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虚怀若谷,谋大事者需有大胸怀

给别人留生机,就是给自己留转机

谋略思维

人生一世,风水轮流转,没有人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得意时懂得给别人留生机,失意时才能从别人身上获得转机。山不转水转,时时给自己留后路,才不会让自己走上绝路。

谋略解读

人际交往中,难免会在认知、利益、情感、工作等方面存在不同的看法和分歧。一些人为了维护一己之私,会得理不饶人,非要与人争个高下、拼个输赢,不惜恶语相向,甚至大打出手,结果使得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有时还因此惹上牢狱之灾,甚至付出生命。

得理不饶人,凡事都斤斤计较,不仅会伤害彼此的感情,也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激化矛盾,使得原本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演变成一场激烈的“冲突”,这是极为愚蠢的举动。因而,做事要给别人留有余地,若将他人逼到绝路,自己也就没有了退路。

当然,两人争论,各抒己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不可上纲上线,更不要使争论变成争执。要学会换位思考,谨慎修正自己的观点,让别人从换位思考的角度来理解自己的动机。唯有如此,你才不会盲目地谴责他人或盲目地自我辩护。

谋略案例一

汉代的公孙弘,年轻时家里十分贫穷,尽管后来身居丞相一职,但依然保持俭朴的生活作风。他吃饭的时候只有一个荤菜,睡觉时只盖普通棉被。为此,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了一本,批评公孙弘位列三公,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却只盖普通棉被,实际上是装模作样、沽名钓誉,其目的是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

为此,汉武帝询问公孙弘,汲黯说的是否属实。公孙弘回答:“汲黯说得没有错,满朝文武大臣之中,他与我的交情甚好,也十分了解我。我位列三公而只盖普通棉被,与平常百姓一样,这的确有装清廉嫌疑。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您又怎会听到他对我的这种批评呢?”

汉武帝听了公孙弘的解释,反倒觉得他为人谦让,更加尊重他了。

按理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作为朝廷重臣的公孙弘也不例外。他生活俭朴应当是一种美德,可却被汲黯指责成沽名钓誉,这是一种公然的羞辱。公孙弘完全可以有力地反驳,但他却欣然一笑。这并非软弱,而是一种宽容,他不想因此事而伤了彼此的和气。这是一种君子的雅量,更是得理也让人的写照。

得理不让人,不仅会伤害对方,有时还会连带伤害对方的家人,甚至毁了对方,这有失厚道。你于“理”明显占过对方,放他一条生路,他会心存感激,来日也许还会报答你。就算不会图报于你,他也不太可能再度与你为敌。这就是人性。因此,得理也让人,是君子所为,也是智者所为。

谋略案例二

秦穆公在岐山有一个王室牧场,饲养着各式各样的名马。一天,几匹马突然冲破栅栏逃了出去,管理名马的牧官大为惊恐。他知道如果主公知道这件事,他肯定会被斩首,因此拼命派人四处寻找,结果在山下附近的农村找到部分疑似马的骨头,心想马一定是被这些农民吃掉了。秦穆公的牧官大为愤怒,想把这三百个农民全部判死刑,报交给秦穆公定夺。

牧官怕秦穆公震怒,自己也会有杀头之罪,于是就带着这些农民向秦穆公报告说:“很对不起,这些农民把名马吃掉了,因此才判他们死刑。”

可是出人意料的是,秦穆公听了不但不怒,还说这几匹名马是精肉质,就赏赐给他们下酒。这三百个农民被免除死刑,高兴地回家了,心里非常感激秦穆公的恩德。

几年后,秦穆公与晋惠公交战。曾经在战场上战无不胜的秦穆公,这次却陷入绝境,士兵被敌军包围。眼看快被消灭,秦穆公意识到恐怕自己要战死了。

突然,敌军的一角开始崩裂,一群骑马的士兵冲进来,协助秦穆公的军队战斗。这些不知从哪里来的士兵非常勇猛,只见晋军节节败退,最后不得不撤走了,援军保护秦穆公脱离险境。

到达安全地点后,秦穆公非常感谢这些勇敢善战的士兵,并问他们是何方军队。他们回答说:“我们是从前吃了您的名马,而被赦免死罪的那些农民。”这些农民比秦穆公的军队更勇猛,他们是为了报答救命之恩才拼命战斗的。秦穆公得救,是他以前救的三百条人命的恩德救了自己。

假如有人触犯皇帝,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人必死无疑”。要是有人吃了皇帝的爱马的肉,那么他们的小命肯定不保了。

对于秦穆公来说,那些吃了他爱马的肉的农民,身份是十分低微的,他从未想过,或者说任何人在那个时候都不曾想过,这些身份低微的农民能给秦穆公什么帮助或回馈。但出于一颗对子民的宽容与仁爱之心,他不但没有诛杀这些农民,还放他们一条生路。正是这一善举,给他日后带来了“福祉”,让他在生死关头捡回一条命。

可见,人生之际遇,着实玄妙,无论你地位多高,都不可能永远顺风顺水,此时你面前渺小如蝼蚁的人,或许在将来的某一时刻,会成为你扭转命运的关键。所以,得意时莫张狂,给别人留生机,就是给自己留转机。

宽容人,争“理”不如争“礼”

谋略思维

人若想谋大事,需要有宽阔的胸怀、容人的气度。纵观历史,越是在事业上取得成功、有过辉煌成就的人,越懂得对人宽容,很少看到他们计较什么、争辩什么。他们不计小事,争的是“礼”,谋的是大局与整体。

谋略解读

宽容是一种美德,是对他人的谅解与善待。一个人不能宽恕、容忍别人,便很难在这个世界有立身之地,他的人生道路也难以走得长远。

人生在世,有一颗宽恕、容人之心的人,必然有宏大的志向、宽广的心胸。所以,在别人还在为小利益而斤斤计较的时候,为个人私怨而睚眦必报的时候,有宏大志向的人早已把视野放在更远处,宽容他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当然,宽容更是一种自我解脱。生活中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是是非非,争究竟是为了什么?是权利、地位,还是金钱?这样的快乐又能维持多久?也许你确实有“理”,也争到了“理”,然而结果可能是处处都充满危机,最后堵死了自己的路。

谋略案例

南北朝时期,西魏大臣宇文泰实际掌握朝廷大权,文帝元宝炬充其量是个傀儡。

宇文泰既聪明能干,又懂文韬武略,西魏在他的主持下国泰民安。有人为了邀功,就吹捧宇文泰说:“大人功德无量,苍生受益,应该顺应天命,承继大统。”宇文泰见有人鼓动自己登帝位大喜,但他却故意说:“天子有天子之福,我自知德才不具,怎敢有此邪念?”

大行台左丞苏绰是宇文泰的心腹,于是宇文泰就对其提及此事。苏绰说:“这是有人要置大人于死地,大人万万不可。”

宇文泰笑道:“我在魏国说一不二,谁还敢治我的罪?皇上也得按我的指令行事。”

苏绰见宇文泰野心膨胀,就劝道:“大人既有皇帝之实,又何必冒天下之大不韪,做谋逆之事?”

宇文泰的心事被苏绰说中,他急忙掩饰道:“这全是小人之言,我并不采信,你何必当真呢?”

苏绰为了彻底打消宇文泰的称帝野心,就说:“我国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内有百废待兴,大人此刻更应该以仁恕待人,方保权位不失。皇上虽弱,但民心深厚;大人虽权高位重,但却堵不住别人的嘴巴。”

宇文泰反复思量,终觉苏绰说得在理,便放弃了邪念。

苏绰协助宇文泰治理西魏,进行了许多变革,遭到不少人反对,给他加了不少罪名。

但宇文泰相信苏绰的为人,对所有人的控告通通不加理会,他对苏绰说:“我是信任你的,你如果想惩治谁,我一定为你出气。”

苏绰说道:“变革涉及多种利益,有人反对是正常的,但这个时候惩处反对我的人,只会使人心更加恐慌,因此,我请求宽恕他们。”

宇文泰则说:“你太仁慈了,这样只能让他们越闹越大,增加对你的诬陷,你甘心这样吗?”

苏绰回答道:“我用仁恕之心待人,并不代表向他们示弱,而是想感化他们。我就是让他们知道,我绝不会因个人私利而为难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朝廷的长治久安。”

苏绰没有任何报复举动,这让反对他的人大出意外。时间一长,这些人都相信苏绰此举不是假做,遂生愧疚之心。

一天,一位强烈反对苏绰的大臣拜见苏绰,对他说:“你不和我们一般见识,可见你大人大量,难道你真的不记恨我们吗?”

苏绰道:“我非圣贤,生气是难免的。不过我能理解你们,这样做也是为了我自己。”

大臣不解地问:“你太客气了,你给我们恩典,怎么是为了自己呢?”

苏绰诚恳地说:“我若报复你们,你们必记恨在心,如此冤冤相报,只能是两败俱伤。一旦我失势,你们还会饶了我吗?可眼下我们不结仇怨,我也没有担惊受怕的那一天。”

大臣大为感动,就对其他大臣说:“苏绰宽恕我们,却毫不居功,这是大仁大义,我们还能和他作对吗?”

从此,反对苏绰的人纷纷成了他的支持者。

苏绰面对反对者、诋毁者,选择宽恕和大度,正因如此,他赢得了那些原本反对者、诋毁者的感恩戴德,更让他们成为自己的支持者。

在他看来,当一个人想要谋大事时,必须依赖各种各样的人,赢得更多人的支持与拥护。这个时候,越宽容,不拒绝任何小流的汇入,才能汇聚成大川。更何况,当别人对你有敌意的时候,越宽容,越能化解敌意,并换取对方的愧疚与感恩。相反,越记恨,越报复,锱铢必较,得到的是更多、更严重的仇恨,如此,只能两败俱伤。

总之,谋大事,要对人宽容、宽容行事,方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仁恕之道,就是化敌为友,化阻力为助力

谋略思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难免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对于别人的过错,我们需要持有仁爱、宽恕的态度。当我们能及时给犯错者以宽容的机会,他就会因你的宽恕而改变,还有助于你化敌为友,化阻力为助力。

谋略解读

人生在世,犯了错误并不可怕,长了记性,勇于承认,坚决改正就可以了。最可怕的是,犯了错,得不到别人的宽恕,导致其“破罐子破摔”。要知道,每个人都是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每一个犯了错的人就像一只在黑暗中迷路而撞到你的飞虫,你所做的选择不同,结果也不尽相同。

只想着惩罚和消灭,或许你会将他消灭,或许更激起他的恨意,与你鱼死网破。若是懂得谋略,设法给他一个投奔光明的机会,那么他在迎来重生的同时,也会感恩于你的仁爱与宽恕。当他认为难以宽恕的事情被宽恕了,内心自然会因此感动,甚至改变。

谋略案例

唐太宗时,才华横溢的李百药被征召入朝,做了中书舍人。

一次,李百药因不徇私情得罪了一位大臣,这位大臣便诬告李百药贪赃枉法。唐太宗对李百药说:“朕知道你很清廉,但既然有人控告,朕就得调查落实。你有什么话要说?”

李百药摇头道:“我无话可说,恳求陛下严查。”

后来查明那位大臣纯属诬告,唐太宗十分生气,想要惩办他。这时李百药却为那位大臣求情说:“诬陷臣的确是可恨之举,但诬陷臣的人一定对臣缺乏了解,臣平时很少与人沟通,这是臣的错。如果臣早日与别人交往,此事就不会发生。因此,臣恳请陛下不要责罚诬陷臣的人。”

唐太宗非常感慨:“你的恕人之心如此之大,朕焉能不成全你呢?”

那位诬陷李百药的大臣知道事情真相后深受感动,主动上门向他赔礼道歉。李百药不但宽容地接待了他,并且两人还成为好朋友。

后来,又有人诬告李百药时,那位曾经诬陷过他的大臣挺身而出,给李百药打抱不平。

李百药的宽容让自己少了一个对手,多了一个朋友,甚至是忠实的拥护者。可见,仁恕之道不仅能感染人,更能改变人。

很多时候,人们总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那些犯了错的人,或者用充满敌意的眼光应对那些与自己作对、陷害自己的人。事实上,这不但遮挡了视线,还会影响判断。李百药面对诬陷自己的人,用宽广的胸怀去包容,用宽恕之心来接纳,不但避免了矛盾激化的风险,还会树立自己仁爱的口碑。

把敌人变成朋友,总比永远与别人为敌要好。以包容的胸怀让错者改过,以仁恕之心化敌为友,朋友才会越来越多,人生道路才会越走越顺畅。

所以,善谋大事的人,都是深谙仁恕之道者。当你用真诚的心去宽恕别人,对方一定能够感受到你的那份宽厚,不但情绪受到感染,还会产生“近仙者逸”的奇特效果。当你心怀坦荡地宽恕别人,对方便会收起敌意,甘心成为你的朋友,为你助力。

与人为善,君子有成人之美

谋略思维

人生在世,历经风风雨雨、起起落落,最宝贵的就是与人为善,尽可能给予他人帮助,尽可能成人之美。对于别人的好事,极力地予以支持和赞赏;对于别人的不幸,不幸灾乐祸,更不落井下石。这便是在这个世界上立身、成事的谋略。

谋略解读

孔子在《论语·颜渊》中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一般来说,君子是有心“渡人”的,往往会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的确如此,能够为他人鼓掌和成人之美是真正的与人为善,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它需要一个人有宽广的胸襟,卸下防备心和攻击心。对于那些心胸狭窄,善于算计、钻营的人来说,这一点是他们无法做到的。

在一些懂谋略的人身上,成人之美是与人为善的最佳表现。很多时候,他们允许别人比自己强大,甚至能做到让别人踩在自己的肩上前行。当别人成功,赢得如雷般掌声的时候,他们同样会感到欢欣与幸福,报以掌声与赞美。

成功不必在我,别人的成功只要是好事,选择做一个“成人之美”的人,何乐而不为呢?当学会为别人的精彩鼓掌,抱着一种成人之美的心态,那么也将迎来双赢的局面,获得更多人的喝彩。

成人之美,需要底蕴,需要赤诚,这便是谋大事者的胸怀。

谋略案例

唐朝时期,有个名叫谢原的人,他才思敏捷,精通辞赋,擅作歌词,他所作的歌词在民间广为流传。

一年春天,谢原到张穆王家中做客。张穆王对他十分尊重,亲自接待了他。饮酒畅谈之余,张穆王让小妾谈氏在帘子后面弹唱歌曲。谢原仔细一听,谈氏所唱歌曲正是自己所作的竹枝词。看到谢原听得十分出神,陶醉其中,张穆王干脆叫谈氏出来拜见。

谈氏是个美女,长得非常漂亮。拜见谢原之后,她又把谢原所作的歌词唱了一遍。谢原十分高兴,就好比遇到知音一般,并对谈氏产生了爱慕之情。这时候,谢原站起来对谈氏说:“承蒙夫人厚爱,在下感激不尽,只是夫人所唱的是在下的粗浅之作,我应当重新作几首好词,让夫人来唱,以备府上之需。”

第二天,谢原果真奉上新词八首。谈氏接过后,将它们一一谱曲弹唱,两人配合得相当默契。就这样,谢原和谈氏因为词曲你来我往,日久生情。终于有一天,谢原向谈氏表明了爱慕之情。尽管谈氏内心欢喜,也对谢原心生爱意,但她很清楚,自己是张穆王的小妾,无法答应谢原。为了能够和谈氏在一起,谢原亲自拜见张穆王,请求张穆王成全。

按理说,遇到这样的事情,任何一个王爷都会火冒三丈,这毕竟等于给自己蒙羞。然而,张穆王的反应却出人意料,他不但没有生气,还哈哈大笑起来,说:“其实,我也正有此意。虽然我也喜欢她,但你们两个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啊!一个作词,一个谱曲,一个吹拉,一个弹唱,配合得天衣无缝,我应当成全你们。”

为了报答张穆王的成人之美,谢原后来将此事写成词,谈氏将其谱成曲子,四处弹唱。张穆王的美名很快就传开了,很多有识之士前来投靠。

张穆王的小妾谈氏与谢原产生感情,对于张穆王来说,这有辱于自己的颜面。然而,他不但没有怪罪二人,反倒选择成全。这样的大度不是一般人能具备的。当然,他的善行,他的大度,也赢得了谢原与谈氏的尊重、感恩,更换来了美名传扬,还有众多有识之士的投靠。

很多时候,人总是利己的,想为自己谋求更多,在竞争中获胜。然而,人却不能过于自私,不能为了竞争而竞争,否则表面是得到了,实际上很可能失去很多。所以,真正谋大事者需要与人为善,需要有对别人的尊重和对自我的谦卑,不但要从自身出发,更要从整体出发;要在意自己的成功,更要懂得成人之美。

当然,人生在世,与人为善不难做到,但成人之美却不是寻常人能做到的。因为要成全别人,就必须忍痛割爱,牺牲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利益,这恰恰体现了谋大事者的胸怀与谋略。

做事留情,以直报怨,海纳百川

谋略思维

为人处世要留缝隙,要宽容大度,不可做得太绝,得饶人处且饶人。狡兔都会给自己留好几个洞窟,更何况人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不管有多大本事,做事要留情,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给别人留条后路就是给自己留条后路。

谋略解读

生活中,得理不饶人的现象是很普遍的。有些人一旦觉得自己有理,就会揪住别人的缺点,穷追猛打,非要逼得对方竖起白旗、缴械投降不可。这样的人大多心态不好,只要心里有怒气、有怨愤,就要想办法发泄,不管对方有无过错。

但是,人生在世,低头不见抬头见,山不转水转,说不定哪天你和对方又会再次相遇,甚至有求于人。因此,你在谋划的时候,善于给别人留余地,就是给自己留余地;懂得给别人留情,那就是给自己留了后路。

为人处世留余地,实际上就是给自己谋后路。不让别人为难,就是不让自己为难;让别人活得轻松,就是让自己活得潇洒,这就是做人留余地的妙处。所以,想要谋大事一定要谨记:权力不可滥用,金钱不可用绝,言语不可说绝,事情不可做绝。

谋略案例一

春秋末期,魏惠王试图称霸天下,四处招揽贤士。庞涓得知这一消息后,便主动求见魏惠王,进言了一些富国强兵之道,为此深得魏惠王喜爱,在魏国做了大将。庞涓是鬼谷子的弟子,有些真本领。他每天操练兵马,并带兵打了几场胜仗,甚至连齐国也被他打败过。此后,魏惠王更加信任庞涓,庞涓也开始自以为是。

不过,庞涓是个妒忌心很强的人,他知道自己的同窗孙膑在兵法上更胜一筹,而且他是吴国大将孙武的后代,知道祖传的《孙子兵法》。魏惠王也听闻孙膑精通兵法,于是与庞涓商议,把孙膑请来为魏国效力。谁知庞涓心怀鬼胎,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与齐国私通。魏惠王听信了庞涓的话,将孙膑定罪,并在其脸上刺字,断其两足,想要置孙膑于死地。

后来,齐国有位使臣到魏国访问,偷偷将孙膑救出,带回齐国。齐国大将田忌早就听说孙膑是个能人,于是就把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当时正在改革图强,与孙膑谈论兵法后,对他颇为赏识。后来,齐威王拜孙膑为军师,并礼遇他。

公元前 341 年,魏国派兵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宣王派田忌和孙膑带兵救援韩国。孙膑权衡形势后,决定不去救韩,而是直接攻打魏国。这一次,他利用计谋引诱庞涓上当,当庞涓带领军队到达马陵的时候陷入了齐国的埋伏。庞涓走投无路,最终拔剑自杀。

庞涓嫉妒孙膑,不但诬陷他,还一心置孙膑于死地,可谓心狠手辣,把事情做绝了。正因为这样,他堵死了自己的后路。孙膑逃出魏国,被齐威王赏识重用之后,一举消灭了庞涓。相反,若是庞涓当初不将孙膑往死里逼,给孙膑留一条生路,那么他可能也不会有后来的悲惨结局。可以说,他的自杀,实际上是自己做事不留情的结果,因为他不懂得给自己留后路,最后让自己陷入无路可走的绝境。

所谓“江湖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真正懂谋略的人,不管自己有多大本事,自己多么成功,都不会把事情做绝。做事留情,在自己遇到危难的时候,对方可能也不会把事情做绝。为别人留条活路,到最后自己也可以多一条活路可走。

谋略案例二

商汤是商朝的第一代君王,他胸怀仁厚,有一颗宽仁的心。

一次,商汤外出打猎,看到一个农夫在四处布网,想把鸟兽一网打尽。在布网的时候,农夫还祷告说:“凡是从天上落下来的鸟,凡是从东南西北跑来的野兽,都落入我的网里吧!”

商汤听了之后,感叹地说:“唉!你这人真是太过分了!要是这样,这里的鸟兽不都无法逃脱,要被捕杀殆尽了吗?除了夏桀,还有谁能这么赶尽杀绝呢?为什么要做到如此狠绝的地步呢?”

说完,商汤就命令下属解开三个方向的网,只留下一面,并让那个农夫改变祈祷的话。农夫按照商汤的话,重新祈祷说:“鸟兽想往左边的,就去左边;想往右边的,就去右边;想高飞的,就高飞;想进来的,就进来。你们可以自由地来去!那些不听从劝告的,那些不要命的,就落入我的网吧!”

很快,各诸侯国知晓了这件事,感叹说:“商汤真的很仁慈宽厚啊!他对鸟兽都能网开一面,必然是一个好君王!”一时间,江汉以南的四十多个诸侯都归顺了商汤。

商汤对待各国诸侯的时候,也能做到宽仁,以直报怨,海纳百川。有的诸侯想来归顺,他双手欢迎;有的诸侯不愿来归顺,他也做事留情,不赶尽杀绝。在兴兵征讨夏桀的时候,只诛杀那些死心塌地跟随夏桀的诸侯。他还重用那些愿意归降、辅佐自己的夏朝老臣。

正因如此,商汤终于灭了夏王朝,其势力、威望都远远超过夏朝。

做事留后路,才是智者的谋略之道。如果做任何事都不留余地,没有一条后路,不仅无法谋成大事,反而可能将自己推入万丈深渊。与夏桀相比,商汤做事留情,宽厚待人,所以众望所归。夏桀呢?对百姓、大臣都毫不留情、残暴不仁,以至于让自己陷入孤立的绝境。

所以说,任何过分的行为都将导致灾祸,任何做事毫不留余地的人,自己的路也会越走越窄。人生变化复杂,有时得未必是得,失也未必是失。只顾着眼前的东西,局限于眼前的成功与得意,不给自己留后路,失去的也将更多。

不管任何时候,做事留情,未尝不是真正的大智慧! Pj5SyPCL0w9o9LFKh5sUsclBgLcYgcsxyS6Imz+gVKItKWFV+GFkXxqEyoUr496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