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莺歌燕舞鸾鸣凤

(一)家运

刘浩翰遗留给刘禄松三兄弟的房屋,只有五间泥砖瓦房,一间泥砖木板炮楼,共六间房子。炮楼用杉木板铺制。房屋坐落在大屋的东南角,已经是很旧的房子了。刘禄松不知道这些房子是哪一代祖先建设的。

在刘寿松结婚的第三年,刘禄松兄弟就分家了。刘禄松分到了两间房子,是上下相连的开口偏厅。中间有一个天井。刘福松也分到了两间房子。刘寿松分到了一间房子和炮楼。刘寿松的房子在东边,刘福松的房子在西边,刘禄松的房子被夹在中间。

刘福松和刘禄松的屋门口向南。门前是一个缓缓的斜坡,也是一片空地。爬上斜坡,是分给刘福松的竹园。在竹园的边沿,种植了簕古,保护竹园。竹园内种植了单竹、水竹各一棵,种植了相思树、黄榄树、黑榄树、龙眼树、黄皮树。竹和树都长得很旺盛。在竹园的西边,是刘卓松的禾堂屋。

刘寿松的屋门口向东,正对罗汉山主峰。门前也有一块小平地。在小平地东边沿的土坎,并排种植了水竹和石竹。在水竹和石竹的两端,分别种植了四棵龙眼树和两棵荔枝树。修竹掩映,树叶婆娑。竹木都生长得很茂盛。南边的水竹、龙眼树和荔枝树,分给了刘禄松。北边的石竹、荔枝树和龙眼树,分给了刘寿松。土坎有一丈多高。土坎下面是演武场旱坡地。

刘禄松家人多房子少,孩子们只能够在近门口的阁楼上打地铺。八个孩子四个铺位,挤满了阁楼。阁楼是木板楼。木板是香樟木板。孩子们都渐渐地长大了。刘煊义、刘煊礼和刘煊寿已经长成大小伙子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刘禄松夫妇住在阁楼下面,床前拴老黑。在旁边靠墙摆放了牛尿桶、牛屎畚箕、草料篮。刘禄松经常说,和老黑住在一起,心中踏实。床上四季飘着樟香味。其实,这只是自我安慰。樟香味再香、再浓,也比不上牛屎尿的臭味浓郁。

刘煊义一九三一年出生,方脸,初小毕业,个子不高,很结实,干农活是一把好手。一九五三年,刘德松所在的税务局招收征管员。刘德松专程回到家里,把消息告诉刘煊义。刘煊义非常高兴,要去城里报名。父亲不让刘煊义去。说:“收税的人经常被人殴打,人身没有保障。就是饿死,也不能当收税佬。”刘煊义听从了父亲的话,没有走出大山。

刘煊礼长得高瘦,长脸,左眼眶下有一块小疤痕。疤痕是在游泳潜水的时候,被水下的大石头擦伤而留下的。他十分精明,逆向思维。别人想不到的事情,他能想到。在读书的时候,老师经常说:“刘煊礼是个小孙悟空。一眨眼睛,就把计策想出来了。”同学们都叫刘煊礼小孙悟空。刘煊礼高小还没有毕业,就对父亲说:“万般皆下品,惟有种田高。担谷去粜就有钱。读书没用,不如回家耕田。”父亲什么也不说,只是笑。母亲认为,不读书也好,多一个人干活。刘煊礼读完了五年级,就把书本拿回来,跟着父亲,下地劳作了。

刘煊礼虽然年纪不大,但三两年下来,已经是一个经验老到的农民了。插秧播种,犁耙田地,干每一项农活,都十分娴熟。刘煊礼也和父亲一样,总是闲不住。有事没事总爱扛把锄头,搭个畚箕,在田地里转悠。或给田地灌水、排水,或除草松土,或摸鱼捉虾。刘煊礼到了田地里,总是可以拿些东西回来。

刘煊礼不但是耕田的一把好手,而且能掐会算。除了农事以外,总是想一些法子,弄一些钱回来。甚至可以出奇谋,想到其他人想不到的的事情,干其他人认为不可能干的事情。其最终的目的,就是弄到钱。刘浩琴经常说:“刘煊礼天生就是一个做生意的人。要是有本钱和条件允许,刘煊礼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出色的、有成就的商人。刘煊礼的才华不能够施展,是刘禄松的损失,也是刘家的损失。”刘浩琴对此感到十分可惜。对刘浩琴的说法,村里的人深信不疑。刘禄松夫妇心里甜滋滋的。

父母亲疼爱刘煊礼。刘煊礼也疼爱父母亲和弟弟们。他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父母亲和弟弟们受苦受累。他在山上摘到好吃的野果子,总是舍不得吃,总是拿回家里,给弟弟们分享。他经常对弟弟们说:“别偷懒,要好好读书。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文化总是有用的。有了文化,就可以像刘德松六叔和刘礼松满叔那样,在城里食清闲自在饭,吃国家饭,光宗耀祖。”对他的关怀和鼓励,弟弟们倍感温暖。刘煊全想,长大以后,一定要勤奋读书,不要辜负了六哥的希望。

刘煊寿长得也十分结实。他没有刘煊义那么勤劳,也没有刘煊礼那么精明和不安分。在闲暇的时候,他也很喜欢在河里捉鱼摸虾。他孝顺、厚道、善良,从来都不斤斤计较,都没有和长辈顶嘴,也没有和他人红过脸。在孩子当中,他是最孝顺的。全家人都很喜欢他。刘禄松认为,做人安分一点好,不会闯祸。耕田人家,只要勤劳、本分、厚道,就不愁没有吃的。

孩子们长大了,房子就显得很狭窄了。全家人回到家里,乱哄哄的,坐的地方都没有。一家人经过几年的辛勤耕作,省吃俭用,总算积攒了一些粮食。有了粮食,就有了建设房屋的物质基础。刘禄松开始谋划扩建房屋,改善居住条件。没有钱购买建筑材料,全家人就起早贪黑、自力更生,筹备建筑材料。

建设房屋最重要的材料,就是泥砖和枋桷。房屋是农民的百年大计,建筑材料质量一定要好。木料是最主要的材料之一。枋桷已经有一部分了,都是杉木和红椎木。杉木是建设房屋的最好材料。红椎木木质较为坚硬,也是建设房屋的好材料。要是再找一些赤梨木、或者酸枝木,制作门头板、门板、窗框、窗门,再砍伐一些杉树,制作枋桷,木料就基本筹备够了。

泥砖也是建设房屋最重要的材料之一。泥砖质量的好坏,最关键的是打砖泥。打砖泥不但要粘度适中,而且要充分腐熟。用粘度适中和腐熟的打砖泥,制造的泥砖,不会开裂,不怕雨淋,经久耐用。有些泥砖房经历了百年风雨,仍然屹立不倒,就是泥砖质量好的缘故。在老秧垌的田块,土层深厚,田泥粘度适中,是最好的打砖泥。选用老秧垌的田泥,打的泥砖,不会开裂,收缩较小,很耐雨淋。村民建设房屋,都是选用老秧垌的田泥打砖。制造泥砖叫打泥砖,简称打砖。

刘禄松决定,在老秧垌自家的水稻田打砖。在秋收以后,在水稻田就不种植冬种作物了。刘禄松打算,用田泥打砖以后,赶快回填塘泥和鸡坑湴,施入农家肥,种植春收作物。这样既不会减少粮食生产,也不会耽误农时。

村里的农谚说:“霜降过三朝,过河要寻桥。”意思就是说,过了霜降,就下冷雾了。天气就转冷了。在佛祖坪的大地上,深秋的田野也很美丽。大部分农田都种上了番薯、红烟等冬种作物。番薯、红烟已经拔节生长。一些被犁翻晒冬的田块,泥坯头已经长出了灰菜、艾菜、红辣蓼、蒲公英等野菜、野草。站在老秧垌环山排洪沟的土坝,眺望刘家冲上下,一片葱绿,生机勃勃。晒冬田星星点点地点缀在番薯地、烟地等冬种作物之间,就像一幅山水画上迎风绽放的花朵。

一天早上,太阳还没有出来,刘煊义就赤着双脚,踮起脚跟,踏着寒冷的朝露,赶着老黑,来到了老秧垌打砖田。砖田灌满了水。老黑怕冷,不肯走进砖田里。刘煊义卷起裤腿,站在砖田里,强忍爆坚、爆生的疼痛,又是打,又是骂,连拉带拖,才把老黑拉到砖田里。刘煊义在老黑肩上驾上牛轭,扣牢牛盼盎,又是一阵鞭挞,老黑才慢吞吞地拖着木犁,往前走去。刘煊义扶着犁摆尾,不停地调整犁头的深度和犁头的左右位置,把结实的田泥犁翻。已经干枯、或者长出新苗的禾秆头,被压在了泥坯头下面。在老黑和刘煊义走过以后,就是一行行的泥坯头了。泥坯头散发着幽幽的泥土香味。这种香味,只有在田里劳作的人们,才能够体味得到。泥土香味对农人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农人闻不到泥土香味,就会感到不安,心烦意乱。打砖的田块叫打砖田,简称砖田。

刘煊义长期在田里赤脚劳作,脚掌布满了爆坚、爆生。脚后跟全都裂开了,渗着血丝。只有踮起脚跟走路,才能够减轻疼痛。手脚被冻裂以后,大的裂痕叫爆坚,小的裂痕叫爆生。爆坚和爆生都很坚硬。

刘煊义把田泥犁翻之后,又换上木耙,把泥坯头耙碎、耙烂、耙成为泥浆。这时,太阳已经出来了,天气也暖和了。刘煊义在泥浆里撒上切成段的禾秆,又赶着老黑,把禾秆耙进泥浆里。刘禄松说,在泥浆拌入禾秆,经过沤熟以后,打的泥砖就不会开裂。这一块水稻田已经是第二次打砖了。刘煊义想,打了这一次泥砖,无论如何也不能在这块水稻田打砖了。

刘煊义耙好了砖田,把老黑拉到排水沟,洗干净老黑身上的泥湴,把牛绳搭在老黑的右角,就让老黑在晒冬田块啃咬青草。晒冬田里的野草鲜嫩。老黑也挺老实的,低头大啖啃咬青草,不走到番薯地,啃咬番薯苗。二黑站在田基,警惕地看着老黑。要是老黑不老实啃咬青草,二黑就对着老黑吠叫。在田野里,许多村民也在劳作。有的在番薯地里除草松土,有的在烟地里施肥。在不远的地方,刘坤富在晒冬田里养牛。

刘煊义扛起锄头,走到排水沟,选择一段土层深厚的沟段,开垦砖泥地。他在水沟旁筑一道围堰,把沟水引到下游。沟水被排干了,泥鳅、鲫鱼、菩萨鱼、虾在泥湴里乱蹦乱跳,田蟹在横冲直撞。刘煊义用畚箕把鱼虾蟹捞起来,装进鱼箩里。十三个脚拇指大的田螺,静静地躺在沟边的泥湴。刘煊义在抓住田螺的时候,田螺姑娘才缩进壳里。这是意外的收获。刘煊义满怀欢喜。

刘煊义高举锄头,挖翻沟底泥湴,铲除沟边杂草,拌在泥湴中。沟底泥湴拌进了杂草,经过浸泡腐熟以后,打砖不会开裂。在排水沟开垦砖泥地,比在水稻田困难多了。刘煊义开垦前进一步,都十分困难。

刘煊义刚掘了几锄头,就发现了一条黄鳝。黄鳝钻进泥湴里,一眨眼就不见了。刘煊义把锄头丢在一边,用手掌挖泥湴,很快就把黄鳝找到了。刘煊义手疾眼快,一手把黄鳝抓住,跑到排水沟旁边的番薯地。黄鳝很滑溜,挣扎几下,就从指缝中逃脱了,掉落在番薯地坑。黄鳝身上被沾上了干泥沙,就再也跑不动了。刘煊义很轻松地把黄鳝捉到鱼箩里。鱼箩里的虾蟹泥鳅,躁动起来,很快就平静了。

用沟底泥打的泥砖,不如用田泥打的泥砖质量好,经不起雨淋。这种泥砖不能够砌在外墙,只能够砌在内隔墙。刘煊义不是不知道这种道理,只是在水稻田打的泥砖可能不够用,就采用这种办法补充。能够准备得充分一点,就不会出现错漏。

刘煊汉在旁边走过,笑着对刘煊义说:“排水沟许久都没有清理了。在排水沟取了砖泥,就等于疏通了沟渠。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刘煊义停下了手中的锄头,说:“要是有更多的村民一起干,排水沟就可以全线疏通了。否则,就要组织村民,清理排水沟了。”刘煊汉说:“在春耕之前,各个互助组的人员集中起来,干一两天,把排水沟彻底清理一次。”刘煊义对此十分赞同。刘煊汉走了以后,刘煊义又继续开垦砖泥地。

刘煊义一直干到下午,终于把一块长长的砖泥地开垦出来了。这时,老黑也吃饱了,站在晒冬田里,懒洋洋地晒太阳,优哉游哉地反刍草料。刘煊义洗干净锄头和手脚,把锄头柄架在田基,解开腰间的蓝格子腰带,搭在右肩,坐在锄头柄,取下夹在竹帽的胶股角烟嘴,开始抽烟。干得劳累了,烟劲特别充足,也特别来精神。用力猛吸一口,全身都感到很轻松。

太阳已经西斜了,已经到吃晏昼的时间了。刘煊义还没有吃朝。这时,从村口传来了刘煊信的喊叫声。刘煊义听清楚了,又是母亲催他回家吃东西了。刘煊义连声答应。刘煊义站起来,把锄头扛在右肩膀,提着鱼箩畚箕,赶着老黑,往村里走去。路边田里生长着嫩绿的番薯苗,老黑真想咬上一啖,尝鲜解馋。可是,刘煊义紧跟在身后,寸步不离。老黑刚伸出头颅,又赶快缩了回来。

过了十多天的一个早晨,天气比前些日子更加冷了。天刚蒙蒙亮,刘煊义又拉着老黑,又来到了砖田。老黑死赖在田基,不肯走进砖田里。刘煊义费了很大的劲,才把老黑拖进砖田里。砖泥很深,没到膝盖,又粘又稠。行走十分困难。老黑走了几圈,就停了下来,赖着不走了。刘煊义高举牛鞭,抽打老黑屁股。老黑抖动了一下皮肤,又很无奈地、慢吞吞地往前走。

炼砖泥是打砖的第一道重要工序。要是没有炼过的砖泥,就不能打砖。炼砖泥的方法,是用人畜反复踩踏。踩踏的次数越多,砖泥就越软熟,就越容易打砖,砖坯就越美观。泥砖质量也就越好。

在老黑反复踩踏下,砖泥终于被炼好了。炼好的砖泥,粘度适中,软滑。刘煊义把老黑拉到晒冬田里。老黑已经很疲惫了。在晒冬田里站了许久,老黑才开始啃咬青草。刘煊义返回砖田,坐在田基,用胶股角抽烟。

在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刘禄松夫妇带领刘煊礼、刘煊寿,扛着打砖的工具用具,来到了砖田旁边的一块水稻田里。水稻田没有种植冬种作物,是刘禄松特意留下来、用作打砖工场的田块。刘禄松等人放下工具用具,刘煊义停下了抽烟,把杂物清理干净,把坑坑洼洼填平,就成为打砖工场了。打砖工场要摆放晾晒泥砖坯,也叫砖凳,或者叫晒砖田。

禄松三奶把畚箕摆放在田基,把砖泥掘到畚箕。畚箕是前几天编织的,没有安装二横耳。掘砖泥是力气活,也是技术活。一畚箕砖泥打一个泥砖坯。要是多了,就有剩余。要是少了,就不够量。多了或者少了,都会影响打砖的速度。刘煊义、刘煊寿把砖泥挑到晒砖田。挑砖泥用扁担和木钩。一担砖泥足有一百三十市斤重。挑砖泥没有力气是不行的。刘煊寿挑砖泥感到很吃力。

刘煊礼走到排水沟,挑来一畚桶担清水,摆放在晒砖田。刘煊礼在晒砖田靠近田基的地方,摆放已经浸湿的砖格,从畚桶抓起禾秆扫,在砖格涂刷清水以后,重新放在畚桶,然后抓住畚箕横耳和后抽耳,把砖泥连同畚箕丢进砖格里。接着,抓住畚箕后抽耳,提起畚箕,砖泥就倒在砖格里了。刘煊礼伸直腰杆,提起右脚,在砖泥的左中右三个地方,用力踩三脚,再把砖泥抹平。随后,刘煊礼抓住齐腰高的砖格耳,垂直往上提起砖格,一个长方体的泥砖坯就脱落在地上了。刘煊礼又把砖格摆放在旁边,与前边的泥砖坯对齐,抓起畚桶里的禾秆扫,重复打砖的下一个工序。须臾之间,又一个泥砖坯出现了。如此重复不停。

尽管刘煊礼还是个小伙子,可是打砖的一招一式,已经和父亲一样,是一个打砖的老把式了。父子俩打的泥砖坯,整齐端正,好像士兵列阵一样,一行行、一排排地排列在晒砖田上,蔚为壮观。

砖格是制造泥砖的模具。砖格用六分厚的香樟木板制造,内壁长一尺二寸,宽八寸,高四寸,榫卯连接,是一个上下开口的长方体格子。在砖格两端的木板边沿,安装齐腰高的竹片,是砖格的抓手。竹片叫砖格耳。

日上三竿,刘煊智挑着一担箩筐,向砖田小跑走来。一个箩筐装瓦盆。瓦盆里装满了白粥。一个箩筐装筲箕。筲箕装满了番薯。箩筐盖着小簸箕。刘煊信挑着一担竹篮,紧跟在刘煊智的身后。两个竹篮分别装粥勺、碗筷、菜头干、腌黄榄等。刘煊信还把水烟筒也拿来了。刘煊忠和刘煊全紧跟在刘煊信的后面。二黑也跟着来了。萝卜干叫菜头干,或者叫菜头仔。

刘煊智、刘煊信来到晒砖田,把担子摆放在田基。刘煊忠、刘煊全跑到刘煊礼旁边,观看刘煊礼打砖。刘禄松大声喝斥二黑,不许二黑靠近泥砖坯。要是被二黑踩踏了泥砖坯,就会留下狗脚印。二黑也很听话,乖乖的站在刘煊忠的身后,朝着刘禄松摇摆尾巴。

刘煊义停止了挑砖泥,走到排水沟,洗干净手脚,然后在排水沟堤坝,拿了几个禾秆子,返回晒砖田,铺在田基,让大家坐。刘煊义揭开小簸箕,番薯还冒着热气。薯香扑鼻而来。指天公番薯皮裂开了,露出了紫红色的番薯肉。六十日番薯皮也微微开裂,露出了淡黄色的番薯肉。这些都是坡地薯。坡地薯结实,水分少,很香甜,质量最好,最受欢迎。

指天公番薯和六十日番薯,都是农业专家在南路稻作所试验场,培育出来的新品种。这两个新品种不但高产,适应性强,而且肉质特别好,特别香甜嫩滑。农民特别喜欢种植。

南路稻作所创办于民国初年。稻作所的农业专家,都是很了不起的农业科学家,也是很有成就的农业科学家。他们不但培育出了水稻良种,还培育出了番薯良种。附近的农民,只要把自己的普通种子交给稻作所,就可以从稻作所对换同等数量的良种。稻作所不收取任何费用。稻作所的农业专家,对佛祖坪的村民十分关照。要是培育出了什么新品种,首先送给佛祖坪的村民种植。在佛祖坪的田野里,大多都是种植稻作所培育出来的良种,很少种植原来的品种了。稻作所的农业专家,还经常来到佛祖坪,指导农业生产。村民看见农业专家来了,就拉着农业专家,走到自己的田地里,查看自己种的农作物。农业专家会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存在问题,无偿提出指导意见。村民都说,稻作所的农业专家,都是大好人。

刘煊义挑拣了一条最好的指天公番薯,递给母亲。母亲把它转给了刘煊全,从筲箕里拿一条小的番薯。可是真不巧,这条六十日番薯不但个小、不粉香,而且还被番薯虫蛀了。母亲把虫蛀的部分扒开,吃剩下的部分。被虫蛀的番薯叫辣番薯。辣番薯有一种很浓的苦辣味。人不吃辣番薯,鸡鸭也不吃辣番薯。

刘禄松、刘煊礼打完了畚箕装的砖泥,洗干净手脚,坐在禾秆,休息抽烟。刘禄松抽旱烟嘴,刘煊礼抽水烟筒。父子俩过足了烟瘾,才开始吃番薯。刘禄松刚吃了一口,就被番薯噎着了,拼命地吞咽口水。刘煊智赶快舀一碗粥饮,递给父亲。刘煊全轻轻地捶打父亲弯弯的背脊。父亲喝下粥饮,滋润了喉咙,才把番薯吞咽进肚子里。米汤叫粥饮。

二黑守候在旁边,眼睛盯着人们吃番薯,不停地吞咽口水。刘煊礼抓一抓番薯皮,捏成一团,向二黑抛去。二黑纵身一跃,就把番薯皮咬住了。二黑叼着番薯皮,抖动耳朵,摇晃尾巴,走到刘煊礼旁边,放下番薯皮,舔舐刘煊礼的双手,对刘煊礼表示感谢。刘煊礼拍打了一下二黑的脑袋。二黑亲昵过后,才吃掉番薯皮。

母亲走近粥盆。粥饮倒映着母亲瘦削的脸。母亲用粥勺在粥盆顺时针搅动,米粒随着米饮旋转,转到了粥盆中间。母亲对准米粒集中的地方,舀一粥勺稀粥,装在饭碗,交给刘煊信,让刘煊信端给父亲。刘煊信走到父亲跟前,双手恭恭敬敬地递给父亲。父亲接过稀粥,大啖吃起来。母亲用同样的方法,舀第二碗稀粥,交给刘煊全。刘煊全端着稀粥,走到父亲的旁边,坐在禾秆子,一啖一啖地吃。母亲舀一碗粥饮,抓一片菜头干,喝一啖粥饮,就咬一啖菜头干。母亲喝了一碗,再喝一碗,就算是吃朝了。兄弟们除了刘煊全以外,都是和母亲一样,一手抓菜头干,一手捧饭碗,大啖喝稀粥,根本不用筷子。在阳光的照耀下,兄弟们的头和脸,倒映在饭碗的粥饮里。刘煊礼经常很形象地说:“喝稀粥,就好像是放水进田。仰起脖子,稀粥就流进肚子了。”

刘禄松虽然积攒了一些粮食,但就是舍不得吃。再说了,如果不是把粮食从口里抠下来,他又去哪里挣钱,建设房子呢。供销社的生意遍布城乡,去沙耙海盐田担盐的生意,很早就不做了。就是要做,也没有人买。大人庙的山民都说,买供销社的食盐保险,价格也便宜。俗话说,勤俭持家。勤劳是一个方面,俭朴也是一个方面。两者都十分重要。单靠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刘禄松一家深谙这个道理。孩子们也非常听话。父母亲吩咐煮粥煲饭,孩子们从来都不放多一抓米。况且,每一餐粥饭,都是全家人一起吃。孩子们从来不搞特殊,也不向父母亲提过特殊的要求。父母亲对此也感到很愧疚。孩子这么小,就跟着忍饥挨饿。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啊。要不是打算建设新屋,父母亲绝不会让孩子们忍饥挨饿。村里的人都说,要住一年新屋,就得喝三年稀粥。

一家人吃过稀粥,母亲吩咐刘煊智,收拾碗筷,回家煮番薯汤,用番薯汤做晏昼。母亲特别叮嘱刘煊智,要在番薯汤里加入唛菜。母亲说,番薯唛菜汤解渴、凉气,中午最适宜吃。其实,母亲是舍不得吃大米,要用番薯杂粮做晏昼。刘煊智听从母亲的吩咐,收拾碗筷,和刘煊忠分别挑着箩筐、竹篮,返回家里。苦买菜叫唛菜。

父亲吩咐刘煊忠,把老黑驱赶回家里。老黑已经吃饱青草了,躺在晒冬田里,半眯着眼睛,悠闲自在地反刍、晒太阳。刘煊忠走到老黑的旁边,往老黑身上踢了一脚,老黑才慢吞吞地站起来。刘煊忠抓住牛绳,走在最前面。刘煊全抓住牛鞭,走在老黑的身后。二黑时而跑在刘煊忠的前面,时而又走在刘煊全的后面。一行沿着田间的耕作大道,返回村里。刘煊忠想,下午把田鸭群驱赶到排水沟放养,观看父亲打砖。父亲等人稍事休息片刻,又各就各位,继续打砖。

太阳下山休息了,天空灰蒙蒙的。刘禄松等人还在继续打砖。他们要打完了砖泥,才可以收工。要是没有打完砖泥,第二天就结实了,就不能够再打砖了。在掌灯时分,刘煊义分别在砖田和晒砖田,用竹竿支起了两个火篮。刘煊智、刘煊信分别守候在两个火篮的旁边。火篮里的松木节快烧完了,火光黯淡了,刘煊智、刘煊信就分别往火篮添上松木节。充满松木油的松木节,在火篮里熊熊燃烧。火势十分猛烈。火光照亮了砖田和晒砖田。在黑夜里,火光照射得很远。在很远的地方,都可以看见他们忙碌的身影。

夜幕降临。秋风怒号。气温骤降。刘禄松等人虽然仅穿着单薄的衣服,但是强大的劳动强度,驱走了身上的寒气。只要劳动没有停下来,就觉得暖烘烘的。刘煊智和刘煊信虽然围着火苗,但是却被寒风吹得发抖。在添加松木节的间隙,兄弟俩不停地跺脚,不时地伸出双手,捂着火苗取暖。

深秋了,飞虫都蛰伏了,在洞里冬眠越冬。大地的飞虫就少了。尽管在旷野燃烧着两个火球,扑火的虫蛾却很少。偶尔有一两个金龟子,扑进火球里。金龟子被烧掉了翅膀,跌落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了。

将近午夜,砖泥终于被打完了。砖田被搬空了砖泥。晒砖田摆满了泥砖坯。刘禄松、刘煊礼坐在禾秆子,悠然自得地抽烟。劳累了一天,身子骨好像散了架似的。坐在禾秆子上,就不想站起来了。刘煊义、刘煊寿和母亲收拾打砖的工具用具。刘煊智要把畚箕叠起来,挑回家里。母亲告诉刘煊智,畚箕不要收拾,留在砖田里。砖泥被晒干了,用木棍敲打,砖泥就脱落了。畚箕没有了砖泥,再挑回家,就容易得多了,就轻松得多了。刘煊智听从母亲的话,把畚箕摆放在砖田里。刘禄松父子过足了烟瘾,一家人才收工回家。刘煊智、刘煊信提着火篮,一前一后地走在父母亲等人的两端。火光照亮了耕作大道。

过了两天,泥砖坯就被晾晒得硬朗了。第三天早上,刘煊义、刘煊礼、刘煊寿大清早就来到了晒砖田,把砖坯一个一个地撬起来,侧着湿泥砖身子,继续晾晒。二黑站在田基,双眼看着刘煊礼。兄弟三人撬起一两排湿泥砖,就手抓秧铲,把周边和底面凸出的泥巴,一一铲平。这一道工序叫削砖。湿泥砖经过削整,晾晒干以后,就是成品泥砖了。兄弟三人一直干到中午,才把湿泥砖撬完成,削整完成。

也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二黑捉到了一只大田鼠,摆放在砖田里,挑逗玩耍。大田鼠失魂落魄地蜷缩着身子,不敢动弹。二黑守候在旁边,虎视眈眈地看着大田鼠。刘煊礼走了过来。大田鼠赶快溜走。二黑扑上去,把大田鼠咬死了。刘煊礼抓住大田鼠尾巴,高兴地离开砖田。刘煊义、刘煊寿跟在后面。三个人沿着耕作大道,有说有笑地向村里返回。

在路上,兄弟三人遇上了刘奇松。刘奇松说:“老鼠肉煲黑豆,最为滋阴补肾。吃了老鼠黑豆汤,腰骨就不痛了”。“这么大的田鼠,可以煲一煲三耳瓦煲老鼠黑豆汤。”刘煊礼把大田鼠送给了刘奇松。刘奇松表示十分感谢。二黑盯着刘奇松手中的大田鼠,眼睛露着凶光。刘煊礼呵斥了几句二黑。二黑才摇晃着尾巴,跟着刘煊礼走了。

又过了三天的早上,老天爷忽然吹起了东风。刘禄松对儿子们说:“在这个季节里,要是吹东风,就要下雨了。一定要做好防雨的准备。”刘禄松用禾秆代替茅草,编织了许多茅草块。同时,吩咐刘煊义,把晒砖田四周的田基铲平,准备堆叠泥砖。

下午,刘禄松带领儿子,来到了晒砖田,把泥砖搬到田基,堆叠成为成人高的泥砖墙壁。在泥砖墙壁的顶端,盖上茅草块,用泥砖碎压实,防止被风吹开,被雨水淋湿了泥砖。泥砖还没有干透。要是被雨水淋湿了,泥砖就发水了,就散开了。

刘煊秀在旁边路过,笑着说:“那么好的天气,还怕下雨吗。就是用竹篙捅,老天爷也不会下雨。”跟在刘煊秀身后的吴玉仙,接着说:“这么好的天气,不晾晒泥砖,也太可惜了。”刘禄松笑而不答。吹东风就要下雨吗。刘煊义对此也半信半疑。刘煊礼、刘煊寿都感到很疑惑。可是,父亲要堆叠泥砖,兄弟们也不敢说什么。刘煊智觉得,也许父亲说的有道理。俗话说,有备无患。及早防备,也没有什么不妥。

村子里的人都说,父亲和二伯父是小气象站。尤其是二伯父,能够预见一个月,甚至是预见第二年天气的大致情况。父亲和二伯父的预见,都是凭经验和农谚,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推敲得出的初步结论。初步结论大多都是灵验的。

子夜时分,老天爷果然下起雨来了。下秋雨,既不打雷,也不闪电,只听到雨打瓦片的“沙·沙”声。刘禄松被风雨声惊醒了。他马上起床,穿上衣服,披上蓑衣,提起锄头,向老秧垌跑去。他来到泥砖墙跟前,高举竹蒿火把,仔细地检查泥砖墙的情况。当他确信茅草块没有被秋风掀开、吹走之后,才放下心来。

此时,秋雨越下越大了。刘煊义和刘煊礼披着蓑衣,高举竹蒿火把,也来到了晒砖田。父子三人又在泥砖墙顶端,压上一层泥砖碎块,防止茅草块被风卷走。接着,在泥砖墙下面,开挖一条简易的排水沟,排开雨水。

晒砖田已经犁翻了,田里都是泥坯头。刘禄松吩咐刘煊义,赶快把上下田缺口挖开,把雨水引到砖田里。砖田里已经堆放了许多塘泥和鸡坑湴。刘禄松打算,在秋雨过后,马上在砖田和晒砖田种植短期农作物。短期农作物收获以后,还可以赶上春耕。刘煊义挖开了田缺口,又高举竹蒿火把,又沿着泥砖墙检查了一遍。确信没有什么危险了,父子才放心地回家。

在打泥砖的同时,刘禄松也在积极筹备枋桷。父子只要有空闲,就跑到罗汉山上,挑选适合做枋桷的树木,砍伐下来,抬回家里。大的树木做桁条,小的树木做桷子。村民把桁条叫枋木,把钉在桁条叠放瓦片的叫桷子。

一天下午,刘禄松和刘煊义又去罗汉山,砍伐树木。山高坡陡,砍树十分困难。要砍伐适合的树木,更加困难。父子俩跑了几道山梁,才找到基本满意的树木。把树木砍伐下来,下到山脚,已经是傍晚了。掌灯时分,父子还没有回到家里。禄松三奶着急了,立刻吩咐刘煊礼、刘煊寿、刘煊智,赶快去接刘禄松父子俩。兄弟三人二话没说,立刻点燃竹蒿火把,向罗汉山方向寻去。

三个人走过了佛子河,正要上山,刘禄松和刘煊义从山上走下来了。刘煊义抬着一条大杉木。大杉木一丈多长,瓦钵大小。刘禄松挑着四条小杉木。小杉木也有一丈多长,比饭碗大。两条小杉木绑成一捆。两捆杉木的尾端相连,在中间插一段木棒,作为扁担。杉木担就像一个A字。人们常说,湿柴死木,压弯脊梁。杉木和杉木担都十分沉重。父子俩走得很缓慢。刘煊礼把竹蒿火把交给刘煊智,快步迎上去,接过刘煊义肩上的大杉木。刘煊寿也快步迎上去,接过父亲肩上的杉木担。刘禄松、刘煊义卸下了重负,顿时感到一阵轻松。父子俩解下腰间的蓝格子腰带,擦干身上、头上的汗水,跟在刘煊寿的身后。刘煊智高举火把,走在最前面。

在走过佛子河的时候,刘禄松大声喊着说:“河里的石头多,河石很滑,一定要伸脚探明了道路,才能够换脚。”刘煊智放慢了脚步,让火光照亮小河。河水很清澈,可以看见水里的石头和游鱼。河水很浅,没有淹过膝盖。刘煊礼、刘煊寿小心翼翼地踩着河底的石头,缓缓地走过小河。

一行人回到豆腐陂西边的大路,刘煊礼实在走不动了,就把大杉木斜靠在路边的土坎,站着喘息。刘煊礼的确很佩服刘煊义。这么大的杉木,少说也有一百七八十市斤重。山高坡陡,没有道路,刘煊义居然能够从山上抬下来。没有力气和韧劲,是不可能做到的。刘煊寿也把杉木担斜靠在路边土坎,站直身子,喘着粗气。过了许久,刘煊义和刘煊寿扛着杉木头,刘禄松扛着杉木尾,三人抬起大杉木,刘煊礼挑起杉木担,一起返回家里。

日积月累。集腋成裘。经过一家人的不懈努力,在刘禄松的家门口,就堆满了建屋材料。屋檐下堆满了泥砖。在空地的西边,堆叠了一座一丈见方、六七尺高的实心泥砖屋。实心泥砖屋用茅草块盖得严严实实。大的杉木剥去了树皮,斜靠在墙壁。这些都是桁条和屋梁的材料。捆成扎的桷子,斜靠在大杉木的旁边。大杉木堆和桷子堆用竹篾拦腰绑了三道,防止跌落。

在门前空地的中间,立着一条齐膝高的木桩。木桩的顶端钉一枚锋利的四方铁钉。离木桩六七尺远的地方,安装了一个和木桩等高的十字木马。十字木马固定在地上,用木桩和竹篾制造,非常牢固结实。木桩和十字木马是制作桷子坯使用的。

在空地东边的土坎,搭建了一个杉木架。杉木架的结构很简单、很牢固。把两条大杉木分别斜靠在两棵龙眼树干上,靠在龙眼树的一端,用杉木横梁连接固定在一起。着地的一端,用木桩和铁钉固定。两条大杉木之间,相距三四尺。在杉木架齐膝高的地方,架设一道横梁。横梁用竹篾铁钉固定。在横梁的中间,有一个燕尾凹槽。燕尾凹槽三四寸宽,两三寸深,是固定桷子坯使用的。在杉木架上,摆放了一些活动的横梁。杉木架是专门割桷子使用的木架,名字叫桷子架。制作桷子叫割桷子。

大清早,刘煊礼就坐在门前,用三角锉刀磨锯子。磨锯子发出的声音,特别尖亮,传得很远很远。声音打破了山村清晨的宁静。刘煊礼磨锋利了锯子,抓起一条小杉木,把木尾的一端,架在十字木马,另一端钉在木桩上。刘煊礼双脚叉在小杉木的两边,双手抓住大砍刀,大刀阔斧地把小杉木不规则的边皮劈除,制作成为方正规整的桷子坯。接着,刘煊礼换上钩刀,把桷子坯尾端的杉木皮削除干净。然后,才把桷子坯堆放在桷子架的旁边。

大砍刀是特制的。刀身一尺五寸长,近三寸宽。刀口锋利无比。刀背足有拇指厚。刀尾有一个小小的弯勾。刀柄比刀身还长八九寸。大砍刀是山里人专门砍伐树木使用的工具。它的主要特点,是厚重、锋利、刀柄较长。要是在山上遇上山猪、或者其他野生动物,大砍刀又是山民的有力武器。

不久,桷子架旁边就堆满了桷子坯。刘煊礼停了下来,坐在门口的大石头,抽烟休息。刘煊礼过足了烟瘾,把一条桷子坯架在桷子架,用木砧固定桷子坯木尾在大横梁的凹槽,然后走上桷子架,站在桷子架的顶端,左脚踩住桷子架,右脚踩住桷子坯,双手抓住锯手,身子一躬一伸地拉推锯子,把桷子坯锯成为桷子。大的桷子坯锯成三片桷子,小的桷子坯锯成两片桷子。桷子锯路很直,桷子片厚薄均匀。刘煊礼锯开了一条桷子坯,又换上一条桷子坯。

锯片是刘煊礼购买的。锯子是刘煊礼制造的,是锯木板的专门工具。在锯木板时,把木料架在中间,两个人站在两端,双手抓住锯手,来回拉动锯子,就把木料锯开了。这种锯子叫板锯。锯柄叫锯手。锯桷子也用这种锯子。

刘煊礼一个人操锯。上拉下推。要不是臂力过人,根本就别想拉动锯子。没有足够的胆量和技术,站在摇摇晃晃的桷子架上,操锯锯桷子,更加是不可能的事情。有些恐高胆小的男人,能够在桷子架上站稳、站直身子,就很不错了。

刘煊球、刘煊章、刘煊庭经常说,刘煊礼的胆子大,站在半空中,还能够拉锯锯桷子,真是很了不起。其实,对村里人来说,割桷子是家常便饭,许多人都会。可是要是割得好,就很不容易了。要是能够和刘煊礼那样,干得又快又好的村民,也只是凤毛麟角。

经过连续三年的艰难筹备,刘禄松终于把建房的材料筹备齐全了。接着就是要解决宅基地问题。刘禄松门前的空地,是很理想的宅基地。可是,空地是刘禄松、刘福松、刘寿松兄弟共同所有的。要是兄弟们不同意,刘禄松也不能够在哪里建设房屋。大屋中厅背后往东,已经被刘庭松建了两间,是大屋第四进最早建成的房子。这两间房子,凸出在大屋的后背,像孩子伏在牛背上。

刘禄松先后找到刘福松和刘寿松,把空地让给刘禄松建房。刘福松和刘寿松都觉得,刘禄松的孩子多,房屋少,是应该扩建房屋了。刘福松说:“留下两间给我。我也要建房了。其余的就给你吧。”其实,刘福松就是不说,刘禄松也要留下一些空地,给予刘福松。因为刘福松的房屋,要有出入的通道。如果留下两间给刘福松,剩下的空地,就只能够建设三间房屋了。同时,在建设新房的时候,要与刘寿松炮楼的墙头对齐,把刘寿松炮楼南边的保护石墙斜坡拆除,把空地建设成为廊房。要是那样的话,刘寿松就没有空地了。开始,寿松八婶不同意。说:“空地是三兄弟共有的。哥有哥份,弟有弟份。不能够不给刘寿松。”刘禄松想想也是。三兄弟的空地,怎么能够由两个大哥分了、不给弟弟呢。这样不公平。刘禄松要把空地分成三份。三兄弟每人各一份。可是,要是那样,每人只可以分到一间多一点的宅基地,谁也建不成房屋。

在这个关口面前,刘寿松的态度十分明朗,要把宅基地给两位大哥。说:“兄弟如手足。不要为了一点经济利益,而伤了兄弟和气,伤了兄弟之间的感情。”寿松八婶拗不过丈夫,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虽然心里不服,但也不说什么了。刘禄松按照村里的习惯和当时的价格,适当补偿给刘寿松,不让刘寿松过于吃亏。

刘禄松解决了宅基地问题,就邀请刘福松,一起建设房屋。刘福松说:“我现在没有钱建设,还是你先建设吧。”刘禄松想想也是。至此,刘禄松扩建房屋的事情,就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一天夜里,刘禄松来到刘浩琴家里,请求刘浩琴,选择黄道吉日,开工扩建新房。刘浩琴坐在小煤油灯前,掐算了一番以后,把开工的日期,选定在冬至日的前一天寅时。刘浩琴找出文房四宝,在红纸书写了开工吉日时辰等配套日子,书写了三道灵符,郑重其事地交给刘禄松。刘禄松双手接过日子单,送给刘浩琴一个小红包。刘浩琴也不推辞,很爽快地收下了。

刘浩琴说:“这是一整套的好日子。只要按照吉日时辰建设,就一定会四季平安,四时顺利,五福临门,六畜兴旺。”刘禄松非常高兴。刘禄松临走,刘浩琴还再三叮嘱说:“时辰真,日子就灵。一定要按照吉日、吉时建设。”刘禄松连声应允。

在开工的前一天夜里,刘禄松整夜都没有睡觉。夫妇俩吃过晚饭以后,就劏阉鸡,做三牲供品。在丑时刚过,刘禄松就按照刘浩琴的嘱咐,把灵符张贴在门口旁边的墙上,摆上三牲供品,点燃香烛,祷告神灵,保佑开工大吉,建房顺利,居住平安。刘禄松三拜九叩完毕,刘煊义燃烧纸钱和鞭炮。在鞭炮声中,刘禄松手抓锄头,在屋地的四个角,开挖一个小坑,表示建房的位置。刘煊礼把竹梯斜靠在屋檐,爬上屋顶,把屋檐的三桁瓦拆开。这样,就算是正式开工建设了。

在这时候,从罗汉山方向飘来一朵白云,在桃子根村的上空不走了。村里的鸡公头,也使劲地啼叫起来。啼叫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禄松三奶收拾三牲供品,返回屋里。刘禄松和儿子们也返回屋里。

清晨,第一个来到工地的泥水匠,是村里的刘朝松。刘朝松是村里唯一经过越陆的泥水匠。越陆就是出师的意思。刘朝松把刘禄松准备的新红线,架在空地上,用丈竹测量屋地的长度和宽度,按照鲁班尺的尺码,划定墙基的具体位置。很快,三间房屋的墙基,就被标注出来了。三间新房屋和旧房屋连接。幸好,实心泥砖屋和堆放枋桷的地方,都不是墙基的位置,省下了许多搬动的麻烦。

刘禄松带领儿子们,按照红线标定的位置,开挖墙基。刘朝松叮嘱刘禄松,墙基一定要开挖到实土。否则,墙基就会下陷,墙体就会开裂。实土就是原土的意思。其实,空地是在斜坡开挖出来的,全是实土。只要按照墙基的位置,开挖到一定的深度,就可以了。刘福松、刘寿松、刘庭松、刘国松、刘煊球、刘煊秀等人,主动前来帮忙。他们都是和刘禄松同在一个互助组的成员。

刘禄松沿着后墙的墙基开挖了一段,很快就开挖到中间位置了。刘禄松高举锄头,挖开了表层土壤,锄头挖到了硬物。刘禄松觉得奇怪,周围都是黄泥土,怎么会有硬物呢。刘禄松停下了开挖,俯身细看,发现泥土有些异常。刘禄松把挖松的黄泥土刨开,看见了一块瓦砾。刘禄松再也不敢用力开挖了,小心翼翼地把瓦砾周围的黄泥土挖开。原来不是瓦砾,是一个完整的瓦罐。刘禄松纳闷了,怎么会有瓦罐呢。刘禄松又想,瓦罐很可能是粮罂。要是粮罂的话,附近就一定是废旧棺材窿。刘禄松害怕了。在旧棺材窿的地方,怎么能够建设房屋呢。就是建设了,也不吉利。要是那样,就白忙活了,就白欢喜了一场。刘禄松停止了挖掘。施工停了下来。刘朝松坐在桷子架上,纳闷地抽烟。

刘禄松火急火燎地找到刘浩琴,把情况告诉了刘浩琴。刘浩琴沉吟片刻,对刘禄松说:“要是有旧棺材窿,就把先人迁走吧。那个地方再也不适合先人居住了。”刘禄松急忙问:“有旧棺材窿的地方,还可以建设房屋吗,还可以居住吗。”刘浩琴说:“只要把先人迁走了,把先人的游魂请出来,送到新居住的地方,屋地就干净了,就可以建设房屋了,就可以居住了。”刘禄松再也没有追问下去。

刘浩琴回到家里,写了三道灵符,火急火燎地来到建房工地。在发现瓦罐的地方,刘浩琴插上一块木板,张贴三道灵符,点燃三炷香,拈在手里,高举过头顶,跪在地上,口中念念有词,拜了三拜,把香火插在木板前面的地上。刘浩琴礼毕,站了起来,在瓦罐周围的地方,附身仔细寻找异常的土壤。可是,不管怎么寻找,都没有发现有用的线索。

按照刘浩琴划定的位置,刘禄松父子掘地三尺,寻找旧棺材窿。不管刘禄松父子怎么挖掘,屋地以及周围的土壤,都是实土,都没有异常变化的土壤,都没有发现棺材窿。刘浩琴纳闷了。有粮罂的地方,怎么没有棺材窿呢。刘浩琴吩咐刘禄松,停止挖掘。

刘浩琴走到发现瓦罐的地方,仔细观察瓦罐,发现瓦罐是一个古代的陶罐。刘浩琴要求刘禄松,挖开陶罐周围的黄泥土。刘煊义自告的奋勇,高举锄头,立刻开挖,把心中的愤懑全部倾泻在锄头上。刘朝松手抓水烟筒,站在刘浩琴的身后,观看刘煊义开挖。很快,刘煊义就把陶罐周围的泥土挖开了。刘煊礼跳进土坑,双手捧着陶罐,要把陶罐捧出来。可是,陶罐十分沉重。刘煊礼搬不动。刘煊义找来一个畚箕,兄弟俩把陶罐抬进畚箕,抬到刘福松竹园的旁边,轻轻地摆放在地上。

刘浩琴、刘禄松跟了上去。刘朝松和现场施工的人,都围拢了上来。刘浩琴蹲在地上,仔细观察陶罐。陶罐制作粗糙,阔口,平底,青天釉,青花,线条优美。刘浩琴断定,陶罐应当是宋代先民储存食物、谷物的容器,不是丧葬冥器。要是那样,奔牛岭在宋代就有先民生活和居住了。刘浩琴又纳闷了。不是丧葬冥器,怎么会被埋在地下呢。刘浩琴小心翼翼地凿开陶罐盖子。刘浩琴不看尤可,一看吓了一跳。陶罐里全部是钱币。

刘浩琴伸手掏出一抓,摆放在地上。钱币保存完好,图文清晰。刘浩琴拾起数枚钱币,擦拭干净,仔细辨认。其中一枚是五铢钱,一枚是开元通宝,三枚是应天元宝,三枚是大定通宝,五枚是天成玄宝。开元通宝最为厚重,成色最好。刘浩琴又从陶罐中掏出一抓钱币,摆放在地上。又拾起数枚钱币,擦拭干净,仔细辨认。其中一枚是崇宁重宝,四枚是崇宁通宝,四枚是咸平元宝,五枚是政和通宝,六枚是元丰通宝。

刘煊礼把钱币倒在畚箕。钱串子都腐烂了,有一些钱币粘合在一起。刘煊义用铁锤敲开。刘浩琴仔细翻找,都是宋朝以前的钱币。刘浩琴觉得奇怪了,怎么没有元朝以后的的钱币呢。刘禄松不知道刘浩琴在翻找什么,提来半畚桶清水,把钱币倒进清水里,洗干净污垢、铜锈,重新捞到畚箕。刘浩琴又继续翻找,都没有找到元朝以后的钱币。

刘浩琴思忖,陶罐和钱币应该是在宋朝末年,被人埋藏在地下的。具体是什么年代,就很难考究了。埋藏钱币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强人失败了,来不及把钱币带走,把钱币埋藏起来,防止钱币被官兵查获。要是那样,佛祖坪应该是被强人长期盘踞的地方。这种可能最大。一种可能是长期被强人袭扰,住民把钱币埋藏起来,防止被强人抢掠。不管怎么说,佛祖坪在古代,都是强人出没,或者是强人盘踞的地方。

刘煊礼拿起一枚最小的钱币,问刘浩琴:“这么小的钱币,是哪一个朝代的呢。”刘浩琴回答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五铢钱,是在汉朝发行流通的钱币。这枚钱币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刘煊礼又找到一个最小的钱币,问刘浩琴:“这枚也是汉朝的五铢钱吧。”刘浩琴接过古钱币,戴上老花眼镜,仔细辨认以后,说:“这枚也是五铢钱。但不是汉朝的五铢钱,而是隋朝的五铢钱。”刘煊礼把两枚五铢钱相比较,果然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刘煊礼又拿起数枚古钱币,抹干水分,仔细看钱币上的图文。有些图文很清晰,文字也很容易辨认。有些图文很模糊,文字也不认识。刘浩琴告诉刘煊礼,许多钱币上的文字,都是古体文字。现在已经不使用古体文字了。难怪,许多文字很古怪,不认识是什么字。真想不到,在古钱币当中,也有许多学问。不懂得历史,不懂得各朝代钱币的特征,不懂得古体文字,肯定说不出这些道道。

刘禄松、刘福松、刘浩平在年轻的时候,都是使用铜钱。尽管日常和铜钱打交道,却没有区分哪一种钱币,是哪一个朝代的。反正古钱币和大清朝的铜钱,都可以使用,都可以买到东西。刘福松抓了一抓古钱币,半眯着眼睛,仔细观看了一番以后,觉得钱币只有大小、厚薄、新旧而已,没有刘浩琴说的那么多学问。刘福松拿的钱币没有还给刘禄松。

刘浩琴向刘禄松要了三枚五铢钱,三枚开元通宝,三枚崇宁重宝。刘浩琴说:“在闲暇的时候,看看老祖宗的宝贝,祛除寂寞,打发时光。”刘禄松很爽快地说:“你要多少,就拿多少吧。留在我这里,也是废铜烂铁,一点用处也没有。”刘朝松也要五枚铜钱,做线坠子使用。刘禄松也很爽快地答应了。围观的人们,谁也不要古钱币,认为古钱币没有什么作用。刘煊球说:“要这些废铜烂铁干什么呢,把它倒进竹林里算了。我家里还有一米升铜钱,愁着没有地方放置呢。”

刘煊礼举起锄头,要把陶罐砸了。禄松三奶及时制止了刘煊礼。禄松三奶说,陶罐完好无损,内壁光滑,盖子完整。要用陶罐盛装东西。刘煊礼放下锄头,捧起陶罐,刘煊义提起两畚箕古钱币,一起走进屋里,把古钱币和陶罐摆放在天井檐头,然后转身走出门口,又继续开挖墙基。刘浩琴坐在工地的旁边,观看人们开挖墙基。刘浩琴真的很希望,刘禄松能够再挖出一陶罐金元宝,或者挖出一陶罐金银珠宝。偶尔,刘浩琴和刘朝松、刘禄松闲聊一两句。

禄松三奶看着两畚箕古钱币,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在解放前,一家人起早贪黑,辛辛苦苦赚来的的铜钱,一文钱也舍不得用,都存放在家里。在解放军战士来的前一天,刚好是谢佛圩的圩日,刘禄松挑了一担蒲瓜,去谢佛圩卖,换回了一草袋钱。当中有中央银行纸钞,有金圆券纸钞,有关金券纸钞,有许多铜钱。一担蒲瓜就卖了这么多钱,一天就发大财了,全家人着实异常高兴。面对花花碌碌的银纸,禄松三奶高兴地说:“到了下一个圩日,就把蒲瓜全部摘了,都挑去谢佛圩卖。我们有了钱,就买土地,就建设房屋,就可以过上好日子了。”刘禄松把银纸和铜钱清点以后,和家里的银纸和铜钱存放在一起。单是铜钱,就装满了一谷篸。禄松三奶兴奋得整夜都没有睡着觉。

第二天,解放军战士来了,佛祖坪解放了。老蒋的银纸不使用了,铜钱也不使用了,都买不到东西了。刘禄松一家人仅仅高兴了一夜,做了一夜的富翁,又变成了穷光蛋。刘禄松把银纸搬出来,要把银纸烧掉。禄松三奶不让丈夫焚烧银纸,把银纸重新搬回柜子里。用钱串子把铜钱穿起来,也存放在柜子里。禄松三奶打死也不相信,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说没用就没用了。银纸、铜钱都是宝贝,都是财富。一夜之间,银纸就变成了废纸,铜钱变成了废铜烂铁,禄松三奶心中接受不了。可是,现实归现实。禄松三奶接受得了也好,接受不了也罢,老蒋的银纸和所有的铜钱铜板,就是不使用了。就是人们认为最值钱的硬通货白银,也不能够在市场买东西了。卖东西的人和商店,都不收白银。白银也就成了废银烂铁。这是铁的事实。

又过了许多年,禄松三奶才从柜子当中,把老蒋的银纸和铜钱、铜板,全部搬出来,装在一个很破旧的小谷箩里,随意丢弃在小阁楼的旮旯。

有一天,刘禄松在编织竹帽的时候,把老蒋的银纸找出来,铺在竹帽里面。竹帽外层是竹叶,遮挡太阳和风雨。竹帽里层是花花碌碌的银纸。竹帽不仅增加了美观感觉,也具有辟邪的功用。许多村民也效仿刘禄松,用老蒋的银纸编织竹帽。一时间,银纸竹帽在佛祖坪风非一时。

又有一天,禄松三奶听村民说,佛祖山的道公佬,用铜钱制作铜钱剑。用铜钱剑镇宅,可以驱邪。禄松三奶拿了一些铜钱,跑到佛祖山,请求道公佬,制作铜钱剑。道公佬用红绳子把铜钱穿起来,制作了三把铜钱剑,然后摆放在神龛,对铜钱剑进行开光。禄松三奶把铜钱剑迎请回到家里,沐浴更衣,焚香祷告,分别挂在屋厅、小阁楼和床前。

现在,又意外地得到了两畚箕古钱币。古钱币买不到东西,又不能够当饭吃。不能用、不能吃的东西,就是废品。禄松三奶拿了数枚最大的古钱币,垫在食饭桌的一个脚下。食饭桌的一条脚短了,四脚不平衡了,有些摇晃。禄松三奶想,铜钱剑可以辟邪,古钱币也应该可以辟邪。于是,禄松三奶又拿了数枚古钱币,用红绳子穿起来,挂在食饭桌上方的墙上。禄松三奶想了一下,又拿了一抓钱币,用红绳子穿起来,分别挂在儿子的床头,挂在天井檐头柱子,挂在猪栏、牛栏、鸡窝上方的墙上。剩下的古钱币,禄松三奶实在是想不出怎么使用了,打算把古钱币倒在檐头垃圾堆,拿畚箕使用。可是,禄松三奶又想,古钱币虽然现在是废铜烂铁了,但原来是财宝,是财富。要是倒进了垃圾堆,也有一些可惜,甚至亵渎了财神。禄松三奶想了很久,才把古钱币倒在鸡窝旁边的墙角,拿畚箕到门口,给刘煊义装黄泥,把黄泥提起墙基坑。

很快,一条条墙基坑就开挖出来了。刘朝松在墙基坑架上红线,再次校对墙基坑的准确程度。刘禄松、刘煊球、刘煊秀手抓锄头,按照红线的位置和刘朝松的要求,把不规整、不合格的地方进行修正。刘福松、刘寿松、刘庭松、刘国松等人,把石块搬进墙基坑,或者堆叠在墙基坑的两旁。刘浩琴离开了建设工地。

刘煊义在工地刘福松门口的一侧,炼了一堂泥屎。刘煊礼手抓泥耙,把泥屎装在没有二横耳的畚箕,然后提到刘朝松的旁边。刘朝松抽烟稍息片刻,就站在墙基坑,手抓泥刀,挑一泥刀泥屎,抹在墙基坑、或者石块,就砌一块石头。又挑一泥刀泥屎,又砌一块石头。动作机械地循环往复。

泥屎是用黄粘泥和清水搅拌炼成的泥浆,是砌墙的黏合剂,是石缝和砖缝的填充剂。泥耙是专门耙泥屎的工具。耙齿很长,很像猪八戒的钉耙。一个泥水师傅,通常带领两个徒弟。一个师傅和两个徒弟叫一合工。徒弟叫小工。

刘煊礼备足了一畚箕泥屎,站在刘朝松的旁边,按照刘朝松的方法,和刘朝松一起砌石块。石块大多都是鹅卵石。鹅卵石浑圆,不容易砌墙。许多泥水佬都说,宁愿砌山石,都不愿砌鹅卵石。然而,刘煊礼不但干得有板有眼,而且砌成的基础墙,泥屎满缝,侧面美观。刘朝松非常满意。刘庭松、刘国松赞叹不已。

刘朝松和刘煊礼合砌了一堵基础墙,抽烟休息片刻,刘朝松在另一条墙基坑,砌上墙角,让刘煊礼单独砌一堵基础墙。刘朝松特别叮嘱刘煊礼,在砌石块时,石面要向外侧,石尾要垫牢固。否则,砌成的基础墙,就不漂亮,就不牢固。对刘朝松的言传身教,刘煊礼记在心里。

傍晚,就只有半截基础墙,未有砌完成了。刘禄松几次催促刘朝松,要收工吃饭了。然而,刘朝松坚持说,砌完成了基础墙以后,再收工吃饭。刘朝松、刘煊礼加快了砌墙速度。

将近掌灯时分,刘朝松、刘煊礼终于把基础墙砌完成了。禄松三奶、寿松八婶在工地摆放桌椅。在桌面上摆上碗筷,摆上菜肴。在饭桌的旁边,摆放一坛米酒,任由人们按需取酒。在开工仪式时祷告神灵的三牲鸡,禄松三奶做成了年例鸡。年例鸡香味浓郁,非常可口,是一道远近闻名的农家菜。三牲猪腩肉做成了黄豆爆腩肉。黄豆爆腩肉香气四溢,是难得的一道烧酒菜。

刘禄松把刘浩琴请来了。刘禄松、刘煊礼陪伴刘浩琴、泥水佬和帮工的邻居,一起饮烧酒、吃饭。寿松八婶要求禄松三奶和孩子们,一起吃饭。禄松三奶说:“人太多了,坐不下。你们先吃吧,我和孩子们等一下再吃。”禄松三奶的意思,不是坐不下,而是为了省下饭菜,招待客人。寿松八婶很理解禄松三奶。

刘浩琴、泥水佬和帮工的邻居吃饱以后,禄松三奶带领孩子们,一起喝稀粥。这已经是禄松三奶多年的习惯了。孩子们也很理解母亲,从来都不会坐台,和客人们一起吃饭,都是让客人吃饱了,和母亲在一起喝稀粥。有时候客人吃饱以后,还剩下一些饭菜。母亲就把剩饭倒进粥盆里,用粥勺搅匀了,再和孩子们一起吃。剩下的肉,或留下来,第二餐招待客人,或让孩子们解馋。

第二天早上,刘朝松又最早来到了建设工地。其他帮工的邻居,也陆续来到建设工地。刘朝松抽烟以后,就开始砌四大墙角。刘煊礼备足了泥屎,就蹲在刘朝松旁边,细心观察刘朝松的一举一动。其他人员也各就各位,投入工作。建设工地又热闹起来了。

在基础墙平水面以上,就是砌石墙了。石墙高度八寸,或者一尺二寸,宽度八寸,用石块建设。有钱的人家,石墙改用青砖建设。

砌石墙墙角的技术,要求很高,难度很大。墙体是否垂直,是否水平,屋角是否成直角,都与墙角密切相关。俗话说,泥水佬怕砌墙角,木工佬怕雕花。不是越陆的泥水师傅,或者不是经验老到的泥水佬,都不敢砌墙角。墙角都用火砖建设。

刘禄松砌墙角的旧火砖,大小不一,厚薄不一。火砖角或崩,或缺,或不成为直角。有一些还是布仔砖。布仔砖是用布包裹砖泥,制造火砖坯,烧制的火砖。同一批次的布仔砖,规格不一样。刘禄松说,旧火砖是在佛子河捡的。刘朝松想,要是在佛子河捡的旧火砖,就一定是修筑河堤的旧火砖了。用这些旧火砖砌墙角,技术难度更加大。

刘朝松砌成了四大墙角,就在两个墙角之间,架上石墙两边的边线,站在墙体的旁边,用鹅卵石砌石墙。砌石墙比砌基础墙困难得多了。石墙的两侧和面上,都要平整。石缝要满缝满浆。刘煊礼站在石墙另一端的旁边,试着砌石墙。刘禄松、刘福松、刘寿松、刘国松都担心,刘煊礼砌得不好,影响石墙质量。要是石墙不合格,就要返工重砌。

刘福松劝阻刘煊礼说:“还是让刘朝松师傅砌吧。建设房屋是百年大计,马虎不得。”刘煊礼不管伯父的劝阻,要继续砌石墙。刘寿松在心里骂道,未吃三片豆腐,就想升天。有一些小工,跟了三年师傅,搬了三年泥屎,都不敢砌墙。你刘煊礼是神仙吗。还没有拜过师傅,当过小工,搬过泥屎,就想砌石墙了。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胆大妄为。要是墙体崩塌了,后悔就迟了。

刘朝松停下了砌石墙,蹲在刘煊礼旁边,拿着水烟筒,一边抽烟,一边观察刘煊礼砌石墙。尽管刘煊礼拿起石头,看了又看,试了又试,才找到合适的位置,砌得很缓慢。砌成的石墙,也不怎么美观。可是,墙体是垂直的、牢固的。刘朝松放心了。

刘朝松鼓励刘煊礼,要大胆砌石墙。刘煊礼得到了刘朝松的肯定和鼓励,砌石墙的信心,就更加充足了。刘禄松、刘福松、刘寿松、刘国松也觉得,刘煊礼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才。没有拜过师傅,也没有当过小工,就会砌石墙了。石墙和基础墙都叫石脚。

砌石墙比砌基础墙,速度慢多了。泥水佬整整砌了四天,才砌完成石墙。在石墙往上,就是砌泥砖墙了。有钱人家,都用火砖砌泥砖墙墙角。刘禄松没有钱,只能用泥砖砌墙角。

说来也巧,在开始砌泥砖墙的时候,刚好是刘浩琴选定的行墙日子。刘禄松点燃香烛,拜过了土地神灵,刘朝松在墙角砌了三层泥砖,就在两个墙角之间架上红线,开始砌泥砖墙。刘煊礼负责运送泥屎。运送泥屎,既是力气活,又是技术活。一耙泥屎,就砌一个泥砖。要是泥屎多了,就有剩余。要是泥屎少了,又填不满泥砖缝。刘朝松的泥刀点到哪里,刘煊礼就要把泥屎及时、准确无误地放在哪里。刘朝松用泥刀把泥屎散开,抹平,砌上泥砖,再用泥屎抹平泥砖缝。刘煊礼又送上泥屎,刘朝松又砌泥砖,又抹平泥砖缝。如此循环往复。砌成的泥砖墙,砖路平直,砖缝满浆,美观大方。

刘朝松砌完成了一堵泥砖墙的三层泥砖,抽烟休息片刻,又砌了另一个墙角,架上红线,让刘煊礼砌檐墙。檐墙是隔墙的墙壁,不承受瓦面的重力,技术要求可以低一些。俗话说得好,初生牛犊不怕虎。刘煊礼爬上墙头,拿起泥刀,就开始砌泥砖。刘煊球负责运送泥屎。刘朝松叮嘱刘煊礼,在砌泥砖时,不要让泥砖尾跟上了,砖路要平直。不让泥砖尾跟上的意思,是让上一个泥砖的接驳缝,落在下一个泥砖的中间,让泥砖驳接缝错开。刘煊礼把刘朝松的叮嘱记在心里。

砌泥砖墙比砌石墙困难得多了。在砌石墙时,蹲在地上,一个一个地安放石块。要是石块不平整,不妥帖,很容易调整,或者更换,也很容易修正。砌泥砖墙要站在墙体上,不仅要有胆量、眼力,还要有力气和速度。眼力不好,砌上的泥砖,不垂直,不平整。没有力气,提不起泥砖。速度慢了,泥屎结实了,就很难修正泥砖的位置了。泥砖砌在了墙上,就很难更换了。尽管困难多多,技术要求高,刘煊礼还是很快就掌握了砌泥砖的技术。尽管速度很缓慢,砖路不是很平直,砖缝不是很平滑、不是很漂亮,但泥砖檐墙还是合格的。

经过近半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刘禄松的房屋就按照刘浩琴选定的日子,安装了门头板,升上了屋梁,架上了枋木,钉上了桷子。可以说,施工是非常顺利的。速度这样快,有赖于刘福松、刘寿松夫妇、刘国松、刘庭松、刘奇松等人的鼎力相助。刘禄松夫妇非常感谢刘福松等人。刘福松、刘寿松都说,自家兄弟建设房屋,帮助是很应该的,不要客气。刘国松、刘庭松、刘奇松、刘煊秀、刘煊球也说,都是在同一个常年互助组的成员,一家有事,大家帮忙,是常年互助组的根本要求。刘奇松还笑着说:“在常年互助组干农作,回自己家吃饭。帮助你建设房屋,有饭有肉吃,有烧酒饮,比干农作着数得多了。”其他人也跟着笑了。同时,也有助于老天爷的相助。要不是天气好,建设速度哪有这么快呀。刘朝松说:“都是刘浩琴选择的日子好。否则,老天爷要是下雨,不知道工程要拖到哪一天。”

农家的房子,只有两面屋檐。房顶最难建设的地方,是屋脊和甲沟。这两个地方既要有技术,又要有经验和要精心施工。否则,房屋就会漏雨。屋脊分为两部分。房顶正中的叫大屋脊。房顶两边的叫小屋脊。小屋脊也叫瓦脊,或者叫鸡翅。大屋脊把房顶压住,把雨水分向两边。小屋脊在房顶两边屋鳌头顺着坡度建设,其实就是房顶的压边。屋脊是房屋的脸面。屋脊建设得漂亮,房屋就有精神,就会受到人们的赞叹。庵堂庙宇和大户人家的房屋,在大小屋脊雕塑飞禽走兽等吉祥物。佛祖坪农家的房屋,屋脊只用青砖和灰沙建设,没有雕塑吉祥物。屋脊青砖白灰碧瓦,十分素雅。

刘朝松在屋梁和屋鳌头盖上瓦片,砌上火砖,烫上灰沙,屋脊就显现出来了。白灰烫在火砖的两边,只盖住火砖的三分之一。火砖驳接口用白灰粘合。青砖和白灰黑白相间,颜色分明。建设了屋脊,再盖上瓦片,房子就基本建成了。用熟石灰浆和沙子搅拌成的石灰沙浆叫白灰沙。

农家房屋连接前后进正房的房子叫廊房。廊房的屋顶比正房矮。廊房的屋脊和正房的屋脊垂直,嵌在两进正房的瓦面。甲沟建设在正房和廊房两个瓦面相交的地方,承接两个瓦面多条瓦桁的雨水。甲沟因此而得名。一般的房子,只建设单甲沟。要是廊房宽,甲沟长,就要建设双甲沟。否则,在下大雨的时候,雨水就会溢过甲沟面,漏进屋子里。建设双甲沟,比建设单甲沟更加困难。

刘朝松亲自建设甲沟,每一道工序都亲历亲为。钉甲沟桷子,是建设甲沟的第一道工序。这道工序的技术要求,非常严格。甲沟既要和正房的瓦面妥帖,又要和廊房的瓦面妥帖。甲沟本身也要顺畅。刘煊礼跟着刘朝松,寸步不离地观察刘朝松钉甲沟桷子。刘朝松一边施工,一边把要领告诉刘煊礼。刘朝松说:“在瓦面瓦桁和甲沟连接的地方,一定要钉好了甲沟的桷子,再钉瓦面瓦桁的桷子。用瓦面瓦桁的桷子,压住甲沟的桷子。只有这样,甲沟才不会漏水。”刘煊礼的悟性高,把自己看到的和刘朝松说到的,都一一记在心里。

佛祖坪农家的房子,阴阳瓦片都一样大小。盖在阴瓦桁的瓦片,就是阴瓦。盖在阳瓦桁的瓦片,就是阳瓦。在盖瓦的同时,刘朝松蹲在甲沟的旁边,精心盖甲沟瓦片。用作甲沟的瓦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每一片瓦都要规整,不能够有沙眼。最好的瓦片,就是连在一起烧制的瓦片。上一片瓦片,盖住下一片瓦片的三分之二。刘朝松盖上了甲沟瓦片,又用灰尺反复度量校对,使甲沟平直、顺畅。刘朝松告诉刘煊礼,盖甲沟瓦片的关键技术,是平直、妥帖。否则,就会漏水。

经过一个多月的施工,刘禄松扩建的房子终于竣工了。门口建设在刘寿松炮楼南面的廊房。兄弟俩的家门口,只相隔一座炮楼。门口向置都一样,都向东方了,都对着罗汉山主峰。刘禄松的廊房不高,檐墙低矮,门额空间很小。门口只有一块小小的空地。空地东边是土坎。土坎种有水竹和龙眼树。龙眼树正值壮年。水竹生长旺盛。兄弟俩的门前,不算是茂林修竹,也应该是修竹掩映了。

刘禄松没有举行入火仪式。按照村里的习俗,刘禄松请刘浩琴选了个打灶的日子,用拆旧镬灶、打新镬灶的方式,庆祝扩建新房竣工。打新灶的时间,选定在腊月三九初九寅时。在前一天的亥时拆旧灶。在亥时刚到,按照刘浩琴的嘱咐,禄松三奶摆上素菜茶酒,点燃香烛,三拜九叩,恭请灶君老爷上天暂避。接着,刘禄松把刘浩琴写的三道灵符贴在墙上。刘煊义、刘煊礼立刻动工拆灶。建造灶台叫打灶。进宅仪式叫入火仪式,简称入火。

兄弟俩拆除了旧灶,清除了旧灶砖和余泥,就把新火砖、新泥砖、河沙等材料,逐一搬进屋里,摆放在旧灶位的旁边。继而,刘煊义用新水桶挑来河水,在家门口用新黄泥搅拌了一堂泥屎,专门用于打新灶。

刘禄松的灶位、灶朝向和放水缸的位置,都是刘浩琴选定的。在当初选灶位的时候,刘浩琴走遍了房间的每一个旮旯,用罗经反复测量,才把灶位及其朝向确定下来。刘浩琴说:“旧灶位和旧灶的向置,都很吉利。使用那么多年了,人人健康,事事顺利,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庭兴旺发达,事业蒸蒸日上,千万不要更改了。”刘禄松对此深信不疑。村民认为,农家的灶位、灶朝向、水缸位这三个地方,是最最重要的,一点都马虎不得。只有这三个地方都选对了,才能保佑一家人,顺顺利利地过日子,才能够兴旺发达。

打新灶的材料就位了,刘煊智高举竹蒿火把,刘煊义、刘煊礼在门口张贴了一副红对联,在门楣张贴了五张红钱,在门扇张贴了门神。由于门额空间太小,只能张贴半张红纸大的横额。两边也只能够张贴小号的对联。门口的外墙壁,批烫了灰沙,张贴很容易。对联是刘浩琴特意用京墨书写的。字迹苍劲有力,墨光闪闪,散发着淡淡的墨香。“新居”两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尔后,刘煊义在新扩建的小厅墙上,并排地张贴了三道灵符。一道写着“麒麟在此”,一道写着“凤凰在此”,一道写着“张天师在此”。墙壁没有批烫灰沙,凹凸不平,张贴灵符十分困难。灵符也是刘浩琴用大红纸书写,只有两三手指宽,三四寸长。刘浩琴说:“灵符是驱邪镇妖的。”

寅时刚到,刘朝松就动工打新灶。刘煊义手抓新泥耙,搬运泥屎。刘煊礼站在刘朝松的旁边,听候刘朝松的差遣。刘朝松在灶位铺上了河沙,再砌一层垫底泥砖。垫底泥砖回形铺砌,表示四海回归,六畜兴旺。铺砌垫底泥砖,不得使用泥屎,不得用泥刀敲击,不得用脚踩踏。在铺砌泥砖时,全凭刘朝松的经验和眼力。泥砖被铺砌下去以后,就再也不能撬起来了,也撬不起来了。刘朝松铺砌了垫底泥砖,就用火砖砌灶门口和用泥砖砌灶膛。

刘朝松建成镬灶以后,刘禄松在镬灶上方的墙壁,张贴了一个大红“福”字。在“福”字的下方,张贴了一道“灶君在此”的灵符。禄松三奶洗干净手脚,整理衣冠,摆上素菜茶酒,点燃香烛,跪在地上,郑重其事地说:“灶君老爷,新灶已经打好了,请你老人家归位,保佑一家平安吉祥。”禄松三奶说完,恭恭敬敬地拜了三拜。

禄松三奶跪拜完毕,收拾了茶酒素菜,燃烧一把白草柴,塞进灶膛里。第一灶火要旺,以后才兴旺。干燥的白草柴,很容易燃烧。火势十分猛烈。很快,灶膛里的大火,就熊熊燃烧起来了。禄松三奶手抓火叉,继续往灶膛里塞白草柴,并把白草柴挑松。熊熊的火苗,均匀地燃烧牛二镬底。

刘朝松打灶的最大特点,就是灶膛火苗均匀,火苗不会从灶门口飘出,节省柴草。禄松三奶感觉到,新灶和旧灶相比较,烧火更加容易,火势更加猛烈,灶心没有黑影。

禄松三奶烧热了铁镬,就倒进大糯谷,不停的翻炒。大糯谷受热以后,就纷纷爆裂,成了爆谷。爆谷四处飞射。禄松三奶没有遮挡爆谷,任由爆谷自由飞射。村民们认为,大糯谷爆得越彻底,爆谷飞射得越高,飞射得越远,就越吉利。一粒粒白色的爆谷,从镬里飞起来,又轻轻地飘落在灶台、灶边和地上。黄色的谷壳,散落在白色的爆谷之间,好像一锭锭黄金,点缀在白花花的白银中间。寓意金银满地。没有飞起来的爆谷,禄松三奶就扫到簸箕,交给刘煊义,撒在新扩建的房子里。房屋撒上了爆谷,就满屋都是金银财宝了。爆米花叫炒爆谷。米花叫爆谷。

禄松三奶炒了爆谷,就洗干净铁镬,倒进清水,开始煮糖粥。煮糖粥用糯米和红糖。用糯米煮粥,粥更加粘稠。红糖寓意红红火火、甜甜蜜蜜。在佛祖坪,不管是谁家打新灶,或者是做新屋入火,都要煮糖粥,让村民们喝。

糖粥煮成以后,禄松三奶就舀到大豆腐缸,抬到新屋厅,招待客人。刘禄松、刘朝松等人拿起饭碗,就开始吃糖粥。刘朝松连声赞叹说:“很甜”,“很甜蜜”。话里有两层意思。一是糖粥很甜,一是日子很甜蜜。刘禄松甜在嘴里,甜在心里。

天刚亮,村民就纷纷来了。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不要邀请,只要走过路过,都走进新屋厅,喝糖粥。喝糖粥的人越多,主人就越高兴,日后的日子就越红火,事业就会越兴旺发达。大人们喝过糖粥以后,就走进每一个新建的房间,观看一番,赞叹一番,向刘禄松夫妇表示祝贺。

小孩子喝过糖粥以后,就到处找爆谷。禄松三奶捧着一簸箕爆谷,站在天井,一抓一抓地分给孩子们。每个孩子只分一抓。孩子们高兴死了。刘煊喜把爆谷塞进了衣袋,又伸出手,向禄松三奶要。禄松三奶又给了刘煊喜一抓。刘煊喜双手捧着爆谷,高兴地走了。

中午,为了感谢村民的鼎力相助,刘禄松准备了酒肉,请村民吃中午饭。所有参加过扩建工作的村民,不论是本村的人、或者是外村的人,都参加吃饭饮酒。大屋的宗亲以户为单位,每一户请两个人参加吃中午饭。参加建设的人员不计在内。刘景松夫妇、刘煊华、刘煊汉虽然没有参加过扩建工作,但也被邀请参加吃中午饭。饭桌摆满了房子和门前空地。

刘浩琴说:“刘禄松建设了新房子,又请那么多人吃饭饮酒,算是很有本事了。”刘奇松附和着说:“刘禄松是我们大屋最有本事的人了。解放才几年,就建设了这么好的房子。”村民对此十分赞同。刘禄松回应说:“这是村民的鼎力相助,才建成了这些小茅房。要不是得到三人帮、四人赠,我哪里有能力建设房子呀。”刘煊礼端着酒杯,巡回走到各酒桌,频频地向客人敬酒。虽然菜色不多,也不算丰盛,但是村民们和和气气,热热闹闹,高高兴兴,吉庆祥和。

村民吃过中午饭,纷纷辞别刘禄松,赞叹着离开了。刘景松的老婆临走,又仔细观看了一番新房子。她一边看,一边夸赞刘禄松夫妇有能耐,夸奖刘煊义勤劳、老实、本分,是一个难得的小后生。她向禄松三奶打听,刘煊义对上了老婆没有。禄松三奶如实告诉她,刘煊义还没有对上老婆。要是有认识的好姑娘,就不吝介绍。

刘景松的老婆叫庄农妹,是石镜村庄泉老汉的女儿。庄农妹很小就死了母亲。在孩童时,因为患上伤寒病,没有医治好,所以落下了长期气喘的毛病。庄农妹经常咳嗽。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庄农妹的咳嗽声。庄农妹矮胖,圆脸,短颈,耸肩,经常捂着胸口,猫着腰,愁眉苦脸。

禄松三奶送走了庄农妹,就开始收拾碗筷。龙翠、吴玉仙、凌文竹、凌秋菊、胡巧红等人,也帮助收拾碗筷。禄松三奶把剩下的菜脚,收集在一起,分一部分给吴玉仙、凌秋菊、胡巧红,大部分都留了下来。刘禄松邀请刘福松、刘寿松两家人,在刘禄松家吃晚饭。刘福松、刘寿松也不推辞。剩下的菜脚那么多,不吃也是浪费。刘浩琴、刘国松、刘景松、刘奇松又说了一些恭维的话,又聊了一会,才离开刘禄松家里。剩菜叫菜脚。

刘禄松扩建房屋工程竣工不久,刘福松的扩建房屋工程也开工了。刘福松对刘禄松和刘庭松说,要拆除两个人的鸡翅和锯掉屋鳌头,和刘庭松、刘禄松共用飞墙。刘禄松和刘庭松都说,只要是建设的需要,不影响两个人的房屋,就同意刘福松拆鸡翅和锯掉屋鳌头,同意共用飞墙。于是,刘福松在两个人房屋之间的空地,砌了一堵平衡的飞墙,就着刘庭松和刘禄松的飞墙,架上枋木,建设了房顶,房屋就建成了。这样,刘福松既省人工,又省了两边的飞墙,确实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其实,刘福松不同意和刘禄松一起建设房屋,就是为了省去刘禄松这一边的飞墙。对于这一点猫腻,刘禄松是看得出来的。村民的心里也是清楚的。他们都不说就是了。从此,这两堵飞墙就由双方共同使用。刘福松没有给两个人任何补偿。承重金子墙叫飞墙。

(二)新风

刘禄松扩建了房子,孩子们终于有了铺床的地方,再也不全部都挤在阁楼上了。刘煊义、刘煊礼、刘煊寿从阁楼搬下来,住进了小厅两边的房子。刘煊智、刘煊信、刘煊忠、刘煊全终于有了一个各自的铺位。居住条件得到了初步的改善。

刘禄松夫妇人缘好,慈悲为怀,乐善好施,上门提亲的媒婆,渐渐地多起来了。有一天,庄农妹带领一个女孩子,来到刘禄松家里,要介绍给刘煊义做老婆。

女孩子十七八岁,留齐耳短发,长得五大三粗,是典型的农村姑娘。女孩子叫庄二兰,是石镜村人,是庄农妹的远房侄女。庄二兰也是贫苦人家的孩子。在解放前,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在解放以后,庄二兰家分到了田地,日子才渐渐地好起来。庄二兰的父亲叫庄瑞球,世代以农耕为业。庄瑞球和刘禄松一样,都是一个勤劳、老实、厚道的农民。

庄二兰挺大方的,刚踏进禄松三奶的家门,就把房子看了个遍。接着,禄松三奶带领庄二兰,爬上阁楼,揭开谷缸盖子,让庄二兰看储存的稻谷。庄二兰边走边看。未来的婆媳聊得很开心。庄二兰是来睇家门的,不仔细看清楚,断然是不行的。女孩子上门相亲叫睇家门。在解放前,女孩子是不睇家门的。未来的丈夫和夫家怎么样,都由媒婆说了算。解放了,政府提倡男女平等,自由恋爱,女孩子才睇家门。

庄农妹跟在禄松三奶和庄二兰的身后,不停地夸赞禄松三奶的生活富裕,不停地夸赞刘煊义的长处。对庄农妹来说,还是第一次爬上禄松三奶的阁楼,第一次看到禄松三奶储存的稻谷。庄农妹真的想不到,禄松三奶会有那么多的稻谷。

禄松三奶觉得,庄二兰长得健壮,有力气,举止落落大方,谈吐温文尔雅,是一个好姑娘。农村媳妇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健壮,有力气。不健壮、没有力气的农村媳妇,干不了粗重农活。禄松三奶打心眼里高兴,赶快劏鸭子,招待客人。在煮饭炒菜时,庄二兰自告奋勇烧火,借机会了解未来婆家的情况。禄松三奶也借此机会,了解庄二兰的人品。各有各的小九九。未来婆媳俩的谈话,是在增进了解、和谐融洽中进行的。聊得很投机。

在吃晚饭的时候,全家人坐在镬灶旁边的饭桌,一起吃晚饭。饭菜很丰盛。有白米饭,有白切鸭,有清蒸皖鱼,有大件猪肉,有炒粉,有烧酒。农家过日子,什么时候有这么多菜肴呀。

女孩子睇家门,主人是不会用鸡和豆腐招待的,只用肥鸭、鱼肉、炒粉招待。“鸭”、“压”同音。有鸭(压)招待,女孩子就不会走了。“粉”“奋”谐音同韵,寓意奋发图强。

虽然刘煊义不怎么会应酬,见了生面人,还有一些木讷,但这一天显得特别自如,应酬得体。双方留给对方的印象,都不错,都觉得对方,就是自己要找的、可以托付终身的人。也许,这就是缘分,就是前世修来的姻缘。

庄二兰在临别的时候,禄松三奶送给庄二兰一个红包。庄二兰也不推辞,微笑着收下了。站在一旁的庄农妹,会意地笑着。这是佛祖坪村民相亲的规矩。女孩子睇家门,不管是同意,还是不同意,主人都要送给女孩子一个红包。红包不管大小和钱多少,女孩子一般都会收下。如果女孩子不收红包,甚至不吃饭就走了,表示没看上,亲事就吹了。这种红包叫相睇钱。

庄农妹、庄二兰走在路上,庄农妹一味地夸赞禄松三奶,夸赞刘禄松一家,夸赞刘煊义。庄二兰听得心里甜滋滋的。两人快到庄农妹的家门口了,庄农妹说:“这样好的家庭,这样好的小伙子,就是打着灯笼,也很难找到。要不是前世有缘,也轮不到你。你要尽快把亲事定下来。”庄二兰说:“我同意嫁给刘煊义。不知道我父母亲的意见怎么样。要是父母亲不同意,我也没有办法。”庄农妹觉得也有道理。虽然是新社会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经是陈年旧事了,但是父母亲的意见,还是要听的。庄农妹赶快说:“你要尽快征求父母亲的意见,把事情定下来。否则,夜长梦多,变数很大。到时候鸡飞蛋打,后悔就迟了。”庄二兰连声答应。

庄二兰辞别庄农妹,走到社坛的榕树下,刘煊义已经在大道旁等候了。刘煊义提着担盐灯,迎了上去。尽管灯光很微弱,可是在漆黑的夜晚,在很远的地方,也可以看到灯光,也可以看到两个人的身影。两个年轻人并肩走了很远一段路程,庄二兰才没话找话地问:“哎,你妈为什么不生一个女孩呀。”对庄二兰的突然发问,刘煊义乱了方寸,不知道怎么回答是好。又过了许久,庄二兰又问:“听村民说,你家建设房屋的泥砖,大多数都是你炼的砖泥?”刘煊义的话匣子终于被打开了,把炼砖泥的过程,一五一十地讲给庄二兰听。特别是在关键的地方,刘煊义讲得特别详细,讲得十分有条理和十分动情。庄二兰觉得,刘煊义说话头头是道,并不木讷。

两个人觉得时间过得太快了。刘煊义刚说完炼砖泥的事情,就到石镜村村口了。庄二兰家中的大白狗,从村子里走出来。两个人对视了一下,庄二兰要过担盐灯,转身向村子里走去。大白狗在路边撒了一泡尿,摇摆尾巴,耸着耳朵,欢喜地跟在庄二兰的左右,寸步不离。刘煊义看着庄二兰走进了村子里,才转身原路返回。尽管道路很黑,刘煊义仍然走得很快。在走过石镜陂的时候,刘煊义低头走过去,不敢抬头张望。

庄二兰回到家里,立刻把情况告诉了父母亲。母亲问:“感觉怎么样?”庄二兰说:“刘禄松夫妇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人。刘禄松的家庭,也是最好的家庭。刘煊义是一个勤劳、忠厚的后生仔。我同意嫁给刘煊义。”庄瑞球受到新社会、新思想的影响和熏陶,觉得政府提倡男女平等、自由恋爱,是很正确的。孩子的婚姻大事,就应当由孩子决定,不应当由父母做主,不应当越俎代庖。刘禄松在佛祖坪的口碑不错。庄瑞球相信女儿的选择,相信女儿相中的小伙子,一定不会错。庄瑞球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老婆和女儿。庄瑞球的老婆觉得,丈夫的决定是正确的。庄二兰当然十分高兴。

又过了几天,庄农妹又来到刘禄松家里,向刘禄松报喜。庄农妹说:“庄二兰同意了,庄二兰的父母亲也同意了,要赶快下定”。“小两口十分登对,两家门当户对,是前世修来的姻缘。”刘禄松夫妇笑得合不拢嘴。许久,禄松三奶说:“都是你这个大媒人的功劳,要好好感谢你”。“你真有媒人份,成就了一对好姻缘。”庄农妹说:“这都是你的福分。在此之前,我介绍过许多女孩子,都没有一对成就姻缘。”禄松三奶说:“在许多的介绍当中,有一对结成夫妇,就很不错了”。“从此以后,我们就是媒人亲家了。你又多了半个女儿和半个儿子。”庄农妹对此十分赞同。

第二天早上,刘禄松买了几斤猪肉、两瓶烧酒和一些副食品,封了一个定金大礼包,请庄农妹当大媒人,把礼物、定金送给庄瑞球。刘禄松请媒人送去礼物、定金,就表示同意了刘煊义的婚事,向庄瑞球表示诚意。庄瑞球收到礼物、定金以后,就劏鸡杀鸭,招待媒人,宴请近亲和长辈,当众宣布庄二兰的婚事。这种仪式叫下定,是佛祖坪村民订婚的习俗。

这种做法和做生意一样,下了定金和收了定金,就把婚事定下来了。如果男方反悔,送给女方的礼物和定金,就不能要回来了。如果女方反悔,就要把礼物和定金退还给男方。中原大地把这种仪式叫下聘礼。虽然叫法不同,但实质内容都是一样的。只是山里人的叫法直接粗犷,没有中原人那样文绉绉就是了。

晚上,刘禄松夫妇拿着刘煊义和庄二兰的出生日子,来到刘浩琴家里,请刘浩琴掐算掐算,两个人的八字是否合命。在昏暗的小煤油灯下,刘浩琴戴上老花眼镜,把刘煊义和庄二兰的生辰八字分别写在红纸上,然后翻开本子,细心查看有关内容。刘浩琴对着书本,捏着手指,掐算一番,再眯上眼睛,沉吟思索。良久,刘浩琴摘下老花眼镜,睁开眼睛,对刘禄松夫妇说:“刘煊义命中缺火,庄二兰命中带三火,刚好互为补充。命相非常合拍。刘煊义夫妻一定能够白头偕老,子孙满堂,家业兴旺。这是刘煊义和庄二兰前世积下来的阴德,也是刘禄松夫妇前世今生修来的福分。”刘禄松夫妇听完了刘浩琴的讲述,终于放心了。

刘禄松请求刘浩琴,选择黄道吉日,把儿媳妇娶回来。刘浩琴说:“这么快就把庄二兰娶过门,不知道亲家是否同意?”禄松三奶说:“庄二兰已经是我们刘家的媳妇了。什么时候迎娶,应当由我们刘家说了算。对此,亲家应当不会有意见。”刘浩琴想想也是。庄家也是知书识礼的大家族,这点道理是应该懂得的,也是应当理解的。

刘浩琴又戴上老花眼镜,又翻本子,又捏指掐算,又沉吟思索,终于选定了刘煊义娶亲的黄道吉日,选定了新娘新郎出门、进门和铺床等配套时辰。刘浩琴找出大红纸,饱蘸浓墨,书写了日子单,郑重其事地双手交给刘禄松。刘禄松双手接过日子单,回送给刘浩琴一个小红包,表示酬谢。刘浩琴要推辞,不收小红包。刘禄松说:“尽管是宗亲,也要收下小红包,不要坏了规矩。要是坏了规矩,日子就不灵验了。”刘浩琴推辞不过,只好把小红包收下了。刘禄松夫妇辞别刘浩琴,欢天喜地地返回家里。用大红纸写上迎亲吉日的帖子叫日子单。

第二天刚好是圩日,刘禄松买了四五斤猪肉,两瓶烧酒和一些副食品,把日子单封在一个大红封包里,请庄农妹送给庄瑞球。这种仪式叫送日子单。庄瑞球收到了礼物和日子单,依然和定亲的时候一样,劏鸡杀鸭,招待庄农妹,宴请亲戚朋友和近亲属,把女儿出嫁的消息告诉他们,请他们一定要来喝喜酒。

不来吃饭的亲戚朋友和近亲属,庄瑞球就个别通知,或者捎话过去,甚至登门邀请,到时一定要来喝喜酒。山里人认得字的不多,娶亲办喜事一般都不用请帖。村民还有一个这样的说法:“嫁女听声,娶亲听请。”只要是听到亲戚朋友嫁女的消息,就一定要参加,不用主人上门邀请。

雨水过后的第二天,是刘煊义娶亲的好日子。这一天的天气特别好。艳阳高照,春风徐徐,春意盎然。村里的酸桃树开花了,到处都飘着酸桃花香。勤劳的蜜蜂熬过了冬天,迫不及待地飞进花丛,贪婪地抽吸酸桃蜜,百纳不厌地采摘酸桃花粉。酸桃花也是报春花。花朵开得特别早,花香特别浓郁,花蜜特别黏稠。在某一种意义上说,酸桃蜜比荔枝蜜还要宝贵。

大清早,刘禄松请来刘庭松,把自家养的小耳花大肉猪劏了,留一半做酒席,一半用作聘礼。刘庭松当酒席的总厨师,带领一班人,忙碌地工作。尽管忙得不可开交,但凡是关键的技术活,刘庭松都要亲历亲为,不放心让别人干。要做几十桌的酒菜,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刘禄松第一次办这么大的喜事,刘庭松无论如何也要做几个拿手的好菜,让乡亲们喝上几杯烧酒。特别是五香扣肉和白切阉鸡这两道菜,更是不能缺少的。村里的人都说,无鸡不成宴席。白切阉鸡是酒席的重要菜肴之一,必须做好,做出特色。五香扣肉也是佛祖坪的地方特色菜,当然缺少不了。刘庭松打算,一定要油炸猪肉皮以后,再制作五香扣肉。只有这样制作的五香扣肉,才香滑可口,才是地道的好菜、名菜。

刘浩琴也很早来到了刘禄松家里。在新屋厅的八仙桌面,刘浩琴摆上文房四宝,取一张红纸切开,装订成册,然后坐在椅子,正儿八经地开列喜事的每一项事项。刘煊智站在旁边,观看刘浩琴书写。刘浩琴列完成了各项事项,停了下来。刘煊智立刻递上水烟筒,让刘浩琴抽烟。这个角色村里人叫坐礼房师爷,记录事项的红本子叫录部。

刘浩琴过足了烟瘾,展开红纸,书写对联和横额。刘浩琴写成一幅,就和刘煊智抬到僻静的地方,进行晾墨。字迹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浑然天成。特别是横额的“结婚”两个字,运笔更加是出神入化,炉火纯青。对刘浩琴的书法艺术,刘煊智佩服得五体投地,连声赞叹不绝。刘浩琴说:“书法也是一项艺术。要练好书法,就一定要从基础练起,临摹名家的字帖,勤学苦练,集百家之长,逐步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古代成名的书法大家,譬如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王羲之、米芾等人,都是在博取众长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书法艺术风格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就是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的代表之作。其书法博采众长,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突破了隶书的笔意,给人以静美之感,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王羲之被后代尊为书圣。”刘浩琴说的书法大道理,刘煊智哪里听得懂呀,只是似懂非懂地支吾着。刘煊全睁大眼睛,看着刘浩琴。刘煊全真想不到,写字还有那么大的学问。一颗书法的种子,就这样掉进刘煊全的心田了。

墨迹干透了,刘浩琴要求刘煊礼,把横额和对联张贴在大屋的大门口。刘煊信不解地问:“怎么不张贴在自家的门口,而要张贴在大屋的大门口呀。”刘浩琴回答说:“大门口也是我们的门口呀。今天不但是你们家的大喜事,也是大屋的大喜事和刘家的大喜事,新娘子要从大门口进门,因此,横额和对联要张贴在大屋的大门口。”停了一下,刘浩琴又说:“要是在解放前,新娘子下了轿子以后,在大媒人的引领下,走进大门,在孝悌堂和忠义堂举行结婚仪式。要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夫妻对拜以后,才能够回到自己家里,进入洞房。现在解放了,婚事新办,这些仪式都免了。可是,新娘子从大屋大门口进屋的规矩,却不能够免除。你们家的门口,只是我们大屋的一个横门口。在你们家的门口,张贴红钱和双喜字就可以了。”

刘煊信好像听懂了,不再问什么了。刘浩琴又提笔书写了六幅“喜”字,让刘煊礼分别张贴在大门口和自家门口的门扇,张贴在新房的门口和房间。刘煊礼煲了一些浆糊,和刘煊信扛着竹梯,去张贴横额、对联和“喜”字。

刘浩琴又裁切大红纸,书写礼单。礼单载明聘礼的项目和数量。刘浩琴书写完毕,吩咐刘禄松,按照礼单载明的种类和数量,装载礼品。刘禄松认字不多,把礼单交给刘奇松。在礼品当中,凡是做酒席要用的烧酒、鱼肉、粮油和副食品,都应有尽有,一应俱全。同时,还要有鞭炮、孝敬长辈的白糖、布料等,每一样都不少。鸡鸭是鲜活礼品,不能够装进谷箩。刘禄松找来两个竹鸡笼,把四只阉鸡和四只湖鸭分别困在两个竹鸡笼里。刘奇松清点礼品,一一装进谷箩。聘礼足足装满了两箩担。

刘浩琴把装有聘金的大红礼包,端端正正地摆放在一个谷箩礼品的上面,把装有小红包的礼包,摆放在聘金大礼包的旁边。大红礼包封面写着“聘金”两个字。小红包封面分别写着“媒金”、“厨金”、“烧火金”、“伞金”、“茶酒金”、“洗头金”、“梳头金”、“姐妹金”等相关的内容。名称文绉绉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一些同一名称的小红包,就有好几个。刘浩琴说:“每一项工作,都要有小红包,都不能缺。缺了,亲家就会说,婆家不懂礼数,甚至还会要求补上以后,才让新娘出门。要是那样的话,就很麻烦了。”刘煊智觉得,坐礼房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思考稍有不周密,就很容易疏忽。要是疏忽了,就很难补救了。

刘浩琴把红包放进了礼品担,就拿起小簸箕,把谷箩一一盖上。小簸箕是反着盖在谷箩面的。龙翠八婶用红纸剪了许多菊花形状的红花,一一张贴在谷箩外壁和小簸箕背面的中央,张贴在竹鸡笼顶的鸡笼盖。说来也怪,在鸡笼顶张贴了剪纸红花,大阉鸡竟然轮番啼叫起来。啼叫声音特别高亢洪亮。刘奇松在小簸箕盖上高蕉叶子,把竹鸡笼叠在高蕉叶子上面。鸡笼里的阉鸡又啼叫起来。刘奇松把箩绳提起来,缚住竹鸡笼,防止竹鸡笼跌落。

在这时候,刘国松来了。刘奇松和刘国松都是做担郎的。两个人草草地吃了一点早饭,就和刘煊义上路了。三个人都是从大屋的大门口走出去的。刘煊义刚剪了头发,修了面毛,身穿洋布长衫,脚穿布鞋,胸前别一朵绸花,走在最前面。刘煊义长得本来就不错。经过一番打扮,就显得更加帅气了。人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刘煊义的脚步异常轻快。刘奇松、刘国松也刚剪了头发,修了面毛,身穿土布唐装衣服,脚穿土布棉鞋,腰间缚蓝格子腰带,挑着礼品担子,跟在刘煊义的后面。村民把挑聘礼担的人叫担郎,或者叫担郎佬。做担郎的人一定要老成持重。在关键时刻,一定要挺身而出,帮助新郎哥应酬和斡旋。

三个人走在路上,虽然没有八音吹吹打打,也没有花轿和高头大马,但也显得大方得体。行人都驻足观看,都赞叹礼品丰盛,赞叹新郎哥长得帅气。有些孩子跟在后面,走了一大段路程,才折返回来。

在解放以后,村民响应政府倡导的婚事新办新风尚,采用这种仪式迎娶新娘。这种迎娶仪式保留了解放前迎娶新娘的精华部分,把铺张浪费、摆花架子的迎娶仪式全部免除了。这种迎娶仪式深受村民欢迎,植根在人民群众之中。从此以后,无论山外的迎娶仪式如何更替,山里的迎娶仪式都没有改变。

刘煊义走在路上,又想起了领取《结婚证》的情景。在刘禄松下定的第二天,刘景松告诉刘煊义:“年轻人相爱结婚,一定要办理结婚登记。只有领取了《结婚证》,才是合法的夫妻。”刘煊义急忙问:“领取《结婚证》,需要交钱吗?”刘景松回答说:“不需要交钱。办理《结婚证》是乡政府的义务。”刘煊义把刘景松的说法告诉了父亲。父亲说:“领取与不领取《结婚证》都无所谓,只要按照结婚的仪式,把庄二兰迎娶回来,就是合法夫妻了”。“迎娶仪式流传了多年,不知道结合了多少夫妻,从来都没有谁否认夫妻的合法性。就是官府衙门,对正式迎娶的夫妻关系,都是承认的,都是保护的。”刘煊礼和刘煊智都不同意父亲的说法,都坚持要刘煊义领取《结婚证》。刘煊礼说:“现在是新社会了,我们不能够用旧社会的方法,干新社会的事情。再说了,领取《结婚证》,不需要交钱,只是跑跑腿而已。领取《结婚证》有百利,而无一害。这种好事情,为什么何乐而不为呢。”父亲不说话了。刘煊义决定和庄二兰领取《结婚证》。

一天早上,刘煊义和庄二兰相约来到谢佛乡人民政府。乡人民政府的干部告诉刘煊义,在民政办公室办理结婚登记。两个人并肩走进民政办公室。一个干部模样的中年妇女迎了上来,亲切地问刘煊义,要办理什么事情。刘煊义如实相告。中年妇女把刘煊义和庄二兰引领到办公桌前,让两个人坐下,很和蔼地询问两个人的基本情况。两个人都如实相告。恰在此时,刘景松进来了。刘景松又把两个人的基本情况说了一遍。看来,中年妇女和刘景松不但互相认识,而且对刘煊义、庄二兰的情况已经交换了意见。中年妇女问刘煊义:“你和庄二兰是自由恋爱、自愿结婚的吗?”刘煊义赶快回答:“是的。”中年妇女又问刘煊义:“你愿意和庄二兰互爱互助,白头到老吗?”刘煊义回答:“愿意。”中年妇女转而问庄二兰同样的问题。庄二兰也很肯定地作了回答。

中年妇女拉开抽屉,把办公用品摆上桌面,为刘煊义和庄二兰办理结婚登记,填写《结婚证》。须臾之间,手续就办完成了。中年妇女把《结婚证》分别双手颁发给刘煊义和庄二兰,很真诚地说:“从现在起,你们就是新中国一对幸福的、合法的夫妻了。我代表乡人民政府,祝贺你们结为夫妻。祝愿你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永结同心,互敬互爱,早生贵子,白头偕老。”刘煊义和庄二兰手捧《结婚证》,站直身子,很诚意地向中年妇女鞠躬,对中年妇女表示感谢。中年妇女说:“不要感谢我。要感谢就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吧。”刘煊义和庄二兰捧着《结婚证》,走到毛主席画像跟前,深情地鞠躬。在这时候,又来了两对青年男女。中年妇女、刘景松和青年男女热情地鼓掌,对刘煊义和庄二兰表示诚挚的祝福。

刘煊义和庄二兰辞别中年妇女,从民政办公室走出来,才看清楚了《结婚证》的模样和内容。《结婚证》是双面的。正面红色,上方是“结婚证”三个宋体美术字,下方是“高凉县人民政府印制”九个小楷字。背面淡红色,上边框是红旗、五角星和彩带,下边框中间是齿轮,余下部分和左右边框是麦穗、谷穗和彩带,很像小学生的奖状。方框内是《结婚证》的正文。正文标明结婚证号、结婚人姓名、年龄、自愿结婚、经办人姓名、年月日等事项。在年月日的地方,盖上了乡人民政府的大红印章。其中证号、姓名、年龄、年月日是用毛笔临时填写的,其他事项都是印刷的。两个人把《结婚证》重新卷起来,用红绸巾重新绑缚。可是,怎么都不能够像原来那样,绑缚一个漂亮的蝴蝶结了。庄二兰要把自己的一份《结婚证》交给刘煊义,由刘煊义保管。刘煊义说:“这是我们最宝贵的东西,还是各自保管吧。”庄二兰把《结婚证》装进了小布兜。

两个人来到圩街。刘煊义提议,去布料行,买些布料,缝制一套新衣服,在结婚的时候穿。两个人并肩走进供销社的针织布料行。针织布料行的售货员,很热情地接待两个人。售货员把三匹布料摆放在柜台,先后抓住布料的一个角,向两个人介绍三匹布料的特点和价格。售货员对价钱较贵的一匹布料,作了较详细的介绍。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种平板布料。平板布料较为便宜,颜色很好,很适合农村青年人做衣服。售货员说:“还是买贵的布料吧。贵的布料缝制衣服,穿在身上,显得高贵。”庄二兰说:“还是买便宜的好。既可以省钱,又不难看。”刘煊义也很赞同庄二兰的意见。于是,售货员丈量了两个人的身高以后,把整匹布料摊开一部分,用木制直市尺丈量了布料,用剪刀剪断,分别折叠成为两块,双手交给两个人,笑容满面地说:“这是你们做一套新衣服的布料。”两个人双手接过布料。

刘煊义交了钱以后,对庄二兰说:“结婚用的被铺蚊帐,我妈都准备好了。布料都是我妈最近纺织的。土棉布是用自己种植的棉花,纺成的棉线,织成的布料。用土棉布缝制的被铺,厚,结实,暖和。黄麻蚊帐布也是用自己种植的黄麻,纺成的麻线,织成的布料。用黄麻蚊帐布缝制的蚊帐,透气,牢固,耐用。”庄二兰对刘煊义滔滔不绝的介绍,明白了其中的意思。未来的家婆不仅是干农作的好手,也是纺纱织布的行家。对未来的家婆,又多了几分敬意。遇到了这样勤劳能干的好家婆,是自己福分。

刘煊义和庄二兰从针织布料行出来,又来到了百货行。庄二兰分别挑选了红头绳、蝴蝶发夹、牛角梳子、纽扣等物品。所有物品都是中等价格、或者较为便宜的。在买口盅牙刷的时候,庄二兰挑选了两个鸳鸯戏水的搪瓷口盅。可是,庄二兰知道了价格以后,觉得搪瓷口盅太贵了,又还给了售货员。刘煊义对搪瓷口盅也十分满意。刘煊义觉得,搪瓷口盅不仅有鸳鸯戏水图,还有大红双喜字。就是价格贵一点,也是值得的。于是,在庄二兰转身买其他东西的时候,刘煊义还是把搪瓷口盅买下了。庄二兰捧着搪瓷口盅,仔细看了又看,爱不释手。这是庄二兰最满意、也是价钱最贵的一件东西了。

两个人在谢佛圩逛了许多商行,都没有买到多少东西。在闲逛、买东西的过程中,互相之间又增进了了解。在两个人的志趣、爱好、看法方面,都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双方都感觉到,对方就是自己要找的终身伴侣。傍晚,两个人才背着买到的东西,离开谢佛圩。刘煊义把庄二兰送到石镜村村口,才返回自己家里。

刘煊义等人出发以后,喝喜酒的亲戚朋友,就陆陆续续地来了。刘浩琴坐在小厅桌前的椅子,把宾客们送来的礼品,一一登记在录簿,并按照亲疏厚密,一一为宾客回礼。村民收礼的风俗习惯是,主人与宾客越亲密,收的礼物就要越多。对一般的宾客,就象征性地收一点,或者不收。但是,总算是不收,也要把礼包拆开,换上新的礼包。

刘禄松的女儿送来的礼物是一条酒米担。计有大阉鸡一对,大米两斗,米酒两瓶,红糖两包,猪肉五市斤,千头电光鞭炮两卷,礼金等。按照礼单记录的项目和数量,刘浩琴一一清点核对以后,一一记录在录簿。接着,刘浩琴写了回礼的清单,交给刘禄松,按照清单回礼给女儿。阉鸡、烧酒、鞭炮都全部收下了,礼金、大米只收一半,猪肉回礼一市斤左右。刘浩琴特别嘱咐刘禄松,刘禄松女儿的公公婆婆还健在,两包红糖不能收,要全部退回给女儿。刘禄松按照清单,一一清点礼物,回礼给女儿。对回礼的酒米担,集中摆放在一个房间。宾客喝过喜酒以后,再交给客人。

刘禄松的前妻弟和禄松三奶的弟弟都来了。刘禄松前妻弟送来的是礼金。刘浩琴拆开礼包,清点以后,只象征性地收了一点,大部分都作为回礼,退还给刘禄松的前妻弟。禄松三奶的弟弟送来的是酒米担。计有大阉鸡四只,大米四斗,黑糯米酒四坛,还有猪肉、红糖、布料、鞭炮、礼金等。刘浩琴按照礼单一一清点以后,详细记录在录簿。这是最丰厚的酒米担了。刘浩琴也写了回礼清单,交给刘禄松,让刘禄松按清单回礼。黑糯米酒、红糖、布料、鞭炮等全部都收下了,没有回礼。回礼物品的具体数量是,大米一斗,阉鸡两只,礼金一半,猪肉一市斤,其他物品适量。黑糯米酒已经浸泡了两年,十分香醇,是专门浸泡给禄松三奶娶儿媳妇使用的。

午时刚过,刘浩琴吩咐刘禄松,在门口挂上红飘带;吩咐刘煊礼,挂上鞭炮,准备迎接新人。红色的彩带衬着大红对联,更加显得红红火火,吉庆祥和。刘煊礼取下两条晾晒衣服的长竹竿,把鞭炮的一端缚在竹竿尾,把鞭炮缠绕在竹竿,然后分别斜靠在大门前两边的檐口。鞭炮是一万头的慧塔牌电光卷炮。慧塔牌鞭炮是老牌子了。炮引急促,声音响亮,不会中途断炮引。村民最忌讳的是鞭炮在燃烧的时候断炮引。认为断炮引不吉利。慧塔牌鞭炮从来都没有出现过断炮引的情况。这是村民信赖慧塔牌鞭炮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切准备就绪,刘煊礼、刘煊信等人,就坐在尚武堂的椅子,准备迎接新人。

大清早,石镜村的小孩就来到了村口,迎接新姑爷。刘煊义和两个担郎走过石境陂,孩子们就迎了上去。孩子们簇拥着新姑爷,来到庄瑞球的家门口。礼房先生站在大门口,迎接新姑爷、担郎佬进屋,没有举行任何仪式。随后,礼房先生拆开礼担,取出一大包糖果,走到门口,撒向孩子们。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争抢糖果。孩子们拿到了糖果,就一边吃,一边唱着“月光光,照地堂”的儿歌,高高兴兴地离开了。村民把新郎叫新姑爷。

按照礼单记录的项目和数量,礼房先生一一清点礼物以后,记录在录簿。庄瑞球夫妇站在旁边,笑咪咪地看着礼物。礼房先生把聘金大礼包交给庄瑞球。庄瑞求双手接过聘金大礼包,立刻转手交给老婆。庄瑞球的老婆拿着聘金大礼包,转身走进了房间。庄瑞球仍然站在旁边,看礼房先生处理礼品。礼房先生取出礼包中的小红包,按照小红包标明的用途,分发给相关的人员。还没有分发到的,就装进礼房先生的草袋里。礼房先生也按照习惯,书写了回礼清单,按照清单数量回礼给男家。尔后,礼房先生吩咐厨房佬,把收下的鸡鸭鱼肉抬进厨房,开始煮饭做菜。

庄瑞球、刘煊义、担郎佬、礼房先生在小厅寒暄了一会,庄瑞球就带领刘煊义,离开家里,去拜会叔伯兄弟和前辈。刘奇松跟了上去。翁婿所到之处,都得到了宗亲们的赞美声。有些长辈说:“刘煊义是最英俊、最有礼仪的新姑爷了。”也有些长辈有意引经据典,说一些孤僻的故事,要考考新姑爷的才识。刘奇松害怕刘煊义回答不上,成为笑话,为刘煊义捏出了一身汗水。可是,不知道怎么的,刘煊义竟然能够对答如流。刘奇松就是想为刘煊义回答,或者作补充,也插不上嘴。长辈们大为满意,大为欢喜,都感到庄家有福气,找到了一个好女婿。刘奇松感到,平时不爱说话的刘煊义,到了关键的时候,竟然有这等敏锐性,有这等口才,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好后生。庄瑞球从长辈家出来,又带领刘煊义,在村子里闲逛。刘奇松跟在身后,寸步不离。刘煊义听到夸奖声,心里甜滋滋的。庄瑞球更加是笑得合不拢嘴。

刘国松和礼房先生在小厅继续闲聊。刘国松说:“庄瑞球真是好福气,找到了一个这么好的女婿。庄二兰也非常有福分,相中了一个好夫君。”礼房先生说:“庄二兰是我们庄家数一数二的好姑娘。不仅长得人才出众,还具有勤劳俭朴、勤俭持家的好作风。刘煊义娶到这样的好老婆,也是前世修来的福分。夫妻两个人十分登对。”刘国松对此也十分赞同。此时,村里的大嫂、大娘都陆续来了,都想看看新姑爷。

庄瑞球翁婿和刘奇松正要从村口返回,忽然从村里传来了惊恐的喊叫声。接着,一头大黄牛公从村里狂奔出来,一群年轻的村民在后面紧追不舍。这时,几个小孩正在村口的树下玩游戏,其中一个小男孩刚好在路上蹲着。翁婿两人没有多想,马上迎了上去。黄牛公冲向蹲着的小男孩,眼看着就要被黄牛公踩踏了。在这万分危急的紧要关头,说时迟,那时快,庄瑞球一个箭步冲上去,一把抱起小男孩,站在一边,避过了一场灾难。小男孩惊恐地躺在庄瑞球的怀抱里,根本不知道刚刚发生的危险。刘煊义也一个箭步冲上去,抓住黄牛桊,奋力往后拖。气势汹汹的、彪悍的大黄牛公也不服输,挣扎着继续往前走。刘煊义用力抓住牛桊,怎么也不松手。大黄牛公被拉扯得疼痛了,终于停下了脚步,再也不奔跑了。耕牛和野牛不同的地方,就是耕牛被抓住了牛桊,情绪就会安定下来,再也不挣扎、不撒野了。

庄瑞球抱着小孩,看得十分清楚。庄瑞球真想不到,女婿有此胆量,能在关键的时候挺身而出,抓住黄牛桊。女婿有此等力气,拉得住奔跑的黄牛公。追上来的村民,都向新姑爷翁婿投去了羡慕的目光。小男孩的母亲,从庄瑞球的怀抱中接过小男孩,连声感谢庄瑞球。黄牛公的主人,从刘煊义的手中接过黄牛桊,也连声感谢刘煊义。刘煊义说:“牛绳已经很残旧了,应当换上新的牛绳了。”黄牛公的主人说:“正是因为牛绳残旧了,才被黄牛公挣断了牛绳,发牛癫奔跑起来。”说着,就从腰间解下新的牛绳,把牛桊绑缚牢固。黄牛公从刘煊义身边走过的时候,还向刘煊义瞪了一眼。村民对这位大胆、大勇、大爱的新姑爷,感到无限钦佩。

庄瑞球嫁女的酒宴,都是用亲家送来的食材制作的。酒宴也很丰盛。参加喜宴的亲戚朋友和村民都说,庄瑞球的亲家有本事,也很舍得,送来了那么多的食材,酒宴那么丰盛。老钉龙佬说:“庄瑞球的亲家母,是一个很善良、很舍得的好人。庄二兰找到了一个好家婆。”庄二蛋接过话题说:“桃子根大屋的人,都是大好人。”庄二蛋对当时在桃子根大屋前吹口哨,被刘卓松醉酒误打的事情,早已经理解和忘记了。亲戚朋友和村民都纷纷议论赞扬起来,都在说刘禄松家的好话。刘奇松、刘国松不时地插话,介绍刘禄松、刘煊义的善举和勤劳。

有几个年轻人端起酒杯,纷纷向刘煊义敬酒。有些青年人说,就凭刘煊义奋不顾身拦截黄牛公的事情,就应当敬上三杯烧酒。今天刘煊义是新姑爷,也就是庄家的女婿了,更应当敬上三杯烧酒。刘煊义频频举起酒杯,和青年人碰杯以后,一饮而尽。刘煊义不胜酒力,几杯下肚,就感到耳根发热、脸上火辣辣的了。刘奇松和刘国松及时走了上来,轮番接过刘煊义的酒杯,把烧酒一饮而尽,及时化解了刘煊义的危困。

亲戚朋友和村民酒足饭饱之后,刘奇松和刘国松把礼品担子停放在门口,刘奇松搬来了一张桥凳,坐在桥凳上抽水烟筒,等候新郎新娘。饮酒以后,抽烟特别过瘾。刘奇松拿着水烟筒,就不打算传给别人了。刘国松坐在旁边,食指拇指之间捏着油烟丝,只得耐心地等待。孩子们聚在一起,好奇地看热闹。有些孩子走近礼品担子,抚摸着新的箱子、被子和枕头。刘国松不停地呵斥孩子,不要弄脏了物品。村民纷纷围拢上来,观看礼品担子。

礼品担装的礼品,除了少数的回礼物品以外,都是庄二兰的嫁妆。当中有两个杉木箱子、两个鸳鸯戏水图绣花枕头、一张床单、一张毛毡、一合被套、一铺蚊帐和一些日常生活物品。杉木箱子铁红色,散发着幽幽的桐油香味。箱盖上了挂锁。里面装着新娘的嫁妆衣服、日常衣服和零碎物品。杉木箱子很大,装不进谷箩,只能够叠在谷箩面上。被铺蚊帐和搪瓷脸盆也装不进谷箩,也是叠在谷箩面上。鸳鸯戏水图绣花枕头和百子图绣花镶心被套,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特别醒眼。两条礼品担子满载而来,也满载而归。

围观的村民无不赞叹说:“庄瑞球夫妇真有本事、真舍得,送给女儿那么多嫁妆。”老钉龙佬说:“庄瑞球生活也不富裕,给女儿那么多嫁妆,也是尽力了。”礼房先生说:“家里就是再穷,也不能够少了女儿的嫁妆。这是我们庄家的家风。”从嫁妆的丰厚情况来看,刘奇松、刘国松也感受到了庄瑞球夫妇对女儿的疼爱程度。人们都说,儿女是父母亲的心头肉。庄二兰是庄瑞球夫妇的长女,平时对女儿疼爱有加。在女儿结婚的时候,怎么说也要多送一些嫁妆给女儿,让女儿体体面面地出门,体体面面地嫁到夫家。这种心理状态,也是华夏父母对儿女疼爱的常态。

刘煊义就要带上新娘,离开岳母家了,此时的心情异常兴奋。礼房先生不断地催促庄农妹和庄瑞球的老婆,时间不早了,要让新娘上路了。在母亲、庄农妹、大嫂、大奶、大婶等人的簇拥下,新娘终于走出闺房,来到了小厅。在小厅的人们眼前一亮,被新娘的美貌吸引住了。

人们常说,人靠衣裳,马靠鞍。新娘经过一番打扮,的确显得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用沉鱼落雁来说新娘子的美貌,并不过分。长衫是用粉底红花绒布料手工缝制的,大襟高领,布纽扣,很像旗袍。穿在身上,曲线分明,大方得体。在胸前别一朵红绸花,更加是画龙点睛,显得青春四射。头发是庄二兰的六婶梳的。虽然留的是齐耳短头发,但是大红蝴蝶结发夹和长长的刘海衬着圆圆的脸蛋,显得端庄美丽。嘴唇、眼睛、鼻子都长得恰到好处。裤子是用深蓝色的卡其布料缝制的。一双黑布鞋穿在脚上,能清楚地看见那浅红色的袜子。尽管没有涂脂抹粉,也楚楚动人。

庄瑞球夫妇并排坐在小厅靠墙的椅子。新郎新娘双膝跪在庄瑞球夫妇的跟前,向父母亲叩头谢恩。礼房先生站在庄瑞球的旁边,笑吟吟地看着一对新人行礼。亲戚朋友和村民见证这庄严的的一刻。礼毕,庄瑞球送给新郎新娘各一个红包。庄瑞球的老婆脱下手腕的银手镯,为女儿戴在手腕上,并叮嘱女儿:“要早起晚睡,洒扫庭除,做一个勤劳贤淑的好媳妇。”庄瑞球接过话题说:“要孝敬公婆,勤俭持家,早日开枝散叶。同时,不要断了外家路,要常来常往,让父母亲及时了解你的情况,早日听到你的好消息。”新娘连声感谢父母亲的养育之恩,感谢父母亲的教诲。庄农妹把新娘扶起来。

庄瑞球拿起一把禾镰、一把锄头、一把钩刀、一条柴枪,亲手交给新娘。庄瑞球说:“这些也是送给你的嫁妆。你要用这些农具秋收冬种,辛勤耕耘,不许懒惰。有了农具,只要是辛勤劳作,就不愁饿肚子了。”新娘连声答应。新娘收下农具以后,转手交给刘奇松。刘奇松抚摸着农具,心中无限感慨。这种农具嫁妆礼品,不知道是从哪一代祖宗创立的,流传了多少年。虽然农具礼品价廉粗糙,却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农家缺不了农具。有了农具,农家媳妇就可以开出一片新天地。刘奇松把农具嫁妆安放在礼品担子。农具都贴上了红纸条,或者缚着红飘带。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格外抢眼。

新娘刚跨出大门槛,庄农妹就为新娘打开了雨伞。新娘双手接过雨伞,举过头顶。雨伞是黑色的洋布伞。孩子们觉得奇怪,问庄农妹:“没有天阴下雨,为什么要打雨伞呢。”庄农妹对孩子们说:“你们长大了,就知道为什么要打雨伞了。”其实,女孩出嫁为什么要打伞,庄农妹也不知道。这只是一种礼仪。也许在这种礼仪当中,也有着某一种意义。

庄农妹递给新娘一条粉底鸳鸯戏水图新毛巾,嘱咐新娘:“要是流泪了,就用毛巾擦泪水。”新娘此时悲喜交集。悲的是就要离开父母亲和庄家的姐妹们了,心中真的有难以割舍的情结。喜的是成为了新娘,就要跟随丈夫回家过日子了。这是女人在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新娘听到庄农妹的嘱咐,眼泪好像断了线的珠子,从眼眶里流了出来。新娘赶快用雨伞遮住脸庞,用毛巾擦干泪水。

刘奇松走上前,送给庄农妹一个写着“伞金”的小红包和一个写着“月老”的小红包。礼房先生也找到写着“伞金”、“媒金”的小红包,送给庄农妹。庄农妹笑咧咧地收下了。

新郎带领新娘子,就要离开了。庄瑞球夫妇、礼房先生、村里的长辈等人站在大门口,温情地看着一对新人。新娘的姐妹们走到大门前,欢送一对新人。刘煊义找出写着“姐妹金”的小红包,分发给欢送的姐妹们,接受姐妹们的祝福。尔后,刘煊义转过身子,带领新娘,缓步地离开了。新娘的两个亲妹子,跟在新娘的左右。刘奇松、刘国松挑起礼品担子,跟在新娘的身后。新娘又流出眼泪了,又悄悄地用毛巾把眼泪擦干。庄农妹小声地对新娘说:“千万不要回头看了。要是回头看了,将来生的孩子,相貌就会像娘家的人。”其实,庄农妹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在庄农妹出嫁的时候,媒婆对庄农妹也是这样说的。虽然新娘很想回头看看父母亲、看看叔伯婶娘和兄弟姐妹们,但是受到这种传说的束缚,还是强忍心中的欲望,没有再回头看一眼。村里的孩子把一对新人送到村口,才折返回来。村民把陪新娘出嫁的两个妹妹叫陪嫁妹。

迎亲的人们走出石镜村村口,沿着古官道朝前走,很快就来到石镜陂了。在田里劳作的人们,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计,向新郎新娘张望。人们纷纷议论说,新郎新娘都长得很不错,嫁妆丰厚,是一对很幸福美满的夫妻。妇女们聚在一起,指指戳戳、评头品足地赞美一番。人们都在为一对新人祝福,都在分享着喜悦和欢乐,都在遥祝新郎新娘早生贵子,白头偕老,相随相伴到永远。在佛子河养牛的孩子,把牛绳搭在牛角、牛背,跑到古官道路边,好奇地看着一对新人。放鹅、放鸭的孩子把赶鸭篙插在河岸边,也追了上去。调皮的孩子笑嘻嘻地弯下身子,抬头窥看新娘子的脸蛋。新娘子把布伞放得很低,遮住羞涩的脸庞。

在走过胡家村的时候,村口的大路旁站着许多村民,都想看看新郎新娘。新郎放慢了脚步,频频向熟识的村民打招呼。熟识的村民很诚挚地向新郎新娘问好,拱手祝福新婚快乐,婚姻美满幸福。虽然对人们的祝福语言听不见,但是从村民的笑容可以看出,村民是在祝福一对新人,祝福是很真诚的。新郎频频拱手,招手致意,感谢村民的祝福。不认识新郎新娘的大娘大妈,着急地小声打听是谁家的乖孩子。熟识的村民很热情地告诉大娘大妈。大娘大妈知道以后,都赞美说:“好人有好报。刘禄松夫妇、庄瑞球夫妇都是好人,养了这么好的儿女。祝愿一对新人早生贵子,永远幸福。”尽管新娘子有些害羞,还是频频地高举雨伞,感谢村民的祝福。

新郎新娘回到桃子根村村口,刘煊忠就飞步回家,报告了信息。在大屋的大门口,已经聚集了许多围观的人们。在人们当中,有的是来喝喜酒的亲戚朋友,有的是来看热闹的村民,还有的是走过路过的小商小贩。人们都想看一看新人进门的幸福时刻。刘煊礼、刘煊秀分别把长竹竿抓在手中,分别站在大门口的两边,随时把竹竿提起来,把鞭炮伸向门前的空地。刘煊信、刘煊忠拿着纸煤火。只要新人走到门前,刘煊信、刘煊忠就立刻点燃鞭炮引。要是两挂慧塔牌电光鞭炮同时燃烧,其热闹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凌文竹和龙翠一前一后地站在门口的两边,准备迎接新人。

新郎新娘走到大门前,凌文竹及时接过新娘的雨伞,把雨伞合起来。刘寿松及时送给凌文竹一个小红包。龙翠在门口的台阶下燃起了一堆篝火。刘煊信、刘煊忠点燃了鞭炮引,刘煊礼、刘煊秀高举竹竿,把鞭炮伸向人行道。在鞭炮声中,新郎新娘牵手纵身一跃,双双跳过篝火,跨过门槛,走进屋里。新娘的两个妹妹、庄农妹、刘奇松、刘国松也跟着进屋。接着,凌文竹带领一对新人,走过尚武堂,穿过堂屋、廊房,来到小厅右边的新房。刘奇松把回礼的礼品摆放在小厅,和刘国松一起,把嫁妆送进新房。新房的隔壁是刘福松的房屋。虽然只有一墙之隔,但是却不能够互相走动。

新房布置得十分简单。东边靠墙摆放一个立式大衣柜,西边靠墙摆放一张八仙桌子。桌子的两边各摆放一把太师椅子。大立柜是用苦楝木新制造的,两扇柜门各张贴一幅大红“双喜”字。八仙桌和太师椅做工精细,都是刘卓松送给刘禄松的。虽然桌椅都旧了,但是还可以看到浓浓的富贵气息。桌面放置一面圆形镜子。新制造的东架床构件,斜靠在南边墙壁的窗口下。榫卯都经过了反复校对。新床的木料是红花苦楝木。红花苦楝木木质柔韧,木纹清晰鲜明、很漂亮,是制造家具的好材料。在门口旁边的墙角,放置了一个面盆架。面盆架五角形状,也是用苦楝木新制造的。两个新杉木盆放置在面盆架,散发着浓浓的桐油香味。上格放置的是杉木小盆。杉木小盆是洗脸、洗手盆,也叫面盆。下格放置的是杉木大盆。杉木大盆是洗澡、洗脚、洗衣服用的,叫脚盆。

刘浩琴揭开回礼的箩筐,拆开回礼单,戴上老花眼镜,细心阅读。接着,按照回礼单的记录,一一清点礼品。清点核对完毕,没有差错和遗漏。刘浩琴把回礼的物品和数量,记录在录簿。刘浩琴思忖,每一件礼品都回得中规中距,真不愧是老庄的后代子孙。

石镜村是一个大村落,村民都姓庄。村民都说,全村的人都是庄子的后裔。为了让人信服,村民经常把《庄氏族谱》拿出来,翻到有关页面,指着有关记载,很肯定地告诉人们,石镜村的村民,确实是庄子的后裔。在村子庄家祠堂的神龛,供奉着庄子的画像和老子的《道德经》。“天人合一”、“无为而治”的道德思想,深深地扎根在村民的心中。“庄周梦蝶”的老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着村民的日常行为。在茶余饭后之余,长者经常聚集在一起,探求《道德经》的精妙。“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道家经典理论,是村民争论不休和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自明末以来,石镜村就出过两个进士、六个秀才。石镜村和桃子根村一样,自古以来就是附近有名的书香礼仪之村。

傍晚时分,刘庭松按照预定的计划,把各种菜肴都做好了。冷盆菜肴都已经上碟,走堂纷纷端到桌面上。刘庭松继续炒热菜。刘庭松炒好一道,走堂就端到桌面。白切阉鸡、白切湖鸭、清蒸鲤鱼、菜头炊酿等菜肴,色香味俱全,让人食欲大增。蘸料香味浓郁,让人回味无穷。已经翻碗的五香扣肉,像一个烤面包装在大海碗里,只看到酱色的猪肉皮,看不到五花肉,飘散着一阵阵的肉香。刘浩琴做了简单的开场白,宾客们就开始吃饭饮酒,结婚宴席就正式开始了。饭热菜香,黑糯米酒香醇,主人盛情,宾客们尽情地吃菜饮酒,场面异常热闹。

刘浩琴、庄农妹夫妇、刘禄松夫妇、新郎新娘、刘福松、刘寿松、刘禄松的前妻弟、禄松三奶的弟弟,坐在首席酒桌。刘禄松夫妇不会饮酒。刘浩琴端起酒杯,代表刘禄松,向各位宾客敬酒。尔后,刘禄松夫妇用茶水代替烧酒,带领新郎新娘,先后走到各酒桌,向宾客们敬酒。首席的宾客们继续吃饭饮酒。

刘煊球、凌秋菊、胡兰子都不会饮酒,都用茶代酒。凌文竹和吴玉仙说,黑糯米酒旺血补肾,调和气血,酒味很甜,很淡,饮酒好像是饮糖水,不会醉人,要凌秋菊、胡兰子饮一啖试试,感觉怎么样。两个人试着饮了一啖,果然觉得黑糯米酒不呛喉咙,酒味很甜、很淡,真的和饮白糖水一样清甜。两个人把茶水倒了,换上黑糯米酒。凌秋菊还把刘煊球的茶水也倒了,换上了黑糯米酒。

在刘禄松夫妇、新郎新娘敬酒的时候,凌文竹、吴玉仙、凌秋菊、胡兰子都高举酒杯,一饮而尽。刘煊球端起酒杯,笑咧咧地捧着,不敢饮下去。在凌文竹、吴玉仙的鼓励下,刘煊球才鼓起勇气,仰起脖子,把黑糯米酒饮到嘴里。可是,刘煊球刚刚合拢嘴巴,就把黑糯米酒喷吐出来了。刘煊球被呛得连连咳嗽,流着眼泪。尽管十分难受,刘煊球都没有责怪妻子,也没有责怪其他人。人们都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还好,黑糯米酒没有喷洒在酒桌上。要是被喷洒在酒桌上,一桌的酒菜就被玷污了。凌秋菊赶快放下酒杯,为刘煊球擦干净胸前和衣袖的酒菜和口水。凌秋菊在责怪自己,不应该为丈夫换上黑糯米酒,也不应该怂恿丈夫饮黑糯米酒。刘堪福捧着饭碗,站在跟前,呆呆地看着父母亲。刘煊球停止了咳嗽,刘禄松夫妇和新郎新娘又去下一酒桌敬酒。

亲戚朋友和村民喝过喜酒,都聚集在小厅,等候观看刘禄松夫妇饮媳妇茶。刘煊信、刘煊忠洗干净了水烟筒,灌满了烟筒水,请人们抽烟。刘煊球想着被黑糯米酒呛着的事情。刘煊球想不明白,别人饮烧酒,都说烧酒很香。自己饮烧酒,味道都是辣的,这是为什么呢。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再甜、再淡、再香醇的黑糯米酒,刘煊球也不敢再饮了。

刘煊秀喷着烧酒气,笑着对刘煊球说:“煊球二哥,你为什么不饮烧酒呀。今天的黑糯米酒非常香醇,非常甜蜜,就好像是饮龙眼蜜一样。”刘煊球觉得很尴尬。其他人都知道刘煊秀是在挖苦刘煊球,都没有答话。吴玉仙、胡兰子剔着牙缝,觉得还是白切阉鸡、五香扣肉、菜头炊酿这三道菜最好吃。胡兰子真的想问刘庭松,这三道菜那么好吃,制作到底用的是什么法子。

刘寿松点亮了两盏大火水灯,摆放在小厅的桌面。刘奇松、刘国松在小厅并排靠墙摆放了两张太师椅子。龙翠用上好的佛祖茶叶,沏了一壶茶水。凌文竹说:“媳妇茶要有蜂蜜。刘禄松家里有蜂蜜吗。”刘煊礼赶快回答说:“有。我家里还有龙眼蜜。”刘煊智赶快爬上阁楼,把龙眼蜜提下来。龙眼蜜装在一个蓝色的玻璃大酒樽。龙翠拧开酒樽盖子,把龙眼蜜加进茶壶。龙眼蜜粘稠,飘着特有的蜜香。吴玉仙找来一个茶托盘,把茶壶摆放在茶托盘,在茶壶旁边摆放了十个茶杯。龙翠把茶水摇匀以后,斟到茶杯。顿时,茶香飘散,充满了小厅,人们顿觉心旷神怡,真想饮一啖媳妇茶。

茶托盘是香樟木板制造的,散发着浓浓的香樟油香味。茶壶是青花竹节双耳提梁大瓷壶。双铜环提梁。壶壁是《松鹤延年图》。在图中古松的上方,是两纵行草书。“山静松声远”,“秋清泉气香”。墨宝苍劲有力。画面布局合理,绘画细致,线条流畅、清晰。茶杯胎质洁白,击声如磬,外壁是《仙童献寿图》和《双喜图》粉彩画。在《仙童献寿图》的左上方,有一纵行“寿比南山”的楷书。杯口鎏金。不管怎么说,茶壶、茶杯都是民间的上品。人们对茶壶、茶杯都十分好奇。刘奇松真想不到,刘禄松家里有这么好的茶壶、茶杯。禄松三奶说:“茶壶、茶杯是在分家的时候分到的。”龙翠认得这些茶壶、茶杯,却不知道是哪一代祖先遗留下来的。在分家的时候,由于龙翠觉得茶壶、茶杯是旧的东西,主动提出不要,才分给了禄松三奶。

刘浩琴坐在刘禄松夫妇的旁边,指导新郎新娘向父母亲敬茶。新郎新娘在刘禄松夫妇的跟前双膝跪下,刘素贞把茶托盘分别端到新郎新娘跟前。新郎新娘双手捧起茶杯,呈到父母亲面前,轻声说:“请父母亲饮第一杯茶。第一杯茶祝父母亲福如东海。”刘禄松夫妇笑吟吟地双手接过茶杯,把茶水一饮而尽。新郎新娘把茶杯放回茶托盘,又双手捧起第二杯茶水,又双手呈给父母亲,又说:“请父母亲饮第二杯茶。第二杯茶祝愿父母亲身体健康,寿比南山。”新郎新娘在敬第三杯茶的时候说:“第三杯茶感谢父母亲的养育之恩。”刘禄松夫妇饮过了三杯媳妇茶,满心欢喜,从衣袋掏出大红包,分别送给儿子和儿媳妇。禄松三奶解下了银耳环,戴在儿媳妇的耳朵。新郎新娘站起来以后,又向父母亲深鞠躬。

新郎接过茶托盘,在茶壶添加了茶叶,加满了开水,加入龙眼蜜,把茶水斟到茶杯。接着,新娘把茶托盘端到刘浩琴、庄农妹夫妇、刘福松、刘寿松夫妇、凌文竹、吴玉仙等人跟前,请大家饮茶。人们饮着香喷喷、甜蜜蜜的媳妇茶,赞不绝口。媳妇茶真的与平常的蜂蜜茶不一样,特别清香,特别甜蜜。刘浩琴、庄农妹、刘福松、刘寿松、凌文竹、吴玉仙等人,在饮过媳妇茶以后,都送给新娘一个小红包。

在客人离开的时候,刘禄松、刘浩琴把客人领到小厅左边的房间,找到客人的礼品担子,交给客人。客人挑起礼品担子,愉快地离开了。路途远、不能回家的客人,或住在刘禄松家里,或安排住在村民的家里。滞留在刘禄松小厅的客人,在抽烟聊天,聊着秋收冬种和佛祖坪最近发生的新鲜事,等候观看铺新人床。

人常说,人前不说人。可是,谁人背后无人说呀。男人们一边说,一边像击鼓传花一样,轮流地传递水烟筒和纸煤火。刘禄松的油烟丝香醇、劲足。拿到水烟筒和纸煤火的人,乘着酒兴,连续地抽吸,不打算把水烟筒传给下一个人。下一个人往往要捏着油烟丝,等候多时,催促多次,才能够拿到水烟筒。刘禄松拿着旱烟杆,不时地抽吸,烟窝的烟火没有熄灭过。龙翠、禄松三奶、凌文竹、吴玉仙、胡兰子和新娘坐在一起,说着女人们的事情。龙翠不时地抽吸铜烟壶。小厅白烟弥漫。虽然点着两盏大火水灯,但是仍然看不清楚人们的脸蛋。

刘浩琴为新人选定的铺床时间在戌时。村民习惯请命好、多子多福的人为新人铺床。刘浩琴特别叮嘱刘禄松,刘庭松经常劏猪,杀气太重,不要请刘庭松铺床。可是,除了刘庭松以外,刘禄松却想不出更合适的人了。还是刘煊礼的脑子灵活,他对父亲说:“就请二叔公铺床吧。同时请刘寿松八叔、刘国松四叔为二叔公打下手,帮助铺新人床。二叔公是秀才,命好,是最合适的铺床人选。有贵人铺床,四哥一定会吉吉利利,四季平安,早生贵子。”刘禄松同意了刘煊礼的意见。新郎新娘也十分赞同。刘浩琴也不推辞,很爽快地答应了。刘寿松、刘国松也表示同意铺新人床。刘浩琴返回家里,拿来了铜闹钟,摆放在刘禄松小厅的桌面上。

铜闹钟是洋玩意,是刘浩琴委托刘侠松购买的。在佛祖坪,铜闹钟也算是一个稀罕物。铜闹钟竖长方体,做工精细。钟面设计十分考究。基座是一对狮子滚绣球的浮雕。玻璃门两边的柱子,是半裸的侍女塑像。侍女双手擎着天空。两条长短指针分别指着圆盘上粗细有度的罗马字。尽管岁月为铜闹钟抹上了古铜色包浆,但抹不去那精致和灵气。

铜闹钟既是刘浩琴的工具,也是刘浩琴的命根子。在教私塾的时候,刘浩琴用铜闹钟计课时,按时上下课和放学。在为村民择日子的时候,刘浩琴用铜闹钟定时辰。在土改时,土改工作队把铜闹钟拿去了。在刘德松回家探亲的那一年,刘浩琴向土改工作队提出申请,经过陈光宗队长的特别批准,才把铜闹钟要了回来。刘浩琴太爱、也太需要铜闹钟了。没有铜闹钟的那几年,刘浩琴只能看太阳定时辰。要是在没有阳光、也没有星星月亮的日子里,刘浩琴只是个瞎子,凭感觉为客户定时辰。幸好,那几年的神灵都不灵。要不,定错了时辰,犯了大煞,毁了刘浩琴一生的声誉还是小事,要是主人遭了灾难,刘浩琴就担当不起了,也赔偿不起了。

时针指向正点,戌时到了。刘禄松吩咐刘煊信,把一盏大火水灯拿进新房。有了大火水灯的光亮,两盏小火水灯的光亮就显得很微弱了。刘煊礼把准备好的八块新火砖搬进新房。禄松三奶点燃了竹蒿火把,让刘煊智站在新房里,高举火把照明。灯光、火把光照亮了新房,把房间的物件看得一清二楚。靠在墙边的东架床特别引人注目。人们涌进新房。

刘浩琴在新房东边和南边的靠墙位置,用瓦砾画了一个和东架床相等的长方形。在长方形的四个角,各摆放了一个新火砖。在新火砖的上面,刘寿松再叠上一个新火砖。刘浩琴口中念念有词,在第二个新火砖的上面,分别摆放二文铜钱。八文铜钱都是乾隆通宝,品相很好。接着,刘浩琴和刘国松站在床头,刘寿松站在床尾,抬起床底座,架放在新火砖的上面。四条床脚不偏不倚地压在铜钱上面。铜钱垫床脚,寓意大富大贵。继而,刘浩琴、刘寿松、刘国松安装三面床围栏,安装床棚顶。床围栏十分朴素,没有雕刻花鸟虫鱼,也没有涂刷油漆,原木颜色。床棚顶是五个风车的新式结构。这种床棚顶省工省料,枋木榫卯互相连接,结构十分稳定,蚊帐不会下垂,很受村民欢迎。

此时,凌文竹、龙翠、吴玉仙带领孩子们,唱起了传统的《铺床歌》。刘煊全、刘煊忠、刘素英、刘煊先、刘贞玲、刘小丽、刘群雪唱得最起劲,声音也最响亮。“第一铺床面向东,四条床柱四条龙。龙凤呈祥开枝叶,百年好合永同心。第二铺床花纲席,席上铺上石榴红。第三铺床红毛毡,毡上双蝶舞翩跹。第四铺床花锦被,被面鸳鸯百齐眉。第五铺床同心枕,枕上绣花并蒂莲。莲上开花又结子,子读经书中状元。第六铺床红罗帐,帐里琴瑟和鸣日月长。”歌声美妙悠扬,祝福一对新人,幸福快乐,婚姻甜蜜,早生贵子,带来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尽管《铺床歌》很朴素,歌曲不长,却是人们对新郎新娘的美好祝愿,也是长辈对新郎新娘和子孙后代的期盼。刘禄松夫妇、新郎新娘站在旁边,笑得合不拢嘴。刘煊智高举火把,频频走到孩子们跟前,用一只手为孩子们打着节拍。孩子们反复歌唱《铺床歌》,越唱越起劲。

在欢乐的歌声中,刘浩琴、刘寿松、刘国松在床棚架罩上蚊帐,挂上蚊帐帘布。蚊帐是用黄麻土布缝制的。靛蓝色。蚊帐帘布红色,绣着《观音送子图》。画面清晰。人物、花草栩栩如生。刘浩琴撩起蚊帐口,挂在蚊帐钩。尔后,刘浩琴在床上铺上草席和棉毡,摆上鸳鸯戏水绣花枕头、枕巾,摆上棉被。棉被是用靛蓝色土棉布缝制的,用红绸布镶被芯。被芯绣着《莲花出水图》。

村民们说,患了腰骨痛的人,睡了新人床,腰骨就不痛了。孩子们睡了新人床,会变得更加聪敏,也会快高长大。刘浩琴、刘寿松、刘国松首先躺在新人床上。人们争先恐后地涌向新人床,躺在床上。孩子们也停止了唱歌,爬到床上打滚。一批人从新人床上下来,等候在床前的人又爬到床上,躺下,起来,再把机会让给下一批人。许久,人们才停止了睡新人床的活动。刘煊智仍然高举竹蒿火把,和刘煊全、刘煊宽站在旁边,没有睡新人床。刘煊全、刘煊宽、刘煊智都在想,经过这一番的闹腾尝试,新人床是否牢固,就试验出来了。

人们站在新房里,仍然意犹未尽地、兴致勃勃地议论着睡新人床的感受。刘浩琴把新棉被摊开,把一包糖果、红枣、甜榄摆放在棉被,把棉被重新折叠起来,摆放在床的中间。在新郎新娘上床休息的时候,摊开棉被,糖果、红枣、甜榄就撒开了,给新郎新娘一个美好的祝愿。糖果寓意夫妻甜甜蜜蜜,红枣、甜榄寓意早揽贵子。

刘浩琴、刘寿松、刘国松退出新房,坐在小厅抽烟。刘煊智把竹蒿火把熄灭了。刘煊礼把大火水灯捧出小厅,摆放在桌面。刘禄松送给刘浩琴、刘寿松、刘国松每人一个小红包,表示酬谢。三个人都很愉快地收下了。刘浩琴特别叮嘱刘禄松,在新人房的两盏小火水灯,要过了三朝才能够熄灭。刘禄松转而告诉刘煊义。刘煊义连声应允。其实,这已经是村民的习惯了。就是刘浩琴不说,在新房的两盏火水灯光,也要日夜通明,到三朝以后才能够熄灭。为什么要点长明灯,有什么意义,不点长明灯有什么忌讳,刘浩琴却没有说。禄松三奶说,灯光是亮给神灵和观音菩萨的,请神灵和观音菩萨早日送来贵孙子。禄松三奶提来了半瓶火水,嘱咐刘煊义,不要在没有火水了,再添加火水。刘煊义赶快答应,并伸手接过了火水瓶。

人们在小厅抽烟以后,逐步离去。在庄农妹夫妇临走的时候,禄松三奶拉着庄农妹的手,再一次感谢庄农妹,并征求庄农妹的意见说:“什么时候谢媒呀。”刘景松笑着说:“由你们定吧。什么时候都可以。”刘禄松接着说:“那么就在近日吧。再推迟的话,就要开春春耕了。”刘景松回答说:“可以。”刘浩琴接过话题说:“谢媒也是一种礼仪,是新婚夫妇必不可少的一种仪式。只有举办了谢媒仪式,婚庆才算结束。此事宜早不宜迟。”刘禄松夫妇、刘景松夫妇都很赞同刘浩琴的意见。

由于凌文竹、刘煊鑫要陪伴刘浩琴,所以在最后才离开。刘禄松吩咐刘煊礼,送刘浩琴二叔公回家。人们离开以后,新郎新娘走进新房,宽衣休息。禄松三奶夫妇和孩子们也纷纷上床休息。喧闹了一天的大屋,终于安静下来了。村子在夜幕中睡去。

刘煊礼手抓竹蒿火把,护送刘浩琴、凌文竹回家。刘浩琴双手捧着铜闹钟。三个人从刘福松的廊房走过,穿过忠义堂大厅,就到刘浩琴家里了。刘煊礼帮助刘浩琴点亮了小火水灯,才辞别刘浩琴,独自返回家里。刘浩琴把铜闹钟摆放在桌面。借着微弱的火水灯光,刘浩琴从衣兜里把酬金、红包全部掏出来,一一清点以后,锁在柜子里,才把火水灯熄灭,上床休息。老伴已经在梦乡了,说着梦话。

第三天早上,刘禄松夫妇准备了礼品,让刘煊义夫妇走三朝。丈夫陪伴新婚妻子回娘家叫走三朝。新婚夫妇走三朝,是佛祖坪村民的必要仪式。刘禄松准备的礼品主要有,大阉鸡四只,猪肉二十五市斤,鲩鱼、鳙鱼各两条,米酒四瓶,白糖两包,粉丝、深薯、炊酿籺等副食品若干。刘煊义夫妇换上新衣服,带上礼品,辞别父母亲和家人,正要离开家里,禄松三奶又拉住儿媳妇,再一次叮嘱,回到娘家以后,一定要如此这般,不要疏忽了,坏了规矩和名声。儿媳妇一一记在心里。刘煊义觉得母亲过于啰嗦了。这些事情都已经说了不知道多少遍了,仍然没完没了。可是,刘煊义却没有阻止母亲。禄松三奶叮嘱一番以后,刘煊义夫妇才离开家里。

庄二兰拎着一大包物品,满心欢喜地走在路上。刘煊义挑着礼品,走在庄二兰的身后。庄二兰不时地扔过来一两句不着天际的话,刘煊义很认真地回答。庄二兰当新娘的羞涩,全部没有了。路上来往匆匆的行人,再也没有好奇地驻足观看了。只有遇上熟人,刘煊义夫妇才与熟人寒暄一两句。此时的刘煊义夫妇,感到无限的幸福。

刘煊义夫妇走到石镜村村口,庄瑞球的大白狗迎了上来。大白狗显得十分亲热,跑到庄二兰的跟前,直立身子,舔舐庄二兰的脖子、脸颊。庄二兰一掌推开大白狗,驱赶大白狗。可是,不管庄二兰怎么驱赶,大白狗都是缠着庄二兰亲昵,在庄二兰的身前身后跑来跑去,高兴的样子确实讨人喜欢。庄二兰再也不理睬、不驱赶大白狗了,继续朝村子里大步走去。刘煊义紧跟着庄二兰。大白狗在树头撒了一些尿液,又满心欢喜地追了上来。

庄二兰来到娘家,庄瑞球夫妇已经等候多时了。庄瑞球立刻吩咐儿女,分头把村里的长辈和亲房的宗亲请来,女儿女婿三朝回门了,都过来吃中午饭。儿女们纷纷离开家里,邀请村里的客人。庄瑞球夫妇和庄二兰立刻走进厨房,劏鸡杀鸭,煮饭炒菜。刘煊义也要走进厨房帮忙,丈母娘坚决不让。此时,庄二兰的舅舅和姑妈也来到了。两个人都是来饮三朝酒的。姑妈看到那么多的礼物,赞不绝口。姑妈的女儿在三朝回门的时候,哪里有这么多的礼物呀。有那么多的礼物,三朝酒宴一定很丰盛了。

尽管是农家菜,大盘大钵,但原汁原味,十分美味可口。人们在边饮、边吃、边谈,都在赞美刘煊义夫妇,都在赞美菜肴丰盛。庄二蛋饮下一啖烧酒,抹了一下嘴巴,喷着酒气,憨憨地说:“妹夫就是好,来了就有肉吃,就有烧酒饮。”庄二兰的舅舅说:“你希望妹夫天天来吗。”庄二蛋对刘煊义高声说:“妹夫,你天天来,我就天天都有烧酒饮了。”人们都笑了起来。庄二蛋是庄二兰的亲房大哥。

人们饮酒、吃饭以后,纷纷告辞。庄瑞球夫妇和女儿女婿站在门口,恭送客人。庄二兰的舅舅和姑妈在辞别的时候,都盛情地邀请庄二兰夫妇,在适当的时候,一定要去两个人的家里玩,认识新的亲戚朋友。对舅舅和姑妈的盛情相邀,庄二兰夫妇满口答应。新婚夫妇一定要在主人的邀请下,才探访新亲戚,这也是佛祖坪的乡风民俗。

庄瑞球夫妇送走了客人,准备了一对小鸡,让女儿女婿带回家。一对小鸡一公一母,身体很健康,骨骼粗壮,身上开始长粗毛了。鸡脚都缚一条红绳子。鸡毛用红墨水染红了。村民把一对小鸡叫爬路鸡。

庄瑞球提着爬路鸡和回礼物品,交给刘煊义。庄瑞球的老婆封了两个红包,分别送给女儿女婿,祝愿女儿女婿婚姻幸福,祝愿女儿早生贵子。庄瑞球叮嘱女儿女婿说:“一定要夫妻恩爱,永结同心。”女儿女婿笑吟吟地回答说:“请你们放心吧。我们一定会相亲相爱到永远。”刘煊义挑着回礼物品和爬路鸡,夫妇辞别两位老人和兄弟姐妹们。庄瑞球夫妇站在门口,欢送女儿女婿。庄二蛋站在门口,醉醺醺地说:“妹夫、妹妹,一路顺风,早些抱上儿子,来看我们。”刘煊义夫妇笑而不答。大白狗把刘煊义夫妇送到了石镜陂,在庄二兰的呵斥之下,才折返回村子里。 /H5K6Kxflf+RGsKCamyoBEeAmxho8UDAHCGQOdufFFVEmdF7/zRzaG5yX0dHvy6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