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将主旋律电影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验
——以电影《建国大业》为案例

【案例概述】

本案例的实施对象是新闻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实践形式是辅导员在学生活动中组织放映主旋律电影,以主旋律电影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案例的总结和梳理,进一步掌握运用主旋律电影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反馈情况,并进行深入剖析,论证主旋律电影中主导意识形态的解析与传播的理论,并探索建立实践体系。

注:本文中的主旋律电影概念,从创作方面看,主旋律电影能够自觉把握转型期核心价值观这一文化价值命脉,在影片中表达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市场经济下产生的新生价值的有益成分,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凝聚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这些优秀影片的现代思想和文化价值品格有了明显提升,受观众认同的程度大大提高。从产业方面看,主旋律电影的产业意识日益成熟,自觉地把产业意识融入策划制作发行等各环节,在制作中探索明星制、类型叙事等,在营销中探索各种赢利模式等,积极能动地适应产业化转型的要求。

本案例的实践系统可简要概括为:

1.选片阶段

主旋律影片的选取——影片主题的提炼——影片中文化现象与主导文化的辩证关系的分析——角色及人物行为的分析——把各要素上升至主导文化层面并准备进行教育。

2.传播阶段

教育执行者(辅导员)组织教育对象(学生)集中观看——有针对性地讲解主题——学生观看后写出感想或直接进行交流讨论。

3.反馈阶段

执行者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反应加以引导——把影片中文化现象与主导文化的辩证关系的分析向学生讲解——把对角色及人物行为的分析向学生讲解——把各要素上升至主导文化层面并对学生进行教育。

4.收效阶段

教育执行者(辅导员)组织教育对象(学生)再次就“反馈阶段”的讲解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讨论——进行若干场次和不同影片的放映、交流后,可安排学生自选影片,对片中的主旋律电影中主导文化做讲解。

【案例分析】

以影片《建国大业》的教育实践案例为例:

学生在辅导员首次组织观看主旋律电影《建国大业》后,在观后感中表达了对于影片的思考,纷纷表示要了解历史,好好学习,保卫来之不易的和平,努力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祖国。有的同学写到:“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我坚信走向民主的祖国明天会更加强大美好。”还有的写到:“这是一部值得铭记的历史影片,把我带到那个艰难而令人振奋的岁月里,去追忆那段历史,缅怀远去的革命光荣。”总体上来看,在没有得到讲解的情况下,绝大部分学生在感想中都抒发了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对伟大历史的崇敬,但是并没有深刻地体会到影片所反映的精神内涵。

当然,也有的学生写到:“国民党军装拉风的程度几乎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国民党军队的装备精良可见一斑,但即使是这样的实力,却无奈地败在共产党这杆‘泥腿子’队伍手上”,表现出对国民党军队失败的惋惜。大学生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社会运行系统中可塑性最强而甄辨能力最弱、感受力最敏锐而自控力最缺乏的一个群体,他们在接收电影传送的信息过程中,并不具有绝对的控制和批判能力,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我们采取必要的引导,深入地阐释影片蕴含的丰富意义,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

【辅导方案】

2009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六十周年。《建国大业》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旋律电影教育的最具代表性影片。国民意识是培养公民爱国主义的前提条件,而我国国体、政体建立的曲折伟大的历程,更是国民意识中所必须要普及的历史常识。《建国大业》从导演到演员及剧组的全明星阵容,演绎出了观赏性与教育性均臻上乘的作品,票房达到 4.2 亿。影片《建国大业》是一部“国庆献礼片”,“献礼”并不与艺术观赏性相冲突,因为这部影片的主要表现内容在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也通过宏大的叙事、精美的影像和明星的魅力,赢得了观众和专家的普遍认同。《建国大业》属于主旋律电影的类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类型,讲述了从抗日战争结束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主线是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筹备,突出了当时多党合作以及政治协商制度形成。影片再现了毛泽东、蒋介石、周恩来、宋庆龄、宋美龄、蒋经国、李宗仁、李济深、张澜、蔡廷锴、冯玉祥等众多历史人物以及他们的活动,摆脱了传统历史电影模式。

片中主要人物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弘扬了主旋律电影中“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精神”,其中,以“和而不同”为核心体现对象。以当代的视角来看,体现了我国社会重要的主导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国电影中颇具思想政治教育意义和艺术创新意义的经典范例。

经过课堂上详尽的讲解,教师和辅导员组织学生再次观看《建国大业》之后,获得了进一步的认识,并自发地组织了一次讨论。通过讨论,总结出“人民是历史主人,是人民创造了历史,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取得,是人民选择的结果”。当初那位为国民党的失败感到惋惜的学生,也表示:“国民党的失败的确值得深思,可见民心向背的巨大力量”。

1.实施过程分析

案例的实施过程是:集中放映(首轮教育)——观后感——反馈意见总结——结合提出所放映的主旋律电影中的内核——进行第二次放映(集中或分散)——集中讨论(学生自由发言)。

本实践案例使用了阶梯形的主旋律电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即通过同一部影片的两次放映,通过主导文化层次的深入讲解,逐步加深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引领他们主动思考影片表达的思想观念,融入影片所承载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在一定限度内,一般人对某一刺激物的良好反应似乎是与该刺激物重复出现的次数成正比。信息的一再重复出现,首先导致信息接收者对该信息的熟悉,再到产生好感,最后作出好的评价和积极的反应。从这一过程可以得知,接收者对信息的重复出现,会影响其态度的改变、观点的转换,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信息的重复也是一种强化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手段。影片所传达的信息并非简单的数量重复,而是价值观教育的由浅入深。

2.在教育形式上,实现了师生间沟通的多向化

根据在放映电影后对学生的走访调查结果,学生之间对于电影情节和思想性有着非常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甚至反映,关于电影中反映的爱国、历史、人性、战争等话题成为整个班级、宿舍连续几天的讨论话题。俗话说“理不辩不明”,在这种学生之间相互沟通、辩论的过程中,许多良好正确的见解已经渐渐传播开来。学生们在这种“精神体操”中锻炼了思维能力,激发了人生感悟,能够更容易地跳出个人眼光的局限,主动地从大局观、整体观出发看待问题。这对于学生认识目前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大有裨益。辅导员通过批阅学生的评论,参与学生的讨论也能够进一步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学生碰撞思想,加强情感交流,消除心灵隔阂,让辅导员能及时听到学生的心声,从学生的信息里得到收获,进而促进教育教学;同时也让学生能全面了解教师和辅导员,与老师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建立和谐、轻松、愉快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3.在教育传播方式上,实现了多元化

有的学生把感想发到了公共博客上,引起了同学好友间的激烈讨论;有的学生为了再看一遍影片,采用了网络下载的方式;有的学生使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将自己感到精彩的片段剪辑出来,制作出短片在班会上和宿舍中播放,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学生们对看到的主旋律电影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加深了理解,同时扩大了影片的传播范围,能够影响更多的人关注影片,去理解其中所要表达的主导文化。

【经验与启示】

1.主旋律电影作品从时空层面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影视传播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在自由开放、色彩斑斓的影视传播世界,通过一部作品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展示超越时空、纵贯古今的故事情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学会运用影视作品特有的传播方式,向大学生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引导他们接受辅导。观看优秀的影视作品,撰写观后感,摆脱了传统教育模式的诸多限制,极大地拓展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时间空间。影视作品中优秀人物高尚的品质,正是大学生完善人格的良好榜样素材,使他们能以自己独立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抵御不良风气的影响。

2.主旋律电影教育形式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规律

德育过程是道德的社会传递过程,而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发挥影响必须经过受教育者个体的内化过程。大学生从其本性特征来讲不愿接受教育,尤其是对改变价值观念的道德教育有内在的抵触,因此越使他们感觉到教育意图少,教育效果也就越好。这是德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一条特殊规律。影视作品能够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它通过学生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或者说是通过学生隐藏于内心深处的摄取机制而接受教育的,巧妙地避开了学生的抵触心理。

3.主旋律电影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警

影视传播的特质吸引着大学生们热情地参与其中,尽情地感受最新影视文化的冲击,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抑郁、苦闷、烦躁情绪可能与影视作品中的形象和情节发生碰撞,产生共鸣和宣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由此进行深入探究分析,既有利于宏观把握大学生整体的思想情况,也有利于知晓个别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预防或降低突发事件带来的问题。

郑伟(1970—),男,北京人,法学硕士,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新闻与传播系辅导员,本人所在辅导员团队为大学生事务管理团队。 1thYXL4kfLHkOtZoEUpn4yoJFeHp5Q9nmKdG+FWAUBD+2lInt/lIIZlyyLHvJCu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