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应作者之邀,作此序。

文学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只有知道昨天,奋斗今天,才能更好地驾驭明天。人类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化,也推动了人类社会滚滚向前。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的这一段历史,是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尤其是农村的历史,更是人类历史浓重的一笔。研究农村的发展历史,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乡村的发展,城市的发展,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才是社会历史总的发展,才是社会历史的总和。这不但是专家学者和历史工作者的问题,也是普通老百姓的问题。人常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历史长河就是一面镜子。推动人类走向文明的历史就在镜子当中,并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

作者抓住这段农村发展的脉络,把笔尖触到发展的角角落落,浓墨重彩地加以描画,使长篇作品如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样直观精彩,又如日月星辰、青山流水那样平常。在直观精彩平常当中,读者可以看到历史脉搏的跳动和历史血液的流淌。

作者以南越高凉山村为创作背景,以敏锐的笔锋,把这段山村历史融汇在作品当中,如实地把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跟着作者的笔锋,可以把你带到南越高凉美丽的山川,听泉水叮咚和鹧鸪啼叫。可以把你带到弯弯的小河,看游鱼追逐和虾鳖捕食,看泥鳅换气和黄鳝狩猎,看浪涌沙滩、孩童嬉戏和一排排的脚印通向远方。如果是在荔红时节,可以把你带到山坡果园,看漫山遍野的岭南佳果,挂满枝头,迎风摇曳,垂涎欲滴;看商贾争先恐后,涌进荔乡,购销营运,好不热闹非凡;领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乡村万种风情;品尝岭南佳果的甜美滋味。如果是在秋冬季节,你看不到漫山黄叶,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可是,你可以看到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青翠欲滴的瓜菜,到处一片生机盎然。无论你身置何处,都可以听到鸟语,闻到花香。总之,在作品当中,你会感觉到南越高凉乡村虽不是阆苑,但胜似阆苑。你会感觉到到了瑶池,看到了仙葩,令你心旷神怡。

人常说,英雄创造历史。其实,乡间汉子姑嫂也是历史的创造者。毛公早就说过,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作者的笔下,你会看到乡村的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跟着历史脉搏的跳动,满怀信心地推动历史车轮,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创造了改天换地的人间奇迹,创造了乡村的历史。他们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虽然没有呼风唤雨、叱咤风云、横枪策马的英雄气概,但有华夏子孙所共有的勤劳质朴、任劳任怨、无私无畏的创业奉献精神。

他们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告别小农经济,组织起来,走集体化的社会主义道路。他们高举社会主义大旗,雄赳赳气昂昂地振臂高呼,“誓要高山低头,誓要河水让道”,“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口号,克服种种困难,坚韧不拔,像愚公移山一样地改造生态生存环境,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

他们每到夏秋收获季节,收获了谷子,宁愿自己勒紧裤带,啃番薯,喝稀粥,也要把最饱满的谷子挑选出来,运送到国家粮库,缴纳给国家,或者按照国家牌价,乐意、豪爽地卖给国家,支援城市建设,支援国家建设。

作者在作品中会把你带到村民踊跃交纳公购粮的盛大场面,让你看到交纳公购粮的全部过程,看到村民把最好的谷子交给国家的情景。让你领略到村民的无私、俭朴和高风亮节,领略到人民公社社员爱家庭、爱社员、爱集体、爱国家的大无畏精神。同时,也让你知道那个时代国家在农村的各项经济政策,什么是以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经济制度,什么是按劳取酬的工分分配制度,什么是农村合作医疗和赤脚医生,什么是国家公粮和国家统购粮,什么是人民公社统筹粮和生产大队统筹粮。

作者塑造的主人公刘禄松一家,就是众乡亲的代表人物。他们从旧社会中缓缓走来,在怀疑、彷徨中,逐渐提高思想认识和思想觉悟,逐渐地认识到社会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地革命是一场深刻的伟大运动,社会变革的大潮正向他们走来,幸福生活正在向他们招手。于是乎,他们鼓足干劲,把多年积攒的力量迸发出来,投身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在每一次大生产运动中,刘禄松老汉都满怀希望,充满信心,带领全家人,日以继夜地劳作。他们用火热的心,用勤劳的双手,用宽厚的肩膀,建设美丽的家园,建设美丽的乡村,建设向往的社会主义。

下乡知青是一个时代的名词,也是一个时代的热血青年。然而,在乡村中也有一群和下乡知青同呼吸共命运的回乡知识青年,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叙述了一群有知识、有干劲、有抱负的农村热血青年,上完了中学,义无反顾地、也别无选择地背起行囊,回到哺育他们成长的乡村,和乡亲父老一道,进行一场改天换地的伟大的大生产运动。当北京传来恢复高考的消息时,他们又洗脚上田,重拾书本,挑灯夜读,走进高考考场,接受祖国的挑选。那些面孔似曾相识,人们不会感到陌生。经历过那一段岁月的人,一定可以在作品中找到你我他,找到自己的同伴。年轻人也可以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回乡的父母或爷爷奶奶,看到他们高大的身躯、欢乐刚毅的面容、脸上的知识和憨厚的微笑。他们没有传奇、神奇的经历,没有叱咤风云的气概,却创造书写了一个火红的年代。没有他们的奉献,那个时代不可能会那么丰满、充满活力和希望。他们就是回乡知青。

作者就是回乡知青。在庆祝第五个国庆节后的冬月,他来到了人世间,几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一起成长。他念完了中学,回到了高凉城外的故乡,把学到的文化知识运用到农业生产的伟大实践中去,投身于战天斗地的大生产运动。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他有幸被祖国选中,重新背起行囊,告别父老乡亲,走进高等学府。他亲身经历和目睹了那个火红的年代,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对他来说,叙述那一段火红的历史,可以说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也可以说是信手拈来、轻车熟路,作品必然真实可信。

人物故事是文学作品的灵魂。虚构的故事是无根的。只有来源于生活、描写人民大众生活的故事,才能被人民大众接受,被历史接受。在作品中,作者把村民在那一段火红的岁月里,踩在土地上的脚印,好像拓碑文石刻一样地把脚印拓下来,转换成为文字,就成了一部长篇巨著。尽管在作品中没有波澜壮阔的场面,没有血染征袍的壮烈情景,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可是,作者却可以把你带到美丽的南越乡村,看到村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恬静生活,看到村民们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轰轰烈烈地开展分田地、建立人民公社、成立公社大饭堂、大炼钢铁、兴修水利、学毛著、唱红歌、唱样板戏等一系列生产活动。

这些事情尽管过去了多年,可是在村民当中,仍然是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事情。这些事情的发生和发展,与那个时代息息相关,是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有创造。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没有过,相信从那以后也不可能会再有。不管过去了多少年和社会如何发展变化,这些事情都永载史册,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消失,而被尘埃湮没。作者把那些事情记录下来,无疑是对保存史实作出了巨大贡献,丰富了历史宝库。作品的著述成功,也无疑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爱好者以及青年人留下了一幅长篇乡村风情画卷。从这个层面上说,作品是无比珍贵的。

总之,作者在作品中描述的人物都是很普通的人民大众,事情是秋收冬种、春夏耕耘的小事。这些小事再也平凡、平常不过了。在农村出生、长大的人,对这些小事都可以如数家珍,会觉得微不足道。然而,这些却是特殊年代发生的小事。他来源于日常生活,又高于日常生活。读者诸君可以在这些小事当中,看到农村的那一段历史。透过这些小事,领略到火红年代的恢弘画面,知道走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是一马平川的,也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可以实现的。改造大自然,建设社会主义,创造幸福生活,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有时候还会遇到挫折,不得不从头再来。在前进当中,既有喜乐,也有忧愁。在那些日子里,村民们坚定信念,不屈不挠地与大自然作斗争,与落后思想作斗争,为的就是改善生存环境,过上幸福的好日子。

是为序。

龙 生
二〇二三年四月十八日 于高凉松林斋 Ms54ptEROGh9qyGxTeY1//8CDgS4kFcBVQk9szLfjL4wzCkGzI8zew85nkbDJea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