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徐先国写《永不放下枪》表达心声

1958年3月,号称十万转复官兵的垦荒队伍已经在各军种兵种、各大军区的首脑机关、军事院校和有关部队的军营相继组成,开始向北大荒进发。徐先国所在的信阳步兵学校,经过学习动员和申请,最后被领导批准定下480多名学员,便即刻登程北上。

正是在这样一幅覆盖数千公里的画卷前,《人民日报》发表了著名诗人郭沫若的诗篇《向地球开战》,为这幅历史的画卷增添了更加绚丽的色彩。

徐先国和战友们很受鼓舞,大家奔走相告,传抄,朗诵,没完没了地交谈。原来,郭沫若的这首诗,是受当时农垦部长王震将军之托写的。当年7月,王震到宝泉岭农场后,对徐先国说:“你写的《永不放下枪》,郭老看了也很喜欢,他说如今的年轻战士觉悟高,有文化,还有诗才,个个都是好样的。”

一颗红心交给党,英雄解甲重上战场。不是当年整装上舰艇,也不是当年横戈渡长江。儿女离队要北上,响应号令远征北大荒。用拿枪的手把起锄头,强迫土地交出食粮。让血迹尽染的军装,受到机油和泥土的奖赏。让子弹穿透的疤伤,在黑土地上泛红发光。一颗红心交给党,英雄解甲永不放下枪。

当天,在战友们“叫好”的鼓舞下,作者又在诗的前边加了几句:

“感谢郭老称赞,我们去向地球开战。举起科学技术大旗,冲过艰难战胜自然。”

然后,寄给了《人民日报》。几天后,他们便整装出发了。离别的那天,机关百余人到火车站相送,没有红旗招展,锣鼓喧天,也没有响亮的口号声,只有默默地道别和祝福:“多保重,多保重!”当他们登上北上的列车,当火车发出一阵阵呼号的时候,离队的战士多以笑脸惜别,送别的战友却热泪盈眶。

徐先国随部队到达黑龙江省萝北县时,《永不放下枪》这首诗已经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他们军校的400多人分别编入预七师农场。

5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王震同志《千万人的心声——给徐先国同志的一封信》和诗人郭小川《关于‘永不放下枪’》的评价文章,正在这时,他接到了王震从北京寄来的信。

王震同志在信中写道: “读了你的诗《永不放下枪》,我深深感动了。 你唱出了我的心声。我相信,我们成千上万的同志都会同你合唱。看样子, 你是到北大荒去了。希望你和你的周围的同志们,如同你的诗中所描绘的 那样英勇,豪迈,‘一颗红心交给党,英雄解甲永不放下枪’。”

那些天,在开荒点上,在伐木工地和基建工地上,人们时常谈论起北京来信,憧憬美好的未来,而把当时异常的生活生产条件撇在脑后,把克服困难当成一种乐趣。此间,大家没等作曲家们的精品问世,已经按照将军和诗人修改过的《永不放下枪》,开始自编自唱了。不久,这首短诗被作为大型纪录片《英雄战胜北大荒》主题歌歌词出现在银幕上,总政文工团和空政文工团代表总参、总政来北大荒慰问时,又各自谱曲搬上舞台,并在各新建点上教唱,先后有时乐蒙、李伟、丁家歧等人的作品登在报刊上,共十余种唱法流传在北大荒。

战友们在学唱歌时,联想到北京的来信。他们建议徐先国趁此“机会”立即写回信,把大家的干劲和好人好事汇报出去,让全国人民都知道。“我非常乐意地接受大家的委托。我听到了他们‘怦怦’跳动的心声,更懂得此时此地他们怀念部队、怀念家乡、怀念战友和亲人的真切情感。于是,在一个宁静的夜晚,在一盏油灯前,在一群蚊子和飞蛾的‘伴奏’中写了信,第二天便寄《人民日报》转王震同志收。”

半个月过去后,徐先国接到《人民日报》来信,随信转来王震同志写给他的亲笔信。由于特殊的原因,这封信除身边几位战友看过外,还鲜为人知。信是用毛笔写的,内容如下:

徐先国同志:

《人民日报》(第八版)编辑田钟洛同志转来你给我的信,我很高兴很仔细地读过了它,田钟洛同志认为你的信写得很好,他征求我的意见,想摘要发表,摘去你对我称赞的那几节,至于如何摘去那些,那是编辑的事。我很爱你和你们那一队的同志们,我相信你们能够在黑龙江畔的垦区插起一面红旗,然后一队又一队都插起红旗,胜利的光荣的红旗永远在祖国的土地上飘扬……

徐先国收到这封信的时候,大豆已经长一筷子高了。劳动的间隙,几位战友听说北京给他回信了,就把信要去看。大家特别对王震同志说要到北大荒来最感兴趣,都盼望能见到这位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将军。

7月7日《人民日报》在第八版上刊登了徐先国写给王震同志的信:

“将军、部长同志,顺便向您汇报一下我们这里的情况。

北大荒真富……只要勤劳,伸手就有收获。

现在,向荒地进军、向困难进军的战斗已经全面打响了!冒着风雪,不怕日晒,藐视一切困难,一部分人投入了抢耕抢种;一部分人开始了修路;一部分人上山伐木,建造房屋;为了减少国家开支和解决自身困难,为了给国家增加财富,还组织了打猎队上山打猎,打鱼队下河捕鱼,家属妇女们也和大家一样,拉犁、撒种、割草……我们正浩浩荡荡地战斗在广阔无垠的荒原上面……”

“我们决心让北大荒早日变成北大仓,让北大荒和我们一样充满朝气,歌声四起。”

这封信发表时,编辑还加了《志气比天高的英雄好汉》为题的编者按语。

由于报刊的宣传,他们的行动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吸引了广大的有志青年。当时许多军垦农场都曾收到过全国各地青年要求参加垦荒的来信,徐先国曾收到这种来信30多封,多数是学生,也有青年教师和文学艺术爱好者。因为那首短诗《永不放下枪》曾被编进黑龙江、湖北等省1958年9月出版的初三、高中一年语文补充教材。

(原载2016年第9期《海燕》) lhem/C+B8iWBAipNme6/2utlxikVoKvgK2sQArx9QP0/1tjqZP6vkFUNrzjWRCD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