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北大荒版画的诞生及艺术特色

北大荒版画作为一个美术学派,它的形成和发展绝非偶然。这里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审美意识、艺术观念、艺术形式、表现手法的形成与演变等内部原因。

北大荒画派的形成

特定的历史背景,是形成北大荒画派的重要因素。任何一种艺术的产生与发展,都不能脱离其时代、社会、历史的制约和影响。北大荒版画诞生于全面地、大规模地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与北大荒的经济建设同步发展起来的。如果离开这充满朝气的特定文化历史背景,也就不会有以北大荒命名的版画艺术。

其次,北大荒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产生北大荒版画的另一客观条件。北大荒幅员辽阔,土地肥沃,在世界经济地理上,占据着重要位置,在北纬差不多同一条等温线上,有乌克兰、美国的密西西比州和黑龙江三块黑土地带,三处都是盛产粮食的谷仓。

再次,社会心理对北大荒版画也有重要影响。人们的理想、信念、情感状态、审美趣味、爱好兴趣,都会直接影响到艺术,使其形成不同特色。艺术的创造力,作为一种主观的艺术才能,都是在一定的心理活动中进行的。一个画派的形成除了外部条件外,还有主观原因。它要有一定数量的聚集在一个地区的画家群体。这是形成一个画派的主体方面的条件。北大荒版画之所以被公认为我国画坛上的一个独立画派,正是因为它有一个具有观念、爱好、艺术趣味、风采格调等方面基本相似的画家群。他们在艺术观念上始终坚持立足现实,反映时代精神,重视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这是他们存在的共同美学基础,而在艺术表现上,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又都有各自的鲜明个性。共同的美学基础使它与其它画派区别开来,而艺术个性的自由发展促使画派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审美层次,向着新的富有当代意识的方向发展。这是北大荒版画画派充满活力、永远旺盛的内在依据,也是构成北大荒版画学派的重要主观因素。

北大荒版画的艺术特色

北大荒版画之所以能在国内、国际产生很大影响,受到普遍称赞,原因之一是它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北大荒版画经过60多年的发展变化,仍然没有丢掉初期的美学原则,有的画家说:“它的风貌、风格、艺术特色都是鲜明的,一看就是北大荒。”

那么北大荒的地方特色是什么呢?总的来说由以下四种因素所构成:第一,历史的因素。北大荒是个历史的概念,由于它地处边疆长期未能开发,因此这里是一片原始、荒漠、闭塞的土地,素有“北大荒”之称。这是历史形成的,征服荒原初期这种特色十分鲜明。第二,现实的因素。从开始征服荒原到今天,经过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它已从原始、荒漠、闭塞中走了出来,变成了一个有70万职工、160万人口的国有农场群,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北大荒已经变成北大仓。第三,自然地理因素。北大荒是祖国北部边疆的一块黑土平原,有辽阔的土地,莽莽的森林,冬季是一片冰雪世界。第四,心理素质的因素。北大荒特定的环境培植出一种豪放、粗犷、开阔的心理素质,也就是“北大荒性格”。以上四点,可以说是构成北大荒地方特色的几个重要因素。

那么,北大荒版画又是怎样表现这多种因素构成的地方特色呢?概括起来说,就是一个行程三个层次,整个北大荒版画是沿着北大荒变为北大仓这一历史行程来表现北大荒地方特色的,而且各有侧重。早期的版画有鲜明的“荒”味,第一种因素所占比重较大。例如,《到北大荒去》《第一道脚印》《排障》等,都表现出北大荒原始荒漠的特点,带有一定的历史痕迹。中期的版画主要表现旧貌换新颜的变化过程。新时期的北大荒版画则反映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多元文化的介入,给版画创作带来的艺术表现及风格的多样性。

三个层次是:一是将自然景物与开荒、伐木、狩猎、机械化耕种等这些北大荒特定的生活内容结合起来。这里的自然景物不是单独的描绘对象,而是作为人的生存环境、劳动对象纳入画面的。这类作品主要表现北大荒人怎样开发建设北大荒,表现人的本质力量和改造后的自然之美,荒原变成了万亩良田,森林成为国家木材生产基地。二是反映北大荒的日常生活,它从另一侧面表现北大荒已成为历史的过去,今天已变成丰衣足食、欣欣向荣的北大仓。“荒”味消失了,“仓”字成为突出的特点。三是从审美角度表现那些未经“人化的自然”之美。那些千里雪原、茫茫大地、莽莽森林作为主体进入画面,以这些自然景物的形态美,表现北大荒的地方特色。它给人一种博大而开阔的印象。

乡土寄乡情。乡土气息是“情景交融”的统一体,体现出画家对乡土的眷恋之情。北大荒版画家的作品之所以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就在于他们对北大荒有乡土之爱,而且爱得很深沉,很炽烈。爱家乡是爱祖国的一种具体体现,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一个画家不爱自己的家乡,难以发现乡土之美,更谈不上深刻反映家乡的一切了。北大荒版画家做到了这一点。因此他们对那些眼睛向外、对北大荒不感兴趣的作者很反感。

地方特色是个历史的概念,不是凝固不变的。地方特色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里有它相对稳定的一面,另一方面,它又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尽管这个过程有时非常缓慢。所谓地方特色,只不过是一个地区的社会生活、风俗人情、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的综合体现。它包含着物质、观念、审美三种因素。

木刻的套色并非北大荒版画独创,中国木刻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复制木刻中已有简单的手填色彩。宋、元时代开始有套色刻印,明代是彩色套印全面发展的时代。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兴版画中,也曾有过套色版画。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油印套色版画却是北大荒版画带头兴起的,对于推动我国油印套色版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色彩是北大荒版画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表现北大荒的新的生活,自然景物,画家们创造性地发挥了色彩的独特功能,使北大荒版画呈现出来的浓重、浑厚、富丽的色调,与典雅的水印木刻、光耀对照的黑白木刻有着鲜明的区别。

北大荒版画具有浓重、富丽的色彩,犹如醇浓的烈性酒一样,是生活在高寒区的北大荒人所喜欢痛饮的。因为它表现了北大荒自然环境的特点,符合画家主观感受的要求。所以这种色彩美不仅给予视觉的满足,而且还能打动人们的感情。在这种心理支配下,他们不追求色彩的复杂变化,而是将复杂色彩高度概括地表现出来。后期的北大荒版画这一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了,但色彩的丰富性并未减弱。色彩的丰富不在数量的增多,以多取胜,而是从有限的色彩中,形成冷暖、明暗、强弱、均衡、对比、韵律和节奏,求得丰富多样,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效果。古人论画讲“墨分五色”,从单一的墨色中,表现出丰富的色彩韵味,色彩的美感在于色彩的组合、搭配关系,关系就是规律,关系的细微变化,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色彩的单纯化,是版画设色的特点,其目的是强化视觉的单纯感受,印象集中,反应强烈,带有浓厚的主观倾向性,使之成为情绪的象征。色彩愈单纯,愈概括,它留给观者联想空间愈大。作为一种绘画语言,它要从整体大效果出发,以能否在直接传达中,唤起对色彩的丰富的想象,有助于表现意境为标准。因此,北大荒版画的色彩不受景物固有色的限制,不是自然主义地摹写景物的固有色。

北大荒版画的情感性质,除个人感受的差异外,由于时代、历史和特定环境的影响、制约,它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基本形态——亢奋有力。它贯穿于整个版画之中,成为版画的基本的情感特色。这是因为在社会主义时代,随着历史的巨大变动,社会蓬勃的发展,开发北大荒这一伟大壮举,给人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所以必然产生与时代相一致的情感趋向,人们的情感体验和表现一定是有力的、奔放的、豪壮的。

追求色彩的装饰效果,是北大荒版画的又一种特色。绘画的装饰风格是采用装饰图案的手法,将客观物象按照主题的需要、美的法则和画家的感受,有所强调、有所夸张、有所变形,使其定型化、规律化,以满足某种审美要求。在色彩装饰化方面,以纯原色为主,不拘泥于自然色彩的限制和真实感,多采用纯原色和对比色来制造强烈的装饰效果。

总之,北大荒版画至今仍保持着浓重、浑厚、富丽的色彩,但比起早期的版画却有很大的变化。构图也即国画所说的位置经营,构图、造型、设色是绘画艺术的三个形式要素。北大荒版画经过60多年的创作实践,摸索出一套规律性法则,它的构图特点表现在:构图有气势。

构图饱满,是北大荒版画的又一特点。要使饱满的构图富于变化,避免闭塞呆滞,除注意满与空的组合关系外,还需要将藏与露、疏与密、简与繁、静与动、明与暗、险与稳等对立统一法则相反相成地运用到构图中去,从而使构图满而不堵,繁而不乱,以虚寓实,虚中有实,创造出和谐的、均衡的构图之美。这正像诗歌创作讲究含蓄、语忌直、意忌浅一样,造型艺术也是如此。境宜藏,不宜露,画境有隐有露,能留给观者更多的想象余地,怀抱琵琶半遮面,总比一览无余要好些。

要达到繁而不乱,简而不陋,必须繁中有简、简中有繁,二者相互衬托、相互补充。景似繁而实简,景似简而实繁,该繁处精雕细刻,该简处惜墨如金,二者相兼、各得其宜。繁简统一,不仅使画面结构协调匀称,而且也适应观者欣赏的心理习惯。《北陲屏障》(晁楣)松树枝干占满画面可谓之饱满、繁复,给人一种眼花缭乱的感觉,而在远处的巡逻兵却很简练。它形体虽小但与繁复的松树相比,显得很突出,如无繁的存在,形体很小的人和马便不会如此引人注目。

在构图中将明暗因素有韵律地加以表现,能够形成一种旋律,使画面的景物有凹凸,有层次,有节奏。白色物体若以黑背景陪衬,由于反差大则显得愈白。如果某处色调过于明亮突出,就要设法缓和它,可以增强其它色彩,保持均衡。

动与静是构图不可缺少的因素,虽然画面上的物体永远被固定在一个位置上,但它的静是相对的。

意境的组成因素是生活中的景物和情感,离不开物对心的刺激和心对物的感受。因此,情景交融、情景结合、而有意境。这就是说,所谓意境是生活图景、画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贵深远、贵新异、贵多样、贵含蓄。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季节,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艺术联想,都会生发不同的意境:“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郭熙语)北大荒版画的意境堪称丰富深远,纷呈迭出。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北大荒版画的意境创造,又是与画家们的独特生活经历和审美感受联系在一起的。多年来,生活在北大荒的画家们,体察到一种新的自然美,从而形成了雄伟壮阔、广大无垠为主要特征的审美感受。基于这种审美感受,他们在版画中确定了波澜壮阔、极目无垠的基调,以此为意境的主旋律。在画面中不管描绘何种内容,这种基调非常鲜明,尽力表现出大地无垠、天高地阔之境,以衬托北大荒人的粗犷、豪放、胸襟开阔的气概,这正是他们寻求的旷达的意境。开阔之景与旷达之情的融合,正是他们的美学追求。

(根据2019年1月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赵国春、郭亚楠编著《北大荒文艺史略》张泽新负责《版画》一章改写) Ed6DE+pLBk/PPHdQaMHGu4uEeM3rHhJQ/KCv6PyqmRE1ZNT6QVILrFXAtDerOBb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