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人际沟通你我他

踏入大学,就会遇到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同乡之间,以及个人与班级、学校之间的关系等等。大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其交往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对于几年大学生活和未来事业的成就是至关重要的,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

(一)形形色色大学生人际困扰表现

同学A :小王是某高校大一的学生,从进校起就一直跟宿舍里其他人关系不是很好,宿舍里的同学是故意把她关在门外的。“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不想见那伙人都不行,看到那些讨人厌的面孔,有时火起真想一刀把她给剁了!”小吕说这些时有些愤怒,又很无奈。“我实在呆不下去了,如果咨询老师帮不了我,我就要找宿舍管理区的阿姨了。”

同学B :我是大二学生时,遇到过被宿舍同学排挤的情况,当时真的很难受,自始至终我都不明白她们为什么如此的不喜欢我,常常还在背后说我不是。比如,他们认为我自私、狭隘、敏感与多疑等。其实我自认为心底善良,是很渴望能融入大家庭中的。当同学们一起玩什么或议论什么时,我也很想参加进去,但得不到她们的邀请,只好独自离开,心里特别的难过。

同学C :我觉得越小心翼翼越难相处,经济上的贫富差距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我平时不愿意回到宿舍的主要原因就是不想“随时被提醒自己是个‘穷人’”。那些家里条件好的同学经常在一起聚餐、出去买东西、对品牌和时尚有共同的理解,对待学业和情感比较随便。可是,我自己没有这种经济条件,只能躲在自习室啃书本。室友们见我整天拼命学习,与他们的生活方式不一样,难免冷嘲热讽。这让我更加难以承受。我不断沉默,越来越压抑自己,有时忍不住爆发出来会吓人一跳。事实上,并不是只有贫困生觉得关系难以处理,有不少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同样感到困惑:“宿舍里有贫困生,我都会很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炫耀不张扬。可是越小心翼翼越觉得相互之间距离越来越远。”

同学D :我是一个内向的人,经常独自坐在家里,寝室里,教室里,不喜欢跟人交谈,找不到话题与人交流。大学刚开始的时候独自一人在寝室睡觉,经常被父母强迫去参加家庭或朋友亲人的聚会,看到陌生人就觉得很不自然,被爸妈丢在一边,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傻瓜一样。

同学E :我最困扰的问题:难找知心朋友。今年我已经大三了,时常回想刚踏进校园时的那份激动与憧憬。当时,我有一个很大的愿望,就是能在大学中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真心朋友,但转眼大学已经过了多半,我的愿望仍没有实现,并且在纷繁的人际交往中,我认为,同学间的交往也充满了功利。很多人跟你做朋友是因为你有利用价值,很多人接近你是为了达到他的目的,我很带有目的性的友谊,跟自己在某方面有竞争的同学又无法成为自己的真心朋友,为什么不能找到一个实力相当,能互相帮助,又能真心对自己的朋友?

同学F :我很害怕与不熟悉的人交流,所以在很多时候给朋友的第一感觉不够活波,善言,但是对熟悉后的朋友,同学又能畅所欲言,甚至有时不知道什么是该做该说和不该做不该说的。常常因为害怕与陌生初次见面的朋友不爱说话,沉默,我不知道怎样开口,开口后怎样做的更好,所以长期下去,总会成为怕生,但偶尔与朋友又能谈的一种现象。

同学G :我是一个怕孤单,很害怕独自一人的一个人。我觉得这跟我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性格很开朗,所以我喜欢热闹,不管做什么事都希望有人陪,哪怕是上厕所,但因为寝室的同学都有各自的生活和习惯,以至于现在很多事都必须自己一个人去做,说实话,我讨厌这感觉,如果只有我一个人的时候我宁愿自己买方便面回去吃,都不愿去食堂或外面吃。我一直希望能在大学找一个形影不离的朋友可以随时陪我做这些事,但我没能找到,因此,我一直觉得即使和身边的很多同学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但我真正所需要的是一个这样形影不离的知心朋友。

同学H :表面上,我是一个很开朗的女生,但是我觉得自己的内心充满了很多秘密,我知道,我无法将这些秘密说出来,因为我不知道从何说起。大学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大学的生活改变了我很多,也许是因为第一次离家求学,很多东西开始改变。曾经很依赖一个人,但是后来开始发现,只有自己给自己安全感才是最对的,于是,很多时候不敢再付出。但是,又渴望自己在孤独失落的时候能有一个说说话的人。

同学I :我说话总是爱打结,有时候发音不准,而且也有鼻音。这让我很困惑很苦恼。经常在寝室里我说完一句话,大家都傻傻地盯着我看,并且就因为我有时候说话词不达意,造成了别人的误会,本来没那个意思的,却在无意中伤害了别人,真的很痛苦。记得初中的时候,升旗仪式时上去发言,下面总是在笑,都说我鼻音重,他们起鸡皮疙瘩,真的很痛苦。我希望我成为一个很好的讲述者,能温暖别人的心灵。

同学J :上了大学,慢慢地对人际关系的理解越来越乱了。我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女孩,我身边有一个女同学,平时是会一起上课,但是总是觉得不是一类人,说不起话来。她在社会关系上可谓是如鱼得水,实习,工作都有人介绍,还没有毕业,朋友已经帮他定好去向了。我提这个问题是因为我很矛盾她值得我学习吗?我产生这样的疑惑是因为在她如鱼得水的同时,我对她的言行不太苟同。下面我想客观的描述一下她,我想请各位有社会经验的人判断一下这样是对的吗?还是一时得利?

同学K :我和一个大宿舍的同学有矛盾,彼此见到对方都比较怵,我见到他很不爽,觉得他特小人,经常污言秽语,挑起事端,仗着自己有点口才,跟人玩心理战,一副小人的模样,自己又不是特别富,还瞧不起人,找到别人的弱点就打击人,买了什么衣服炫耀不行,一副小人乍富的小市民模样。我看不惯他,曾经因一些事情发生两次冲突,差点没打起来。现在见到很少说话。大一大二时候还让着他,要维护貌似和谐的关系,但是现在我觉得相处时两个人事情。现在我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他就一副不爽的模样,什么事情都想跟我较劲儿,我也不服输。但小事情上一般很少和他发生矛盾,但他要压我的话,我会以刚克刚。我说话有些偏激,但绝对自己真实的看法,请问这样的人际关系问题,怎么面对?

同学L :看见别人或和别人说话易紧张脸红,不管是同性还是异性。不自信说不上,是因为平时做人看似很乐观很外向,真正做事是很乐观。是相信自己能力的,但就在与人说话交往这方面较差,对方不是特别热情,我会害怕向对方打招呼询问或是交谈,这一点在亲友中都有发生。

同学M :你好,我是电工院 03 级 3 班的一个学生。给你发邮件我有件事麻烦你。事情是这样的,长久以来,我一直被自身的一个缺点折磨着,那就是总是不敢在公共场合讲话,比如当作全班同学的面在讲台上讲话,我觉得真的很恼火,一方讲台我就是那种语无伦次,或者就是很紧张。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的,反正我也尽力的强迫自己要多上去说,多上去讲我也这样做了,可就是效果不是很理想。我真的觉得一个人不能好好的去表达自己的思想,那是一件很让人痛苦的事情。

我也想过原因,因为我来自农村,从小就没见过什么世面,因此,一遇上什么大事就紧张。还有就是我们那儿没有上台讲话那方面的要求,因此这方面我当时就没在意,也没觉得有什么。可当我上了我们那儿的县中,我才发现我和那些城里的同学的差距很大,倒不是学习上,而是讲话上,比如人家可是在那个讲台上滔滔不绝不绝的讲,而我一上去就不知道该说什么,阵角大乱了。我试过一些方法,比如我就在中午在没人的教室里去站在讲台上说,那时既不紧张也不会说话语无伦次,我觉得自己这个毛病还是心理方面的问题,老师你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做吗?我真的很希望自己能改掉这个毛病,如果能让我改的话我真的是万分感激的。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有关调查表明,大四学生在回答“通过择业你感到自己特别欠缺的素质是什么”时,选择人际交往能力的比例最高达 34.8%,位列首位。在具体的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体现出来的主要交往方式和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典型类型。

自我中心型。在与别人交往时,“我”字优先,只顾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而不考虑别人。在与他人相处时,不顾场合,不考虑别人的情绪,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论,眉飞色舞,手舞足蹈;不高兴时,就郁郁寡欢,谁都不理,或是乱发脾气,根本不尊重他人,漠视他人的处境和利益。

自我封闭型。这种类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愿让别人了解自己,总喜欢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要掩盖起来,往往持一种孤傲处世的态度,只注重自己的内心体验,在心理上人为地建立屏障,故意把自我封闭起来;另一种情况是虽然愿意与他人交往,但由于性格原因却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这样的人一般性格内向孤僻,形成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在我们队里也存在着这样的学员,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不喜欢与他人接触,做什么都一个人,很难融合到大集体中,产生一种圾不和谐的情况。

社会功利型。任何人在交往过程中都有这样那样的目的、想法,都有使自己通过交往得到提高,进步的愿望,这些都是好的。但如果过多过重地考虑交往中的个人愿望,利益是否能够实现和达成,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等,就很容易被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想腐蚀拉拢,使个人交往带上及其浓厚的功利色彩。在我们学员队中,也有部分学员把市场经济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用于人际交往,靠吃吃喝喝建立感情,靠拉拉扯扯,吹吹拍拍以实现个人目的;或“唯利是图”;大利多交,小利少交,无利不交,冷落不能给自己“实惠”的人,滥交乱捧能给自己“实惠”的人。个别学员把个人利益看得很重,最好荣誉、成绩都属于自己,别人都不如自己,在分队与分队之间,甚至区队与瞿之间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对于本分队本区队的工作都尽力完成,但在其它分队区队有困难的时候不愿伸手帮助一下,希望自己所在分队,区队成为一枝独秀。

猜疑妒忌型。猜疑心理在交往中,一般表现是,以一种假想目标为出发点进行封闭性思考,对人缺乏信任,胡乱猜忌,说风就是雨,很容易暗示。猜疑是人际关系和谐的蛀虫。另外,心理学认为,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这是常事,一定的嫉妒心,可以激发人奋发向上的积极性。而一旦这种嫉妒心超限度就会走向反面,影响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在我们平时的交往中嫉妒心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的成绩、进步不予承认甚至贬低;自己取得了成绩,获得了荣誉就沾沾自喜,但同时又焦虑不安,对他人过分堤防,害怕他人赶上;有的甚至因此怨恨他人的所作所为。嫉妒心,嫉的是贤,妒的是能,这就是所谓的“嫉贤妒能”。如若自己不能够很好的调节心态,发展到极端就会产生同归于尽的心理,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别想得得到。自己不成功,他人也休想成功。能够坐在这里的,大家都是通过高考这拥挤的羊肠小道的幸运者,一帆风顺,优越感,自然而然的滋生。但进入大学校园情况就不一样了,中学的优秀者云集在一起,有的学员不能够保持优秀,学业上优越地位的失落,很容易产生忌妒心理。轻者出现内向,躲避,重者出现精神妄想,自杀甚至犯罪等。

江湖义气型。有些学生热衷于江湖义气,对所谓的江湖好汉,义士崇拜得五体投地,与其他同学称兄道弟,拜把子,管它什么军纪,国法,集体利益,不惜为哥们两肋插刀,大有豪气冲天的勇者风范。而实际上,这是对革命同志关系的玷污,它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个人和小团体私利的宗派团伙意识,与以革命原则为基础的同志友谊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平时交往中,我们一定不能搞小团体,小圈子,应当坚持团结合作,珍惜互相之间的情谊,这样才能做到“人伴贤良智更高”。

困惑迷茫型。这是很多大学生的心灵写照,熟悉了周围的环境,认识了周围的同学,才发现校园的生活并不想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人的想法也不再像高中那样单纯了,人们说校园就是个亚社会,每天自然少不了待人接物,然而待人接物并不简单,大学校园汇集着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同学,风俗习惯、观点看法难免不一样,正是这些风俗习惯和观点看法的不同,使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着小摩擦,总是不能风平浪静。调查显示,有 78.8%在校同学都反映人际关系复杂难处,其中宿舍关系就占 45%,人际交往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天都在为人际关系发愁,你说能不郁闷吗?

面子重大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面子更是大学生的一大怪癖,大学生的许多人际冲突,都是发生在没有什么原则问题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无意的碰撞、不经意的言语伤害、或区区小利等等,本来只要打个招呼、说声道歉,也就没事了,但双方都“赌气”,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逊,结果争吵起来。更有甚者,一个不让,一个拔拳相向,头破血流,事后懊悔不迭。双方都在用不适当的方法维护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仿佛谁先道歉就伤了面子,谁在威胁面前低了头,谁就孬种、于是层层升级,以悲剧而告终。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教育辅导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在人际交往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需要一颗宽容的心,需要真诚,需要具有积极交往的主动性;同时也需要塑造很好的个人形象,善用各种交际手段,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见。

(1)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差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同样关系到人际交际能否顺利进行。要走出对他人认知的心理误区,要注意克服以下几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晕轮效应。在我们的头脑中,总有一些潜在的,得之于各种途径的观念,并常常以此来评价和判断他人,因为这样做所耗费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说,它最省事。但是,图省事往往会造成一些认知偏差。什么美国人开放,英国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农民老实本分……这些说法虽与某些人的特征相吻合,但绝不是个个如此,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人如其面,各个不同,不能用概念来衡量人,把人简单化。某人的一种优点、优势放大变成了笼罩全身的“光环”,甚至原来的缺点也被掩盖或者蒙上了一层夺目的光彩。这种对他人认知的最大失误就在于以偏盖全。“借一斑而窥全豹”并不总是适合于一切人和事,个别和局部并不一定能反映全部和整体。在人的诸多行为或性格特征中抓住某个好的或不好的、就断定他是好人、坏人,无疑是幼稚的。恰当地、全面地认知他人,就要克服说好全好,说坏全坏的绝对化方法。

首因效应。我们通常所说的印象实际上指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社会心理学中,由于第一印象的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primary effect),也称为最初印象。第一印象,也就是第一次对人知觉时形成的形象,它往往最深刻,而且常会成为一种基本印象而影响对他人各方面的评价。俗话说,先入为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很重视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但也该看到,第一印象得之于较短时间的接触,又无以往的经验作参照,主观性、片面性较强。所以,一定要注意其消极的一面既不能因第一印象不好而全盘否定,又要防止被表面的堂皇所迷惑。“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要练就一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事,在长期的相处中全面、正确认识和了解他人。如一位大学生刚入大学出色的自我介绍在同学的头脑中留下强有力的第一印象,即使以后他的表现不如以前,学生认为不是能力问题,而是不够尽力;相反,有的同学在寻求职业时留下很不称职的第一印象,那么要转变需要很多长时间。人们已习惯于用先入为主的最初印象轨道解释一些心理问题。

近因效应。某人刚犯了一个大错误,于是就有人发现,他从来就不是好人。这是近因效应在作怪。在较为长期的交往中,最近的印象比最初的印象更占优势,这是一种心理惯性。由于这种惯性的作用,人们往往会以最近的印象来评价人。与首因效应相比,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刻板效应。有些人习惯于机械地将交往对象归于某一类人,不管他是否表现出该类人的特征,都认为他是该类人的代表,而总是将对该类人的评价强加于他,从而影响正确认知,特别是当这类评价带有偏见时,会损害人际关系。如有的大学生认为南方人小气、自私,家庭社会地位高的学生傲气、不好相处等,这种刻板印象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定势效应,妨碍大学生正常人际关系的形成。

定势效应。定势效应是指人们头脑中存在的某种固定化的意识,影响人们对人和事物的认知和评价。当我们与他人接触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有准备的心理状态,作一种固定了的观念或倾向进行评判。

投射效应。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效应,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指与人交往时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讨人喜欢、不为人接受的观念、性格、态度或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是如此,以掩盖自己不受人欢迎的特征。如自私的人总认为别人也很自私;而那些慷慨磊方的人认为别人对自己也应不小气,由于投射作用的影响,人际交往中很容易产生误解。

(2)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模式

适度的自我价值感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自我价值感来源于对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而存在有的固有价值的认识。任何一个个体都是无法完全被取代的,都有其独特性,有其独特的创造性潜能。伴随这种价值感而来的是对他人的独特性价值的理解以及对他人的尊重。是否具有这种适度的自我价值感直接影响到人际交往的模式。

(3)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个人魅力

社会交往中,个体的知识水平与涵养直接影响着交往的效果,良好的个人形象应从点滴开始,从善如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优化个人的社交形象。因此,大学生应当注意提高心理素质。人与人的交往,是思想、能力与知识及心理的整体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惧、胆怯、自卑、冷漠、孤独、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都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同时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每个个体都有其内在的人际魅力,他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在社交生活中的体现。这就要求在校的大学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随着交往的深入,学识更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大学生的个性培养,拓展自己的内涵。

(4)培养主动、真诚交往的态度

大学生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已接近成熟,但对内在自我的反省能力却有待发展。在交往中,他们往往觉得别人不关心自己,或不尊重自己,却很少反省自身,问问自己对别人怎样。这种单向性思维容易导致交往中一厢情愿的倾向,并容易对挫折做出错误的归因。 2yQ1ybpZUrk8w7D/oodQWuho2lCDQlMvXmZa7ikwSRAXjYWE4lRS6mKIHSRZvK2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