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1]杨之华:《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怎样产生的》,《语文学习》,1958年第1期。
[2][7][10]许广平:《鲁迅回忆录·瞿秋白与鲁迅》,北京:作家出版社1961年版。
[3][4][13]冯雪峰:《回忆鲁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年版。
[5][6]鲁迅:《二心集·关于翻译的通信》,《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9]瞿秋白三次到鲁迅家避难的时间:第一次在1932年11月,第二次在1933年3月,第三次在1933年7月。
[12]“诸夏”,指中国,“霜”,是瞿秋白的小名,“诸夏怀霜”连起来的意思是“中国人民永远怀念瞿秋白”。
[14]沈雁冰著有《鲁迅论》(1927年)、冯雪峰著有《革命与知识阶级》(1928年)。
[15][16][17][18][29][46]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鲁迅著、瞿秋白选编:《鲁迅杂感选集》,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19]鲁迅:《二心集·序言》,《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0][21]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2]鲁迅:《华盖集·导师》,《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3]鲁迅、景宋:《两地书·原信·一〇》,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
[24]鲁迅:《华盖集续编·无花的蔷薇》,《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5]鲁迅:《而已集·答有恒先生》,《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6][27]鲁迅:《三闲集·序言》,《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8]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30]列宁:《卡尔·马克思(参考书目)》,《列宁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31][32]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33]列宁:《评经济浪漫主义》,《列宁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34]彭定安:《鲁迅评传》,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5]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6]鲁迅:《华盖集·题记》,《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7]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懋庸作<打杂集>序》,《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8]鲁迅:《花边文学·“此生或彼生”》,《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9]鲁迅:《准风月谈·由聋而哑》,《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40]冯雪峰:《关于鲁迅在文学上的地位》,《鲁迅的文学道路》,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1]刘再复:《论鲁迅杂感文学中的“社会相”类型形象》,《文学评论》,1981年第5期。
[42][43]鲁迅:《伪自由书·前记》,《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