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瞿秋白论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和战斗历程及革命传统

众所周知,给鲁迅的思想、精神和价值作出最全面、最深刻、最正确论述的是毛泽东。毛泽东在鲁迅逝世之后,发表过一系列重要演说和论文,如《在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演说》(1937年)、《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反对党八股》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等,对鲁迅作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和评论。正是毛泽东这些重要评论,才真正科学地论证和确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革命史、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然而,从上个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前期,在社会上真正认识鲁迅的伟大,了解鲁迅的思想、精神和价值的人并不多,少数思想比较进步、眼光比较锐利的作家,如沈雁冰、冯雪峰等撰文 [14] ,对鲁迅的作品及其意义作过比较中肯的评价,但他们对鲁迅思想的了解和分析还是很不够的,更不要说对鲁迅思想的发展道路和战斗历程作系统的研究了。到了1928年,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中,创造社、太阳社的某些成员,由于受到国内及国际上“左”倾思潮的影响,他们对中国社会未曾作细密的分析,对当时革命的形势、性质和任务缺乏充分的研究和正确的理解,因而错误地把批判的矛头指向鲁迅,把他当做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障碍而大加攻击。在他们的一些文章中,诬蔑鲁迅是“有闲阶级”、“时代的落伍者”、“布尔乔亚的代言人”,甚至谩骂鲁迅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性的反革命”、“一位不得志的法西斯蒂”等等。直到论争结束,“左联”成立以后,还有人在左翼刊物上把鲁迅说成是“小资产阶级的有人道主义倾向的作家”,态度“总是彷徨”,“总不坚决”,一直起着“消极作用”。由此可见,在革命文学队伍内部,有些人对鲁迅的认识错误达到了何等惊人的地步,也可以看出,“鲁迅是谁”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作为鲁迅的知己,瞿秋白在错综复杂而又险恶的环境中,勇敢地站出来,排云拨雾,辨明是非。他在《序言》中深刻地分析了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和战斗历程,第一次作出了鲁迅“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的基本正确的概括和总结。

那么,鲁迅是在什么情况下“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的呢?瞿秋白在《序言》中有两处地方回答了这个问题。一处是说“正是这期间(按指从《而已集》到《二心集》写作期)鲁迅的思想反映着一般被蹂躏被侮辱被欺骗的人们的彷徨和愤激,他才从进化论最终走到了阶级论,从进取的争求解放的个性主义进到了战斗的改造世界的集体主义”。一处是说“鲁迅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他是经历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现在的四分之一世纪的战斗,从痛苦的经验和深刻的观察之中,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新的阵营里来的。”瞿秋白在这里从历史原因和内心动因两个方面分析了鲁迅思想的转变和后期倾向的合理性,应该说是符合鲁迅思想发展实际的。对此,我们不妨作一番进一步的具体考察。

鲁迅一生跨越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在各个重要的历史转变关头,阶级斗争错综复杂,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对鲁迅思想的演变和发展都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不同程度的影响。鲁迅虽然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背着士大夫阶级和宗法社会的过去” [15] ,然而因为封建家庭的败落,“使他在儿童时代就混进了野孩子的群里,呼吸着小百姓的空气” [16] ,跟“小百姓”即农民群众建立了比较亲密和巩固的联系。由于亲近了农民群众,鲁迅很早就了解他们“毕生受着压迫,很多苦痛”;同时看到了农民群众勤劳、质朴、坚毅的优秀品质,接受了他们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教育。因此,他从不摆绅士阶级的臭架子,“能够真正斩断‘过去’的葛藤” [17] ,深刻地“憎恶天神和贵族的宫殿” [18] ,“憎恶这熟悉的本阶级,毫不可惜它的溃灭” [19] 。而这,对他以后背叛封建家庭,走上同革命人民相结合的道路关系极大。辛亥革命前,在南京求学期间,鲁迅怀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接受了进化论和个性主义的影响,投身于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运动。1911年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夜,中国处于一个黑暗和混乱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整个中国成了一间绝无窗户的铁屋子,许多熟睡的人们都要闷死了。鲁迅正是在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以失败而告终,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没有开始的时刻,面临着革命道路上的这个“十字路口”而产生了“怀疑”、“失望”、“颓唐”这样一种思想情绪。但正如许多论者所说:这时鲁迅的“怀疑”,实际上是一位忠于革命和真理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对资产阶级能否领导这个革命的“怀疑”;他的“失望”和“颓唐”是经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事实教育要寻求新的革命领导力量而又暂时还没有找到的一种“失望”和“颓唐”。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在总结从鸦片战争失败以来,中国人向外国学习的情况后指出:“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 [20] 鲁迅跟许多中国人一样,“怀疑”、“失望”、“颓唐”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增长、发展的。正当鲁迅“怀疑”、“失望”和“颓唐”的时候,1917年爆发了震撼世界的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对于中国革命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对于鲁迅思想的发展来说,也是一个转折点。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爆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21] 鲁迅就是毛泽东说的受到十月革命帮助的中国的先进分子中的一个。1919年,我国爆发了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从此,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的不妥协的战斗姿态,促使鲁迅思想中的集体主义、唯物主义的因素不断滋生发展,并且日益以此作为武器,去执行那时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革命的任务。在1925年北京女师大风潮中,鲁迅目睹了种种事实,迫使他对过去非常信赖的青年学生作出“不能一概而论”的初步结论,鲁迅认为在他们中间,虽有“醒着的”、“要前进的”,但也有“昏着的”、“躺着的”、“睡着的”、“玩着的” [22] ,因此鲁迅明确表示:“先前我只攻击旧党,现在我还要攻击青年。” [23] 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对青年已不再盲目地相信了,他开始认识到青年也有好坏之分。但是他对这个“好”、“坏”,当时还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把它上升到革命与反革命的界限来认识。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爱国青年学生无辜惨遭杀害,面对那淋漓的鲜血,惨淡的人生,鲁迅从内心发出这样的感叹:“呜呼,人和人的灵魂,是不相同的。” [24] 严酷的阶级斗争现实,促使鲁迅思想中马克思主义因素显著增长,他对自己以前以“进化论”为基础的历史发展观越来越感到空虚和怀疑了。但总的来说,鲁迅思想中的这些变化仍处在量变的状态中,也就是处在渐进性的变化过程中。1927年,中国革命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由于蒋介石的背叛革命和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大革命失败。在这个腥风血雨的年代里,鲁迅战斗在广州。在广州,鲁迅开始和中国共产党组织有了密切的接触,自觉地接受党的领导,坚定地站在党的正确路线一边,开始了在党的直接关怀、教育、帮助下投身于伟大的革命实践;在广州,鲁迅更多地接触、学习了马列主义书籍。他在中山大学任教期间,党组织经常把我党主办的刊物——《向导》、《少年先锋》、《做什么》等送给鲁迅,这些刊物大量登载、介绍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著作和宣传马列主义革命真理的重要文章,为鲁迅学习马列主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广州,鲁迅亲身经历了两个阶级的激烈搏斗,目睹了“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前后的一切,无数共产党人和优秀革命青年的鲜血洗亮了他的眼睛。这些客观条件对于促使鲁迅世界观发生根本变化,思想产生飞跃,起了重要作用。鲁迅经过了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思想上新旧因素长期激烈的斗争,世界观转变由量的积累,在1927年广州期间发生了质的飞跃。这是鲁迅一再表白过的。他说:“我的一种妄想破灭了。我至今为止,时时有一种乐观,以为压迫,杀戮青年的,大概是老人。这种老人渐渐死去,中国总可以比较地有生气。现在我知道不然了,杀戮青年的,似乎倒大概是青年。” [25] 又说:“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对于青年,我敬重之不暇,往往给我十刀,我只还他一箭。然而后来我明白我倒是错了……我在广东,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 [26] 这就说明鲁迅经过第一次大革命激烈的阶级斗争的“事实的教训”,“轰毁”了进化论的“思路”,阶级对立的观点愈来愈鲜明,逐步向着无产阶级世界观转变。

参加革命实践和掌握革命理论是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瞿秋白并没有否定革命理论对鲁迅思想发展的作用。在论述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中,《序言》就这一点作过明确说明:“这时期的争论和纠葛转变到原则和理论的研究,真正革命文艺学说的介绍,那正是革命普洛文学的新的生命的产生。”这场论争促使鲁迅从马列主义著作中去寻找解答。于是他“看了几种科学底文艺论,明白了先前的文学史家们说了一大堆,还是纠缠不清的疑问”, [27] 因而“救正”了他只相信进化论的“偏颇”,终于使他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发展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阶级论者和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整个旧社会内部的瓦解过程,就达到非常强烈、非常尖锐的程度,甚至使得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脱离统治阶级而归附于革命的阶级,即掌握着未来的阶级。所以,正像过去贵族中有一部分人转到资产阶级方面一样,现在资产阶级中也有一部分人,特别是已经提高到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这一水平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 [28] 熟悉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的瞿秋白,当然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思想。他通过对鲁迅思想发展的道路和战斗历程的具体论述,充分说明了出身于统治阶级的思想家要转到无产阶级一边来,以至于最后归附无产阶级,必须具备参加阶级斗争和革命实践这一客观条件,同时还说明,统治阶级的思想家,必须在斗争实践中学习掌握革命理论,必须具备这一主观条件,否则,是不能完成世界观的根本转变而归附于无产阶级的。瞿秋白这方面的论述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有关资产阶级思想家归附无产阶级问题这一理论的补充、深化和发展。

鲁迅是“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新的阵营里来的”。什么是鲁迅的革命传统呢?在《序言》中,瞿秋白指出了四点:“第一,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反对瞒和骗的人生与瞒和骗的文艺;“第二,是‘韧’的战斗”,要有“咬筋”,一口咬住就不放,主张持久的“壕堑战”;“第三,是反自由主义”,反对中庸妥协,主张打“落水狗”;“第四,是反虚伪的精神”,鲁迅的杂感“简直可以说全是反虚伪的战书”。瞿秋白指出,这些革命传统“对于我们是非常之宝贵的”,鲁迅就是带着这些“宝贵的革命传统到新的阵营里来的”。瞿秋白将鲁迅的革命传统概括为四点,并作了比较充分的论述,最先将鲁迅的革命传统作这种科学的抽象,帮助人们认识了鲁迅,捍卫和发扬了鲁迅的革命传统,其历史功绩不可抹煞。后来的许多评论者,如周恩来等,都肯定他概括得“是非常之对的”。1937年毛泽东《在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的演说》中评说“鲁迅精神”时,吸收和发展了瞿秋白的观点。

瞿秋白对鲁迅的论述,从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来,也还存在着某些缺陷。例如,他把鲁迅早期的哲学思想基础归结为尼采哲学,断定“鲁迅当时的思想基础,是尼采的‘重个人非物质’的学说”,这是不恰当,可以再研究的。诚然,鲁迅早期的确曾受过包括尼采哲学在内的种种资产阶级学说的影响。他的“任个人而排众数”的观点,显然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的体现,而且打着尼采“超人”哲学的印记。但鲁迅在这里所说的“个人”,就其阶级内容来讲,实际上主要是指当时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充当“精神界之战士”的革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广大群众的确尚未觉醒起来,主观上则反映了鲁迅当时世界观的局限,还不能从本质上看到广大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积极性。即使如此,鲁迅当时所讲的个性主义与尼采的“超人”哲学的阶级内容和政治目的也是根本不同的。鲁迅当时所呼唤的是出现引导大众获得解放的先驱,是要把广大群众从不觉悟的精神状态中解放出来,而尼采所要的却是奴役大众的“超人”。他鼓吹权力意志,赞扬强者对弱者的蹂躏和个人对庸众的统治。虽然都是英雄史观,却体现着根本不同的时代精神和政治内容。鲁迅当时没有接触马克思主义,对尼采的超人学说的反动本质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为它对传统思想、道德、文化的表面否定所迷惑,以为它可以作为反抗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武器,并进而提出了“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解放个性的主张。然而,鲁迅的思想同尼采的学说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一点瞿秋白也曾经讲到。他说:尼采的“超人”哲学是为了“抵制新兴阶级的群众的集体的进取和改革”,而“鲁迅在当时的倾向尼采主义,却反映着别一种社会关系”,“这种发展个性,思想自由,打破传统的呼声,客观上在当时还有相当的革命意义”。 [29] 所以,在我们看来,鲁迅在理解和运用尼采的某些观点时,所针对的对象、具体的内容和目的,与尼采都是相反的。既然如此,那么与其说尼采思想是鲁迅早期的思想基础,还不如说是为鲁迅所逆用的思想材料之一。又如“从进化论到阶级论”的说法,也不够明确和全面。不可否定,鲁迅的前期思想,进化论曾占过主导地位,而后期,鲁迅无疑是阶级论者。但是用“从进化论到阶级论”来标志鲁迅思想的发展,既没有明确表明鲁迅前后期不同的政治立场,也没有明确表明鲁迅前后期不同的哲学思想。列宁研究马克思的思想发展所作的结论是:“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 [30] 既着眼于哲学思想,又着眼于政治立场,全面地阐明了作为世界观的两个主要方面。我们研究鲁迅思想的发展,也应在这两个方面都有所阐明,不可以偏概全。同时还应该看到,鲁迅前期思想是复杂的,除了进化论外,还有朴素的唯物论、朴素的辩证法和朴素的阶级观点,进化论并不能概括鲁迅前期思想的全貌。而阶级论这个说法也有点含混。因为早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的分析”,“阶级斗争学说不是由马克思,而是由资产阶级在马克思以前创立的,而且一般说来,是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 [31] 所以,阶级论既可以作为无产阶级的阶级论或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观点来解释,也可以作为资产阶级的阶级论或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观点来解释。列宁说:“谁要是仅仅承认阶级斗争,那他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可能还没有走出资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政治的圈子。用阶级斗争学说来限制马克思主义,就是割裂和歪曲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变为资产阶级可以接受的东西。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 [32] 后期的鲁迅,不仅有着鲜明的阶级斗争观念,而且已明确认识到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性和历史必然性,他正是列宁所说的马克思主义者。所以仅用阶级论概括鲁迅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的思想,实在不足以显示鲁迅后期思想的高度。此外,《序言》还存在其他一些不足之处,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然而,我们不应忘记列宁的教导:“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33] 评价瞿秋白写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序言》,判断瞿秋白的历史功绩,我们也不能违背这个原则。如前所述,当时,在整个思想界、文艺界,甚至革命队伍内部,对于鲁迅,对于他的思想、精神和价值,都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虽然有人尊敬他,爱戴他,但并不完全理解他。瞿秋白以他的高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精深的文学修养,以及他的丰富的实际斗争经验,第一次认识了鲁迅的价值,评价了鲁迅的思想、精神和历史地位。“这篇《序言》,实际上成为从五四以来到30年代初的文艺运动和思想斗争的一个总结。这是一个漫长的革命过程。这个过程的总结由共产党人来作出,不是偶然的。在当时的中国,只有共产党人、党所领导的文学运动,能够对鲁迅作出正确的评价,正确地认识鲁迅对革命、对人民的巨大价值;而鲁迅思想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归宿,最终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也只能由共产党人来对他的思想发展作出全面的评价。当然,这个认识过程当时还没有完成。直到鲁迅逝世以后的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和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才如实地对鲁迅作出了全面、正确的评价。” [34] 试问,在瞿秋白的《序言》以前,有谁对鲁迅思想的发展道路、战斗历程和革命传统作过如此深刻的概括和总结,从政治上、思想上给予如此崇高的评价呢?没有。在这一点上,瞿秋白是有首创之功的。如果考虑到当时鲁迅的后6本杂文还未写出,而瞿秋白对鲁迅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赞许就更难能可贵了。瞿秋白对鲁迅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战士的思想历程的论断,正确地阐明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转化的根本途径和客观规律,回答了“鲁迅是谁”这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有助于澄清当时社会上乃至革命文艺界中不少人对鲁迅的错误认识,清除其散布的不良影响。 Jyso1zxvoP0XIQxLT8PowsbA3WLKPMKjd/+ZnICFNJRAF10lRmcnFMCcBHbifF7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