临街的窗里伸出去。一刮风,煤烟便倒灌进来,弄得屋里烟尘滚滚。有一大铺炕,铁炉两旁放着几张褪色的桌子。大家就在这间又是办公室又是宿舍的房子里,紧张地编稿,接待来自农场第一线的业余作者。白天上班时,经常有些老乡闯了进来,口口声声要买药,有的人一经解释就走了,有的却怎么也解释不清,弄得大家啼笑皆非。

后来,又陆续从农场调来了一批转业军官任编辑。有郑加真、王水心、朱彩斌、肖英俊、周良国等。郑加真任杂志社负责人、领导小组组长,杨昉担任小说组组长,符钟涛担任散文组组长,王忠瑜担任诗歌组组长,虞伯贤担任评论组组长,王其力担任通联组组长。增设了“小花一束”“公社风光”“荒原旗手”“牧地春晓”“读者论坛”“从边疆到边疆”等,使内容更贴近黑土地,贴近生活。1960年7月,因当时垦区遭受自然灾害,加上全国性纸张紧张,农垦局已无力解决这一问题,经局党委研究只能忍痛停刊,前后出版了18期,共出版了200万字的文学作品。停刊后部分人员继续留在编辑部从事文学创作。林予、符钟涛、杨昉、王观泉、王忠瑜、林青、肖英俊等调至黑龙江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

刊物停办后,编辑部机构仍予以保留。1961年农垦局在虎林西区建成两幢办公楼,编辑部由县城西北角平房迁入新楼,直至1963年3月,牡丹江农垦局与合江农垦局合并,机构撤销,余下人员迁往佳木斯。

作为北大荒的文艺园地,《北大荒》培养了大批业余作者,发表了一批好的作品,不仅向全国人民宣传了这块神奇土地上所发生的巨变,而且塑造了具有献身精神的北大荒人的艺术形象。创刊号中的钟涛散文《荒野里响起号角声》,被选入《全国散文选》。

(原载2019年1月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赵国春著《北大荒文物的诉说》) beaiWaTG3t9ew2QACSWJ9qmiHxVkzz5erW8hqV4yhFhsn7VIDPbGPdQnAzolWb2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