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林青的散文集《冰凌花》

在北大荒散文创作中,林青的独特风格在于他创造了书信体散文形式。作者以一位垦荒的长辈对晚辈的口吻讲述着一个又一个垦荒故事。是对话、聊天、介绍,更是一种直接的心灵交流。书信体散文倾诉式的娓娓道来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无形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尤其是黑龙江固有的风俗习惯以及风土人情和大自然景观,伴随着苦中作乐的叙述,深深地感染了读者。

林青,1926年出生于黑龙江明水人。1948年参军,1958年随十万转业官兵奔赴北大荒,在云山水库政治处任小报编辑。同年11月调入《北大荒文艺》编辑部,1962年进入黑龙江省作协从事专业创作。北大荒火热生活是他不竭的创作源泉,并使他享誉文坛。

1962年他创作的散文集《冰凌花》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冰凌花》是以书信的形式,抒情的文笔,展示出北大荒绚丽多彩的风姿,神奇美妙的自然风光和北大荒豁达宽广胸怀及热情奔放的性格,无私无畏的品德,勇于战天斗地的创业精神。在作者的彩笔下,那万顷一碧,烟波浩渺,水天相接,无际无涯,白鱼群前飞后跃的兴凯湖;那月白风静,婆娑倒影,江水澄清,大蚂蛤鱼在江底穿飞的乌苏江;那千枝万条,枝丫搭着枝丫,叶子覆盖着叶子,红绿相间,紫橙交错,松塔满枝,葡萄攀绕,物产富饶,木耳、蘑菇、榛子、山梨、山里红、野海棠永远也采不尽的完达山;那波涛汹涌,铺金镂彩,一望无垠的田野上,收割机像远航的舰队,归捕的风帆行驶在金色的麦海中;一幢幢楼房,一座座工厂,以及纵横交错的铁路、公路网,都被编织在一起,结撰成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但又是真实的写照,毫无虚构之嫌。作品在描写北大荒山河壮美的同时,又选择了具体事例,生动的故事,叙述了北大荒的历史和今天,从而抚今思昔,更觉创业的艰难。读了这本散文,宛如浏览了北大荒的创业史。这种夹叙夹议的表现方法,使作品既增添了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强度,又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是林青散文的独到之处。

这本在林青看来“赞美北大荒的”的作品是写给少儿朋友的,但一经出版,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名噪一时。据说有些内地青年读过《冰凌花》之后,自愿到北大荒参加垦荒建设。茅盾曾评价这部作品“是一部引人注目的佳作”。《冰凌花》同时奠定了林青散文创作以火热的心直抒胸臆的抒情基调。

林青对于散文创作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散文,尤其是以抒发情感为主的散文,要求作者在创作中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讴歌社会主义事业,赞美为革命建设冲锋陷阵的先进人物英雄事迹,歌颂火热的斗争生活,以此激发人们的战斗热情。散文要有感人的艺术力量,这种观点运用在他的作品中则形成了两种主要特点:一是激情式的倾诉,二是充满动感的诗性语言和意境。他的激情式的倾诉主要表现在以书信体方式出现的散文《风雪“一家店”》《冰凌花》《蛤蟆滩踏查记》《大豆摇铃的时节》《万顷一碧兴凯湖》《静静的桦树林》里。在这些作品中,作者虚拟了一个南方孩子水根作为倾诉对象,以南方各种对立、迥异的人文地理现象为契机,以对比、故事中套故事的手法,讲述北大荒垦荒生活和生动的原始荒野奇遇,他常将笔锋一转带出完全不同的景致描写。有时文章很有一番探险探宝的味道,有的文章用极大篇幅铺陈了北大荒美丽如画的景物,有的文章则更多地流露出对拓荒者的歌颂和敬意,对这块土地上英勇献身的抗联战士的怀念。

《冰凌花》《大豆摇铃的时节》两文,分别选入了《1949—1979散文特选》及《1949—1979上海儿童文学选》。

1983年林青在哈尔滨市病逝。

(根据2019年1月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赵国春、郭亚楠编著《北大荒文艺史略》有关内容改写) FfT1v+O2YWdZvwJz3pNP6AP3estYHuAc7f46rXqLJU+Q4yRJJWxzOmrbjEf6PUq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