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时局不断变幻、剧烈动荡,作为卢姓一族的族长卢九公,却一直都是抱守传统,中规中矩而不偏激,更不参加反官府之类的民间秘密帮会活动。对待孩子的教育,从小也都是按照“学而优则仕”的一套观念严格要求。这也就像千年来所有父亲的理想一样,期望自己的子女金榜题名,光宗耀祖,这始终是一种亘古不变的集体意识。所以,当卢性正一生下来,父亲就对他寄托着极大的入仕期望,并计划着要请最好的私塾先生来给他启蒙。同时,父母对他的管束也相对比较严厉,一言一行都受到更多的约束和规范。
那初生的婴儿是见风就长。五年之后,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这小性正不知不觉便已长成了一个眉清目秀、头留小辫的壮实小孩。九公也就寻思着要将他送到学堂中接受正规的教育。于是,秋季的一天,父亲便带他来到设于村中祠堂的私塾学校。当年的陈老先生,这时在这私塾里也已执教了五年多。卢九公见到他,既笑着道:“陈先生,我这三儿你没忘记吧,当年还是你做了他的踏公,给他取了名。”
陈老先生亦呵呵笑道:“嘿,怎能忘记,他不就是性正嘛!竟长这么大了,真快呀!”
“他现在想读书了。”卢九公又道,“你看可以入学了吧?”
“行,我来问问他。”陈老先生即问道,“性正,你为何想读书啊?”
彼时的卢性正正是顽皮孩童,便答道:“读书有意思,好好玩,能识字,又有伴呀!”
陈老先生不禁笑道:“好好好,读书本来就是一件顺乎本心之事,孺子真可教也。脑瓜灵得很,我就收下了。”
于是,从这日起,卢性正就入了私塾读书。
陈老先生教书的特点是很注重强诵强记。凡他所上的课文,几乎每篇都要求学生背诵,无论长篇短篇课文都一样。学生从最初识字起,就要求必须死记硬背。卢性正的记性好,读过几年书,什么《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便背得烂熟。再过几年,《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经典书籍也都能背记了。
除了背诵国文,卢性正的算学功课和作文也不错。他写的对联、诗词、文章等也常受到老师赞赏。有一次,老师出了一副上联要学生对:“桃花江畔羞女美”,许多学生应对得不当,卢性正对出下联:“碑记村里男儿俊”。老师含笑认可。接着,老师再出一联:“四书五经如何衡量”,卢性正幽默而对:“半斤八两一样器重”,亦引得老师默默赞叹。
转眼读过六年私塾,卢性正12岁了。老师觉得他天资聪颖,便让他去考秀才。按照当时的规矩,要考秀才,必须经县试、府试、道试(又称院试)及格才算秀才及第。考期由县里张榜公布并派专人先期通知,每个考生还得有一个廪生作保。这年二月下旬的一日,陈老先生以保人身份,带着卢性正及碑记村私塾馆的其他三名考生一起来到益阳县城,参加全县一年一度的县试。当晚,几个人住宿在县衙附近的客栈。第二天凌晨,只听一声号炮响,考生们赶紧起床,解手洗漱毕,即自带干粮,或到街上买了包子、馒头或点心等带着,等到第二次炮响,散住在各客栈的众考生便纷纷来到县衙门前集合,总计约有考生一二百名。稍过一会,第三次炮响,县衙大门随即开启,把关门卫逐个点名认保,然后让考生进门,再到考室领取试卷纸并对号入座。考室共有10多间,每间只坐10多人。入座后,考生就不能再随便走动。点完名,外面的大门就关闭了,任何人不得出入。考试开始,由县官主持,共考了四场,考的内容是八股文、试帖诗、经论、律赋等。时间是一整天,吃早、中饭都是就地充饥,不出考室。考完试卷,考生也只能原地待命,不能随意走动。
待这第一关考下来,鲊埠乡仅两位考生过关,也即取得“童生”资格,这其中的一名便是卢性正,而另外一名是同乡陈氏豪门13岁的公子陈浩武。卢性正与他在考场上一相识,便成了要好的朋友。两人有了这“童生”资格,也才能参加上一级考试,即获得了府试考试的资格。
又过两月,到四月份,由知府主持的府试在益阳开考了。卢性正与陈浩武又顺利过关。
考完府试,还要考院试。院试由省一级的学政主持,每三年只举行两次,卢性正考的这一年,正好碰上岁试。时间是在九月。这次考试,较前两次更为严格,考生的“保人”要两个,一个叫“认保”,一个叫“派保”。认保,由考生自认;派保,则由上面指派。这一次,卢性正和陈浩武的认保仍然是陈老师,派保是另一姓张的老师。
在这两个保人的伴陪下,卢性正和陈浩武第一次来到了省城长沙参加考试。此次考试,监考也更加严格。考场上悬挂着考试章程,进考室还要搜身,对号就座后不得走动,也不准外出如厕,每个座位之下,专放有一只罐钵,以供考生方便之用。总之,这一天的进食与方便都不准离考室。
这次院试,整个又有三场考试,分为三次考。第一场和第二场考试最重要。第一场考试,翌日放榜,卢性正及格。第二场考试,其作文题是:“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卢性正见了这题目,举笔一挥而就,写在开头的话是:“士之立世,当有大志方能做大事。有大志者,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天下之忧而忧者,方能置个人利益为其后,国之利益置于前。方能秉公主持正义,为百姓谋利益而做廉官也。”主考官看了他的卷子,觉得这考生文章写得不错,于是又判卷过关。
翌日晨,两位保人早早去看榜,见卢性正榜上又有名,遂赶紧回客栈报喜。卢性正幸喜之极,因为这一场考试基本就成了定局。
第三日,还有一场“总复”考试,这场考试只是一个形式,一般没出大的差错都可过关,所做文章并不评阅,也不张榜公布。卢性正在试卷中也没出纰漏,也就顺利过了关。
考完后高兴而回,卢性正就在家静候佳音。过了一个多月,有人就拿着大红报表前来卢家高声叫道:“卢爷,报喜了,恭喜贵府卢公子中了秀才!”
卢九公接喜报一看,只见那红纸上写着:“捷报贵府少爷卢性正取中岁试第八名入泮谨此祝贺”云云,随即激动不已,连忙拿出一块光洋递给送喜报者道:“多谢!多谢你带来喜报!”
送喜报者接过赏银,笑嘻嘻地就转身走了。
与此同时,同乡的陈浩武也接到了考取秀才的喜报。一时间,卢性正和陈浩武同时考中秀才的事传开,当地人都视其二人为神童,觉得这俩孩子天分高,将来必定仕途亨通,前程无量。其先生和家人对他俩都充满了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