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民初京城三大变

民国初年北京城发生了若干变化,就内城而言,比较突出的有三大变化。这些嬗变改换了明清两朝的古都旧貌,成为京华城郭向新时代演进的萌芽。

第一个变化是“拆除皇城,打开禁区”。清代皇城严重阻碍着内城交通,一般人穿行东西城,只准从地安门以北和大清门以南绕道而行。这种一城之中东西部间惊人的隔绝状况,现在的北京人很难想象!过去,语言学者曾描述了东城人跟西城人说话的差异,毫无疑问,话语差别缘于纵贯南北的皇城所造成的“崇山峻岭”般的阻隔。

《北京通史》记载:“1913年,首先开辟了天安门前的东西大道,神武门与景山之间也允许市民通过,从而打通了紫禁城南北的东西两条交通干线。其后,又拆除了中华门内的东西千米廊及天安门前东西三座门两侧的宫墙,并先后开辟南池子、南河沿、南长街、灰厂、翠花胡同、宽街、厂桥、五龙亭等处的皇城便门。1923年决定陆续拆除皇城城墙,至1926年仅存太庙以西天安门至北新华街的一段。为了打通西南部外城与内城的交通,1924年在正阳门与宣武门之间开城门名兴华门,后改称和平门。在此期间,还拆除了一些牌楼。至30年代初,北京城内东、西、南、北地区之间的交通,均已贯通。”

第二个变化是“正阳门的改建”。正阳门即“前门”,是北京举世闻名的地标之一。清代,要从正阳门出城,必须经过瓮城的东、西两个门洞。“1900年铁路通车到京,在正阳门箭楼两侧建火车站,交通日益拥挤。民国初年,作为交通枢纽的正阳门虽有三座门洞,但出入总汇于中部,经常阻塞。”于是,“1914年,在内务、交通总长朱启钤主持下,拆除正阳门瓮城、东西月墙,在月墙与城墙东西交接处,各辟二门,并将月墙基址改筑马路,从而改善了内外城之间的交通”。

第三个变化是京城陆续出现一批西洋建筑。清末北京已出现了若干洋楼,例如陆军部衙门是西洋式建筑,位于张自忠路3号,后来成为段祺瑞执政府的驻地。

再如东交民巷地区,清末至民初,修建了百座以上大小洋楼。

民国初年城里继续兴建洋楼。例如盖了宣武门内西大街的“国会大礼堂”、邮政管理总局办公楼、北京大学红楼、辅仁大学中西合璧的教学楼等。散在于民宅中的小洋楼就更多了。在京都的大街两侧,常瞥见形形色色的西洋楼宇。例如行走在朝内南小街、内务部街时,能看到掩映于民居中的小巧玲珑、别具一格的洋楼。民初兴修的西式建筑,给古城增添了新潮的“靓妆”。 I7OEMcUmqrpkDy2ETZL2LjSY4yLa1M/6wDzb28/y/u7RHhesGKdfy98sd5w+yog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