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本书是笔者发表的散文随笔的结集。

十几年前,当我动笔写散文随笔的时候,记起语言学家说,打算搞方言的人,最好研究家乡话或工作地点的话。那么,抒写地域风情,自然宜选择家乡或工作地点的风物。

我自幼居住北京东城和西城,又在北京工作多年,便着墨勾勒一幅幅京畿人文画面。

铺开稿纸时,儿时看到的吹着喇叭抬着纸人纸马热闹的出殡景象;走进古城门门洞时光线变暗又忽然变亮的印象;卖水车的塞子一拔,一股清亮的饮水“哗”地喷涌到木桶的情景……一幕幕浮现脑际。

为描摹真实、准确,还常“实地踏勘”:冬雪后去戒台寺观赏怪松,到东城区文化馆观察风筝制作,仲春进智化寺看盛开的白梨花,金秋赴十三陵水库攀上山巅俯视散落的帝王陵墓……

久居京华,对所见所闻时有感悟。邮局里,工作人员帮寄包裹的大妈一针针缝包裹,小餐馆里衣着寒碜的耄耋老人独自吃早餐,四合院的幽静和街坊热情的嘘寒问暖等,不觉诉诸笔端。

在北京欣赏话剧、电视剧、舞台朗诵,以及传统工艺品时,常萌生种种想法,也敷衍成文邮寄报章。

开始多投给《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后来,由于摹写的多为古都风物,于是大都投寄《北京日报》。发出若干篇后,《北京日报》编辑张宏同志特地来访,邀约继续撰稿。于是我的北京风情散文便不时见诸报端。

十几年来,在《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随笔竟达百余篇。

有些文章被转载,如《北京城里的“北”》被《读者》(乡村版)转载;有的被收入文集,如《古都的自行车》被散文集《反倒笑了》(2007年度中国报纸副刊作品选萃)收入;有的被中学试卷用作试题,如《北京“雨感”》被2010年北京市夏季普通高中会考(新课程)语文试卷用作阅读题。

怎么才能把散文随笔写好,写得让读者爱看呢?这是我一直琢磨的问题。前两年因病住院,躺在病床上,总结了三个字:“可”“特”“精”。就是说,好的篇章,应当有很强的可读性,特色突出,语言精美。“可读性”指说的事儿让人家爱看,不烦;“特色突出”指令读者有新鲜感;“语言精美”指行文一要自然、流畅、洗练,二要以口语为主,杂以书面色彩的词语和句式。如此,既文从字顺,又富层次感。

我一直朝此方向努力。不过,最近读了报刊上若干美文后,觉得这些还不够:兼具若干出新,形成一股合力,方铸就上乘之作。

虽已年逾花甲,仍将在散文的田园里耕耘,期望写出更好的受读者青睐的文稿。

感谢出版社编辑,他们的辛勤劳动使拙著得以较快面世。

杜永道
2013年6月1日于北京沙滩后街 W8wxxC8V1f8jx13CSec1f6MDRewou0Pjd4MglY8HJiMRFTdME8+Crt6QLpS0QaN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