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要当个“败家子”

来访者基本资料 :徐某,男,18 岁,大一新生,文科,家庭富足,父母在其 5 岁时离异,跟妈妈生活在一起,妈妈经商,工作忙碌,经常与保姆生活在一起,偶尔能见到爸爸,没有交流。

徐某第一次走进咨询室时是一个普通的下午,但是他的到来却给我一种阴沉和压抑的感觉。他个子不高,略微有点发胖,头发染成现在学生中流行的黄色,衣服不是很整洁,看起来并不是很重视自己的个人形象。

坐下之后,他说的第一句话让我吓了一跳:“老师,我觉得我是双重人格。”双重人格?可能性不大,我在心里急速地判断着。目前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不少学生觉得自己有心理问题,先求助于网络,在网络上按自己的问题进行搜索,希望能找到一些判断和建议,可是网络上的信息往往良莠不齐,学生常常根据一些片面的信息就给自己贴标签,很多学生第一次咨询常常会说:老师,我觉得我有抑郁症!老师,我觉得我有强迫症!老师,我是不是快得精神病了!但在详细了解情况之后,事实往往和他们的判断并不一致。所以我决定先详细地了解情况再说。于是我问他:“那你可以给我讲讲为什么你觉得自己有双重人格吗?你的双重人格表现在什么地方呢?”徐某:“我觉得我有一段时间性格很温和,但是过一段时间情绪又会很暴躁,我自己也知道不好,可是自己却不能控制。”

听到这里,我心里松了一口气,如果是这样的话绝不是他所说的“双重人格”的问题。于是我比较详细地了解了徐某各方面的情况。

☛咨询诊断与评估:

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几乎是绝大部分新生进大学后会遇到的问题。考上大学的学生,在中学时代可能都是老师、家长和同学眼中的好学生,这很容易使他们处于被关注的中心。而大学汇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相比之下,很多新生会发现自己其实“很平常”。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从中心角色到普通角色的转变,让不少新生的自我评价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从而产生失落感,找不到正确评价、认知自我的方法,开始怀疑自己、不自信、迷茫。大学新生已是成年人,自我意识会逐步增强,但刚步入大学,可能会有一部分大学新生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不够稳定,这会导致看问题片面主观,如果遇到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很容易灰心丧气和自卑。从而影响其人际关系,造成不良情绪反应。因此,本案中徐某表现的自我认识困惑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咨询目标:

大一阶段非常重要,除了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外,大学新生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规划人生。大学新生对自我的评价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活中的学习效能、职业选择和奋斗的自信心。

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自然条件,包括心理情感特点、兴趣倾向、专业特长、能力特点、性格类型等。其次,要积极从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新生不妨多和学长们交流,多方面了解大学生活,这样有助于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环境,从而帮助自己树立人生目标。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下,大学新生应该开始学习规划自己的人生,从专业学习到性格培养,再到就业方向,都应作为初步规划的内容。如:从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目标出发,了解相应需要什么素质,在大学期间进行相关知识、经验的积累,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咨询过程:

徐某是大一新生,除了性格上的问题之外,他还觉得自己最近在人际关系上出了一些问题,感觉自己和周围的同学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物质和金钱,而别人的世界里还有亲情、友情,他觉得这些所谓的亲情和友情、爱情等都是假的。一进校,为了和寝室的同学处好关系,他每天给寝室里的同学一人买一包中华烟,还经常请同学们吃饭,可是不久之后他的银行卡意外丢失,生活在一段时间内不可能再像之前那样大手大脚,他一下就觉得寝室同学对他的态度变了,关系也没那么好了。在徐某看来,这纯粹是因为这些同学在他身上得不到好处的缘故。

徐某的话让我很意外,一个十八九岁刚上大学的学生,为什么会觉得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金钱和物质,为什么别人看重的情感他觉得都是假的,为什么他会用物质来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呢?我想形成这些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背后,一定有着特别的成长经历和环境。于是我请徐某聊聊他的家庭和成长历程。

徐某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但父母在他五岁左右却离婚了,这件事对年幼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还记得自己一个人偷偷地听到父母吵架,但是已经不记得当时心里的感觉是什么。妈妈是一个非常能干的女性,因为做生意常常要在外奔波,现在已经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了;爸爸在和妈妈离婚后有过不止一次婚姻,让徐某无法接受。父母最常对他说的一句话就是:“没钱了就来找我。”但是徐某说,他想要的不是这些,他想让妈妈陪他吃饭,散步,一起出去旅行,但是却从来不会向妈妈提出这些要求;对于父亲,他说只有恨,但是我却发现他此时的情绪很激动,在我的证实下,徐某承认每次他想起小时候父亲对自己的宠爱就会觉得爸爸其实很爱自己,小时候想要什么玩具即便是晚上了爸爸也会想方设法满足他的要求,哄他开心,但是现在没法接受爸爸的新婚姻。他说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当一个败家子,把家里所有的钱都败干净,这样爸爸妈妈就会重新在一起了,虽然他也知道这是个幼稚而且无法实现的愿望,但他却在心底始终存有这个念头。

徐某小时候就被交给外公外婆照顾,在他眼里,外公外婆是最疼他的人,也是在这个世界上他能感受到爱的地方,他说外公外婆是他在乎的人,他也愿意听两位老人的话。

咨询的最初,当徐某提到同学和室友的时候,情绪反应很淡漠,虽然这是他来咨询室的原因,但看得出来他并不十分在意别人怎么对待自己,也没有思考过自己该怎么对待别人。谈到家人时,他的激动、愤怒和偶尔流露出的温情让我意识到家庭对他的影响之深。

他虽然恨父母不能给他一个完整的家,但心里却又无比期待得到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遗憾的是他的父母却不懂得如何表达爱,觉得给孩子优越的物质条件就能补偿长时间不在孩子身边造成的缺憾。可惜徐某并未从中体验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牵挂,反而无意识地学会了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金钱。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句话也有其相当的道理,在和父母相处的过程中,孩子会潜移默化地模仿并认同父母的行为模式,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也会成为孩子和别人关系的模板。徐某的爸爸妈妈用金钱来处理亲子关系,徐某就用金钱来处理室友之间的关系,其实并不是他故意炫耀自己的财富或是用金钱来收买别人,而是他只学会了这样一种方式。

在徐某的讲述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已经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家庭,如果徐某能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问题,认识到父母的离婚是他们自己的决定,父母其实一直都很爱自己,只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太缺乏……这样一来,徐某就不会对父母有那么多的怨恨,也能重新和父母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个问题一解决,同学关系和室友关系就都不会再是困扰他的问题了。

于是在咨询快结束的一段时间内,我首先给他澄清了他并不是什么所谓的双重人格,他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很好地控制和处理自己的情绪而已。另外,关于他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如何被家庭所影响我也进行了相应的解释。最后我建议他尝试站在父母的立场去思考问题,理解父母,和父母沟通。咨询结束时,我们约定在下周的同一时间继续咨询。

第二次咨询徐某准时到了,他说经过上次的咨询他决定了两件事:第一,不再管家里的事情了,因为想管也管不了,而且一提起就让自己痛苦,自己不想这么痛苦;第二,关于大学生活,他决定最大的任务就是让自己怎么能玩开心,只要不给家里惹祸就已经不错了,其他学业、同学关系等都不重要。外公也跟他说只要开心就好,毕业了回去接管母亲的公司就行了。

徐某的两个决定让我很意外和失望,上次的咨询不仅没能产生我预期的效果,反而好像出现了反作用。为什么?虽然一时之间我没有找到答案,但我表示尊重徐某的决定,并没有就他的决定做任何价值上的评判,因为我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我们之间并不算稳定的咨询关系,才有机会了解究竟在他的内心发生了什么。

徐某进一步表示其实他觉得自己也不知道这两个决定是否正确,家庭的事情他想逃避,因为觉得无能为力,父母要做些什么自己也管不了,所以还不如不提呢。另外耍过大学三年隐隐约约让他觉得不太好,但不好在哪里他也说不上来,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在大学里做些什么。

由于发现上次的咨询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觉得失去了方向,决定暂时不再引导和给建议,而是再多了解一些相关情况。

以下是咨询中部分对话:

咨询师:“谢谢你对老师的信任,你是一个很遵守时间的同学。”

徐某:“觉得在这里蛮放松,好久没这样说说心里话了!”叹了口气。

咨询师:“那今天希望老师能给你什么帮助?”

徐某:“还想给老师讲讲我的过去,我过去的朋友圈子与过去的学习情况等。”

咨询师:“好呀,通常我们能很好的面对过去也能很好面对现在与未来,也许过去帮助你看到你成长的更多动力。”

徐某:“我妈很有钱,能为我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所以不断地转学,希望我能学习优秀,当然认识的同学家境也特别好,不好的都会装得很好。”

咨询师:“受妈妈影响很大,一般都是妈妈说了算。”

徐某:“上这所大学也是妈妈的决定,在妈妈眼里我很乖,其实我很压抑……”

这次的咨询,让我对他又多了一些了解:在他的求学经历中,经常转学,但身边的同学都是有钱人家的孩子,所以他的朋友也基本是这个圈子里的人。这些孩子由于家庭背景的相似,所以比较合得来,大家在一起也有共同语言。可是进入大学之后,发现周围的人和自己好像没什么话题,有些同学明明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还喜欢装,觉得看起来很不顺眼;自己本来也不怎么爱学习,可是学校又对学生上课查得较严,上课的时候基本是在发呆,觉得很郁闷。

上这所大学并不是徐某自己的选择,从小到大,他生活中的大事小事全部都由母亲一手包办,高考成绩不好,母亲就让他来这所学校混张文凭。因此他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只好玩上三年,然后母亲会送他去学习一些企业管理的课程,顺利成为接班人。

咨询结束时,我再一次表示尊重徐某所作出的决定,但是我提醒他逃避只是暂时让问题消失,并不能解决问题;其次内心的感觉是最直接的,既然隐约觉得玩三年其实并不是自己想要的,那么说明自己对这个决定还有所怀疑。

这次咨询之后,我对第一次咨询为什么会让徐某作出这样的决定进行了思考。思考的结果再一次提醒我咨询是一个过程,建立稳固的咨询关系,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引导是多么重要。在徐某的成长经历中,家庭的确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是造成目前问题的最重要原因,但他已经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生活了将近二十年,他的很多观点、态度都是在长期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家庭是他心中最深的痛,而我却在还没有建立足够稳固的咨询关系时就涉及了他的家庭问题,希望他能改变对父母的态度,但是我却没有真正站在他的角度去感受和思考。在处理家庭关系上,现在的徐某只是个还没长大的孩子,还不能理解为什么父母会离婚,不能理解为什么父母永远用钱来满足自己,所以要求他以较为成熟的方式去理解父母是很难办到的,只有当他的自我成长之后,拥有足够力量时,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更好的处理方式是让徐某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事做起,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学会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学会怎么和人交流,才能慢慢培养他的能力。

第三次咨询徐某说自己这段时间精神不好,萎靡不振,平时自己喜欢的娱乐活动都对自己没有吸引力了,每天的生活就只包括上课、吃饭、睡觉,而且上课的时候也没有好好听。细问之下,才知道他和室友又一次发生了矛盾。起因是因为室友对他平时经常逃课和同学关系生疏等行为进行了劝说,但是他却把室友的劝说视为一种有目的的挑衅,于是用比较伤人的话说了对方,之后精神就不好了。在他看来,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外公外婆、父母、老师和几个朋友会无条件地帮助自己之外,其他的人对自己好或者给自己建议都是有目的的。

我意识到这是让他进行思考的一个契机,如果如他所说对于周围的同学他并不在意的话,为什么当他用过分的话伤害了别人之后会出现精神不好的状况呢,或者是他心中有一份自己都没有觉察到的内疚吧。于是我请他想想别人对自己的这种行为除了挑衅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沉默了良久之后,“可能有吧。”他很犹豫地回答。看到他不再继续坚持原先的想法,我继续和他进行了以下内容的讨论:是不是自己想的就一定和事实一样呢?有没有可能别人是真的为你好而不是想要伤害你?在徐某承认确实事情有另外的可能性存在之后,我又提出请他换位思考,把自己想象成自己的室友,假如有人对自己说一些伤人的话,会感觉怎么样?换位思考的方式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徐某说:“如果别人对我说这些话,我肯定会觉得被伤害了,会很难受。”

在这次咨询中,还出现了一个积极的信号,徐某觉得自己和妈妈的关系有了一定的改善,妈妈打电话的时候开始关心自己的生活了,会问一问和同学的关系怎么样,在学校是不是过得开心。而自己也第一次在电话中鼓起勇气关心妈妈,问妈妈吃饭了没有。尽管妈妈好像没有听到他的问题,因为声音有点小,但总算是开了一个好头,于是我鼓励他要进一步和妈妈交流。在咨询结束的时候,徐某表示其实自己也想让自己的生活有所改变,但却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每次都跟自己说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却总是做不到。

咨询师:“如果我告诉你现在千万不要在脑子里想一只红色的大象,你能办到吗?”

徐某:“办不到,你越叫我不要想,我脑子里红色大象的信息就越清晰。”

我笑了:“其实这和你刚才所说的话是一个道理,每次你叫自己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的时候,其实注意力都集中在不能做的事情上面了,这样效果就特别差,你还不如想想你想做什么,或者说你想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更好。”

徐某:“我不知道自己的改变是好还是不好。”

和徐某的最后一次正式咨询开始了,他说他在上次咨询结束之后也想过自己如果想改变目前的生活状态的话,能做些什么,他目前能想到的就是尽量不逃课,而且已经在开始努力了。徐某还说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这种变化是好还是不好,因为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但他发现其实生活中还是有一些事会让自己开心,比如他发现其实同学里也有几个是和自己能聊天的,在班级的体育课上当所有同学帮他喊加油的时候他觉得很感动,觉得这个班级其实不是自己想象中那么糟糕。和妈妈的关系也有了更多一些的进步,但是和爸爸的关系依旧保持原地踏步的姿态。

我首先肯定了他的改变,告诉他所有的改变都可能会有风险,但是如果没有勇气跨出第一步的话,就有可能一直停留在自己不满意的生活状态中。如果我们把这一次改变作为生活的一个新的起点的话,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可以让自己更幸福,更充实呢?

经过和徐某的讨论,我们总结出了还需要努力的三个方向:

第一、人际交往能力。徐某自己也觉得自己还需要更多地学习如何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他还觉得和妈妈的关系也大有进步的空间。

第二、理财能力。以前那种想当败家子的想法没有了,但是大手大脚惯了的他也不可能一夜之间过独立自主、节约的生活。但徐某认为起码自己不要花太多不该花的钱,而且要知道自己的钱花到哪里了。

第三、学习、专业能力。徐某的英语非常好,这得益于父母从小对他的培养,他也表示自己想继续学好英语,同时呢,在其他功课上也有小小的进步。

在我们对这三个方面达成共识之后,咨询也快结束了,我请他回去思考一下如果自己想在这三方面获得进步,具体可以做些什么。

和徐某的最后一次咨询并不正式,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并没有在正式的工作时间进行咨询,这使我们的最后一次咨询像是轻松的聊天。徐某身上已经没有第一次走进咨询室时那种明显的怨气,他的话显得多了很多,笑容也多了一些。他说他的朋友评价他现在比以前爱说话了,啰嗦了。他和妈妈的关系也好了很多,让他觉得很开心。在学习上虽然没有什么明显的进步,但逃课的次数明显减少了,就算听不懂也会坚持上完课。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并没有能对上次咨询结束后提出的议题进行讨论,而且我知道短短五次的咨询对徐某来说帮助是很有限的,比如说他还是没有接受父亲,和父亲的关系没什么进展;很多时候他还是以一种强势的态度对待别人;他还是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完成三年的学业;在感情上,他依然相信有些感情是虚伪的。另外由于我的水平有限,能做的可能不多,但我想任何一个初学咨询的人在看到来访者有好的改变时必然会感到惊喜,也是在和一个个来访者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丰富我们的内心,不断地提高我们助人的技巧和经验,我们也要相信来访者自己就有巨大的自我成长的力量,当这个力量发挥作用时,来访者就会不断成长和进步。

☛咨询感悟:

写完这个个案时,窗外阳光正好,这段时间忙得人晕头转向,简直对生活失去了希望,突然静下来回忆起一个让我曾开心不已的案例,突然觉得生活的希望就阳光一样,必定会出现在每个人的窗外,一次失败,可能并不意味着全部,花每年会开,树每年会发芽,而人,只要活着,就会不断成长。

从徐某的身上,我也深深感受到离异家庭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作为父母,如何用心用情经营好婚姻与家庭,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积极与健康的成长环境很是重要。同时,也觉察到学校的心理教育要能照顾到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照与成长的机会,引导他们顺利地度过青春后期的心理困惑,从而成熟与健康地走向社会,形成良性循环。

☛专家点评:

徐某从小出生在一个富足的家庭,因家庭的原因,从小和外公外婆一起长大,内心渴望得到父母的真情关爱,而不是物质上的满足。一方面因父母忙于工作,没有从心理上关心徐某真正想要的需求。徐某从小四处转学,周围的同学没有建立良好及稳固的友谊关系,导致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无法倾诉,从而产生一种错误的人际交往观念。另一方面,徐某因家庭关系,从小就没有真正的自己做过决定,母亲做好决定,他就被动去接受,包括学管理专业毕业后接管母亲的公司,导致自己也很茫然,不知道怎么给自己订目标,不知在学校该做些什么。

咨询小知识 双重人格 (dual personality)

双重人格是多重人格的一种,是严重的心理障碍。美国精神病大词典对于多重人格的定义是这样的:“一个人具有两个以上的、相对独特的并相互分开的亚人格,视为多重人格。是一种癔症性的分离性心理障碍。”多重人格的基本特征是,虽然同一个体具有两种或更多完全不同的人格,但在某一时间,只有其中之一明显。每种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记忆、行为、偏好,可以与单一的病前人格完全对立。多重人格可以有双重人格、三重、四重……,到目前为止最多的可以达到 17 重人格。其中以双重人格相对多见,通常其中一种占优势,但两种人格都不进入另一方的记忆,几乎意识不到另一方的存在。从一种人格向另一种的转变,开始时通常很突然,与创伤性事件密切相关;其后,一般仅在遇到巨大的或应激性事件、或接受放松、催眠或发泄等治疗时,才发生转换。其实,纯粹的多重人格现象是非常罕见的,迄今为止,世界上见诸报道的,还不足 50 例,而我国只有一些双重或多重人格的正式报道。 2VaJin+uC+U3oSnEU26WJLb+HsgXzf4M/LeucUlFLQfZ/paCYV2UQSoF1Oc2/xR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